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大单元整体教学初探— 以统编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为例论文

发布时间:2023-10-09 13:45:04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 为验证大单元教学设计策略的有效性 , 本文以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为 实践案例 , 创设了 一 个名为“寻觅秋的踪迹”的真实情境 , 并结合课内外资源进行综合教 学 。基于情境 , 设定了六个任务群 , 并在大任务下设置相应层次的教学活动 , 注重教材 纵向联系 , 在教学过程构建了真实而有效的“教”与“学”的连接 , 促进学生学 习 能力和核 心 素养的提升 。

  关键词 : 单元整体,阅读教学,真实情境,语文要素

  一 、认识大单元教学 , 初步了解统整要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 》(以下简 称“新课标”) 对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提出了更高的 要求 。传统教学模式偏向于“平均用力”, 过于详细 地讲解每篇课文 , 导致教学效率低下 , 学生负担沉 重 , 教学重点难以突出 。而大单元教学打破了传统 模式 , 注重教学资源的多样性和系统性 , 灵活调整 教学模式 , 以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实际效果 。

  在大单元教学中 , 统整是关键 。统整指的是围 绕单元主题和核心语文要素 , 整合教学目标 、教学 内容和学习方法 , 将看似不相关但实际上有联系的 学习 目标 、 内容和方法整合起来 , 实现 教 学 目 标 、 内容和方法的紧密结合 , 形成精确 、集中的学习 目 标 , 承上启下的学习任务 , 灵活通用的学习方法的 教学模式 。

\

 
  二 、确立核心概念 , 整体规划教学结构

  构建高效课堂依赖于教师在了解学生情况的基 础上明确单元 学 习 任 务 进 行 准 备 。 为 实 现 这 一 目 标 , 需要把握语文 要 素 , 理 解“课 文— 课 后 习 题— 语文园地— 习 作”等 板 块 之 间 的 联 系 和 编 排 意 图 , 深入掌握教学主线 。通过统筹规划各板块的教 学 ,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构建知识和方法体系 , 提升语文素养 。

  1. 重新解读教材编排意图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采取“语文素养”和“人文精神”双线并轨的方式编排内容 , “语文素养”重在培养听 、说 、读 、写等基本语 文 知 识 和 能 力 , “人文精神”重在选文的 思 想 性 , 发 挥 语 文 学 科 独 特 的育人价值 。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编排了《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三首古诗 , 两篇精读课文《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秋天的雨》, 一篇略读课文《听听秋天的雨》, 习作“写 日记”及语文园地 。“金秋的阳光 , 洒在树叶上 , 洒在花瓣上 , 也洒在我们的心上”, 由此点明了单 元 主 题“金 秋 时 节”。另 一 部 分文字则揭示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 , 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采用“语文素养”和“人文精神”双 线 并 行 的 编 排 方 式 , 强 调 培 养 听 、说 、读 、写等基本语文知识和能力 , 同时注重选文的思想性 , 发挥语文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 。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编排了三首古诗《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 两篇精读课文《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秋天的雨》, 一篇略读 课 文《听 听 秋 天 的 雨》, 习 作 部分是“写 日记”, 还包括语文园地 。单元导读作为学习的导航 , 明确提示了单元的核心语文要素 。基于 此 , 教师可以准确把握“教”与“学”的方向 , 用统整 的思路展开大单元教学 。

  在秋天的情境中如何实施这一 系列要素? 笔者 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培养“观察”能力上 。“学会观察” 是语文学习中必不可少的能力 , 阅读能力的培养依 赖于学 生 对 文 字 、词 语 和 段 落 的 观 察 、对 比 和 思 考 ; 习作表达的训练则基于学生对生活中各种事物 的观察 、感受和想象 。观察能力的培养与第二单元 的两项核心语文要素相辅相成 。

  笔者着眼于“联结”这一概念 , 围绕“学会观察” 这一潜在语文 要 素 进 行 提 问 : 如 何 感 受 秋 天 的 美 丽? 希望通过第二单元的学习 , 使学生学会观察的 方法 , 运用多重感官观察周围的事物 。探究思路见 表 1.

  单元开篇的古诗《赠刘景文》的“一 年好景君须记 , 正是橙黄橘绿时”。《 山行》中的“停车坐爱枫林 晚 , 霜叶红于二月花”; 《铺 满 金 色 巴 掌 的 水 泥 道》中的“满地凌乱的落叶”, 都是抓取了秋天的典型景 物进行描写 。教学时 , 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明白秋天 的美可以通过这些典型景物去挖掘 , 更重要的是让 学生通过阅读对比 , 自主观察实践 , 从而发现 : 秋 天的美并非千篇一律 。

  2. 重新调整教材内容顺序

  大单元教学围绕语文核心素养 , 教师可以灵活 调整教学顺序 , 让学习 目标 、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 紧密地形成整体 , 在主题的框架下系统 、科学 、精 准地达成学习 目标 。

  围绕 “寻 觅 秋 的 踪 迹”主 题 教 学 框 架 设 计 见 表 2.

  3. 重视教材单元纵向联系

  大单元教学 的“大”还 体 现 在 教 学 层 次 的 跨 度上 , 教学内容并不止步于当下的某 一 单 元 。 相 反 , 它要求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 运用统筹全 局的思路遍览教材 , 挖掘单元与单元之间的 联 系 , 甚至是年段与年段之间素养的提升跨越 。在设计教 学时 , 教师不仅需要钻研现下进度的教材 , 还应该 立足学生现有基础 , 推动发展其潜在需要的语文素 养 。 只有立足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用承上启下 的眼光去联结学生过去 、 目前及未来的语文学习能 力 , 才能达成素养逐层进阶地提升 。

  三年级上 学 期 是 学 生 正 式 接 触 习 作 的 起 始 阶段 。语文各项学习任务的拔高要求学生留心观察身 边的事物 , 运用自己的感官去感受 , 才能把事物写 得清楚 、具体 。第二单元的语文要素之一 : 运用多 种方法理解难 懂 的 词 语 , 这 为 教 学 提 供 了 一 条 明 线 。纵观教材 , 可窥得一条暗线— 学习观察 。 观 察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册教材 , 以螺旋式上升的样 态对学习 目标提出了不同要求 。

  第二单元所有课文都围绕“秋景”展开 , 但每篇 课文的写作角度是不 尽 相 同 的 。 通 过“寻 觅 秋 的 踪 迹”这一情境的创设 , 引 导 孩 子 学 会 运 用 五 感 来 感 知身边事物的变化— 用眼睛观察 、用鼻子嗅闻 、用耳朵聆听 、用手指触摸 、用嘴巴品尝 , 学会多角 度观察自然 , 感知自然的变化 , 季节的变迁 。

\

 
  三 、创设真实任务情境 , 促进多向联结学习

  新课标将语文实践活动的情境分为个人体验情境 、社会生活情境和学科认知情境 。通过梳理单元 主线和教材内部结构 , 可以“寻觅秋的踪迹”为大单 元学习情境 , 立足于本单元的教学文本 , 以“五 感训练”为学习任务群 , 包括“寻找放学路上的秋景”“倾听秋的叮咛”“采集秋的色彩”“轻吟秋的诗韵”和“记录秋的踪迹”。通过对比课内外关于“秋天”的文本 , 设计螺旋式上升的学习任务活动 , 引导学生在个人体验的情境中感受秋天 , 在社会生活的情境中记录秋天 , 在学科认知的情境中观察和体悟不同作家眼中的秋景 , 从而习得表达方法 。

  1. 创设真实情境 , 提供学 习 范式

  秋风秋雨 、金桂红叶 、丰收果实 , 都是触手可及的秋日景物 , 若学生带着真实的生活体验走进课文中多彩的秋天 , 对文本的体悟将更 直 观 、 清 晰 。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作为单元导入课 , 初步引 导学生打开视觉 、 听觉 、触觉 、 嗅觉 、联想等 , 联 结到作者所观察到的秋景 。课前学生通过任务 三 : 采集秋的色彩 , 制作“秋叶”卡片 , 记录秋叶的名称 科属 、形状 、颜色等 。在进入单元学习前 , 对秋天 的美有初步了解 。 通过课文《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 道》和《秋天的雨》中具体描写落叶的语段 , 学生具 象地感受秋叶的形状与色彩之美 , 从而学习文章的 结构和表达方法 。“一 片秋叶”的展览活动 , 为学生 搭建平台 , 分享观察秋天的不同视角 。

  回顾任务群设计 , 围绕教学与实践活动贯穿着 两个关键词 : 观察和感知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观察 到季节的变化? 如何在习以为常的平淡生活中发现 不一样的美? 这一训练要素在二年级下册第一 单元 就埋下了发展的种子并且与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 语文要素“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前后勾连了起来 。

  2. 多元融合学科 , 联结生活文本

  大单元教学的重要之处在于扩大学生的成长视 野和教师的教学视野 。大单元教学重视教学内容上 的“承前启后”勾连 , 学生不再局限于基础知识的习 得 , 而是注重 学 习 方 法 的 联 结 、 迁 移 和 运 用 。 同 时 , 教学情境和场所也不再局限于教室和课本 , 而 是多维地延伸至日常生活 。这对于多元融合各学科 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需要从多个角度有效整合 各学科知识 。

  以任务三的“倾听 , 秋的叮咛”为例 , 任务围绕 《听听 , 秋的声音》展开 , 主要引导学生探究在现代 诗中如何感知秋天的美 。课文提供了探索五感的多 样视角 , 但感官的运用不能局限于书本 , 应在真实 的生活中 实 践 。 活 动“我 是 小 小 气 象 员”作 为 任 务 三的实践载体 , 通过拍摄视频和制作折线图记录国 庆节假期每天早晨 8点的气温和湿度 , 学生可以直 观地感知秋天的到来 。实践过程中 , 国庆节期间的几场秋雨让学生理解了“一夜秋风 , 一夜秋雨”。

  3. 依托生活情境 , 嵌入活动任务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应基于自己的独特生活经 验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 , 对知识的理解是通过与环 境的互动发生的 , 学习者的认知脱离不了情境 。通 过任务一 和单元导入课《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学生可以触发感受秋天的多重感官 , 逐步习得理解 难懂词语的方法 。带 着 这 样 的 学 习 经 验 和 生 活 体 验 , 学生进 入 现 代 诗《听 听 , 秋 的 声 音》的 学 习 , 加强“听觉”和“联 想”的 训 练 , 加 强 感 官 与 秋 天 的 联结 。 学生在实 践 中 积 累 生 活 素 材 , 运 用 多 重 感 官体会和 感 悟 , 习 作 的 资 源 素 材 库 也 丰 富 完 善 了 , 任务五的“记录秋的踪迹”也得以展开 。

  语文学习无法脱离真实生活情境 。学生学会感 受秋天之美 , 习得表达秋景的方法 , 离不开生活经 验的联结和细致观察 。 只有依托生活情境 , 嵌入与 文本相关的任务群活动 , 语文训练要素才能落地生 根 , 学生对于秋天的表情达意才能真实自然 。设置 真实的情境 , 丰富完善具有层次性的任务群 活 动 , 并重点突出教材文本间的对比阅读 , 才能有效引导 学生自主地构建起完整的认知生活 、 自然和社会的 经验体系 。
 
  综上所述 , 大单元教学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中 “单篇教学 , 平均用力”的特点 , 以精准 、高效 、创 新的形式实现了育人方式的革新转变 。在大单元教 学实践中 , 围绕真实情境 , 紧扣学习 目 标 和 要 素 , 教师可以灵活精准地教学 , 学生才能真实 、有效地 习得语文核心素养 。

  参考文献

  [1] 崔允漷 . 如何开展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大单元设计[J] . 北京教育(普教版) , 2019(2) : 11-15.

  [2] 陆 志 平 . 语 文 大 单 元 教 学 的 追 求 [J] . 语 文 建 设 , 2019(11) : 4-7.

  [3] 戴晓娥 . 大单元 大情境 大任务— 统编语文教科书“新 教学”设计与实践[J] . 语文建设 , 2019(8) : 9-14.

  [4]孟亦萍 . 让语文学习真正发生— 基于真实情境的大单元教学实践[J] . 基础教育课程 , 2019(10) : 12-1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64348.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