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基于学生生命成长的学校文化育人实践探索论文(附论文PDF版下载)

发布时间:2019-03-05 10:43:35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 教育的目的在于文化的陶冶,文化育人是最高层次的育人,学校育人离不开学校文化的浸润, 学校的长足发展更离不开深厚文化底蕴的承载和科学文化理念的引领。基于 “文化育人” 的理念,西师附小开展了以下实践探索: 提炼 “使每一天都有意义” 的办学理念,凝聚师生的共同价值观; 打造 “知识对接心灵” 的文化课堂,孕育学生生命底色; 构建 “科学、实践、开放” 的课程体系,释放学生生命精彩;  优化学校德育实践,培养 “三让行为习惯”,成就学生美好未来。通过四大文化行动的开展,引导和帮助全校师生主动建构人生的意义,在学校实现各自的生命精彩。
 
[关键词] 文化育人; 生命成长; 文化课堂; 课程体系; 德育实践
[中图分类号] G40 - 0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 4808 ( 2019) 01- 0097- 05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发展。2018 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到,我们的教育要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那么,在一所学校,我们要提供什么样的教育,要提供怎样的学校生活,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生命成长与发展,才能为国家教育实现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贡献自己应有的力量? 这是一名校长应不断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
 
在对这一问题的不断追问中,我们逐渐认识到,教育是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与文化的关系最为直接、密切,脱离了教育的文化将失去其传承功能,脱离了文化的教育则空洞而低效。在整个社会的文化活动中,学校活动是其中最具有效力的一种,学校的文化功能是其他任何社会组织所不能比拟的。学校育人离不开学校文化的浸润,学校的长足发展更离不开深厚文化底蕴的承载和科学文化理念的引领。正如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所提出的: “教育的目的在于文化的陶冶,在于人格的发展……学校所施加于它的成员的影响将更为生动,更为持久,含有更多的文化意义。”[1]基于这样的理解和认识,在教育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一个最基本的信念,即 “学校内在不可替代的教育力量就是其文化影响力,文化育人是最高层次的育人”[2]。
 
作为北京市西城区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 以下简称 “西师附小”)  的校长,为在学校更好地实现 “文化育人”,我与全校的师生一起,在学校系统开展学校文化研究。我们从西师附小60 多年的风雨历程中, 感受到几代西师附小人传承的是专注教育变革与持续创新的 “内生动力”与踏实、扎实、朴实的 “务实” 精神,体会出了学校 “在每一天的努力中都让孩子有所成长”的精神气质。因此我们提炼了 “使每一天都有意义” 的学校办学理念,并以此为核心,展开一系列的实践研究,主动建构人生的意义。
 
一、提炼学校办学理念,凝聚师生的共同价值
 
陶西平先生曾指出,学校理念是在学校的传统、经历、文化积累的过程中,和学校历届管理人的领导哲学融合在一起孕育而成,并且经过了有意识地概括、总结、提炼而得出来的价值观体系,由办学宗旨、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学校精神等来反映这个学校的价值观。而构建学校理念的目的就是要明确学校办学主体思想,树立正确的方向,用它来引领学校的发展,凝聚师生的人心,塑造学校内外的整体形象。这一论述告诉我们,学校的办学理念,作为学校的核心,承载着引领学校发展方向,凝聚师生人心,塑造学校内外形象的重要作用,因此在开展西师附小学校文化的系统研究时,我们首先从确立办学理念开始, 以此树立全校师生的共同价值观。
 
西师附小成立于 1953 年,至今已有 60 多年的办学历史。数十载的办学实践之路,使我们对教育本质的认识不断加深。我们认识到: 教育, 不是知识教育、品德教育和技能教育的叠加,而是开启生命的钥匙,教育的使命是帮助每一个孩子打开心灵之门,去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命价值和意义。因此,学校文化体系发展是以构建学生人生的意义、促其按照自我需求发展为最终目标的。基于此,学校提出 “使每一天都有意义” 的办学理念。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 ( Max Weber)曾提出 “人是悬在由他自己所编织的意义之网中的动物”,文化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茨 ( Clif- ford Geertz)  持有相同的观点,提出 “所谓文化就是这样一些由人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3]。我们所提出的 “使每一天都有意义”,与文化大师对文化之阐释不谋而合,强调处于学校的每一个人,都努力思考与探索自己对生命意义的理解,主动去建构意义,从而在学校形成一种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良性文化,从而发挥优秀文化在育人过程中的导向性、凝聚性和激励性作用。
 
所谓 “意义”, 其基本内涵为 “价值、作用”,具体到学校场域中,就是学校的教育教学对学生所产生的价值和作用。教育,从本质上是使学生的生命得以成长,因此,学校教育对学生所产生的价值和作用就是使学生的生命得以成长。“每一天” 指学生在学校生活学习的每一天,我们都要谨慎对待,让他们的每一天都不虚度。“使每一天都有意义” 的内涵是让教育中每一个个体生活和生命的每一天充满意义,培养人的健全人格, 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这一办学理念的提出,旨在鼓励办学者不虚度每一天,好好办学,每天都能精进一点点,激励求学者不虚度每一天,好好学习,每天都能进步一点点。旨在让每个人都懂得自己生存的价值, 明白生命最可贵的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过程。唯有坚持不懈、积极奋进,才会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在生命的过程中不留遗憾。
 
在 “使每一天都有意义” 的办学理念引领下, 学校提出了 “健康第一、基础扎实、学有所长、国际视野、全面发展” 的育人目标,系统回答了学校要 “培养什么人” 的问题,基于这样的育人目标,我们认为,于学生而言,其在学校学习与生活之意义就是通过学习让自己逐渐向育人目标的方向努力,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意义就是要不断引导学生向这个方向发展。同时,学校提出 “点滴积累,使每一天都有意义” 的校训。从本质上讲,校训就是 “悬于学校公见之地” 的供人实践的办学理念。因此,我们提出的 “点滴积累,使每一天都有意义”,是告之全校师生,我们要通过一点一滴的积累,使每一天的学校生活都能接近我们所理解的教育意义。办学理念、育人目标和校训,共同构成了学校的办学理念体系,成为全校师生的共同价值,引领大家的行为实践。
 
二、打造学校文化课堂,孕育学生生命底色
 
生活在学校的学生,其大多数时间都是在课堂中度过的,可以说,课堂是学生生命成长最主要的场域,学生的生命底色,在课堂学习中得以铸就。因此,在办学理念与育人目标引领下,打造具有学校特色的文化课堂,是探索学校文化实践的第一步。所谓文化课堂,“是指在课堂教学中赋予学科文化内涵,以及在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的基础上渗透学校文化,实现常规课堂与学校文化的相互融合。文化课堂既有常规课堂的基本因素,又将学校文化融入其中,将教师独特的教学理念体现在课堂教学中”[4]。
 
人的成长不仅仅是年龄的增加、体格的健壮, 更重要的是心灵的成熟。在 “使每一天都有意义” 的文化体系中,我们确定了 “知识对接心灵” 的教学理念内涵。“知识对接心灵” 的文化课堂旨在唤醒教育本质,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基。这里的 “知识”既包括常规的课堂知识,也包括课本外的知识。“心灵” 指的是学生的心灵,即教学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对接”是指在知识传授与孩子心灵之间搭建一个桥梁,引导学生将知识的学习与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统一起来,培养和润育学生的社会价值、个人价值、民族和世界价值,让学习成为学生的生命自觉。“知识对接心灵” 强调在知识的习得过程中养成自我管理的习惯、社会参与的意识和文化修习的素养,学会在日常生活中正确处理自己与自己、自己与他人、自己与社会、自己与自然的关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幸福人生奠定基础。总之,我们主张课堂教学不仅是教给学生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幸福、思考的快乐、世界的美妙和创造的伟大,将学生的个体认识与客观世界统一起来,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为学生的生命打好通向美好未来的底色。

\
 
在实践操作中,“知识对接心灵” 的教学理念有四个核心要点: 知识的传授要准确、深刻,知识的教学要有逻辑性,知识的教学要开放智慧地呈现,知识的学习是一个唯美的互动过程。为了让 “知识对接心灵” 的课堂真正在学校得以实现, 学校引导教师不断学习认知心理学等相关的理论知识,并将其运用于教学实践中,解决教师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和难题,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师在深入学习认知心理学的基础上,逐渐意识到需要重视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建立新型的教学目标观,重视学生内在认知动机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的研究,对学生学习策略和元认知能力的培养,教学评价也应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从而帮助学生建构有意义的知识框架,培养各方面都和谐发展的综合性人才。基于这样的观念转变,教师开始致力于对课堂与教学的深入理解, 主要体现在对教学的本质和对学生的思维两方面的理解,以期在课堂上与真实的生命相遇,实现心灵的相约。在思考与研究中,教师积累了大量的具有研究意义的教学案例,促进自我的学习和反思, 使自己课堂教学效率在良性循环中不断提高。
 
从实际效果来看,学校连续六个学期在教师中开展教学研究,通过同课异构、异课同构以及按教龄分层上展示课 ( 包括汇报课、研究课、示范课) 等形式围绕 “智慧课堂” “唯美课堂” “有效的教学活动” 和 “综合素养” 等专题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形成丰富的研究成果。
 
三、构建学校课程体系,绽放学生生命色彩
 
办学理念确立之后,为了在学校生活中真正实践,首先需要从课程文化的构建入手,在学校场域中,提出契合学校办学理念与育人目标的课程理念,并据此构建学校的课程体系,从而形成具有校本特色的课程育人场。在 “使每一天都有意义” 的理念提出以后,课程文化的构建即在课程建设的领域中解读 “意义” 的内涵,致力于构建一个利于学生形成 “健康第一、基础扎实、学有所长、国际视野、全面发展” 之品质的课程体系。基于此,学校提出 “科学、实践、开放” 的课程理念,赋予课程整合以无限的可能。“科学”, 强调课程体系的建设要符合儿童成长的规律和学科发展规律;  “实践”,关注学生在亲身参与中获得积极的体验;  “开放”,关注课程内容、学生和家长需求、学者专家建议和学习空间的多层面开放度。以此,实现课程文化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生命的成长和自我完善,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
 
依据 “科学、实践、开放” 的课程文化理念, 学校基于国家、地方和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的基本要求,构建了 “三三五课程体系” ( 见表 1) 。学校的全部课程体系涵盖了三级、三类、五大领域: 三级即国家级、地方级和校级; 三类即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特长型课程; 五大领域包括语言文化类、科学实践类、体育运动类、艺术修养类和综合实践类。
 
这一课程体系在契合学校办学理念与育人目标的基础上,实现了课程从一级到三级、从单一到多元、从框架到体系的跨越。充分体现了学校鲜明的文化特色。同时,最为可贵的是,体系化的课程设置为学生成长提供了高质量、多样化、可选择的学习课程,使学生的喜好或特长得以在学校课程的学习中发挥和培育,尽可能地使每个学生通过课程的滋养找到自己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明白自己面向未来的需求,从而习得最适合自己的知识与能力,构建自己的意义世界。
 
从实际效果来看,通过各级各类课程的开设, 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参与课程的积极性高,多学科、多门类的课程受到学生和家长的认可。根据专项问卷调查,全校 94. 8% 的同学认为学校课程丰富,能够满足或比较满足自己的学习需求; 全校91. 3% 的同学认为学校社团活动和兴趣爱好小组广泛,自己很喜欢或比较喜欢参加; 97. 6% 的同学表示非常喜欢或比较喜欢在西师附小上学。经过几个学期的积累,2016 年初特长类课程逐步升级为社团,多个社团的实力已不容小觑,在市、区的影响力也逐渐提高,各类社团在参与相关的竞赛中均获得不错的成绩。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的课程数量还会根据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不断增加和调整,保证课程在最大限度上满足学生个性的发展需求,帮助学生释放生命光彩,建构生命意义体系。

四、优化学校德育实践, 习惯成就学生未来
 
我们认为,学校的文化理念,只有在学生的一言一行中留下烙印,才真正实现了 “文化育人”,所以我们非常重视育人理念在学生行为习惯中的体现。承前所述,在 “知识对接心灵” 的课堂实践中,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围绕 “点滴积累,使每一天都有意义” 的核心理念,践行着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的教育理念,用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影响学生,实现了西师附小 “以学科渗透德育” 的育人理念。此外,我们在育人的过程中,努力探索 “养成教育系列化” 的德育特色,在学科之外形成专门化的德育体系, 涵养学生的道德品格,形成良好行为习惯。
 
为实现 “养成教育系列化”,结合学校 “健康第一、基础扎实、学有所长、全面发展、国际视野” 的育人目标,将 “三让” 作为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策略。所谓 “三让”,即 “让健身成为习惯,让文明成为习惯,让学习成为习惯”。这里的 “让” 不是强迫学生怎样做,而是强调引导和鼓励。学校积极在知与行的统一上下功夫, 常抓不懈,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达到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目的。
 
具体来说,一是寻找学生行为发展的起点, 多层次培养习惯。即按年级将对学生的德育要求分解细化,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点, 确定不同的教育原则: 低年级以自我规范为主、中年级以自我调整为主、高年级以自我管理自我发展为主,在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 “西师附小养成教育系列化纲目”。二是关注学生自我教育,多维度培养学生习惯。学校结合时代特点, 突破传统的育人模式,贯通校园内外,将教育教学进行有机整合和有效融合。通过开展各类有意义的教育实践活动,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如主题活动系列化、特色活动常态化、仪式教育固定化、主题教育月课程化,把文化教育融入活动,在传承和创新中修炼每一天,真正让学生日有所得。
 
在实践中,学校鼓励教师开展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相关研究,引导教师在研究中实践,在实践中研究,潜心整理,用心钻研,真正使 “三让” 在学生的行为中得以实现,经过几年的实践与研究,从 “让健身成为习惯” “让文明成为习惯” 和 “让学习成为习惯” 三个方面,教师积累了大量的案例和论文,涉及教育、心理及语文、数学等各个学科,提到的习惯包括锻炼习惯、遵守规则的习惯、交往的习惯、生活自理的习惯、阅读习惯、倾听习惯、思辨习惯等方面,在年龄上贯穿 6 ~ 12 岁的各个阶段,呈现养成教育系列,深刻体现学校 “三让” 行为习惯策略。学校围绕“三让” 在学生中开展多项活动,经过几年的实践,学生的 “三让” 学习习惯真正得以落实,学生的能力和综合素养得到了显著提升。近三年有近 300 人次在区级及以上科技、艺术类比赛中获一等奖,表明了 “三让” 教育理念给学校办学带来了丰硕的育人成果,同时也说明我们所选择的学生育人模式和培养方向是正确的。
 
“百尺之台、始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学校实现高品质、可持续发展的内驱力,学校在文化建设之路上砥砺前行,日有所得,月有所长,年有所获, 通过有意义的每一天开启学生更有意义的明天。每一天都有意义的学校生活,是学生真正向往的心灵之乡,也是我们办学的理想之光。在今后的教育实践中,我们要强化文化育人的意识,努力在办学的每一天中,竭尽全力帮助全校师生主动建构生命的意义,释放各自生命的精彩。
 
[参 考 文 献]
 
[1]杜威 约翰. 学校与社会: 明日之学校[M]. 赵祥麟,任钟印,吴志宏,译.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项红专. 中小学文化育人的路径构建[J]. 中国教育学刊,2015( 12) : 32 - 35.
[3]格尔茨 克利福德. 文化的解释[M]. 韩莉,译. 北京: 译林出版社,2014: 5.
[4]周卫,刘建宾. 打造文化课堂: 课堂观察与课例研究[M].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 17 - 18.

《基于学生生命成长的学校文化育人实践探索论文》(附论文PDF版下载):
http://www.lunwensci.com/uploadfile/2019/0305/20190305104657524.pdf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069.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