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崔学古《幼训》阅读教学思想的当代启示(附论文PDF版下载)

发布时间:2018-07-30 22:18:16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

文章基于对清代蒙师崔学古的《幼训》研究, 从好言劝谕、宽假辞色, 优而游之、使自得之, 量之资禀、论其敏钝三个方面分析了崔学古以人为本的阅读教学原则, 并进一步从不敬圣贤、师之过也, 聪明渐开、逐句讲解, 书忌口传、口诵心惟, 声调好丑、属之天成, 探温并行、不得放空五个方面分析了崔学古灵活多样的阅读教学方法。据此, 有针对性提出当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以良好学习态度的养成为重点, 以整体性感知阅读为有效手段, 以阅读心理学的应用为关键, 以愉快阅读为理想境界。

关键词:
崔学古; 阅读教学; 小学语文;

清代蒙师崔学古长期从事教职, 依据自己的蒙学教育实践经验撰有《少学》《幼训》《学海津梁》等教育著作。《幼训》是论述儿童语文教育方法的单篇著述, 包括识字、写字、阅读、作文、修身、习礼等方面的教育。该著作中, 崔学古具有前瞻性的阅读教学理论和实用性的阅读教学步骤对当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鉴于此, 笔者进一步对该著作所表达的阅读教学思想进行梳理和总结。

\

一、以人为本的阅读教学原则

(一) 好言劝谕, 宽假辞色
在“一日为师, 终身为父”传统观念和八股取士的时代背景的双重影响下, 传统语文课堂学生的日子可谓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传统阅读教学无视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用八股时文禁锢学生的大脑, 若学生没有达到教学要求, 轻则斥骂, 重则采用“挞罚”或戒尺打手心等严厉的体罚制度。这种做法违背了教育规律和人性, 不仅荼毒学生的思想, 影响学生身心健康, 而且使语文阅读教学背离育人的目的, 沦为科举的附庸。崔学古反对这种压抑的教学风气。他认为, 一味扑责是不善教之人的表现, 让这样的教师教书只能徒长师威并禁锢学生慧性。他提倡教学应该以爱养为主, 慎用扑责。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 崔学古要求教师宽假辞色, 虽然在课程上要紧严, 但应时刻辅之以好言劝谕, 使学生在自由、轻松、欢快的氛围中阅读学习。他在“讲书”一节中从心理学角度探讨了学生在阅读学习过程中须好言劝谕的原因, 指出每个学生都完具“心之虚灵知觉”。[1]学生无智商高低之分, 只有慧性开豁早晚之分。教师为学生讲授课文时, 学生表现有所不同, 有的学生一讲即明, 有的学生则须日与讲论。后者因为“聪明乃蔽”[2], 等他日后聪明渐开, 学习效果自会好转。教师应认识到这个前提, 不能因为学生达不到预期教学效果就斥责学生, 造成学生心理上的创伤, 从而贻误开蒙的最佳时期。崔学古好言劝谕的阅读教学原则孕育着以人为本的精神内核。他把学生的感受、个性、心理放在求知的主要位置, 在阅读教学中充分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从而使学生真正乐于阅读、爱上阅读。

(二) 优而游之, 使自得之
语文启蒙教学时间短、任务重, 需要教师协调好听、说、读、写等环节之间的关系, 以及处理好学生已有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联系。传统语文阅读教学习惯性地让学生强记知识, 这种教法存在诸多弊端, 遭到众多教育家的诟病。清代教育家王筠在《教童子法》中针对这种教法发出“学生是人, 不是猪狗”[3]的呐喊。崔学古十分厌恶这种教法, 他说:“为父师者, 不量弟子之资禀, 不顾学问之生熟, 而惟欲速以求成, 不知工夫有序, 何可一旦助长?”[4]他主张阅读教学应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 不能急于求成而违背教学规律。教学之要在于学习环节松紧适当, 不放空学生, 也不逼迫学生, 使学生带着怡然自得的心情进入阅读, 优而游之, “操功于悠久”才能开发其慧性, [5]绽放其生机。

崔学古提出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由浅入深的观点。首先, 让学生预习新课, 熟悉课文;其次, 由教师教学生反复诵读, 让学生把文章烂熟于心;再次, 令学生自行消化, 思索自诵, 使文章内化于学生大脑;最后, 教师指点学生错误的地方, 以便学生复习注意。这个阅读教学过程为学生学问的积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并非崔学古独创, 《学记》就提到“不陵节而施之谓孙”[6], 但是崔学古是从儿童生理发展的角度探讨了循序渐进原则的可行性和实践性, 颇具远见。

(三) 量之资禀, 论其敏钝
崔学古认为, 阅读教学忌不论生徒敏钝, 都要尊重学生个性, 因材施教。在教学中, 教师对敏者、钝者决不能施以同法。“极慧者, 必摘其短以抑之, 则不骄;极钝者, 必举其长以扬之, 则不退。”[7]在阅读教学中, 对于资钝者, 教师应该重点关照, 切忌因其资钝而口出恶言。在“教书”一节中, 崔学古对敏生和钝生分别给出了不同的教读法。相较于敏生, 钝生的教读法多了“逐句教读”和“通首教”这两个环节[8], 而且钝生自读的次数也从一遍增加到五遍, 使他们有了充分消化理解的时间。如此一来, 钝生不至于落于人后, 每个学生都能达到教师的要求。如果教师教书不分学生敏钝, 而是按照教师自己的主观愿望, 自顾自教至数十遍, 最终教师只能是白费力气, 造成“甚则师口一停, 徒亦默然者”[9]的后果。

二、灵活多样的阅读教学方法

(一) 不敬圣贤, 师之过也
书籍是传达信息的主要纸媒, 让学生养成爱护书籍的良好习惯, 有利于良好学习行为的培养, 更有利于阅读兴趣的激发。古来圣贤多爱书, 除了体现在爱读书上, 还体现为爱护书籍, 注重对书籍的细致养护与贮藏。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司马光爱书如命, 发现其子用指甲抓书会严厉批评, 还订立了一些严格的规定来告诫其子爱护书籍。崔学古认为, 学生读圣贤书不知敬重, 让书染上墨污或者致书破损, 皆为教师的过错。为了让学生懂得圣贤书的神圣, 他跟司马光一样制定了一套严格的读书程序来规范学生阅读行为, 学生出大小恭之后及晨起未沐浴者, 须洗手后再就座读书, 否则不能近书;他对摊书的位置、翻书的姿势也都制定了严格的条例。崔学古对学生读书程序的规定可能有些死板, 但这一细节体现了他重视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 有一定的可取之处。

\

(二) 聪明渐开, 逐句讲解
“书有数字一句者, 有一字一句者, 又有文虽数句, 而语气作一句读者, 须逐字逐句, 点读明白。”[10]崔学古主张教师在为学生讲书时仔细讲解文章的句读、篇章, 即“逐句讲解”。崔学古“逐句讲解”的讲书法有其历史原因, 古人重视“文”与“道”的关系, 对青少年进行阅读训练时往往格外重视“文以载道”“文以贯道”的原则。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应尽力让学生做到既意会其“文”, 又领悟其“道”, 正如崔学古在另一篇蒙学著述《少学》中提及讲书的真正目的是使学生明白文章之实意。为了达到这一阅读教学目标, 他要求教师把文章逐句讲解清楚。他认为儿童到了一定年纪便会聪明渐开, 即其心智渐渐发育成熟, 头脑也会愈发灵活, 到了这个时候就“当随其每日所读之书, 即与逐句讲解”[11]。逐句讲解的方法非常适合认识能力和接受能力快速增长的年龄段, 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知识结构体系。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05.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