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莆田俚歌,迄今已有近千年的流传历史,极富乡土韵味,在社会生活中起到了重要的教育作用,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 文化价值。文章简要阐述了莆田俚歌的相关概念及莆田俚歌走进小学音乐课堂的重要意义,提出了莆田俚歌走进小学音乐课 堂的具体策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学生会说方言、会唱俚歌、会打板鼓的能力,以期让莆田俚歌得到守护、传承并发 扬光大。
[关键词]莆田俚歌,小学教育,音乐课堂,实践探究
莆田俚歌,又叫“乞丐诗”,始 于宋,盛于清,迄今已有近千年的流 传历史,源于民间、师傅口授、学徒 强记进行传承,曲目甚多,约百余种 类型,极富乡土韵味,在社会生活中 起到了一定的教育作用,吸引了许多 专家和学者的关注,并对它进行项目 研究。现今的莆田俚歌似乎已经逐渐 被淹没在尘埃中,即将成为“绝唱”。 努力抢救莆田地方文化遗产,加强对 学生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启蒙教育, 提高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思想认 识,是每一位音乐教育工作者的责任 和义务。那么,如何充分发挥音乐学 科优势,更好地做到守护、传承与发 展地方民族文化?本文以《乞丐诗》 一课为例,谈谈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一、创设氛围 传承文化
莆田俚歌是闽中优秀的民间演唱 艺术,它形式多样,题材丰富。音乐 教师如果能将优秀的莆田俚歌引进课 堂,与音乐课程资源进行有机整合, 一定能改变以教科书作为唯一音乐课 程资源的格局,这样既符合音乐新课程理念要求,又对当前的音乐课程改 革具有重要的探索意义。教学中,音 乐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教 学内容,为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学 习氛围,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激起 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认识到莆田 俚歌是中国民间说唱文学的一枝独 秀。
例如,在教学莆田俚歌《乞丐 诗》导学铺垫时,教师可问:同学们, 听过莆田俚歌吗?先请欣赏一段传统 的莆田俚歌曲目《乞丐诗》。听完后回 答:演唱者用哪个地方的方言演唱? 主要的伴奏乐器是什么?教师鼓励学 生积极回答其中的问题,答对了,给 予鼓励;答错了,耐心引导,使全体 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学习,促进学 生积极思维,并从中了解到莆田俚歌 原为盲人表演,用莆仙方言演唱,也 就是用莆仙地方话演唱。接着,教师 介绍莆田俚歌的由来:莆田俚歌,流 行于莆田、仙游等地,旧时也叫板鼓 咚,或叫咚鼓、咚鼓当、盲鼓、乞丐 歌、乞食歌等,它属于渔鼓道情的一 个支派,是莆田民间的独特曲艺。关于板鼓咚的起源,据宋代的有关文献 记载,相传北宋治平元年(1064),人 们为纪念、歌颂千古一女——钱四娘 截溪建陂的功绩, 自发用她装铜钱的 竹筒鞔皮作为鼓,一边敲鼓,一边用 莆田本地的俚语向人们说唱钱四娘悲 壮殒身的感人故事,以这样的方式到 处募捐,木兰陂才得以建成。自宋代 之后,随着兴化戏的发展,板鼓咚渐 渐地被莆仙戏曲所吸收,新中国成立 后经民间艺人整理,板鼓咚改称为莆 田俚歌。此时,学生的新鲜感已油然 而生,注意力全都集中在问题的思考 或知识点的记忆上。
二、艺术实践 培养能力
艺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引导学 生充分表现自我,积极参与实践、体 验与探索,从而获得丰富的审美情感、 想象和理解,绝不能单靠教师的讲述 来完成。教师要坚守以学生为主体, 通过多样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唤起学生对传统音乐文化的 热情、关注和了解,拓展学生的音乐 文化视野,守护和传承地方优秀的音乐文化遗产。具体教学分以下三个步 骤进行。
(一)学说方言
方言是一种地方独有的语言。莆 仙方言,也叫兴化话、莆仙话等,它 的形成,有其古老的渊源,是莆仙地 方文化的活化石和有机组成部分。
它有三大特色:一是由七个传统 调类,即阴平、阳平、上声、阴去、 阳去、阴入、阳入和一个新调类(类 似上声、但短促的调型)组成的;二 是还存在着国际音标中边擦清音,也 就是舌尖前音;三是没有前后鼻音之 分,只有鼻音尾韵;没有平卷舌音之 分,只有舌齿音。因此,莆仙人说普 通话地方口音较重。莆田俚歌,是流 行于莆仙方言区的一种说唱曲种,属 于多段体叙事诗。它的唱词是七言韵 律句式,也就是每段四个乐句,每个 乐句七个字,很讲究押韵,遇到双的 一定押韵;可以是一段一韵,也可以 是数段一韵。主要内容大多是来自民 间传说或戏曲故事。莆田俚歌的说唱 形式简单活泼,通俗易懂,不仅方便 于吟唱,也极容易记忆,具有浓厚的 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所以,学说莆 仙方言的环节很重要。
例如,在学习莆田俚歌《乞丐诗》 的唱词时,教师首先要告诉学生:演 唱莆田俚歌,一定要用莆仙方言演唱。 莆仙话有文读和白读两种读音:文读 音(接近普通话)和白读音(接近莆 仙人的生活用语)。生活中,常见比较 多的读法是白读音,而文读音一般在 连句中运用的比较多。
接着,教师激情导入:听着这么 好听的唱腔,老师也想唱上几句,这 首莆田俚歌一共有两个乐段。请男同 学聆听第一乐段的唱词,女同学聆听 第二乐段的唱词,比一比,哪位同学听出最多内容?随后,教师演唱莆田 俚歌《乞丐诗》,并问:听出来了吗? 老师演唱的唱词有哪些内容呢?教师 鼓励学生大胆猜测。有的男同学说, 听到了第一段的第一乐句中有“喜听 春雷哎”五个字的唱词;有的说,听 到了“第一”和“天子”;还有的说, 听到了“独占”两个字;有的女同学 说,听到了第二段的第一乐句是“尊 声太老爷、太夫人”;有的说,听到 了“有福有量哎”;还有的说,听到 了最后一个乐句唱着“可怜我俩没饭 吃,求求送米又送银”,课堂气氛空前 热烈,学生沉浸在快乐、高涨情绪的 氛围中。于是教师抓住时机,出示莆 田俚歌课题《乞丐诗》,请学生用莆仙 话朗读课题,并说明:“乞丐诗”的 莆仙话在莆仙方言词汇中读为“乞食 诗”,再如“锅”为“鼎”、“我”为 “寡”、“你们”为“汝辈”、“害喜”为 “病囝”等诸如此类的字词,分别和古 汉语的运用方式基本相同,所以学术 界有人称说“莆仙话是古汉语的活化 石”。
接着,请男同学分句至连句跟随 老师朗读并分析第一乐段的唱词:“喜 听春雷哎第一声”,因为是连句,基本 上是文读音,所以大多同学能够很快 听出意思来;第二至第四乐句:“天子 门生呀至恭贺衣紫共腰金”,其中只有 “天子”“哎”“独占”“衣”和“腰” 是文读音,其他的都是白读音,接近 莆仙人的生活用语,难度有点大,需 要慢慢领会。但是能够从中发现押韵 句,如,第二乐句的“万众钦”和第 四乐句的“共腰金”有押韵。然后, 请女同学分句至连句跟随老师朗读第 二乐段唱词。因四个乐句中大部分是 文读音,所以女同学基本上都听出意 思来了。最后,请全体学生互相交流并思考:用什么好办法能够快速记住 唱词呢?有的说,按节奏朗读容易记 住唱词;有的说,分组接龙朗读更容 易记住唱词;还有的说,可以跟名字 联系起来,比如:生、钦、金、福、 恩、银等字,都是人名,可以联系莆 仙话的名字……这一过程的学习,充 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 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学唱俚歌
万物皆有其韵味。莆田俚歌的声 腔是“兴化腔”,唱调严谨,音律变化 灵活。因兴化方言语音的特殊性,曲 调随着唱词音高的变化而有所变化, 演唱者在演唱中,虽然唱腔只有四句 主曲,但演唱者能够根据词意的喜怒 哀乐,自由地即兴发挥,临时地做出 调整,用一个基本唱调,或顿,或扬, 或用拖腔,巧妙变化,唱得句句声腔 不重复,音律不等式,极富乡土韵味。 莆田俚歌的表演形式,从音乐的角度, 叫做单曲体多乐段的形式,曲调韵味, 跟莆仙方言紧密吻合,紧密结合,讲 究音节的韵律和句末的押韵,地方特 色浓郁,具有娱乐性的特征。
例如,在学唱莆田俚歌《乞丐诗》 时,音乐教师要先引导学生认真聆听 并感受其韵味和魅力,提升莆田俚歌 文化的素养,为学唱莆田俚歌做好铺 垫,而并非单纯地让学生读出唱名或 音乐符号。接着,教师用琴弹出旋律, 让学生由分句至连句,一边用手指随 旋律的线条划一划,一边轻声地跟随 琴声唱一唱,反复练唱,直至学生记 住旋律的节奏和音高。教学中,教师 不要刻意强调专业的咬字、气息及声 音的浑厚及亮度,这样会人为地造成 发声障碍和紧张心理。加入歌词时, 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聆听范唱并进行 对比,哪一乐句是带有“兴化腔”的韵味,也就是有音韵、有声调、有情 感的。因前面已经多次聆听其韵味, 做好铺垫打基础了,此时,学生一听 就能辨别出来。
最后,进行分句教唱、跟随音乐 模唱、师生接龙演唱、男女生接龙演 唱、对唱等,并指导学生演唱莆田俚 歌的一些要点:一是注意乐句的音头, 也就是乐句的第一拍,如男同学演唱 的第一乐段中的“喜听”“天子”“独 占”“恭贺”,以及女同学演唱的第二 乐段中的“尊声”“有福”“可怜”“求 求”等音头要唱的稍重、清晰;二是 注意莆田俚歌的韵味,演唱者根据唱 词及情感灵活变奏,也就是心情不一 样时,所唱出的莆田俚歌的音调也就 不一样了,有时可能会添加上滑音或 下滑音,有时也可能会随着语气、声 调和情感的变化而转换,唱出不同的 旋律。只有这样,才能在学生的心里 留下莆田俚歌的种子,并且慢慢地在 学生的心里生根发芽,才能使莆田俚 歌不会被淹没在尘埃中,做到守护和 传承莆田俚歌的文化遗产。
(三)学打板鼓
莆仙俚歌说唱时的伴奏乐器是板 鼓和竹板。竹板是由两片竹片做成, 两竹片背靠背握在手心,一张一合对 敲能发出“考”的声响;板鼓的节奏 较为灵活多变,但节拍的规律与竹板 是相同的。板鼓咚的伴奏由演唱者自 己一边演唱一边敲击板鼓和竹板来完 成的。开唱前,演唱者需要表演一段 前奏,然后才逐渐引入故事所需的气 氛和感情表达的主题,这轻重缓急和 喜怒哀乐完全依靠演唱者的手上功夫 来完成。演唱者在说唱的乐段之间, 以及乐句末也要敲击板鼓咚,长短也 要看表演者的情绪需要来确定,具体 的表演形式比较自由灵活。
例如,在学唱俚歌《乞丐诗》后, 教师先出示板鼓咚的主要伴奏乐器—— 板鼓和竹板,再示范正确的动作:演 唱者腋下挟着板鼓,右手击鼓,左手 拿着两竹片背靠背握在手心,手指一 张一合让两竹片相击发出声响,节奏 比较稳定,一般一拍“考”一下。接 着,教师介绍板鼓的敲击方法并演示: 板鼓的鼓点有响鼓(食指或中指敲击 鼓心,发出咚咚的声响)、边鼓(食指 或中指敲击鼓边,发出当当的声响)、 点鼓(食指或中指弹打鼓面,发出嘟 嘟的声响)、闷鼓(食指或中指压打鼓 面,发出扑扑的声响)、轮鼓(小指、 无名指、中指、食指四根手指依次均 匀、流畅地敲打鼓面而形成) 等多种 敲击方法。然后,教师请学生拿出课 前准备的乐器——竹板,左手的大拇 指和中指紧紧扣住乐器,听着教师的 口令整齐地“考考”一个八拍,并引 导学生寻找身边声源,激发创新思 维。具体教法:第一,教师示范。教 师一边示范,一边口念板鼓经:2/4咚咚咚咚 咚 咚咚咚咚 咚 咚咚咚 咚 咚 咚咚咚 咚,同时,教师一并交待 学生,竹板的节奏要稳定,一拍“考”
一下,节拍的规律与板鼓相同。第二, 学生练习。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学 生自主练习板鼓、竹板并口念板鼓经; 教师作巡视指导,深入了解学情,发 现问题及时纠正并思考新的教学切入 点,实施课堂上的“二次备课”,把更 多的精力放在对学生的帮助上,这样 的巡视才有价值。第三,学生展示。 学生集体一边演奏,一边默念板鼓经; 教师作指导,并鼓励学生对学习情况 进行自我评价,对别人的评价进行再 评价,营造评价的氛围,尊重学生的 想法。第四,师生合作。学生演奏, 教师演唱《乞丐诗》;教师演奏,学生演唱《乞丐诗》。过程中,教师要做到 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解决问题。同 时,鼓励学生对师生的合作表现给予 评价,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合作为 手段的教学方式。第五,学生分组, 变换角色。男生演唱,女生伴奏;女 生演唱,男生伴奏,互评互学、共同 提高。
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民族 强。莆田俚歌在整个莆仙曲艺音乐中 占有重要的地位,具有鲜明的民族特 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作为小学音乐 课程的重要参与者和实施者,特别是 莆田地区的音乐教育工作者,有责任 更有义务挖掘当地课程资源,结合学 校实际,充分发挥音乐学科优势,积 极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牢记传承并弘 扬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让本土音乐文 化遗产得到守护、传承并进一步发扬 光大,使中华戏曲艺术更好地走向未 来、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 卢静 . 乡音俚歌亦育人 [J]. 未 来教育家 ,2016(09):75-75.
[2] 黄璟 . 板鼓 咚乐 器制作 的发 展——访非遗项目板鼓咚传承人黄文 栋 [J]. 莆田学院学报 ,2017(12):78-83.
[3] 林荣华 . 莆仙板鼓咚的艺术特 征研 究 [J]. 莆 田 学 院 学报 ,2007(03): 99-102.
注:本文系教育部福建师范大学 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 2021 开放课题 “莆仙戏与课程资源整合的实践研究” (课题批准号:KCX2021109) 的研究 成果。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645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