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高校红色文化育人路径论文

发布时间:2023-10-10 10:54:43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为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育人成效,文章首先阐述了高校红色文化育人的意义,然后分析了高校育人工作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高校红色文化育人路径。

  关键词:红色文化;文化育人;高校

  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是学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每一所学校都需要予以高度重视并认真对待。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立德树人明确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又一次提出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可见党和国家对学校立德树人的重视程度之高。红色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作为中国革命文化的核心内容,是在革命斗争过程中孕育并发展起来的优秀文化,也是当今社会最重要的精神范本,具有非常强大的育人功能。高校作为教育链的顶端,肩负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人才的重任,故如何借助红色文化的育人作用来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高校教师应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一、高校红色文化育人的意义

  红色文化是指在革命战争年代,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它是一切与中国共产党革命斗争有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不论是在对人们进行思想教育方面,还是在巩固中国共产党执政基础、构建身份认同方面,红色文化都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1],尤其是在高校的育人工作方面,它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红色文化有利于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立德树人就是要将大学生培养成志存高远、爱国爱民、扎根祖国、报效人民的时代新人[2]。红色文化作为我国革命斗争中孕育并成长起来的优秀文化,饱含了中国革命的伟大精神,展现出了中国革命志士为了理想和信念而顽强拼搏、艰苦奋斗、视死如归的崇高品质,由此而沉淀下来的文化精神是当今大学生应当学习的精神。在校大学生大多刚刚成年,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定型,所以高校要适时地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他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此,将红色文化资源运用于高校的育人工作,用红色文化中包含的热爱祖国、顽强拼搏、艰苦奋斗等伟大的革命精神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不畏艰难、勇于担当的精神品质,将有利于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

高校红色文化育人路径论文

  (二)红色文化能够更好地丰富高校的育人内容

  红色文化资源中不仅蕴含着深厚的爱国情操和奋斗精神,也记载着无数革命志士的英雄事迹。除了无形的精神财富,还有许多以实体形式存在的物质财富,如名人故居、遗址遗迹等,它们可以将红色文化进行有形的展示,具有强大的感染力。一方面,红色文化中蕴含着的精神品质和革命传统是高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它值得当代年轻人积极学习并发扬光大;另一方面,红色文化资源还可以生动而具体地展现革命英雄事迹,这些真实存在的英雄事迹能震撼学生的心灵,让学生产生感触,有助于提升他们的政治素养,坚定他们的政治信念。可以说,几乎每一处红色文化资源都能折射出共产党人的伟大精神及优秀品质,它们可以引导大学生形成理想信仰,熏陶大学生的道德情操,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和说服力[3]。这些红色文化资源能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宝贵的资料素材和大量鲜活的教学案例,能够更好地丰富高校的育人内容。

  (三)红色文化可以创新高校的育人模式

  红色文化的展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红色遗址、纪念馆、革命名人故居、红色书刊等,因此,高校如用红色文化来教育学生,可以实现育人模式的创新。即育人方式将不必局限于课堂教学,而是可以通过课上、课下,校内、校外等不同场景和不同模式来实现。例如,高校可以组织学生诵读红色书刊、诗词信件,可以引导学生传唱红歌、观看影片,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红色故事分享,还可以带领学生参观红色遗址、革命纪念馆等,通过这些可读可唱、可讲可传、可观可触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多种模式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拉近学生与红色文化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易于接受也乐于传承这些优秀的红色文化。通过这些形式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可以创新高校的育人模式,让高校的育人模式变得更加丰富。

  二、高校育人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对育人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教育工作的重点不只在于教书,更在于育人,但高校之中有很多教师只管教学生专业知识,而不重视对学生思想道德品行的培养,他们认为学生已经成年,已有自己的判断能力,不需要教师进行太多的思想引导。但实际上,思想道德教育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仍然是件非常重要的工作,高校的育人工作并不比中小学容易,但很多教师没有认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他们往往只注重教书而忽视了育人。虽然近年来党中央多次强调高校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但仍然有一些高校、教师没能充分认识到育人工作的重要性,工作的重心仍然放在一些看得见的成绩方面,如学生就业率、竞赛获奖、科研成果等,而并不重视难以直观衡量的德育工作成效。

  (二)专任教师育人工作的参与度不高

  在高校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由专职的思想政治教师和辅导员负责,其中专职思政教师负责对学生进行思想理论引导和教学工作,而辅导员要处理学生遇到的各种问题,也会讲授一定量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以此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其他的专任教师只负责对应的课程教学,不会过多参与学生的德育工作。高校中每个岗位都有明确的分工,这让很多专任教师把工作重点都放在科研和教书上,忽视了育人工作,很少注意对学生品德修养的培养,他们大多认为德育工作只是思想政治课教师和辅导员的工作,而不是自己应做的工作。

  (三)育人路径和方法不够丰富

  即便是专职负责学生德育工作的思想政治教师,他们的主要育人途径也仅仅是课堂教学,且通常只是通过理论课的形式将相关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而很少通过其他形式和途径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4]。这种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虽然也能对学生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但由于纯粹的思想理论知识学习对于很多学生而言显得过于枯燥无味,很难触动学生的心灵并让他们产生深刻的印象。因此,教师只有通过一些方法将红色文化引入课堂,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用更为适合的教学方法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才能收获更好的育人效果。

  三、高校红色文化育人路径

  (一)用红色文化筑牢师资队伍,夯实育人基础

  教师是塑造学生灵魂的工程师,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对学生的成长和成才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要想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首先必须夯实育人基础,建立一支德行过硬的师资队伍。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技术能力,还要具有高尚的师德师风、崇高的理想信念和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只有确保教师队伍的纯洁性与先进性,才能为教育好学生打下坚实的师资基础。

  当今时代,互联网的普遍应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的便利,但网络上各种各样的思想观念也会冲击人们的认识。如果教师的理想信念不够坚定,那么就有可能被不良的思想影响,忘记自己的初心,甚至做出有损教师形象的事情。因此,学校需要经常性地组织教师学习红色文化,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教师的思想认识水平,防止个别教师忘记初心,动摇信念。比如,高校可以有计划地组织教师通过互联网进行师德师风建设学习和红色文化学习,并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的首要标准[5];可以不定期组织教师到红色革命遗址遗迹参观学习,让教师近距离感受红色文化的强大感染力;可以组织建设一支专职的优秀红色文化教学团队,并以此教学团队来影响全校教师;可以组织思想政治专业教师到各二级学院、各系部与不同学科的教师一起学习和讨论红色文化,讨论课程思政教学中可采用的好的内容和方法,加强教师间的交流,促进共同进步。这样充分利用红色文化强大的育人作用筑牢高校的师资队伍,可以夯实高校育人基础,真正发挥出高等院校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人才的重要作用。

  (二)利用好思政课教学渠道,将红色文化资源引入课堂

  思政课是高校对学生进行专门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其根本任务是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帮助学生种下真善美的心灵种子,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6]。在思政课教学中,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发挥主导作用,创新教学方式和手段,巧妙地将红色文化资源引入课堂,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7]。首先,思政课教师要加强对红色文化的学习与研究。红色文化资源中有很多鲜活的例子,可以作为思政课教学资源,对此,高校思政课教师应积极加强对红色文化的研究,不断整合红色案例等各类红色文化资源,探索红色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最佳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例如,思政课教师可以将真实的红色故事整理出来,并内嵌于教学过程,让学生感受荡气回肠的英雄赞歌,接受英雄精神的洗礼。学校还可以组织教师进行集体备课,集小组之力建立思政教学资源库,同时把握新的时代潮流,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深度融合。其次,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新教学手段,巧妙地将红色文化资源引入课堂。在授课的过程中,思政课教师巧妙地运用红色文化资源中鲜活的例子进行教学活动,不仅可以丰富思政课的教学内容,还能让教学情感更加真切、教学效果更加令人满意。具体可以从以下四个渠道进行:①高校思政课教师可以通过讲解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来引导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提高学生的认知高度和思想深度;②高校思政课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围绕最让自己感动的革命志士的事迹,以及当代青年应当如何表达对祖国的热爱等内容进行分组讨论、撰写论文等,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红色文化学习,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③高校思政课教师要结合授课内容,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心中最典型的红色人物的理想信念及其对自己成长之路的影响来进行演讲比赛[8],从而实现理想信念教育;④高校思政课教师可通过口头授课或播放影像资料的形式将廉洁自律的红色人物事迹和一些反面人物例子展现给学生,对学生进行反腐倡廉教育,让学生的心灵受到触动。概言之,高校应利用好思政课教学渠道,巧妙地将红色文化资源引入课堂,这样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还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对高校立德树人、培根铸魂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专任教师人人参与,将红色文化融入每门课程,强化育人效果

  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仅仅依靠专门的思政课,而应当融入每门课程,即每门课程都要有思政内容。在高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每一位任课教师都要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重要的位置,以传承红色革命精神为使命,在上课的过程中善于抓住机会并巧妙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刻保持运用红色文化育人的自觉性,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育人效果。

  大学生进入高等学校后都会学习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通识课程开设的目的是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帮助大学生树立理想和信念。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通识课程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学习到通识课程的知识,还可以让学生学习到红色文化的内容。具体做法如下:任课教师可以根据通识课程的特点适当地融入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教学,如音乐课可以引导学生传唱红歌,文学课可以让学生诵读红色书刊、诗词信件等。专业课程开设的目的是提高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故专业课任课教师要深挖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过程,确保每门课都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专业课教师可以在讲到某个知识点的时候进行举例,引入红色文化资源,以红色历史数据讲理或用红色典型折射职业精神,这样可以达到很好的育人效果。

高校红色文化育人路径论文

  每一位教师都要从思想上认识到自己的工作不仅是教书,还要育人,要随时随地以身作则,以良好的师德师风影响学生,并在教学的过程中巧妙地融入红色文化元素,引导学生爱国爱家、努力学习、自强不息[9]。因此,高校任课教师要根据每门课程的特点,挖掘课程知识体系中蕴含的精神内涵,并巧妙合理地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课程知识体系,让学生不断地受到红色文化的熏陶,强化育人效果,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优秀的价值观念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将校内课堂搬到红色景区,提高育人效果

  近年来,很多高校都意识到亲临红色景点实地教学的效果要比在校内教室教学的效果更好,因此高校会定期组织党员教工到不同的红色景点参观学习,但是很少组织学生去参观学习。对此,为了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高校应不惧组织工作的烦琐,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到学校附近的红色景点参观学习,将校内课堂搬到红色景区。即高校应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地将校内课堂搬到红色景区,将课程的部分内容带到红色景区进行讲解,让学生在红色景区实地参观革命遗迹、红军遗物,听教师或景区讲解员介绍红色历史、红色人物、红色精神,让学生近距离感受革命先辈为了理想信念不畏艰难、不惧牺牲的革命精神。这样近距离与红色文化资源接触,教学效果会比校内常规的课堂教学效果更好,因为它不仅打开了学生的听觉,还打开了学生的视觉和触觉,耳朵听着革命英雄们的故事,眼睛看着革命英雄们留下来的遗物,脚踩在革命英雄们曾经走过的路上,心灵自然而然地就会被触动,从而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及为建设好社会主义国家而努力奋斗的决心[10]。学生在红色景区参观学习的过程中,心灵得以触动,精神得以振奋,爱国的热情得以激发,育人的效果自然也得以提高。

  (五)运用VR/AR技术,增强学生对于红色文化的体验感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VR(Virtual Reality,虚拟现实)技术和AR(Augmented Reality,增强现实)技术已经运用到了越来越多的领域。VR技术是通过计算机技术生成一种模拟环境,使人沉浸到创建出的三维动态环境之中,人们只要戴上VR头显,就可以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具有非常强的体验感。AR增强现实技术则是一种能够把真实的环境与虚拟的事物进行实时融合的手段,能够使现实存在的事物与虚拟的事物之间实现互动,创造出一种虚实结合的新体验。基于此,高校可以建设含VR/AR技术的红色文化展厅,让学生到展厅通过VR/AR设备进行学习和体验。这样将革命先烈曾经走过的路、越过的山、住过的房、使用过的工具以虚实结合的形式全部展现给学生,不仅可以使学生看到革命志士使用过的器具、穿过的服装、读过的书籍等,还可以让其伸手触摸模拟环境中的虚拟物体,感受虚拟物体的重量与质感,甚至可以与虚拟出来的红色人物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谈话。这样具有交互性与沉浸感的学习,不仅能极大地强化学生对红色文化的印象,还能让学生从被动地“听教师讲课”转变为“主动地学习”,从而增强对红色文化的体验感,提升红色文化的育人效果。

  (六)营造浓厚的红色文化氛围

  高校校园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高校要重视校园的红色文化建设。高校可以通过开设红色文化第二课堂、组建红色文化社团、开展红色文化知识竞赛、建立红色文化宣传栏、组织学生观看红色电影等多种形式建设红色文化育人环境,全力营造浓厚的红色文化氛围,让学生沉浸到浓厚的红色文化氛围之中,全方位、多渠道地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学生可以在校园中通过参加红色经典朗读、观看革命题材的电影、阅读红色文化宣传栏、参加红色文化知识竞赛和聆听红色文化专家举办的学术讲座等活动,提升自己的红色文化素养。学生在校园中由于时刻受到多种形式红色文化的熏陶,容易对红色文化有更高的认同度和更深层次的认识,以此可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进而实现红色文化育人的目标。

  四、结语

  红色文化是在我国革命斗争过程中孕育并发展起来的优秀文化,是纯洁神圣且具有重要教育意义的文化。高校必须牢牢地抓住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在学生管理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通过各种路径和措施将红色文化巧妙地运用于高校的育人工作之中,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不畏艰难、勇于担当的精神品质,从而实现红色文化的传播与传承,推动高校的育人工作取得更好的成效,为国家培养出更多具有高尚道德品行、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具有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李卫飞,方世敏,阎友兵,等.红色旅游传承红色记忆的理论逻辑与动态过程[J].自然资源学报,2021,36(11):2736-2747.

  [2]秦焱.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校园文化的价值与实现路径[J].新疆职业教育研究,2022,13(2):59-62.

  [3]李敏.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三全育人”的路径探析:以沈阳为例[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4(4):407-413.

  [4]黄慧.论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实践育人体系的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18):72-74.

  [5]邱伟芳.文旅融合背景下旅游院校红色文化协同育人探讨[J].西部素质教育,2022,8(7):51-53.

  [6]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3-19(1).

  [7]曾志诚,曾艳.红色文化资源的思政课育人正效应及其实现路径[J].教学与管理,2020(10):115-117.

  [8]林桂泽.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现状、不足原因及优化路径[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2,35(7):64-66.

  [9]吴程程.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及实现路径[J].西部学刊,2020(13):122-124.

  [10]吕胜男.乡村振兴背景下红色旅游的教育功能与辐射效应[J].社会科学家,2019(8):86-9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64402.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