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两个结合”下如何继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论文

发布时间:2023-09-01 13:46:27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文章首先分析了“两个结合”的历史内涵与时代要求,然后阐述了“两个结合”下继续推进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逻辑前提和核心内容,最后提出了“两个结合”下继续推进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个结合

  2021 年 7 月 1 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 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坚持把马克思主义 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相结合”(以下简称“两个结合”) 的重要论断[1]。“两 个结合”不仅深刻地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 际相结合的历史逻辑和发展规律,极大地深化了中国 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还对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期望、指明了方 向、奠定了理论基础、提供了实践遵循 。基于此,本文 拟通过阐述“两个结合”的历史内涵与时代要求,对在 “两个结合”下如何继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加以探究。

\

 
  一、“两个结合”的历史内涵与时代要求

  “两个结合”是新的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 中央立足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起点, 回顾总结中 国共产党在过去一百年的奋斗中取得的伟大成就和宝 贵经验形成的理论成果, 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理论自 觉和行动自觉,蕴含着深刻的历史内涵与时代要求。

  (一)“两个结合”的历史内涵

  “100 年来,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 上,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用博大胸怀 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用马克思主义中 国化的科学理论引领伟大实践。”[2]在每一个历史阶 段,中国共产党都立足中国的具体实际,坚持在“两个 结合”中进行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形成了丰富的中 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指导中国人民实现了从 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3-5]。

  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经历了 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 。100 年来,中国共产党面对革 命和建设实践中遭遇的挫折与失败不断反思和总结,在持续探索马克思主义民族化、具体化的历史进程中 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历 史经验,形成了丰硕的理论成果 。因此,要实现马克思 主义中国化的持续发展,就需要解决中国问题,这也 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需要 。正如毛泽东同志 所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核心任务是“解决中国问 题”和“创造些新的东西”[6],二者是相互关联的。

  “两个结合”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内涵 。对此,首先, 要准确认识马克思主义,同时了解中国的实际情况,这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前提;其次,要把马克思主 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 使源于实践的马克思主 义能够指导实践, 并在实践中得到进一步的检验与发 展,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核心要义;最后,要把马 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在一起, 这是马克 思主义中国化的本质需要。因此,“一部马克思主义发 展史就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及他们的后继者们不断根 据时代、实践、认识发展而发展的历史,是不断吸收人 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丰富自己的历史”[7]。

  (二)“两个结合”的时代要求

  “两个结合”中“第二个结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作为“中国具体实际”的内在要素,最初就被包含在 了“第一个结合”中,但是把“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 结合”这一命题明确地提出来,则是基于时代特征和 实践要求。“两个结合”的论断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 有了新的时代内涵和新的时代要求。

  第一,要不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 。马克思 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不仅包括由马克 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体系,而且也包括他们的 继承者对这一基本理论体系的继承与发展,尤其是中 国共产党人创立发展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它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两个结合”并对马克思主义 理论进行创新的结果[8]。其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 纪马克思主义, 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 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它开辟了马克 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崭新境界,是全党、全国各族 人民团结奋斗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 。第二,要持续 深入地准确理解和把握中国的具体实际 。当下,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时代,要始终坚持运用马克思 主义,着眼于世情、国情和党情的发展变化,正确地认 识、分析、解决问题;坚持从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中汲取 思想智慧和精华,不断增强文化自信,结合具体实际 的发展变化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实现第二个百 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创造新的辉煌[9]。第三,在推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不断深 化“两个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与马克思 主义的中国化实为一体两面 。 因此,对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进行“双创”时,必须结合时代要求,对中华文化 的精华与糟粕进行分辨,激活中华文化根脉和中国精 神传统, 对传统文化做出与时代相适应的新的诠释, 提出创新性的概念、观点,在完整的意义上实现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的“双创”,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过马 克思主义的熔铸与改造,从而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 文化与新文明[10]。

  二、“两个结合”下继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 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逻辑前提

  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首先需要深入思考和探讨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 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性和重要依据 。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密不可分,思想政治 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兼具文化属性与意识形 态属性,而文化具有教育功能,文化本身就包含着对 人进行价值影响和思想引领的根本属性[11] 。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在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等方面与高校思想 政治理论课具有一致性、互通性,因此双方在理论体 系和思想内容等方面能够互融相通,这些都为在高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逻 辑前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遵循“四服务”和“三培养”,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 担当”的人才为根本目标、以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 质为本质要求、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内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 渠道、主阵地,要基于“两个结合”对学生进行系统的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马克思主 义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进一步把高 校思想政治教育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相 结合,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 育,并紧密联系时代特征和中国实际,让学生进一步 了解和把握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尤其是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的最新理论成果指导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建设的重要意义,使学生深入学习并认识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蕴含的理论精华,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不断进步的时代意义,提升“四个自信”,坚定为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的理想信念。

  崇德尚善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在历史传 承与积淀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 治教育理念与教育资源, 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价值观 念、精神追求与思想智慧,两者在价值取向上一脉相 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古就有“以人为本”“本固邦 宁”的价值理念,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坚持立德树人 的根本任务,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二者在实践 维度上都指向德学兼备理想人格的塑造, 这体现了二 者本质的契合点。同时,借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提升学生思想素质和文化素养, 培养学生道德情操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由此,高校思 想政治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价值取向上的共通 性与相容性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提供了结合点 与实践路径。

  具体而言,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融入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首先,要深入了 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 全面把握高校 “育人”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育才”的目标任务,在 坚持践行把学生培养成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社会主 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实现“育才”和“育人”的有机统一 的目标下,针对高校各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不同特点 和具体要求, 细化其各自的价值诉求和教学任务;其 次,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全面、系统的学习,深 入了解和领会其中的理论精华,具体梳理和把握其特 有的价值内涵;最后,要进一步分析总结并罗列出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各方面的共 通性与契合点, 并将二者相融相通的内容挖掘出来, 进而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目标进行对标,为相关的内容阐释、为构建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 和思想要素的新的教材体系打好基础。

  由此可见,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 不仅能够帮助和促进学生实现良好发展, 同时对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身的发展也有着 重要意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 育,不仅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 值观,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有力推进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实现“双创”,不断提升文化自信和增强国家 文化软实力。

  三、“两个结合”下继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 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内容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的基础就在于双方在价值取向等方面具有的共通 性与契合性,同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特性决 定了在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时需要进行必要 的选择、鉴别和调适,由此彰显了二者之间存在的对 立与统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立足高校思想 政治理论课的学科特点与目标要求,将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资源的深度挖掘作为一条主线贯穿其中,把它与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关联起来,深入探索挖掘二者各个 要素之间的相通相融点,在对其进行“双创”的基础 上, 使其系统全面地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因此,要想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理 论课的融合,就需要基于“两个结合”对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之间契合融通的理念、理 论进行全面阐述,这是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 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内容。

  “中华民族具有 5 000 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 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 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藏着丰富而深 刻的内涵、理念与哲理。因此,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 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就需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师在双方思想塑造与价值引领一致的前提下, 对深 度挖掘出的具有相融相通性的内容进行深入的理论分 析,并通过适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形式进行阐述,进一 步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 并在阐释的过程中彰显出学术魅力和理论穿透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长时间的检验与洗练,通 过历史文本传承下来,并向人们显现出其独特的思想 魅力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与研究,首先需要 深入研读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载体的经典文本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 生产生活中形成和传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 美观等,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 的文化基因”[12],因此教师首先要通过研读经典著作, 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经世致用”“革 故鼎新”“重人轻神”“崇德尚善”等内在特质,把握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基因的特质;其次要对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的理论体系进行深入思考与分析,了解其中 蕴含的能深刻影响中华民族思想行为的价值理念,如 “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天下大同”等;最后要围绕 中华文化精神标识的阐发与探讨,总结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的鲜明特色,对印刻在中华民族的价值理念与行 为方式之中的“以天下观天下”“天人合一”“民胞物 与”等整体思维、“阴阳互补”“动静相宜”“防微杜渐” “相反相成”等辩证思维及“通古今之变”“以古喻今” “以史为鉴”等历史思维进行阐释。通过对经典著作中 蕴含的具有独特历史价值的精神理念 、价值追求、理 想境界、思想智慧、道德伦理等有益于高校思想政治 教育的内容予以提炼,并进行融入性的阐述,可以促 进课程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提升 。当然,在将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过程中,也要注 意到中华传统文化本身具有的历史性和局限性,即要 在吸收中华传统文化精华的同时剔除其糟粕;要以时 代为依托,结合时代的特点和要求,对中优秀传统文 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提出与时代相适 应的理论、理念,做出符合时代需求的诠释与阐述,形成 中华文化新形态,真正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

 
  四、“两个结合”下继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 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路径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还要进行必要的实践探索。教师要在对历史实践深入 考察和对历史资料详细分析的基础上,对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经验进行总结, 并进一步地对历史经验中蕴含的基本规律进行深层 次的挖掘和提炼,积极探索和揭示历史经验和基本规 律,反思当下存在的问题,探索二者相互融合的具体 路径与方式方法,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 想政治理论课的关键环节。

  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所要进行的实践探索, 实际上就是要求教师先找出 能够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优秀的思想素材与 文化资源,并且进一步探索合适的路径与方法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其中课 程设计是“主战场”,课堂教学则是“主渠道”。因此,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最重 要的是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 其中最核心的 就是对教材、教师与教法进行进一步的完善、提升与 创新。

  第一,完善教材体系。教材是选择、吸收、借鉴、融 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媒介与载体 。 因此,在高 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首先就 要使优秀的思想素材与文化资源进教材 。对此,教育 部门和高校首先要做好顶层设计,积极组织相关教师 和研究者挖掘、总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与高校思想 政治教育契合相融的思想内容,并将具有育人价值的 内容进行提炼,通过合适的形式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 论课教材,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在教材中 具体呈现出来;其次还要根据时代的需求和实践的发 展变化,不断调整教材内容,持续完善教材体系,推动 教材结构的变革,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得 到更好的体现和更有效的融入。

  第二,提升教师素养 。在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 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 师作为主干力量,他们的积极实践是实现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思想精华与价值追求有效融入和融入有效的 根本保障 。因此不断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文化 素养,对于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 论课,践行育人、育才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高校思想 政治理论课教师首先要不断提高对自己的要求,努力 使自己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 有仁爱之心”[13] 的“四有”好老师,同时要不断增强探 索将优秀的思想素材与文化资源融入思想政治教育 的学术意识与能力,深入阅读蕴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的经典文本, 不断挖掘和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 容,深刻认识和理解其中蕴含的思想精华,持续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创造性地将其同马克思主义理论和 从事的学科专业相结合;积极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蕴含的优秀教育资源和思想精华,并将其灵活运用 于教学活动,从而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有效融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同时,教育部门和高校要积极配 备培训平台和合理设计培训活动,有效组织高校思想 政治理论课教师进行相关培训与学习, 并使之制度 化,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持续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 提供相应的帮助与支持。

  第三,革新教学方法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使用的 教学方法是二者相互融合的中心环节,不同教学方法 的使用决定着融入的效度 。 因此,教师首先要不断革 新自己的教学理念, 积极学习和掌握新的教学理论、 教学技术;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改革创新,探索新的教 学方式方法,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不断增强课堂的 文化内涵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通过线上线下 混合教学模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学习并予以 传承 。 同时,要想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 政治教育的相互融合,还需要教师充分借助现代信息 技术手段,探索科学的融入方式。

  总之,“两个结合”下要继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需要不断增强教师的融 入意识与能力,积极革新教学手段与方法,需要不断 提升融入的水准与效度,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的创新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的中国梦赋能蓄力。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 (2021-07-15)[2022-10-18].http://www.gov.cn/xinwen/2021 -07/15/ content_5625254.htm.

  [2]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N].人 民日报,2021- 11- 17(1).

  [3] 刘少奇.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EB/OL].(2017-07- 18)[2022- 10- 18].http://www.scopsr.gov.cn/zlzx/ddh/ddh7/201811/t20181121_327381. html.

  [4]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 1949):第 十五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6]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 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7]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 央文献出版社,2019.

  [8] 中共十九届六中全会在京举行[N].人民日报,2021- 11- 12(1).

  [9] 朱冬亮,吴春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 合的实现逻辑[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2(5):4- 14.

  [10]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强调 弘扬伟大建党精神 坚持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 增加历史自信增进团结统一增强斗 争精神[N].人民日报,2021- 12-29(1).

  [1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 央文献出版社,2016:234.

  [12] 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 2565 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 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强调 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 开拓前进 推进各种文明交流交融互学互鉴[N].人民日报,2014-09- 25(1).

  [13] 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 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 10(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62458.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