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书忌口传, 口诵心惟
明清时代的蒙师在阅读教学中多采用范读、带读的方式, 帮助学生初步掌握断句的方法, 继而让学生朗读[12], 也就是崔学古提到的“教书”。他在“教书”一节开篇即提到“书忌口传”[13], 就是反对教师滔滔不绝的口头传讲。学生读书不仅需要教师引导, 而且需要自己反复诵读琢磨和口诵心惟, 做到口到、心到、眼到和读思结合。在教书形式上, 崔学古指出以教师为主体的教书形式包括师口相传的领读和口授数遍的唱读,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书形式包括自读、背读、默读、追读和朗读。崔学古在教读过程中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以及学生的自我领悟。在诗歌教授上, 他主要提出两种方法:一是分步读。“如教八句诗, 先教四句成诵, 后再教四句。”[14]分步读法使学生有了充分消化理解的时间。二是浅句释义, 难句曲喻。针对通俗的句子, 教师粗粗训解即可;针对难懂的句子, 教师应尽量采取较委婉的打比喻之类的方法加以解释, 即“罕譬曲喻”[15]。这是善教的教师采取的一种较为高明的方法, 不仅节省课堂教学时间, 而且可以促使学生举一反三, 激发思考能力。
(四) 声调好丑, 属之天成
诵读是一种读书方法, 其特点在于通过反复朗诵阅读, 口诵心惟, 感悟语言的声音韵律和气势, 领会诗文意象画面和境界, 加深记忆, 培养语感, 在身心参与中习得语言, 获得美的体验。[16]南宋教育家朱熹非常重视诵读, 要求学生读书应字字响亮、不可读错, 他认为诵读多遍的意义在于能深化学生对文章的认知, 从而达到久远不忘的效果。读书千遍, 其义自见。崔学古认为, 读书不能只用口耳、不用心目, 不能单用眼睛看, 必须认真读。崔学古对朗读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力求读准确, 不增字、不减字、不重复;朗读的音调和声调要适中, 不高也不低;语速不能过快, 更不能连读。崔学古对那些读书声音高如骂詈和蛙鸣、低如蛩吟和蝇鸣的学生给予了严厉批评, 要求蒙师及时给予纠正, 这体现了他对学生学习态度的重视。崔学古也指出, 学生读书声调的好坏是天生的, 改变的关键在于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
(五) 探温并行, 不得放空
崔学古重视探温并行。顾名思义, 探即探读预习新课, 目的在明不在熟, 了解文章大意, 把握文章纲领即可, 探书为熟读打下基础;温即温习旧知识, 目的在于防止学生遗忘。儿童虽然记性好, 但忘得也快, 故温习非常重要。探与温不可分割, 不能因为学习新知识就放空对旧知识的温习。崔学古的探温法可分为六个环节:一为探书, 以五首诗文为单位, 每天每首读二十遍, 读至“心口渐顺”, 便会达到“自不涩”的效果[17];二为带书, 即教师定期稽查学生读书情况, 了解学生薄弱处、生疏处;三为理书, 即定期回顾旧知识, 如每十天温习一遍十日内学过的内容, 每二十天、每月、每季甚至每本书学完之后都要在相应时间段内及时把所学知识复习一遍;四为默书, 在学生背书后掩卷默写;五为兼理, 这是探书和理书的结合, 学生边学习生书边复习旧书, 温习多少视对知识掌握多寡而定;六为背书, 即让学生适当背一些古文, 并在生涩差讹之处予以重视, 不能草草带过。这六个环节缺一不可, 息息相关, 从知识的初步感知到最后整合内化, 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学习系统。崔学古的探温法具有清晰的时间脉络和规律, 与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提出的人的遗忘规律不谋而合, 体现及时复习的重要性。
三、《幼训》阅读教学思想的当代价值
(一) 阅读教学的重点———良好学习态度的养成
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是学生有效阅读的必备条件。崔学古要求学生爱惜书籍, 以及诵读时音调准确, 感情饱满, 做到口诵心惟, 这体现了他非常重视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端正与否。对于学生的阅读学习态度, 教师给予足够重视, 做到小处着眼、大处着手, 有利于学生阅读学习效率的提高, 也能为学生人格底蕴的厚积奠定良好的基础。在课外活动中,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图书馆阅览室修补旧图书, 以培养学生对书籍的感情, 帮助他们养成爱护书籍的良好习惯。在日常阅读教学活动中, 教师在带领学生朗读课文时, 应严格要求学生朗读课文的音调、气韵, 及时给予指导, 让学生明白诵读不是单纯地将书本上的句子念出来, 而是要边读边思, 通过诵读来把握课文的思想感情, 深化对文意的理解。
(二) 阅读教学的有效手段———整体性感知阅读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古人注重学与思的关系。崔学古主张学生不能做只用口念书的机器, 阅读活动中要有自身思维的参与。学生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的过程, 往往伴随着思维的生成。格式塔心理学派研究表明, 人的知觉和感觉的形成是基于人自身先感知到整体中的现象, 然后才注意到到组成整体的局部, 而不是先注意到局部构成成分, 再在大脑中复合成整体。当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强调整本书阅读, 这需要略读和精读相互配合。因此, 教师应该以整体性感知阅读为有效手段, 引导学生从文章的整体感知出发, 通过整体理解局部, 从而达到对整个文学作品艺术意蕴和逻辑特点的正确把握。
(三) 阅读教学的关键———阅读心理学的应用
崔学古对儿童的学习心理颇为关注, 他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总结出关于儿童阅读心理的三点内容:第一, 提出有时间规律可循的温书法, 遵循了儿童的遗忘规律。第二, 指出儿童在一定的年龄阶段心智会渐渐开始发育成熟, 课文理解能力也会增强。教师应及时抓住这个契机在阅读教学活动中采取相应措施。第三, 认识到儿童存在个性心理差异, 在阅读教学中应因材施教。可见, 心理学在阅读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引以为重。当前关于儿童阅读心理学的研究较少, 新课改以后, 将阅读心理学应用于语文阅读教学实践的选题日渐引起关注。但是, 由于起步较晚以及实践时间较短, 许多先进的阅读心理学理论在我国仍未被应用于实践。教师应积极运用科学的方法分析学生阅读过程的心理变化, 并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 以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并达至学习目标。
(四) 阅读教学的理想境界———愉快阅读
崔学古的所有阅读教学思想都主张在心理上给儿童以呵护, 为学生营造神怿气愉的阅读氛围, 让学生轻松快乐地自然成长, 这也就是当前语文阅读教学倡导的理想境界———愉快阅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在“关于阅读教学”中指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18]阅读是一件需要下功夫的事情, 如何苦中得乐, 需要学生适时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更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促使学生在自主思维中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 从而发自内心爱上语言文字。因此, 教师应立足于学生本身, 以和风细雨的方式引导学生在浩如烟海的书籍中积极主动地探索, 而不是为了完成任务强迫阅读。
参考文献:
[1][2][4][5][7][8][9][10][11][13][14][15][17]王晫, 张潮.檀几丛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2:249、249、249、245、245、245、247、247、247、249、247、248、248.
[3]徐梓, 王雪梅.蒙学要义[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1:179.
[6]李绪坤.《学记》解读[M].济南:齐鲁书社, 2008:64.
[12]耿红卫.中国语文教育史教程[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2016:125.
[16]袁玲丽.朱光潜的诵读观研究[J].教育评论, 2015 (2) :165-167.
[1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22.
《崔学古《幼训》阅读教学思想的当代启示》附论文PDF版下载:
http://www.lunwensci.com/uploadfile/2018/0730/20180730101936684.pdf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