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高等学校生物化学课程全英文 教学实践论文

发布时间:2023-09-26 11:27:30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文章首先分析了生物化学课程全英文教学学情,然后论述了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高等学校生物化 学课程全英文教学实践,包括根据专业设置和需求,实现教学目标;根据培养方案,调整教学内容,选择合 适的教材;采用多样性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等等。

  进入 21 世纪, 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越来越 频繁,中国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教育交流也越来越频 繁,国内很多高校与发达国家的教育机构开展了多种 形式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2003 年, 国务院颁布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鼓励引进国外 优质教育资源,促进中外合作办学;《国家中长期教育 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则进一步鼓励 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探索 通过多种方式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中外合作办学 可以通过引入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和教学思路, 提升 办学质量,是世界教育模式的发展趋势,也是我国高 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1-2] 。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发 展,办学模式不断革新,并进行了大量实践,同时为适 应国内和国际两方面发展形势的需求,中外合作办学 从最早的“2+2”“3+1”等模式逐渐发展出了“4+0”模 式[3-4] 。近几年,独立法人的中外合作办学大学及教育 部批准的中国大学与国外大学合作的“4+0”模式的本 科项目也越来越受到学生与家长的欢迎。
\

  青岛农业大学巴瑟斯未来农业科技学院(以下简 称“学院”)是由青岛农业大学与英国皇家农业大学联 合举办的,并由教育部批准的非独立法人中外合作办 学机构 。学院融合了英国皇家农业大学“创业、创新、 面向未来”和青岛农业大学“勤奋求实,自强不息、追 求卓越”的办学理念和特色,强调强化学生创新创业 能力,注重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旨在培养既拥有国际 教育背景,又具有多学科交叉融合知识结构体系和能 力体系的复合型人才 。 目前学院设有农学、农业资源 与环境、食品科学与工程和物流管理四个本科专业。

  生物化学是农业资源与环境和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 的专业核心课程, 故采用全英文授课方式成为必然。 本文通过对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及食品科学与工程 两个专业的生物化学课程全英文授课教学实践进行 总结,以期为相关院校的生物化学课程全英文授课提 供借鉴。

  一、生物化学课程全英文教学学情分析

  生物化学课程开设在大学二年级第一学期,授课 对象是学院 2020 级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和 2020 级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大二学生, 一共 5 个班级,约 130 人。为了使学生适应全英文教学,学院在大学一年 级时开设了综合英语和专业英语强化课程,并且开设 了外教课程,学生全部通过了英国皇家农业大学组织 的外语水平考试,具有较好的英语听、说、读、写的基 础 。但是由于生物化学课程专业术语多,学生对生物 化学专业词汇的不熟悉给生物化学课程学习带来了 很大的障碍。此外,由于近年来山东省高考改革,不同 考生选考科目存在较大的差异,从而导致这两个专业 的学生在学业基础上存在明显的差距。在课程开始前 的统计中发现,130 人中约有 1/3 的学生高考时没有 选考生物, 约有 1/3 的学生没有选考化学, 其中部分 (约 1/5) 学生既没有选考生物也没有选考化学,并且 在进行生物化学课程全英文授课时,这两个专业的学 生还未完成有机化学课程的学习。而生物化学课程主 要是从分子水平研究生物体的化学组成,以及其在生 命活动中进行的化学变化与其调控规律等生命现象 本质的一 门学科[5],其部分内容与有机化学联系非常 紧密,这就要求学习者有较好的化学基础 。鉴于对专业词汇的不熟悉和部分学生较薄弱的生物学和化学 背景,生物化学课程全英文授课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二、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高等学校生物化学课程 全英文教学实践

  (一)根据专业设置和需求,实现教学目标

  学院的办法特点是注重强化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培养拥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知识结构体系和能 力体系的复合型人才, 这对学生培养的能力目标和 素质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就要求课程组教师 在授课时借鉴英国皇家农业大学的学生培养方式, 注重学生获取知识能力 、学术交流能力及运用知识 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并且在完成知识目标的 基础上, 更加注重针对学生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的 培养,以便顺利接轨后续学习和深造的能力要求。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生物化学课程特点, 课程 组教师设置了知识目标 、能力 目标和素质目标三个 方面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是理解和掌握生物基本 物质包括蛋白质、核酸、糖类和脂类等的组成、结构、 性质和功能;了解生物化学反应的类型和特点,掌握 生物体内的核心代谢途径和调节,包括糖代谢、脂代 谢和含氮小分子的代谢途径;掌握遗传信息的传递、 表达和调控等内容; 掌握生物化学的基本实验技术 和相关仪器的使用方法 。能力目标是能够运用所学 生物化学知识从分子水平上认识和解释生命过程中 发生的现象及解释与本专业相关的现象涉及的生物 化学原理, 并利用合适的技术和仪器进行相应的生 物化学分析实验, 从而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 的基础 。素质目标是养成科学思维 、独立思考的习 惯,建立沟通交流和团结协作的能力。

  虽然全英文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要求学生掌握学 科的基础知识,而不是英语教学,但是学生的英语能 力对于达成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这三个 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而且部分 参与“4+0”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学生在毕业后会申 请到英国相关高校进行深造, 这就对其运用英文的 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而通过生物化学课程全英 文教学可达成额外的教学目标—提高学生英文的 听、说、读、写能力。

  生物化学课程虽然是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和食 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但是由于专业差 异,不同专业对于该课程的要求不完全一致[6]。故而课 程组教师往往要根据专业需求,在讲授该课程时有所区分,尤其是进行案例教学时,教师所举的案例要与 专业要求相贴切,这样才能加深学生对该门课程与所 学专业关系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能够 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 。 比如,在进行酶化学章节授课 时,对于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教师可以介绍酶 在食品工业上的应用,而对于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学 生,教师可以介绍酶在环境保护和农业资源处理上的 应用,从而促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专业知识,实现 更好的学习效果。

  (二)根据培养方案,调整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 教材

  依据青岛农业大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和英 国皇家农业大学的专业要求,以及为了与国外高校专 业学分相匹配, 课程组教师制定了全英文教学大纲, 设计了课堂教学与课后独立学习两部分内容, 共计 150 学时 。其中,课堂教学 72 学时,全部采用英文授 课,课堂提问、学生回答问题等都采用英文。课后独立 学习78 学时,要求学生根据提供的英文资料自学。课 堂教学包括理论部分与实验部分, 其中理论课程 48 学时,实验课程 24 学时 。在理论课程教学方面,课程 组教师将课程内容大致分成三部分, 即静态生物化 学、动态生物化学及遗传信息的表达和传递 。静态生 物化学部分主要涉及蛋白质化学、核酸化学及酶化学 等章节,主要介绍蛋白质(包含酶) 和核酸等生物大分 子的组成、结构及生物学功能,共计 16 学时;动态生 物化学主要涉及糖、脂类、蛋白质、核酸的代谢(包括 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 及代谢过程中的生物能学问 题,共计 20 学时;遗传信息的表达和传递主要涉及核 酸的生物合成(DNA 的复制和 RNA 的转录) 、蛋白质 的生物合成及基因表达调控等内容,共计 12 学时。而 实验课程内容包含 6 个实验,实验内容涉及静态生物 化学与动态生物化学部分,包括蛋白质提取和浓度的 测定方法,酶的提取、催化及酶活力测定方法,核酸提 取及分解代谢物的提取和含量测定等内容。在课后独 立学习部分,根据教学大纲内容,设计了合适的独立自学内容, 主要围绕相关章节重点内容进行延伸,包 括重要科学发现的研究背景 、研究历史及其应用,相 关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等 。通过课后的独立学习,希 望学生能对生物化学课程中一些重要的研究内容全 貌有一个较清晰的认识,以弥补在课堂有限时间内教 师难以深入讲解相关知识的不足 。另外,通过学生课 后自主学习也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丰富个人的知识储备。

  教材在生物化学课程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这一点对于全英文授课课程尤为重要。根据课程大纲 内容,课程组教师选择了合作办学方—英国皇家农 业大学推荐的生物化学教材, 由唐纳德·沃伊特编写 的 Voet’s Principles of Biochemistry Global Edition(第 五版) 作为全英文教学教材,这本教材内容全面,紧跟 科学前沿,同时教材编排脉络与授课内容相近 。鉴于 学生的基础,课程组教师同时也给学生推荐了青岛农 业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高玲老师等编写的 中文教材《基础生物化学》,以帮助学生加深对生物化 学中重要知识点的理解 。另外,课程组教师还选择了 赵宝昌和关一夫老师主编的英文版教材 Biochem- istry:A Textbook for Medical Students(第 2 版) 作为教 师和学生的参考书,这本书内容简明,除去与医学相 关的内容, 其他内容和教学大纲内容契合度较高,也 可以较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堂教学思路。

  (三)采用多样性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主动学习 能力

  1.注重课前预习阶段。生物化学课程是所有生物 学类课程中难度较大的一 门课程, 即使进行中文授 课,也有较大的难度 。因此,对于全英文授课,做好课 前预习显得尤为重要 。针对生物化学课程的专业词 汇一般较为复杂也比较生僻的特点, 为了帮助学生 克服专业词汇的障碍, 课程组教师研讨并整理了每 一章节的专业词汇及其中文翻译, 同时对于一些重 点词汇及其蕴含的意义进行了必要的中文和英文解 释,并将汇编好的材料提前发放给学生,用于课前预 习 。另外,对于每一章节的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教 师要提前在网络平台上发布与这些知识点相关的中 英文资料,这样便于学生提前熟悉相关知识,进而可 以减少课堂听讲时的陌生感,降低学习时的难度,在 一定程度上可以消除知识理解上的困难, 进而提高 教学效果。

  2.采用小班教学方式,同时注重引入互联网教育 模式。在生物化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师生都使用英语, 而在教学方式上,可采用教师课堂讲授为主的小班授 课方式,具体来说,就是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将所有 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班, 每个小班 5 人左右, 并选取 1 名学生作为小班的负责人 。课前环节,教师利用信息 技术教学平台发布英文预习资料, 待学生完成预习 后,由各小班负责人借助公共学习平台收集整理本班成员的预习反馈信息, 并用英语将信息提供给教师, 使教师在之后的课堂上可以直接讲授重点知识。采用 这种方式,一方面能够更好地通过师生交互的方式使 教师较好地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状态和学 习需求;另一方面能方便教师针对学生学习中的共性 和个性问题,制定相应的讲解策略,以此提高学生的 课堂参与度。这种小班教学方式能兼顾教师和学生的 不同需求,进而能够使学生思维聚焦于课堂学习的主 题,也能够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互联网+”的教学大环境下,课程组教师也可 积极引入现代网络信息技术辅助课程教学, 尤其是 引入与专业背景相关的英文案例资料和英文网络教 学资源 。生物化学课程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如知识点 多且杂、覆盖面广,学生需要理解记忆的内容极多, 且很多内容比较抽象, 这就要求学生具有较好的抽 象思维和理解能力[7],因此对一部分学生来说,可能会 难以理解教师课堂讲授的内容。而网络上很多的英文 资源通过对抽象知识的视觉化 、动画化和形象化,可 以有效引导学生对生物化学知识点进行理解,同时也 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乐趣,从而激发学生对生物化学 课程学习的热情 。因此,对于一些在有限的课堂时间 可能难以完全理解和掌握的重点和难点内容,课程组 教师可利用学院进行小班授课的课程可以全程录像 的优势,对讲课视频进行分段编辑,制作成短视频,并 上传到学习通网络教学平台,这样能够让学生在课后 有效地利用碎片化时间观看学习,由此可以让学生进 一步深化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另外,课程组教师也可 以通过各种网络平台建立教学群或学习群[8],在群里 发布学前指导、课后习题和课后讨论等,及时了解学 生的学习需求、学习状态及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通 过这些网络资源, 加强了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互动,师 生可实时进行答疑和讨论交流,进而能较好地达成学 习 目标。

  3.注重实验教学。很多的生物化学原理是从实验 现象中总结和归纳的, 所以生物化学是一 门理论与 实验结合非常紧密的课程,因此,实验部分教学对整 个生物化学课程教学体系来说是极其重要的[9] 。对 此,课程组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制作了英文课件,课堂 上采用英语进行授课, 并且要求学生用英文撰写实 验报告, 用英语回答问题和提出问题 。在授课过程 中,教师要根据理论课程教学进度,合理安排实验项目与实验进程, 尽量使实验课程与理论课程进度相协调,与此同时,教师要根据实验需求创设实验情境 并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记录实验数 据、获取实验结论;或者利用信息技术平台演示实验 过程,以此指导学生进行分组实验,让学生参与实验 全过程, 这样既可以利用理论知识指导学生对实验 原理进行理解, 也可以使其更好地明白实验操作过 程,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生物化学课程学习的热情,促 进其从被动型学习向主动型学习转变 。对于实验教 学内容,课程组教师既要注重实践性,也要注重理论 性 。具体来说,生物化学课程选取了蛋白质的提取和 含量测定、RNA 的提取和分析 、酶的性质和活力测 定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等 6 个实验 。通过这些实 验,学生将学习分光光度计、离心机、电泳仪等仪器 设备的使用技巧。

  ( 四)采用多样化的评估方式,注重学习过程评价

  生物化学作为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与食品科学 与工程专业一 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进行全英文授 课主要是为了衔接后续其他专业课程的全英文授课, 提高学生的英文交流和学术交流能力 。而以往的“一 考定终身”的评价模式既不能准确反映教学质量和效 果,也无法测试学生真实的学习能力,因此,在对学生 的学业评价上,教师要采用多样性的评价方式,尤其 是要重视学习的过程性评价。

  过程性评价注重评价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以 及考查学生的学习态度, 引入过程化考核可使考核 与平时教学紧密结合, 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 学习能力[10] 。在成绩评定中,课程组教师要更重视过 程考核,将学习考勤、课堂讨论、平时测验、实验操作、 网络讨论、作业表现等以适当比例计入总评成绩 。例 如,该课程的一个作业就是让学生选择生物化学课程 与自己专业相关的知识点或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用英 文写一篇小综述或学习报告 。另外,教师也要让学生 对相关章节的重要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并以思维导 图的形式展示出来 。通过这些措施,既可以锻炼学生 对英文资料的搜集和归纳总结的能力,加深其对相关 的前沿知识的了解,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术写作和学 术交流能力 。具体来说, 过程考核占学生总成绩的 45%,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 55% 。期末考试试卷是全 英文试卷,要求学生用英语答题 。试卷主客观题目的 比例约为 6∶4. 在考查学生对生物化学知识的掌握程 度的同时,也考查学生的英文运用能力 。客观题考查 学生的英语理解能力,而主观题则能体现学生的英文表达能力 。通过加强过程管理,教师也能够及时发现 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从而改进教学方式和方法,达到 教学相长的目的 。通过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希望能 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其学习态度从被动向主 动转变,培养其主动学习的能力和欲望,提高其发现 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使其适应后面课程的学习。
\

  三、结语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中外合作办 学模式显示出越来越大的需求,独立法人的中外合作 办学大学及教育部批准的中国大学与国外大学合作 的“4+0”模式的本科项目也越来越受欢迎。基于“4+0” 模式的发展, 专业核心课程的全英文授课将成为必 然。本文以学院的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和食品科学与 工程专业为例,从多方面对生物化学课程全英文授课 进行了总结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根据学 生的知识基础和现实条件, 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 案,同时要加强师生互动,根据教学反馈,及时改革教 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提高高等 学校生物化学课程全英文教学质量 。 由此可见,对中 外合作办学模式下高等学校生物化学课程全英文教 学实践进行探讨,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朱晨慧,万金芳. 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的引进 与本土化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21.34(11):138-141.
  [2] 谈沪东.我国中外合作办学时代境遇、逻辑内涵与路径选择[J].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21(2):51-54.
  [3] 陈雅婷.新形势下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策略研究[J].公关世界, 2021.29(23):95-97.
  [4] 唐国跃,李浩.新时代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现状及优化路径[J]. 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20(3):14-16.20.
  [5] 田野 ,邓旭东 , 高永光 , 等 . 生物化学课程全英文教学的实践探 索[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20.39(2):160-162.
  [6] 张勇,陈楠,陈敏,等.“双一流”背景下农业资源环境专业《生物化 学》课程建设与教学创新[J].广州化工,2022.50(11):165-167.
  [7] 李荷,刘彩虹.生物化学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基础医学教育, 2016.18(1):32-35.
  [8] 陈玉.“一带一路”背景下全英文专业课程教学实践:以“高等路 面材料性能评价为例”[J].西部素质教育,2022.8(7):168-170.
  [9] 李善妮,何海伦,龙苏,等.“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留学生生物化 学教学研究[J].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20.28(4):625-628.
  [10] 谢翌, 曾瑶,丁福军.过程性课程评价论刍议[J].教育研究,2022.43 (7):54-6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63821.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