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学科育人是达成这一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如何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进行学科育人,以达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需要进行深入思考。学校在不断探索和实践的基础上,归纳出学科育人的校本实施路径总体有以下四条:厚植家国情怀,强化思想引领;力行学科实践,深化学习理解;推进课堂变革,成就教师持续发展;完善评价机制,促进完整育人。
关键词:立德树人;学科育人;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思想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以下简称《方案》)坚持目标导向,有机融入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有力地回答了人才培养的方向方法等教育的根本问题。立德树人,需要通过学科教学、学科育人来达成。充分发挥学科育人功能,实现学科育人价值,同时也是强化“学校”意义功能的关键所在。学科育人,就是以学科知识为载体,以学科思想、精神涵养学生的心灵,使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是培养学生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教育过程,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
学校要落实好新课程的实施,发展好学生的核心素养,就要结合学校的实际,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发挥不同学科的特色和优势,充分发挥不同学科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生在知识增长、能力提升的同时使人格得到健全,提升学生的思维、视野和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精神品质与生命质地。
一、厚植家国情怀,强化思想引领
《方案》在“培养目标”中明确指出,义务教育要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学是师生之间的双边性的实践活动,它总是围绕着学科教材所承载的知识来进行。知识以及师生的思维方式往往是密不可分的,教学又是体现着“文化理解、文化交往和文化创造的文化性实践行动”。在教育教学中,教师都有自己的文化信念与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这便形成了教学文化。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社会与文化背景,面临不同的学生,处于不同情况的学校,这些会存在诸多的差异情况。这些差异情况的事实存在,就会形成教学文化上的差异。所以,学校中的教学文化需要有顶层意义的思想文化引领,以使学校的育人功能建立在明晰的文化意义上,在浓厚的文化背景下得以体现。解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教育根本问题是基于学生培养视角的深思。同理,“用什么培养人,什么样的人来培养人”同样值得深思。
为此,学校需要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之中结合自己学校的办学理念,深化文化意识,体现文化风格,以引领教师的讲台之“教”和学生的课桌之“学”。比如,我校提炼出“精勤质朴,为国所用”“抱朴守真,学有担当,为国奉献”等校园文化元素,在不同的维度中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在学科价值引领上,需要以文化价值引领知识、技能的学习,谨防堕入技术主义、工具理性的狭隘之地。这种家国情怀,就是要融入清晰的学科文化之中。语文学科,深入理解语言文字背后的文化积淀;数学、物理学科,需要厚植对世界奥秘的深入探究的热爱;生物、地理学科,需要对环境、生命的深刻认识、思考、领悟;音乐、美术,就需要对民族的艺术智慧筋脉的了解、热爱、学习与传承,等等。只有厚植文化,学科的学习才会有生命感的激发,才会有更多的意义生成,才会有关乎生命的成长,心灵的发育。
二、力行学科实践,深化学习理解
对于人才的培养,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是贯穿在教育各个时段的重要目标,需要在基础教育阶段做好拔尖创新的基础培养工作。那么,在基础教育阶段,培养人的方式就至关重要。新修订的《方案》注重“变革育人方式,突出实践”。《方案》指出:“加强课程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的结合,充分发挥实践的独特育人功能。突出学科思想方法和探究方式的学习,加强知行合一、学思结合,倡导‘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在其纲领性地引导之下,各学科课程标准中大量增加了实践活动的要求,加强知行合一,在真实丰富的情境中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学以致用,才会使学生在身心一体中激活学到的书本知识,领悟知识背后的品德性因素,形成人与知识之间的互生,进而内化为自己的能力和品格。所谓学科实践,“指的是具有学科意蕴的典型实践,即学科专业共同体怀着共享的愿景与价值观,运用该学科的概念、思想与工具,整合心理过程与操控技能,解决真实情境中问题的一套典型做法”。学科实践本质上就是要求用学科独特的方式来学习学科,用语文的方式学习语文,用数学的方式学习数学,用科学的方式学习科学,用体育的方式学习体育等等,是学科实践的核心要义。学科实践,显然是增进学科理解的关键途径。这里的“理解”,一方面指的是能够将自己的理解、知识、技能有效应用到新的情境中,顺利实现迁移;另一方面指的是能够推断并建立联系,获得深层次的理解。
在学校,要让“实践”更好地发生,我们要结合自己的实际努力地进行课程开发。学校要“立足校本办学理念,分析资源条件,制定学校课程实施方案,注重整体规划,有效实施国家课程,规范开设地方课程,合理开发校本课程”。
一方面,要形成学科本体的基础活动课程以及与学科主题、特色拓展课程融合的资源体系,依托学科项目化的学习方式,促进真实学习的发生与学科的理解。借助学科的研究性学习,在真实的情境中来使学生的学习带有综合性与实践性,进而使学生能够真实地利用自己的学得来解决问题,促进学生思维张力、创造力、学习潜力的延伸。如学校语文学科的“意扬文学社”,依托常态化的校园作文公众平台和各种活动的新闻采编等,作为学生语文实践的契机。在各类比赛中,我们也可以有机地将之转化为项目,将语文学科实践纳入进来,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在“中华通韵”诗词创作征集活动中,语文组教师以此为契机,转化为项目,开发了学生诗词创作的课程,从基础学习到学校比赛、风采展示,再到选手培训、比赛,有机地融合了课内外学习活动,丰富学生的学习过程,满足了他们的学习需要。
另一方面,借助学科社团活动,来打通学科与生活、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迁移融合。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学校对课程内容统筹规划,将体育和劳动课程作为必修课程,将学科研究性、拓展性的课程作为主修课程,将学科体验性、鉴赏性的课程作为辅修课程。在这种整体结构之下,学生的课程选择,采用“1+2”的形式,即“必修+主修、辅修”,形成了“一项技能+两项爱好”的学科社团课程培养目标,学生的整体发展和个性发展取得较好的协调、平衡。在“双减”背景下,社团发展构筑了“3+5+多”模式——每个校区重点打造3个精品社团、5个常规社团、提供多样化选择,分布在不同校区,形成最强特色。如语言类社团、男足社团、科技社团、信奥社团等,帮助学子将兴趣高效转化为专能。为落实劳动教育,学校精心开发了丰富的实践活动项目,构建课程——“新实绿意”劳动实践场地。学生在“开心农场”体验到“投喂”的生命对话,在“一畦芳华”的田园体验到“种植”的生命拔节,在“青城果园”体验“栽培”的真心呵护,在“守护”“中华锦鲤”中体验到责任担当,在“变废为宝”中体验到家园意识。这些课程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劳动,尊重劳动,进而弘扬劳动精神。这正与党的二十大精神高度契合。
三、推进课堂变革,成就教师持续发展
教学是一种教师、学生和教材承载的知识之间相互的对话,也是文化的交往与构建的实践行动。同时,知识本身也正是文化的体现。对教学意义定位从知识层面深化到文化实践是更为贴近教学真谛的进步,也是达到新课标“以文化人”促进学生发展和达到教学改进的新思路。如果课堂还只是停留在知识教学的层面,那么教学仍然只是培养“知识人”的单向行动,背离了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方向。
长期以来,一线教学依然存在唯分数取向的现象,知识简单传递灌输,使学生机械学习、死记硬背等低效短视的课堂教学行为还大量存在。学生的真实性、有效性学习就不会很好地发生,学科所包含的丰富育人价值被遮蔽,学科育人也就会在无声无息中被消解,以文化人就是一纸空谈,教学的文化实践属性也就会消亡。因此,我们的课堂需要转变,要将以知识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
学校扎根江南吴文化,道法自然,深悟教育教学规律,汲取太湖石“瘦、皱、漏、透”的自然美之道,在深刻理解“苏式教育”的基础上,着力于苏式“灵动课堂”教学建构的课堂变革工程。“瘦”为简约,“皱”为生动,“漏”为留白,“透”为深刻,核心就是要教师激发学生的“灵气”,不仅有教材的灵活处理、教法的灵活实施、学法的灵活运用,更有学生灵动思维的催生和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苏式“灵动课堂”注重个性与创新,因时而变、因地制宜、因势象形、因材施教,是以人为本的课堂实践。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转变老师的教学理念,让教师持续性专业发展。一方面,教师要拥有学科教学专业理论知识储备,深化学习学科核心素养理论以及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策略,与时俱进;另一方面,教师应具备实施教学策略的能力,这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保障。笔者所在的学校,在省市“四有”好教师团队建设和区“三名工程”的引领下,与上级科研部门及高校开展深度合作,有针对性地启动了教师专业发展“123633”工程,从学科理论和教学实践两个角度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使教师深入理解教育发展方向,与时俱进,不断调整教育教学方式,能够持续推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变革。
四、完善评价机制,促进完整育人
一直以来,社会对于学校、教师的评价标准主要是“以分数论英雄”,中考、高考的上线人数和升学率是评价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和教师教学水平的根本依据,甚至愈发强烈。面对强大的压力,为了寻求“安全平稳地带”,这就在客观上使教师不得不牢牢地将教学定位为主要教好知识的层面上,也必然性地使教师无暇从学科思想、学科文化维度对教学行为进行考量和设计。毕竟,有的分数可以短期内增长,但与素养距离较远;素养的增长,要经历循环往复,短期内很难立竿见影。我们始终以教学结果来评价,势必会造成教育的偷工减料和简单粗暴的现象发生,教育会更加趋向功利化。
学科育人视角下的课堂教学是指向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成长的意义生成过程。既然过程是完整的,那么评价也应是完整的,不能以单一的评价视角来匹对,否则,“教—学—评”就不统一,教育就形成不了一个闭环的完整结构。因此,我们的评价要进行转变。一方面,由关注知识学习掌握情况转为关注人的具体发展,并有机融合增值评价;由注重结果评价转变为注重过程评价,并注重形成性评价、运用表现性评价,进而使评价走向综合,走向整体,关注学生知情意行整体发展;另一方面,学生的个体发展更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评价的方式还应是“自评—互评—师评”的多元结构。所以,学科教学走向学科育人,要由注重结果向注重过程、由单一评价向多元评价、由终结性评价向形成性评价转变。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具体行为展开,注重学生的知情意行的协同发展,才是基于“育人”意义上的完整评价,才是促进人发展的评价。为此,学校建立了学生成长档案袋,采用以表现性评价为主的多元评价策略,关注学生的学习成长过程。特别是在“双减”政策之下,注重作业优化设计,注重设计探究性、实践性的作业,充分发挥作业的学习功能,增进学生对学科知识、学科思想的深度理解,激活学生更好地学会知识,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不断内化,汲取学科知识所蕴含的精神价值,形成自己的学科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有效地发展学科核心素养。
党的二十大报告为我们指明了教育的发展目标,更为我们明晰了为何育人、怎样育人,我们肩负使命,责无旁贷,需要在扎实的学科育人中办好学校教育。
参考文献:
[1]周勇.中国教育改革的世纪难题与历史教训[J].教育发展研究.2017(2):42-49.
[2]崔允漷.学科实践:学科育人方式变革的新方向[J].人民教育,2022(9):3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629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