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
新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使用成为每一个教师不可忽视的问题。新技术所催生出来新的教学手段对于增强师生互动、生生 互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疫情背景下,打破了教师面对面教学模式和学生与老师近距离沟通的交流方式。学生由原来传统 的课堂授课方式改变成为学习场所固定在家里进行网络学习,失去“面对面”教学模式的师生,如何在线上教学中提高教与 学的有效性成为摆在师生面前的一个重要的课题。因此,加快新技术与政治学科教育的融合协同发展迫在眉睫。本文基于实践,就如何优化高中思想政治课的线上教学进行思考、探究并提出策略。
[关键词] 信息技术 融合教学 线上教学 高中政治 教学策略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 (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中明确提出: “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 的学习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采取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可以让政治课 更加灵活、更加接地气,更加充满政治 学科的味道。本文借助网络授课实践, 从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角度谈谈在线上授课过程中思想政治与新技术的融合策略,实现学生学科素养的持续提升。
一、课前:精准学情分析 + 充分课前预习,为线上授课做好准备
学情分析是上好线上课的重要保障,也是提升课堂效率的基础。线上 学情分析包括“已知”“未知”和“将 知”。“已知”是学生针对你将要讲授的课程已经具备的知识储备, 已经具备的学科思维能力;“未知”是学生在授课情境中不知道的或模糊易混淆的 概念;“将知”是指通过课程的情境设计, 利用有思维含量的问题链接将要 学习的内容,提升关键学科能力。只有充分掌握学情,了解学情,才能将线上授课的效果做到事半功倍。
对学生的基本情况有了较为详尽的了解后, 借助互联网的线上讲课模 式可以把本节课需要学生掌握的重点 主干知识提前下发, 学生根据主干知 识阅读教材将细化知识填充在主干知 识的里面; 将扩展性文献阅读的资源 包以问题链的形式让学生阅读、思考, 给予学生课前预习的方向性的把控, 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必修 4 《哲学与文化》第四课第一框《人的 认识从何从来》为例, 本节课围绕珠 峰高度重新测绘的情境创设, 教师给 出三次测量珠峰的过程扩展性文献资 料, 用阶梯式的提出问题引领学生预 习课本的知识。
1. 什么是感性认识?什么是理性认识?以及各自的特征。
2. 如何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虽然疫情限制了学生学习的场地, 但线上学习为学生打开了更广阔的学 习空间, 可以通过课前教师下发的议 题,网上自主收集相关资料,阅读文 献等,展开头脑风暴。学生们也可以随时通过聊天区进行观点的分享和交 流, 这样的形式会激发更多的学生主 动参与课堂教学融入学习的环境场。
二、课中:系统优化线上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
在线上教学中,通过课前预习下发阅读资料, 可以把更多的学习时间 还给课堂, 教师可以集中精力突破重难点, 可以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进行交流与分享, 教师做到及时准确地评价。例如: 在讲授《人的认识从何而 来》这节课的时候, 老师在课前布置自主预习任务, 让学生结合书本的知识了解感性理性认识的内涵和特征, 也学习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分成四个方面进行论述。在此基础上优化线上 授课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
环节一:创设情境,引发思考
教师活动 1:
导入:2020 年 12 月 8 日中国和尼 泊尔联合向全世界正式宣布: 珠穆朗 玛峰的最新高度为 8848.86 米。这个 数据,不是天然而生,更不是历来就有。一次次刷新人类对珠峰高度的认 识。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一起进 入本节哲学课的学习中来。
学生活动 1 :思考。
活动意图说明: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环节二:剖析案例,感悟哲理
教师活动 2:
提问:珠峰的新高度是怎样测量出来的?
学生活动 2-1 :观看视频。
教师总结:阐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概念。分析将感性认识上升为 理性认识就要经过“去粗取精、去伪 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过程。
展示资料 1 :三次精准测量珠峰的高度。
思考:结合材料,人类对珠峰高度的认识是怎样获得的?
学生活动 2-2 :思考分析、各抒 己见。
教师总结: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展示资料 2 :三次精准测量珠峰高度方式相关资料。思考:结合材料, 说明三次精准测量珠峰高度方式、工具的变与不变及其原因。
学生活动 2-3 :思考分析、讨论交流。
教师总结: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展示资料 3:2015 年 4 月,尼泊尔地震对珠峰高度究竟有没有影响, 影响有多大,在全球存在争议。
学生活动 2-4 :表达观点、阐述理由。
教师总结: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展示资料 4:《珠峰测量:永无止境的追求》。
思考:结合材料,分析我国为什么要不断测量珠峰高度。
学生活动 2-5 :集思广益、表达看法、思维碰撞。
教师总结: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事物是复杂多变的,认识也要经历多次反复的过程, 所以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
活动意图说明:以“人的认识从何而来”为议题引领,理例结合,采用问题链设问层层递进, 逐渐由浅入深地进行引导,进行思维的碰撞,学生感悟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哲学道理。
环节三:学以致用,提升思维
教师活动 3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新时代产生新思想,新思想引领新实践。运用今天所学的哲学 理论,谈谈你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的实践结晶,是新时代的精神旗帜”的理解。
学生活动 3 :分享交流、阐述观点。
活动意图说明: 通过哲学理论的学习, 学以致用地分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何而来, 增 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 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坚定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线上授课显著的优势在于互动及时又直接。学生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可以随时将自己的观点敲打在聊天区,同 学之间可以相互启发、相互分享,虽然隔着网络,但赋予学生更多的勇气和自信,教师及时准确地进行观点的评价与反馈,进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和满足感。
三、课后:运用新技术精心设计线上作业,巩固旧知链接新知
课堂效果反馈的重要环节之一就是作业,作业是诊断学习效果、发现学习中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 因此,学校教师如何设计作业,如何 高效高质利用好作业评价反馈结果至关重要。在传统作业反馈中我们发现,大部分教师批改作业时需要统计每个教学班的正答率、优秀率,在教学任务繁多的情况下很容易混乱,几个教学班同时批改也影响反馈的速度,这会导致作业反馈以“完成”和“正确” 为导向,难以正确反映真实学情。当前,新技术可以作为学科教学的载体,完善作业设计流程和优化作业设计水平提供技术支持, 无论是线上教学还是线下教学, 都可以将新技术应用其中。通过各种作业 APP 智能软件的应用,作业内容的设计与学生自我认知水平相符合,真正做到批改、诊断、反馈、评价有机统一,为教学效果改进提供有力的支撑。这些作业平台往往提供并支持学生自我检测、自我批改等功能, 也能够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总体而言,新技术在作业设计与评价的过程中有助于提升作业设计与反馈的效果,助力课堂教学准确、及时、科学的决策支撑。
综上,在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育融合时,教师应做好学情和教情的分析,注重教学环节的设计,提升思政课的教学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 感染力, 切实提高思政课的教学质量, 发挥好思政课立德树人的关键性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如新 . 新课程下政治课有效 备课的基本要求 [J]. 中学政治教学参 考, 2010(09):19-21.
[2]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 师 [N]. 光明日报, 2019-03-19(1).
[3] 孙中强,朱雪云,信息技术与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高效整合研究 [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4(13):12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637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