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林学专业课程特点及教学目标,然后分析了林学专业课程融入思政教育的必要性,接 着论述了林学专业课程思政元素挖掘,最后提出了林学专业课程思政施教途径。
关键词:思政元素,思政教育,林学专业课程
教师作为肩负立德树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 使命的传道者,应让专业学科教育与思政教育工作同 步同时同向进行,培养出价值观正确、业务能力优秀、 思想意志坚定的时代新人。 近年来,尽管各学科在理 论教学中偶有加入思政元素,但并未得到应有的关注 与共鸣,两者实则一直处于分离状态[1]。大学生是社会 和国家宝贵的人才,肩负着民族的希望和祖国的未来, 因此加强大学生思政教育有着十分迫切的重要性[2]。 特别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高校教学模式表现出新特 点并面临新挑战,教育工作者应因时而变,关注国家 发展战略导向,将其有机融入理论和实践教学,以实 现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当前,生态文明建 设已经成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的重要内 容,且关乎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 兴中国梦的实现。而林业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承 担者,被赋予了更加紧迫和艰巨的使命。
本文以河南农业大学(以下简称“我校”)林学本 科专业及林业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为例,探究如何展 开林学专业课程思政教育。 结合课程内容共梳理出四 方面的思政元素,同时提出多种教学实施形式,以期 推动林学专业本硕学生价值观形成,深化其对专业的 认知。
一、林学专业课程特点及教学目标
林学专业课程具有知识面广、实践性强、综合性 强等特点,如“森林资源与林业可持续发展”和“林业 经济与产业政策”是我校林业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 也是林学本科专业核心课程“森林经理学”的延伸和 拓展,是培养林学专业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要载 体。林学本科专业及林业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应以提升学生的培养质量为导向,以培养学生“学 林、爱林、干林”的情怀为载体,使学生深化对森林可 持续经营、森林认证、近自然森林经营、森林资产评 估、碳汇交易的理解,以及对我国林业基本制度、森林 资源管理制度、林业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的认识,同时 要求学生具备森林经营、管理、调查、评价、统计分析 等能力,从而为国家培养适应林业及生态建设发展需 要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
二、林学专业课程融入思政教育的必要性
基于林学专业课程特点及教学目标,可以发现林 学专业课程蕴含大量的思政元素,如生态文明、绿色 发展理念、可持续发展等。2012年 11 月,党的十八大 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做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的战略决策。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 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将“生态文明”写入宪法。林 业不仅发挥着植树造林、维护湿地等职能,还承担着 协同解决土地沙化、物种灭绝、水土流失、气候变暖和 干旱缺水等生态危机的重要任务,为我国经济发展发 展建立了重要保障。
以“现代森林培育理论与技术”“生态环境建设与 管理”“森林资源与林业可持续发展”“林业经济与产 业政策”为代表的林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课程和以 “森林经理学”“森林培育学”为代表的林学专业本科 专业核心课程蕴含大量的思政元素,其中有关森林可 持续经营、近自然经营理论、森林认证、碳权交易等 内容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加 强林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在林学专业课程日常教学 体系中加入生态文明建设等思政元素,既是培养高素 质林学人才的必然要求,也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需求。
三、林学专业课程思政元素挖掘
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包括了专业理论知识体 系中蕴含的精神内涵及思想价值[3]。不同专业课程的 思政元素既有相同之处,也存在差异。为探索思政元 素在林学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使其更贴合课程具 体授课内容,现对相关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及相应的育 德目标进行总结。
(一)林业传统发展观
1.课程思政教学目标。以我国古诗词、古文等经典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元素为着力 点,加强学生对森林经营中“永续利用”“可持续经营” “森林生态效益”等专业知识的理解,通过引经据典展现东方传统哲学的魅力,引导学生树立宏大的历史观, 培养学生万物和谐的生态思维,加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4]。
2.课程思政元素挖掘。我国自古就有与自然为伴, 融入自然、亲近自然的思想,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中描述了人们对自然的向往。从道家天人合一理念, 阴阳、五行学说及不同民族图腾崇拜等思想中也能发 现人类与自然之间复杂的关系,这些经典文史资料提 醒人们应遵从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变化,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森林可持续经营与可持续林业是“森林经理学” 和“森林资源与林业可持续发展”课程的核心内容,其 实质就是人类要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实现人与森林资 源的动态平衡,因此在讲授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在课堂前几分钟引经据典,结合现有教材介绍自然资源 可持续利用思想的“前世”。比如,教师可引入《吕氏春 秋·义赏》中的“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5]; 西周时期的政令“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 长”;《田律》中所言“春二月,毋敢伐材木,取生荔、麛? (卵) 觳……不夏月, 毋敢夜草为灰……到七月而纵 之”[6];等等。通过讲述我国传统优秀经典史料吸引学 生眼球,不仅能增强当代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自信,还 能深化学生对林学专业核心思想的认识和理解。
(二)国家重大发展战略
1.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以“生态文明建设”“乡村 振兴”“美丽中国”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为切入点,结 合林学专业知识,将国家发展重大战略目标融入课堂 教育,以引导学生关心时政,树立远大理想,定准人生目标,这样也能增强学生对专业及国家政策的认可和自信。
2.课程思政元素挖掘。近自然森林经营是林学专 业课程的重要内容,是一种顺应自然,计划和管理森 林,最终使受到人为干扰的森林逐步恢复近自然状态 的森林经营模式。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要义是人类在 不断遵循自然界、人类生活和社会秩序之间进行相应 建设,并保证和谐发展,从而不断获取物质和精神成 果。 由此可见,近自然森林经营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内 容相契合,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是生态文明建 设的可行举措[7]。
森林具有改善生态环境、降低风沙危害、增加碳 汇和提供森林主副产品等功能[8]。作为林学专业学生, 应当始终牢记森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为了诠 释森林的三大作用与当前国家发展之间的关系,教师 可介绍相关时政内容,加强学生的认识。如介绍森林 的生态效益时,教师可指出森林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 作用,即森林能够维护生态平衡,采用合理的森林经 营模式能够实现人与环境友好共存。在强调森林的经 济和社会效益时,教师可介绍林业在“乡村振兴”战略 中所起的作用[9],如对于大多数农村地区而言,得益于 丰富的土地资源,林业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不 仅为农民带来了较大经济价值,也极大地改善了农村 地区生活环境。特别是在 21 世纪以后,我国林业产业 快速发展,已为全国 7 亿多农村人口致富做出了重要 贡献,同时未来依靠林业产业促进农民增收的作用越 来越明显 [10]。通过分析这些时政案例,鼓励学生关心 时政,同时明确林学专业在我国社会中的重要性,可 为学生未来的发展目标提供方向。
(三)艰苦奋斗、甘于奉献的精神
1.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以林业基层先进人物事迹 为素材,鼓励学生以老一辈林业人为时代楷模,引导 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深知大学生是 国家建设和发展的储备军,要敢吃苦、能吃苦,为我国 林业建设贡献力量。
2.课程思政元素挖掘。甘于奉献,敢于担当。塞罕 坝历史是一部充满激情、勇于奋斗的创业史,是中国 生态文明建设的标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 展”是塞罕坝精神的核心内容,这种精神集结了林业 基层人员的各项优秀品质,教师可以结合这种鲜活的 案例,通过开展师生交流讨论,使学生认识到作为林 业人应当具备哪些基本素质。“森林经理学”是一门实 践性较强的课程,其内容涉及我国营林工作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因此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当使学生明白 林业工作的艰辛。
林学课程教学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森林资源经营 管理中的基础理论知识,也要求学生掌握外业调查技 术和测量技术。比如,在“森林经理学”实习教学环节 中,学生需连续多日走入大山,手提罗盘仪、GPS 等多 种测量仪器进行森林资源调查。在调查之前,教师可 以为学生讲述马永顺起早贪黑,冬季手工伐木 1 200 立方米;陈献志自从业以来始终坚持救古树、育新苗, 守护绿水青山;李锦华三十载坚守,护出一片平安林; 张英善退休后仍坚持植树,在森林中托起一座“生态 水库”等例子,使学生理解作为林业人应当有耐心,不 怕吃苦。森林调查是林学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之 一,也是森林资源数据采集的主要手段,森林调查需 要林业人员在实地通过抽样调查的方式了解森林资 源状况、经营条件等多方面内容,是一项艰苦的工作。 对此,教师应鼓励学生做任何事情都要坚守如一,发 挥林业精神,埋头苦干,爱于林、献于林,使他们明白 作为我国林业的新生储备军,不仅要学好专业理论知 识,还要具备优良的精神品质,从而为我国林业发展 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严谨求实、勇于创新的态度
1.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以优秀林业学者典型事迹 为材料,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理解学习需要始终保持 严谨求实和勇于创新的态度。此外,在当前各学科交 叉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大学生也要学习多学科知 识,扩充自己的知识储备。
2.课程思政元素挖掘。学习态度调控学习行为,因 此大学生应当始终保持良好的学习态度,这样才能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大展宏图。对于林学专业而言,教师 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机融入林业科学家的典型 事迹,使学生理解学习中需要保持严谨求实和勇于创 新态度的深刻内涵。比如,数十年如一日在森林调查、 森林经理、林业统计等方面攻克无数科研难题的唐守 正院士、突破人造板绿色低碳制造关键技术的吴义强 等,这些林业学者的先进事迹都是林学专业课堂教学 的优良素材,学者对待科学的求真精神、严谨的作风 和坚持创新的态度,以及为国为民的爱国情怀,值得 每一位林学学子学习。此外,在本科生课程“森林经理 学”和研究生课程“林业经济与产业政策”的讲授过程 中,当教学“经济成熟计算方法”“森林采伐量的确定” “林木评价方法”“森林生态效益评价的方法”和“碳权交易”等内容时,教师可向学生讲授唐守正院士的名 言,即“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解决实际问题必须要有坚 实的实践基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将其他学科的知 识应用于林学,很可能为林业发展寻得新的生长点”, 鼓励学生除了学好林学专业知识,还应当学好其他学 科知识,为我国林业发展拓宽道路。
四、林学专业课程思政施教途径
课程思政教学不是简单的说教,更不能被随意 强加于教学内容中,如果表达方式不当,不仅不能达 到育人目的,可能还会使学生产生反感。因此,教师 应采取合适的教学模式,将思政素材巧妙地融入课程 理论教学。尽管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线上教学模 式已经持续推进,但教师对平台多功能模块的使用 率并不高,大多仅限于开启直播课堂。所以将思政内 容融入课堂必须把握好策略,否则将事倍功半。本文 根据林学专业课程特点,总结出以下实施课程思政 的途径。
(一)充分利用线上教学平台,将思政内容合理融 入,提升教学质量
教师应充分利用线上教学平台,将思政内容合理 融入,从而高质量地完成教学过程,对此,具体可以通 过以下途径开展教学。第一,在开启新课程的讲授前, 在学习通平台上公布教学计划,以便学生了解该课程 的教学过程。第二,在讲授每一章节之前,在学习通平 台的“资料”中公布该章节的知识思维导图,以便学生 抓住重点,理清教学逻辑,同时公布融入思政内容的 课件和相关资料,使学生初步了解课程内容,激发其 学习兴趣。以“森林经理学”课程为例,在讲授第一章 绪论前,教师可在平台上分享有关林业的优秀纪录 片、电影、电视剧等,如记录我国森林典型特点的纪录 片《森林之歌》;在讲授第二章森林可持续经营时,教 师可分享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中的一 些内容,如要按照系统工程的思路,全方位、全地域、 全过程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 系等。第三,开展线上教学时可以借助腾讯会议或钉 钉直播,充分利用平台的举手功能、连麦功能提问学 生,也可提前录入单选或填空试题,在教学中设置抢 答环节或测试环节,或者可开启讨论功能,组织小组 讨论等,使整个教学过程形式多样化。第四,教学过程 结束后,可以在平台中布置有关理论知识的小测验, 也可分享图片或视频资料,让学生发表感言,并将其 作为平时成绩。如在讲授第六章森林采伐量之后,教师可在平台上分享唐守正院士的工作照片和采访视 频,并结合本节课课堂教学内容让学生写观后感,以 此将思政内容合理融入,提升教学质量。
(二)重视实践教学,加强林间课堂建设
与理论课相比,学生更喜欢实践课程,因此思政 教育可以充分利用实验和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提高 学生对专业课的喜爱度,从而使思政教育效果更加明 显。为此,总结出以下途径:首先,增加计算机软件学 习的学时,如使用 SPSS 或 Python 等软件计算永续利 用模式下的森林采伐量等,利用当代大学生对电子软 件的热爱,激发其学习专业知识和思政知识的热情, 而在此授课过程中可介绍唐守正等老一辈科学家通 过国外深造学习,利用计算机技术在我国林业应用上 取得重大成就的艰辛历程;其次,适当增加实习环节 的学时,特别是要加强林间课堂的建设,教师可通过 全程视频录制开展实景教学,并在教学过程中引入相 关思政元素,借助参访环节,现场采访若干学生,让学 生发表相关感想,也可提前与学生沟通好,将学生进 行分组,使学生自己讲授课堂内容,充分发挥其主观 能动性。以“森林经理学”为例,我校林学院每年在老 君山开展实习教学,学生会体验到基层林业工作者的 艰辛。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直接向学生讲述塞罕坝精 神及李锦华等林业人的先进事迹,鼓励学生不怕吃苦,坚持不懈,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并直观地向学生讲 授所处林分的空间结构状况、林龄结构状况及树种结 构状况等,从而引导学生提出相应的调整措施,使现 实不合理的森林结构合理化,同时可结合“生态文明 建设”等思政内容,采访学生如何理解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等。
(三)重视互动环节,增加师生课堂交流
大学课堂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在 林学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己搜索相 关资料,然后与小组成员或全班同学进行分享交流, 通过加强互动,让学生有机会探寻专业知识背后隐藏 的思政元素,从而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理性思维、良 好的学习习惯,以及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 达到落实思政教育的目的。 比如,在讲授森林可持续 经营、近自然经营等内容时,教师可鼓励学生以小组 形式收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绿色”元素,以及国家政 策中有关林业发展的资料等,让学生自己查阅文献, 提高其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达到思政教育的目的。此外,还可以专门组织课堂思政大讨论,由学生 说出 自己内心比较关心且与专业相关的思政内容,通 过这种师生互动环节了解学生最关心的问题。再如, 在讲授第五章森林资源调查时,教师可在学习通平台 上设置抢答环节,让学生分组讨论在野外调查中林业 工作者应具备何种精神,并举出相关实例,由此强化 学生对森林调查野外工作的认识。
五、结语
林学专业肩负着为国家培养能够创造性地承担 林业及生态建设的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的高层次、应 用型专门人才的重任,林业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及林 学本科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旨在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 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备良好 的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具有献身林业及生态建设事 业的人生价值和职业理想。
课程思政教育可以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 值引导的有机统一。 在林业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及林 学本科专业课程建设过程中,教师应在深入解读当前 国家重大战略的基础上,结合课程实际和林业发展, 挖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探索形成具有林学 专业特色,学生乐于接受的课程思政施教模式,在潜 移默化中立德树人,最终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的教育教学目标,教育学生学习林业、了解林业、热爱 林业,坚定专业思想,立志为林业而奉献。
参考文献:
[1] 李国才.试论思政课教学与专业课教学相结合的现实必要性[J].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4(6):98-101.
[2] 刘宾.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性[J].亚太教育,2015(27):250. [3] 马闯,黄俊轩,龙鸿.将思政元素融入“森林培育学”课程教学体系 的探索[J].天津农学院学报,2022.29(1):104-108.
[4] 万谦,李楠森,张帅浩,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党建和思 政教育中的作用研究[J].新西部,2020(8):137.163.
[5] 张双棣,张万彬,殷国光,等.吕氏春秋:上[M].北京:中华书局,2011: 432.
[6] 姚蓉.《逸周书》文系年注析[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103.
[7] 罗姗,王六平.近自然森林经营推进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J]. 现代园艺,2016(14):231-233.
[8] 詹昭宁.换个思维方式经营森林[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15.34 (1):8-10.18.
[9] 曹学海.加快林业生态建设助力乡村振兴的对策探讨[J].甘肃农 业,2022(3):83-85.
[10] 丁中宝.林业在脱贫攻坚中的优势与发展建议[J].乡村科技,2018 (9):26-2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621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