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比较阅读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发布时间:2023-10-10 14:02:16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比较阅读法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用比较阅读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关键词]比较阅读  阅读教学  思维发展

  一直以来,阅读教学都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语文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比较阅读法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一种较为常见的教学方式,通过文本与文本的比较,能激发学生的思考,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思维的发展,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比较阅读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一)在比较阅读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长时间的单文本阅读教学活动常常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容易走神。久而久之,阅读教学活动就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引入新的文本,将文本与文本进行多角度的比较,一是让学生有了新鲜感,新旧文本产生了碰撞,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使注意力集中到了学习活动中。二是学生在比较问题的引导下,想要进一步探索文本之间的异和同,由此产生积极的阅读期待,吸引学生去阅读和思考。

  (二)在比较阅读中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一方面,比较阅读法能够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小学生对于文本的感知能力是有限的,随着年级升高,教材中的文章也相应地深化,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光是抓住课文反复讲,学生可能很难快速、准确地理解文章内容、语言以及思想情感。通过比较阅读,学生能够抓住重点,精准地把握课文所要传达的意思。例如,提到月亮这一意象,学生想当然地就觉得是思乡之情和离愁别绪。将《宿建德江》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进行比较,不难发现,同样是借月抒情,但传达的情感是不一样的。前者是羁旅之思,后者是乡野之趣。在比较中,学生能够快速地把握作者寄托在月亮这一意象上的不同情感,促进了对诗词的准确理解。

  另一方面,比较阅读法能够促进学生对文本的鉴赏。我们让学生评价一篇文章写得好不好,学生往往抓不住重点,无法做出具体、精准的评价。当我们出示另一篇文章,将两者放在一起比较,那么文章的好坏之处就显而易见了。在对比与比较之中,学生更容易把握文章的精妙之处,领略文章的“闪光点”。在说明文阅读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说明文语言的特点,我们常常会设计这样的问题:这里的“大约”能删除吗?为什么?把“大约”删除之后的句子和原句放在一起比较,学生一下子就能感受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谨性。在比较阅读中,学生能较为准确地抓住教师预设的重点进行品读,鉴赏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三)在比较阅读中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提供新的文本,引导学生将文本进行比较阅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发挥了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思考,从多方面、多角度分析文本的异和同,从而更好地进行归纳、梳理与总结,促进了新知识的生成。比较阅读法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使他们能够主动去探索文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进而发现其本质特征。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升,思维也随之得到了发展。

比较阅读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二、比较阅读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原则

  比较阅读法要遵循两大原则:一种是异中求同原则,另一种是同中求异原则。异中求同,求的是文本的共性特征;而同中求异,求的是文本的个性特征。这两大原则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其本质都是为阅读教学服务的,旨在通过比较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异中求同原则

  异中求同,即在比较阅读中发现不同文本之间存在的联系,并抓住这种联系进行梳理与分析,找到文本的共性特征。而通过比较阅读,需要学生总结出的这一共性特征,则是阅读教学的重点。在教师有目的地设计与安排之下,不同的文本存在着某一种或多种共同点,是有一定规律的,这就有利于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掌握普遍适用的阅读技巧。部编版语文教材的编排则充分体现了这一原则,将多篇不同类型的课文编排在一个单元之中,虽体裁、题材并不相同,但同一单元的几篇文章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不难发现其在内容和形式上又有着共同点。以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为例,《七律长征》是一首诗歌,《狼牙山五壮士》和《开国大典》是记叙文,《灯光》是一篇小说,可以说这一单元的课文文体多种多样,各有各的独特之处。但是进行比较阅读之后,就会发现这些课文存在着内在联系。一是人文主题是相同的,都是重温革命岁月,激发学生爱国之情。二是语文要素是一致的,几篇课文都是为了让学生了解文章是怎样点面结合写场面的。不同体裁的文章,在比较中让学生归纳总结出了相同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为日后长久的学习服务。

  (二)同中求异原则

  同中求异,即在比较阅读中发现同类型的文本存在的区别,从不同角度分析与思考,体会文本的独特之处。文本与文本之间即使存在着一定联系,有着共同之处,但是深入解读之后,必然会发现许多不同之处。通过比较阅读,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去解读文本、分析文本,从而体会文本在内容或形式上的特色,有利于提升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如前面提到的《宿建德江》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虽然在创作手法上是相同的,都是借月亮抒发情感,但是通过比较阅读,可以发现在这相同之处中,又存在着明显的差别——抒发的情感是不一样的。学生既感受到了文本的共性特征,又在比较阅读中对文本有了深入的感知与理解,在总结出共性特征的基础上品读出了两者的独特之处。

比较阅读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三、比较阅读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教学设计要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前提

  1.把握学情

  在进行比较阅读之前,教师首先要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一方面,通过课前的谈话和预习,了解学生的阅读态度、阅读兴趣,并以此为依据进行比较阅读文本的选择,从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主动性。另一方面,我们也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哪些知识是学生已经掌握的,哪些知识是学生尚未掌握的。了解了学生的已有经验,教师就能够有的放矢地开展比较阅读,将旧知识更好地与新知识产生联结。如在教学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课的古诗《宿新市徐公店》时,可以在上课之前导入几首已经学过的古诗,如《村居》《惠崇春江晚景》《清明》等,让学生先进行朗诵回顾和比较阅读,学生很快就能发现这几首诗都是描写春天的。再让学生背一背自己知道的描写春天的古诗,比一比谁背得多,学生的兴趣得到了激发,教师就可以顺势引出新的学习内容了:“诗人笔下的春天实在太美了!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宿新市徐公店》。”学生也就产生了积极的阅读期待,把注意力都集中到了新授古诗上。

  2.甄选文本

  在对学生有了全面、整体的了解之后,教师要认真选择比较阅读的文本。部编版语文教材有一个明显的特点,那就是采取了“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结构的编写形式。这就说明同一单元的课文必然存在着一定的联系,这就为比较阅读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文本。当然,这些课文也并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够进行比较阅读的,选择哪一个切入点进行有效的比较阅读是教师需要深入思考的。如在教学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时,浏览本单元课文,不难发现这些文章都是描写动物的。但编者仅仅是因为这一点就把这几篇课文放在一个单元里的吗?编者甄选文本之后,同时也需要教师深入、透彻地解读文本,进而甄选切入点。通过分析解读,我们可以发现这几篇文章还存在一个共同点:从字面上看,作者好像并不喜欢这些小动物,实际上课文的字里行间却藏着对它们深深的爱。教师要抓住这一点带领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并在比较阅读之初就抛出问题:“作者看上去并不喜欢这些小动物,那为什么还要花大量笔墨去描写它们呢?”这一问题的提出,把本单元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紧密结合起来了,这也就是比较阅读的切入点。教师牢牢抓住这一切入点开展比较阅读,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感受作者对小动物的喜爱,阅读的兴趣得到了激发,迫切地想要在比较阅读中寻找答案。

  同时,文本的选择不仅可以依托同一单元内的课文,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到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可以尝试突破单元的限制,打破原有的单元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将不同单元的课文进行比较,将教材和课外的文本进行比较,将同一作品的不同版本进行比较等等,不同形式、多种角度的比较更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教学开展要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为重点

  比较阅读的文本与文本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比较阅读的开展是建立在这种联系之上的。开展比较阅读的方式很多,只要找到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文本,找准切入点,一切就迎刃而解了。除了比较题材相近的文本、比较同一作者的不同文本,我们也可以进行创新,比如前文提到的不同单元的课文进行比较,将课内、课外的文本进行比较等等,虽形式不一,但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这一目标是不变的。

  1.同篇文章中不同选段的比较阅读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将同篇课文的前后进行对比,这其实也是一种比较阅读。虽然没有引入新的文本,但是“比较”也真实发生了。这种比较阅读是高效的,无需利用课堂时间再去阅读新的文本,同时又加强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提升了学生的理解能力。教学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的《竹节人》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去比较文中老师前后的反映。将老师没收竹节人时的“虎视眈眈”“怒气冲冲”与玩竹节人时的“念念有词”“全神贯注”“忘乎所以”进行比较,不难发现老师的神态是截然相反的,从而进一步引导学生去感受竹节人的乐趣所在,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也就随之提升了。

  2.课文与原著的比较阅读

  有的文章很长,课文只截取了其中一部分,因此学生对于文章缺乏整体的认知。通过其他选段的比较阅读,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对文章有更加全面的理解。例如,《少年闰土》这一课选自鲁迅的小说《故乡》,展示的是少年闰土的可爱、能干的形象,但这并不是闰土全部的个性特征。通过与中年闰土的比较阅读,引导学生将不同年龄段的闰土进行对比,感受其不同的性格,从而对当时的社会也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比较阅读开展的形式与方法很多,学生的阅读能力在不同的比较阅读中得到了提升,也就达到了阅读教学的目标。

  (三)教学延伸要以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为目标

  小学课堂的40分钟是有限且宝贵的,而比较阅读只能作为其中的一部分进行。因此,课后比较阅读的延伸与拓展同样也很重要。教师要做好课堂和课后的过渡与衔接,引导学生用比较阅读法进一步把握文本、分析文本,从而巩固课堂教学成果。在课后的延伸中,真正由“扶”到“放”,让学生在自主的比较阅读中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进而实现思维能力的发展。

  1.“举一反三”的能力

  “举一反三”是孔子在《论语》中提出的,意思是说教师举一类的例子,要让学生学会解决类似的其他多个问题。这就要求学生要学会灵活适用已经习得的知识,要让知识“活”起来,而“反三”就是使知识得到迁移,实现触类旁通。在比较阅读中,我们也可以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运用习得的知识经验去解决其他类似的问题,从而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在教学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的古文《王戎不取道旁李》时,鼓励学生在课后运用课上学到的方法去自主阅读《王戎观虎》,并将两篇小古文进行比较,感受异同。这一过程中,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解决问题,并在比较中构建了新的知识体系,思维真正得到了发展。

  2.“举三反一”的能力

  “举三反一”是特级教师韩军在《正确处理好语文教育的十大关系——对语文教育大讨论的全面回答》中提出的,意思是从多种个例之中找到其存在的共同点,这一过程也就是寻找共性的过程。“举三反一”充分体现了比较阅读法的两大应用原则之一——异中求同。通过多文本的比较阅读,从不同的个例之中寻找共同之处。这不仅可以运用在课堂之中,也可以作为课后的一种延伸。比如前面提到的《丁香结》这一课,我们也可以将其与《紫藤萝瀑布》的比较阅读放到课后,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去进行阅读与比较,充分发挥主体性,在自己的分析、思考中感悟文章中蕴含的相同的人生态度,效果也就更好了。

  总之,比较阅读法激发了学生的思考,促进了阅读能力的提高和思维的发展。用好比较阅读法,可以让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更加有效。

  参考文献:

  [1]梅晓玲.小学高年级比较阅读教学策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7.

  [2]黄立容.小学语文阅读中的比较阅读探讨[C]//2019全国教育教学创新与发展高端论坛论文集(卷十一),201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64441.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