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 在幼儿教育中融入生活中常见的本土民俗文化,是一种生活化的幼儿教育模式。幼儿在这一过程中不仅 不会感到陌生,更容易融入教学环境,还能增强民族自信和爱国情怀。在幼儿教育中渗透本土民俗文化,不仅丰 富了教师的教学手段,还有助于地方文化的传承。基于此,文章以福建莆田地区为例,着重探讨了利用莆田本土 民俗文化创新开发幼儿园课程的问题。
关键词: 本土民俗文化;莆田;幼儿园;园本课程资源
引 言
本土民俗文化是一种可以加以利用的教学资源, 可以打造生活化的教学场景,激发幼儿的乡土情怀,利于传承地方优秀文化。福建莆田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地 区, 风景秀丽, 历史悠久, 素有“文献名邦”以及“妈祖之乡”的美称,丰富的地方文化资源是莆田历代先 民为后人留下的巨大财富。这些富有深厚文化底蕴的 地方民俗文化对于幼儿来说,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幼儿教师可以将优秀的地方民俗文化作为幼儿园课程 资源,创新开发教学课程。
一、幼儿园课程引入本土民俗文化的必要性
(一)传承本土民俗文化的需要
将本土民俗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让幼儿在幼儿 园集中活动、游戏中接触到家乡的文化,是一种生活 化的教育方式,能够引导幼儿了解家乡与众不同的地 方。这不仅能使幼儿了解家乡人民用聪明才智创造出 的灿烂文化,对本土文化产生认同感,还能使他们增 强乡土情怀和爱国主义情感,树立民族自信心 [ 1]。
(二)幼儿身心主动发展的需要
幼儿在园时期,正是身心发展的特殊时期,他们 的思维是感性的、形象的,将生活背景渗透在活动 中,全面综合本土文化资源的教育是真实而生机勃勃 的教育,这样的教育才能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和创新 的热情 [2]。因此, 以幼儿发展为本, 选择幼儿熟悉的, 与 幼儿生活有联系的本土民俗文化资源作为课程内容, 更有利于他们身心健康发展。
(三)丰富园本课程内容的需要
本土民俗文化是幼儿生活中的一笔财富,将本土 民俗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能丰富课程体系和课程内 容,使教学内容与幼儿所处的社会文化相联系,切实做 到关注幼儿已有经验和内心情感,使教育更具生命力。
(四)促进园所文化建设的需要
将本土民俗文化中的教育资源应用到幼儿园活动 区域游戏内容中,渗透到环境创设、材料投放中,能 凸显幼儿园的办园特色,形成独特的园本氛围,最终 为丰富园所文化内涵奠定基础。这样,幼儿园处处可
见富有乡土气息的游戏环境,教师与幼儿可在此过程 中充分了解莆田的历史、美食、特产、建筑等文化 [3]。
二、基于本土民俗文化资源的幼儿园课程开发路径
(一)活用民俗文化资源,创新幼儿教学情境
1. 利用民间游戏资源设计游戏教学活动
游戏是幼儿一日活动的主要内容,而寓教于乐是 幼儿园设计游戏的基本原则。莆田当地广泛流传着很 多民间游戏,如抬新娘、跳房子、老鹰抓小鸡、踢毽 子等。同时,莆田地区一些特色民俗活动也可被改编 成幼儿游戏, 如摆棕轿、跑旱船、赛龙舟、舞龙、舞狮、 舞鱼等。教师可以将这些民间游戏应用到幼儿园游戏 教学中,以增强幼儿的体质,提高幼儿的交际能力、 探索能力和思维能力等。教师可以利用一些乡土材料 制作游戏材料并模拟情景,使幼儿能够更好地投入游戏中,如将纸壳剪成火焰的形状,涂上红色,模拟火 堆,用竹竿、尼龙绳搭接成适合幼儿身高的小轿子, 让幼儿跟着锣鼓点,两人一组,围着纸壳模拟的火堆 摆棕轿。教师还可以组织幼儿一起做道具,锻炼幼儿 的动手能力、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
2. 利用节日习俗资源创设教学活动环境
莆田地区的节日习俗也很有地方特色,在临近重 大节日(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 时, 幼儿园可以引入这些民俗活动, 营造节日氛围, 带 领幼儿感受莆田本土节日习俗。如莆田地区春节有吃 红团的习俗,教师可以请家长和幼儿一起做红团,学 做莆田特色食品。又如,在端午节时,教师可以带着 幼儿插艾草,做五色绳、画虎蛋以及包粽子等,还可 以制作龙舟的头饰、道具,配合音乐举办“亲子龙舟大赛”,让家长和幼儿共同参与,使他们在感受节日氛 围的同时,增进亲子关系 [4]。
3. 利用历史古迹感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莆田地区有较多的历史古迹,涉及唐宋元明清的 各个历史时期,如湄州的妈祖庙、三清殿、万寿塔以 及古谯楼等,这些建筑堪称文化瑰宝,具有极大的艺 术价值和历史价值。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参观这些名胜 古迹,并为幼儿讲述这些建筑的历史渊源和背后的故 事,增长幼儿的知识, 增强幼儿民族自豪感。回园后, 教 师可以组织幼儿将看到的历史古迹画出来,或运用积 木、纸壳、橡皮泥、黏土等来制作这些传统建筑,比 赛谁做得比较像。教师还可以在网上找一些相关的照 片,让幼儿参考制作,锻炼幼儿的动手能力、观察能 力等。
(二)巧用地方特产,创设教育活动课程
1. 利用地方小吃组织亲子活动
莆田地区的特色小吃种类很多,外观精美,味道 更是一绝。幼儿园可以组织幼儿尝试制作莆田地区的特色美食,锻炼幼儿动手能力,增强幼儿的乡土情 怀。如六一时举办一次地方小吃体验会,邀请幼儿家 长和幼儿一起来共同制作赤饼、卷丁、豆丸、海蛎饼、 西天尾扁食等莆田特色地方小吃。在操场上设置美食 一条街,将大家做好的美食摆在摊位上,幼儿可以扮 演顾客到各个摊位上品尝美食,感受努力后的成功喜 悦,也加深对地方小吃的认识 [5]。
2. 利用物产资源组织美工活动
莆田地区依山傍海,具有丰富的物产资源。幼儿 园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物产资源组织幼儿开展教育活 动。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幼儿画一些以大海为主题的画, 张贴到美工区, 还可以为幼儿准备贝壳、橡皮泥、 胶水、卡纸等,指导幼儿利用贝壳制作蝴蝶、兔子以 及小鱼等。幼儿也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用贝壳制 作各类美工作品 [6]。
又如,莆田还盛产各类水果,以琵琶、荔枝、文 旦柚以及龙眼等最为有名。幼儿园可以栽种这些果 蔬,让教师带领幼儿每天观察果蔬的生长情况,写观 察日记,还可以让幼儿自己动手浇水施肥。在果实收 获后,教师可带领幼儿采摘。采摘下来的果子可以由 教师带领幼儿制作枇杷膏、柚子茶、龙眼干等,做好 后大家一起品尝,也可以让幼儿带回家给父母品尝。
3. 利用自然资源组织语言活动
莆田地区自然环境优美,风景秀丽,有著名的九 鲤飞瀑、西岩晚眺、木兰春涨、湄屿潮音等。教师可 以鼓励家长假期时带幼儿游览本地的风景名胜,也可 以为幼儿播放这些风景名胜的图片、视频等,让幼儿 感受莆田当地美景。之后, 教师可组织“我是小导游”的 活动,让幼儿分别扮演小导游,为大家介绍各景点景 物,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幼儿之间也可以相互 点评, 评选哪个小导游讲得最好。对于最佳小导游, 教师可以给予奖励,调动幼儿主动锻炼自己语言能力的 积极性 [7]。
4. 利用传统工艺制品开展美术欣赏活动
莆田地区素有“木雕之城”的美称,当地的木雕 制品、古典家具不仅技艺精湛,在海内外也都享誉盛名。 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开展美术欣赏活动,让幼儿深入感 受这些巧夺天工的工艺制品,还可以请专业的木工师 傅现场演示制作一个简单的小型家具,创设小木工作 坊,准备一些木材的边角料以及安全的木工工具,让 幼儿尝试模拟一些木工的基本操作。教师还可以邀请 木工师傅现场制作榫卯结构,之后让幼儿尝试拼装。 传统的木质构筑物通过榫卯结构进行拼装,全程不需 要一根螺丝钉,就会非常牢固。幼儿可以通过自己拼 装,感受先民们的聪明才智。
(三)利用传统文化资源加强幼儿文化教育
莆田是中原文化和闽越文化交汇之地,人文荟 萃,自唐代以来,涌现众多文人墨客,在碰撞和融合 中形成了地方特征浓郁的莆田文化。富有深厚文化底 蕴的莆田文化对于幼儿来说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教 师可以将优秀的地方民俗文化作为幼儿园课程资源, 创 新开发教学课程,将莆田地区的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教学活动,使幼儿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内涵,增强民族 自豪感 [8]。
1. 以莆田历史名人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
莆田是著名的状元之乡,历代共出过 2482 名进 士,21 名文武状元,以及包括蔡京、刘克庄、郑樵、 林照恩、蔡襄以及柯潜等在内的众多历史名人。这表 明莆田历来重视文化教育,有求知上进的基因。这些 历史名人都有各自的故事,这些故事对于幼儿来说都 有极大的教育意义。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名人的事 迹对幼儿开展文化教育活动。例如,教师可以收集关 于莆田名人的影视剧、动画以及绘本等,对幼儿开展 专题教育,选择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对幼儿讲述这些 故事,带他们看相关的动画、美术作品,或到名人故 居参观,现场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还可以组织幼儿 朗读、背诵这些名人的诗词,欣赏他们的书法和国画 作品等。
2. 利用优秀的非遗资源组织非遗进园活动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莆田当地有莆仙戏、大鼓吹、舞龙、十音八乐、车鼓舞、妈祖祭典乐舞等,其 中的莆仙戏和十音八乐被正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 遗产名录中,它们不仅是莆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 是全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为了传承优秀的莆田民间 非物质文化遗产,幼儿园可邀请一些专业的非遗传承 人走进幼儿园, 让幼儿感受这些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如莆仙戏历史悠久,被称作“宋元南戏活化石”。莆仙 戏在唱腔、化妆、舞台表演等方面都非常具有特色。 教师可以请当地的莆仙戏艺术团走进幼儿园,为幼儿 讲解莆仙戏的唱腔、身段等并为幼儿现场表演。教师 还可以组织幼儿在美术活动中画莆仙戏的脸谱。在莆 仙戏中,不同颜色的脸谱代表着不同的人物特征。例 如,红色脸谱表示忠诚、勇猛, 象征热血男儿, 如关羽、 姜维;黑色象征公正无私,如包拯、海瑞等,也可表 示性格暴躁、鲁莽等,如张飞、项羽等;白色表示奸 诈,如曹操、赵高以及秦桧等。总之,脸谱上画五彩 斑斓的色彩不仅是为了舞台造型,还能够反映角色信 息。教师可以找一些比较有特点的脸谱,让幼儿尝试 画一画,再让他们猜猜这些脸谱的角色是什么性格。
结 语
综上所述,将本土民俗文化资源运用到幼儿教学中,能够增强幼儿的民族自信和爱国情怀,不仅丰富 了教学模式,还有助于地方文化的传承,是一种创新 型的教学手段。本文结合理论与案例,立足于幼儿教 育经验,挖掘典型案例,探讨了如何利用本土民俗文 化资源创新开发幼儿园活动课程,希望能为幼儿教育 领域工作者提供一定参考。
[参考文献]
[1] 郁添宇 .融入本土文化的幼儿园水墨活动的实践探究[J].教育界,2022(11):113-115.
[2] 施天悦 .幼儿园本土文化课程资源开发利用问题与策略分析[J].华人时刊(校长),2022(4):82-83.
[3] 刘星妤 .本土文化视域下幼儿园园本课程建设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2(9):41-44.
[4] 潘玉聪 .本土文化在民族地区幼儿园环境创设中的有效置入研究[J].中国文艺家,2022(1):106-108.
[5] 田丽春.挖掘本土文化,让“爱家乡”教育在幼儿园真正落地[J].山西教育(幼教),2021(12):13-15.
[6] 李重阳,李国强,施东城 .乡村幼儿园园本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现状调查:以湖南省四个市的乡村幼 儿园为例[J].教育观察,2020,9(16):93-95.
[7] 马雪琴,张果萍,王莉 .农村幼儿园乡土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现状调查与思考:以甘肃省张掖市为 例[J].幼儿教育,2017(15):25-28.
[8] 李永霞,张姝.衡水市幼儿园乡土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现状研究:基于民间传统游戏视角[J] .戏剧之 家,2015(24):21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639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