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教育新形势下,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朝着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教学变革创新,有关新课程方案的实施与新课标理念的渗透应当在课程综合实践中落地,从而满足新的教学要求。开展“综合与实践”课堂教学评价,是加强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关联度和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在本文的研究中,重点围绕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课堂教学评价依据、标准、原则以及可靠的评价践行路径展开探究,以此最大化发挥教学评价的价值。
[关键词]综合与实践 教学评价 评价有效性 小学数学
“综合与实践”是小学数学学习的重要领域。学生将在实际情境和真实问题中,运用数学和其他学科的知识与方法,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感悟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知识之间、数学与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积累活动经验,感悟思想方法,形成和发展模型意识、创新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和发展核心素养。在新时代背景下,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对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活动提出了新的要求,因而教师需要跟随时代的脚步,加强对学生的综合化培养与引导,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与发展。通过开展课堂教学评价,教师不仅能帮助学生加强对学习问题的认知,也能提升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因此教师需要加强对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视度。本文的研究以小学数学课程总目标及新课标要求等为核心理论依据,围绕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课堂教学评价工作展开,结合学生数学学习发展的实际需要和基础特征,来评判确定“综合与实践”课程教学评价标准和原则。
一、科学构建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课堂教学评价体系
(一)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课堂评价实践研究背景
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基础,因而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加强对数学基础知识、数学思维、数学解题方法、数学学习方法的理解,让学生能够从综合化角度出发,打下坚实的学习基础。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增强自身的数学核心素养。在引导学生成长发展的过程中,合理化的课堂评价能够提升其学习积极性,也能提升学生的学习成就感。因而在实际的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充分运用课堂教学评价,促进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发展。针对当前对课程实践教学认知程度不足、教学指导力度不足等问题,在增进“综合与实践”课堂教学与数学新课标内容要求的契合度方面,对数学教师构建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结合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课堂教学发展现状,通过对教学评价理论体系的建构应用研究,以期有效转变评价功能,更新完善评价观念。
(二)寻找课程目标与评价目标契合点构建评价体系
教师应当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为重要载体,不断改善学生数学学习体验,帮助学生获得理想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出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和思路;同时遵循循序渐进原则,深入探索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课堂教学项目选题目标、体系设计、活动实施以及效果评价等关键环节同小学数学新课标内容要求之间的契合点,着手从选题目标、设计、实施与评价等阶段完整构建评价体系。如通过调查分析,笔者发现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具有明显的问题导向,强调学生自主参与探究。基于此,围绕问题导向来评断设计课程选题目标,并以此为依据确定综合性的评价指标,包括活动课程与生活实际的契合性、数学课程同其他学科的综合性以及数学课程内部知识经验的迁移应用程度等,如表1所示。
(三)细分课程目标,寻找关键教学环节完善评价体系
通过对数学课程总目标进行细分发现,将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个层面分别渗透到综合实践活动中,增强实践课程与数学学科细分目标的契合度,从而为综合实践课程教学评价提供准确清晰的实践方向。
另外,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教学评价的目的是全面分析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并促进学生综合全面发展。
二、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课堂教学评价原则与标准
(一)评价原则
1.主体与自主性原则
学生是数学课堂的行为活动主体,在“综合与实践”课堂教学评价中也应当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参与实践活动获得的感受与表现情况入手,对学生的综合素养能力做全面客观性评价,从而帮助学生增强自我认知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对这个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和改进,促进自身综合素质能力持续发展与提升。就教学评价的特征来看,学生自我评价是实施课堂教学评价的一项重要方式,有助于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拓展性学习。
2.分层与梯度原则
采用分层原则指导教学评价工作落地,即重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通过分析解读数学新课标对小学数学学科提出的要求,笔者发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评价应当以解决“评价什么”“怎样评价”“评价对象是谁”等问题展开,综合考虑学生个体差异性,以期有效促进学生综合全面发展。
此外,梯度评价和分层评价强调学生的适切发展,即遵循逐层递进原则观察学生数学学习跳跃、跃迁情况,着重帮助学生夯实数学知识基础,扎实数学技能,促进学生数学学习稳步发展。如小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一节,教材中采用了这样几个活动:折一折、比一比、叠一叠、拼一拼等,其中,在不同活动环节,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特点会发生相应变化。在活动教学环节,教师着重让学生感受图形的转化,在不同活动环节引导学生逐步掌握新的学习方法和技能,重点关注和解决学生学习障碍问题,针对学生的掌握程度和问题解决情况进行梯度评价。
(二)评价标准
1.主体多元化
主体多元化是指以学生为评价中心,向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师生互评、家长参评等多方主体拓展延伸,打造多元化评价标准。在此基础上,教师需要着重考虑的是多元化评价标准与学生心理层面的适应性,综合考虑学生想法,对多元化评价进行精心设计,形成各种各样具有较强适用性的评价方案或评价表。
2.评价档案化
档案化评价是对教学评价结果信息的记录、反馈与汇总,能够较好地扩展数学实践课堂教学评价深度与广度,更贴合学生的学习成长轨迹。根据综合数学实践活动教学性质特点,档案性评价满足信息动态生成、评价开放与多元化的要求,能够全面反映学生的真实情况。如在“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自主参与折一折、叠一叠等实践活动,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等信息教学平台将学生各个活动环节的感受与实际表现完整记录下来,形成完整的档案评价理论依据,从而全面地了解学生学习情况。
三、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课堂教学评价实践路径
(一)创设特定学习情境,强调学生学习过程获得性评价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即教师需从班级全体学生共有的学习特点规律入手,对比分析出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基础及其学习能力水平,着重对学生的学习障碍等进行认真分析,在课堂教学评价的实践过程中尊重学生差异性。
在小学数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混合运算”教学中,学生需要正确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教师依据教材中所给定的运算场景,借助多媒体等信息化手段为学生营造更为真实的学习情境,如从日常生活中选定场景和素材,增强对话场景的真实感,以此激发不同基础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商店购物这一场景中,教师引入分组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分别扮演售货员A与顾客B、顾客C三个不同角色,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感官,加深学生活动学习体验。同时考虑到学生在智力、认知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教师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每组中保证有一名优秀生、一名中等生和若干名学困生,引导学生轮流扮演不同角色,从不同角度分析考虑题目的运算顺序和原理,从而共同完成混合运算题目。如同学甲扮演售货员A,同学乙及丙扮演顾客B及C,通过轮流扮演让学困生观察其他同学的学习特点并汲取学习经验。“小军想要买2个笔记本和1个书包,小丽想要买3支圆珠笔、1块橡皮和1个笔记本,两人一共需要花费多少元?”经售货员A的介绍分别得知笔记本、书包、圆珠笔、橡皮的售价为5元、20元、4元和2元,因而有:(1)2×5+20=30(元);(2)3×4+2+5=19(元);(3)30+19=49(元)。此外,因学生个体差异性的不同,对上述三个竖式的组合排列与运算,不同基础的学生可能有不同想法,通过还原特定场景,将课堂还给学生,发散学生学习思维,确保学生能在原有的学习基础上有效提升学习和思考能力。教师通过观察记录学生活动过程的学习表现,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变化以及学习能力提升情况进行系统性评价,围绕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获得情况进行全面评价。
(二)遵循分层梯度原则,围绕学生综合能力发展落实评价
数学教师及时更新教学评价观念,遵循分层和梯度评价原则,凸显学生自主参与性和主观能动性。同时,教师开展综合实践数学活动,着重引导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感受数学思维、数学方法及其规律的形成与发展,按照既定细节目标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如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平移、旋转和轴对称”一节,学生需要通过观察各类事物的平移现象后,对其进行不同角度的旋转,进而准确掌握轴对称相关知识概念。考虑到评价主体及其内容的不同,教师以物体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实践活动环节分别设置为基础性、进阶性与发展性评价目标,从学生的知识基础、技能运用、思维养成以及态度价值观等多个层面展开梯度评价。
教师结合教材内容设置情况,将物体的平移、旋转与轴对称实践活动设为相对独立的三个教学环节,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合作完成学习任务。如在平移实践活动中,教师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生活中常见物体平移现象的动态视频,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或者将教材中出现的电梯、火车等事物借助多媒体加以动态化呈现。在进行旋转实践活动教学时,教师可适度融入之前所讲的平移知识,以对比分析或辨识判断的形式引导学生正确区分物体的平移与旋转。如可以将推拉窗看作平移,将公交车方向盘运转看成旋转,将算盘上的珠子上下拨动看成平移等。教师一方面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综合能力发展提升的结果表现进行客观分析评价,另一方面通过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情况来衡量教材内容与教学体系设计实施水平,这样能够反馈出教材内容设置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和突出的优势,有利于取长补短改进教学模式。
(三)定量与定性评价结合,促进学生学习体验升华
在定性评价中,教师主要针对学生在活动学习过程中的具体表现进行观察分析,做出过程性评价结论定性。在定量评价中,强调关注学生的某些特定品质或行为,通过描述和判断使其具体量化。
如学生在学习完“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后,教师采用此方法对学生进行综合性评价,并制定完善的评价表(表2)。
综上,本文着重分析了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教学评价的内容及其必要性。良好的教学评价是为了促进小学数学持续性稳定发展,教师应当对学生进行多元化、个性化甄别考核,以可靠的结论反馈帮助学生提升能力。
参考文献:
[1]杨银.STEAM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综合与实践”模块为例[D].芜湖:安徽师范大学,2021.
[2]黄茜.基于“智慧课堂”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21.
[3]刘秋月.基于项目学习的小学高年段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设计[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21.
[4]李敏.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设计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2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637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