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双创教育与拔尖创新人才协同培养的联系,然后分析了双创教育视域下高校拔尖创 新人才协同培养的困境,最后提出了双创教育视域下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协同培养的突破路径。
关键词:双创教育,拔尖创新人才,协同培养,高校
习近平总书记在 2019年两会期间提出“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创造的良好发展环境”的全新理念[1],这 是继“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浪潮和“加快建设创新型 国家”战略后,创新创业(以下简称“双创”)协同社会 经济发展、人才培养、科技水平提升的全新视角。而人 在创新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这意味着人才承担着创 新驱动的主要责任。尤其是人才培养是高校的首要任 务,这就要求各高校深入贯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探索双创教育模式,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 良好的发展环境。
我国双创教育起步较晚,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 《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开创 了高等教育大众化以来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全面提升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水平的先河[2]。由此,双创教育实现 了跨越式的发展,尤其是在顶层理论研究设计、人才 培养模式体系建设等方面构建了愈加完善的“理论— 实践—实效—理论再创新”的闭环生态体系。同时,清 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等高水平研究大学在通识型和基础学科型拔尖创新 人才培养上的有益尝试,开创了高等教育拔尖创新人 才培养的先河,为各高精尖领域培养了一批又一批行 业高水平领军人才。随着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理论与制 度的成熟及双创教育在大学教育中的不断渗透,两者 在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内容和人才培养途径等方 面不断协同交融。故双创教育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 相互融合应当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新切入点。基 于此,本文拟在双创教育视域下,对高校拔尖创新人 才协同培养加以探析。
一、双创教育与拔尖创新人才协同培养的联系
目前,双创教育主要有三种形态:一是培育创业 理论和技能的精英化教育,二是培养创业理论与创业 实践转化能力的大众化教育,三是将双创教育融入社 会主流价值观的教育。 另外,拔尖创新人才主要有三 种形态:一是涉及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学科渗透、交 叉,二是康健的身体和思想意识形态素质, 三是持之 以恒的精神素质[3]。
双创教育与拔尖创新教育同根同源,如图 1 所 示。创业教育以实用为本,旨在培养人的创业意识、思 维、技能等,进而使被教育者拥有基本的双创素质[4]。 创新人才教育的目的是使被教育者拥有“厚基础、广 知识、高素质、强能力、宽领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 力。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在耦合创新精神、创新能 力的基础上,培养具有广博的知识结构、杰出的创新 能力、超强的系统思考能力、融会贯通的学习能力、健 全的人格修养的人才的教育模式。概言之,双创教育 和拔尖创新人才教育都以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创新 型人才为共同目标,即以基础学科为支撑,通过创新 人才培养计划和构建完备的人才成长环境来完成教 育目标和任务,让学生真正具有创新教育理想信念, 最终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在双创教育发展不断成熟的背景下,拔尖创新人 才培养思想、实施路径、教育目标与其有较强的同一 性,在各自的教育受众和教育范畴中,推动着人文、经 济、科技、军事等领域的发展。政策引领下的双创教育 和高校内部自主探索发展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都不 同程度地受到教育教学大环境的影响,两者的具体联系如图 2所示。
双创教育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都要求高校着眼 于现有教育教学大环境,从教学理念定位、专业方向 设置、课业设计等多方面着手进行改革创新,并在协 同创新理论的主张下,引入产政学研各方资源融合开 拓创新指导通道。一方面,产政学研融合培养能直观 地将理论教学、科学研究和双创三者耦合;另一方面,以政策、经费和科研资源等为保障的大学生双创训练 计划项目及其衍生政策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 业意识,切实提升教育个体双创内生动力。因此,高等 院校应积极构建产学研政联动培养体系,为大学生协 同培养提供政策保障,进而建立“学科—科研—人才” 三位一体的协同创新体系,为双创型拔尖创新人才培 养营造良好的氛围[5]。
二、双创教育视域下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协同培养的困境
当前,我国双创教育成就斐然,政府针对高校双创教育的扶持力度逐年加大,优质双创基地不断增多, 创业队伍壮大、质量提升,双创教育相关理论研究积 淀越发深厚。 双创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拔 尖创新人才则是引领行业发展、突破“卡脖子”问题的 后备军,高校作为双创教育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主 阵地,目前面临多方面的困境,具体如下。
第一,当前双创教育活动大多停留在创业层面与 理论层面,无法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实践保障。当 前双创教育活动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以“SYB 课程” 为首的双创类课程,这类课程主要以创业过程为主线,讲授创办企业的方法论。实质上,创业只是双创教育 的要素之一,大部分双创教育活动把创业作为其主线 是不全面的、有失偏颇的;同时,当前双创类课程主要 以创业理论传授和案例解析为主,双创实践几乎没有; 另外,双创类课程在师资方面良莠不齐,其中以经济 学、管理学方面的理论教师为主,真正有创业经历的 教师则少之又少。而在这样既缺少实践又缺乏师资的 条件下,如何保障双创教育活动质量呢? 从拔尖创新 人才培养的视角来看,难道懂得创办企业的方法论、懂 得企业家精神和已经创办了一家企业的个人就算是 一个拔尖创新人才了吗?第二类双创教育活动是以“互 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为主导的双创竞赛。以“互联网+ ” 创新创业大赛为例,七届大赛参赛总规模为 2 533万 人,但创业大学生规模在 50万人左右,历年来的 400 余个金奖项目共计带动 50万人就业[6]。但通过研究数 据可以发现,实际投入社会生产的企业仅占比 5%。究 其原因,大部分大学生参加此类活动的根本目的是获 得奖学金、保研等资格,并未将双创比赛的根本宗旨 落到实处;同时这些项目的大部分双创导师,也是为 了掌握比赛技巧而任职的,这脱离了双创教育的本 质,导致协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更是无稽之谈。
第二,双创教育协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缺乏法理层面的制度支撑。当前,双创教育已成为国家战略,无 论是从国家领导人层面还是政策文件层面,都为双创 教育提供了一系列的政策、资金支撑,为协同培养拔 尖创新人才提供了沃土。双创教育是一个具有长效性 的艰巨大任务,双创实践更是需要大量资源的调配, 对此,非法理层面的、仅仅为鼓励性的政策文本只能 让创新创业成为大部分学生中的“天方夜谭”,无法引 起地方政府、社会力量等各方的有效重视。 例如,高校 层面的双创教育投入主要为政府扶持,但这种扶持只 是体现在高校整体年度财政投入上,并没有体现在创 新创业教育专项经费等方面;同时,政府对创业个人 群体的扶持大多仅限手续减免、税务减轻层面,这与 双创历程中动辄几十上百万的投入相比显得微不足 道。上述形态下的双创教育突显出疲软、低效的态势, 无法成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支撑。
三、双创教育视域下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协同培养 的突破路径
在我国高等教育不断转型、发展壮大的发展历程 中,以北京大学“书院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基础科 学实验班”、浙江大学“独立学院”和四川大学“荣誉学 院”为代表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拔尖创新人才模式开 启了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新篇章。同时,部分地方本 科院校为突破高校间资源的不平衡局面与国家“大众 创业、万众创新”理念和“高精尖”人才需求之间矛盾 瓶颈,依靠自身定位和区位优势,构建了以“荣誉学 院”为核心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在国家创新驱 动发展战略的推动下,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构应不 断推进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探索双创教育与拔尖创新 人才培养之间的协同与融合策略。
( 一)确定协同培养原则
第一,以经济社会的需求为本,将双创教育和拔 尖创新人才培养协同教育贯穿人才成长的全过程。双 创教育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在教育目标上具有较高 的同一性,都是推动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发展的 不竭动力。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时代,社 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此,教育者要紧抓社 会需求的根基,以优化经济结构、社会价值结构为导 向,将高等教育的三大功能“培养—研究—服务(Cul- tivation-Research-Service) ”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 目 标,发挥双创教育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在高等教育人 才培养中的关键作用。
第二,以社会主流价值观为导向,全面优化创新 型人才培养。人才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体系 构建是高等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抓手之一。 高校有责任和义务在双创教育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的协同中,优化顶层制度设计,在双创教育和拔尖创 新人才培养协同体系下进行人才思想体系的建设,帮 助受教育者树立起未来职业规划观,激发创新型人才 培养的内生动力。
第三,以人为本,全面革新发展理念。各高校应 树立“革新、实践、发展”的意识,以不断激发学生创 业兴趣、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增强学生创新劲头、培 养学生创业意识为目标,考量学生自身的兴趣取向及 行为特点,整合其现有的专业知识能力,系统化探讨 双创教育的核心要素,构建双创教育的内容体系、方 法体系、教学体系,不断挖掘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的运 行需求。
(二)打造精品课程体系
双创教育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同一性体现在 两者的教育目标都是培养“厚基础、宽口径”的创新型 人才上,而基础“厚”的核心在于学校的课程及教学水 平。各高校应积极响应《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 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将人才培养中的微 观层面—“金课”纳入双创教育协同拔尖创新人才培 养的核心内容。
第一,将通识课程体系与完全学分制深度融合。 完全学分制是当前高等教育本科阶段改革的重要目 标,各高校应依托学校的政策和区位优势,将通识课 程体系与双创教育完整融合,学生则要根据自身兴趣 和学科需求,在学业导师的指导下选择荣誉通识课 程。同时,为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学校可尝试构 建跨学科课程学分认定体系(即学生可依靠校内或校 外课程资源自主选择课程进行学习,学校则设计相应 的学分认定体系,保障跨学科课程间的相互认定),以 充分激发学生创新培养的内生动力。
第二,严格遴选课程师资。荣誉课程师资可施行 教师推选制度,由高校各二级学院主动遴选和推荐 具有优秀理论基础、科研实践经历、丰富社会资源及 严谨教学作风的教师担任拔尖创新荣誉课程主授教 师,以保障作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下双创教育培养 核心要素的教师在立德树人、传道授业方面的基本 素养。
第三,促使课程体系实现以教师为中心到学生为 中心的转变[7]。以往我国应试教育和传统高等教育中 的“以教育工作者为中心(Educator-Centered)”理念与 双创教育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目标背道而驰。 教师的传道授业和专业引导虽是人才成长过程中的 重要组成部分,但更多的是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 学习动力的作用,所以积极探索“以受教育者为中心 (Educatee-Centered)”模式、挖掘学生对知识探索的主 观能动性才是推动人才培养的内生动力。
(三)尊重人才成长历程,创新课程考核体系
一方面,创新考核方式,协同构建课程考核体系。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下的双创教育,应关注过程性 考核方式。在基础学科课程方面,应严格实施教考分 离制度,具体来说,在知识掌握的广度和深度方面的 要求均要高于二级学院要求,并且要将学生课堂表 现、课程实践、动态测验成绩纳入综合考评体系,考核 试卷应由校外相关专家制定,并创新总考评成绩加权 制度,从而从根本上施行教考分离制度。在通识双创 教育课程方面,鼓励学生和专业课教师“个性化定制” 考核体系,如增加校外公益活动、社会实践等考核维 度,以实现双创人才“服务社会”的价值。
另一方面,积极融合“互联网+”,使技术教育服务 于人才培养。MOOCs(在线开放课程)作为“互联网+” 与教育深度融合发展下的产物,已成为我国“学习型 国家”建设的重要保障[8]。各高校应依托学校的教务政 策体系,允许学生在学业导师和专业课教师的指导下, 依托我国 MOOCs 教育资源和“互联网+”学科竞赛资 源,完成有关专业领域的学习,且在获取相关高水平 竞赛和成绩证书后,允许其申请相关学科课程认定。
(四)实施学业导师制度,将“师徒制”贯穿人才培 养全过程
学业导师制度是双创教育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的核心要素。 各高校应积极构建导师库,具体应由一 批有学科带头人、博士研究生导师、特聘研究员(副研 究员)等资格的学识渊博、思想活跃、经验丰富、对教 学工作满腔热情的教师组成。
第一,实行双向遴选的“师徒”间关系确认制度。 在学生入学时开展学业导师的互选,双向选定的学业 导师将始终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全方位负责学生 的课程学习、专业发展,积极吸纳学生参与导师的科 研项目、学术活动,并积极带领学生参与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等。
第二,全面优化学业导师考核制度。将学生的学 术成果、专业成绩及学业导师对学院双创教育与拔尖 创新人才培养的参与度等内容作为对导师的考评标 准,并对优秀的学业导师进行表彰。根据导师人才培 养的实效实行高职低聘、低职高聘和退出机制,以确 保导师队伍的活力和能力。
第三,设立专项经费,将其作为学业导师制度运 行的有效保障。将学业导师工作经费列入年度经费预 算,按照有关规定确定工作量计算标准,明确经费使 用办法,为学业导师组织学生开展课程教授、科研训 练和竞赛活动等提供必要的财物支持和政策保障。
(五)以学生为中心、以课程为本,构建双创人才 培育新机制
各高校应不断优化学科、专业架构,不断挖掘专 业内涵,研讨并调整专业未来发展布局,将双创教育 融入各学科专业教育。 其一,提升专业教师自身素质, 使得授课传达度进一步提升;其二,聚拢校内资源,并 按实际教学需求科学分配资源;其三,整合学科信息, 审视专业类别设置,以便使学科专业设置既能满足学 生的学业需求,也能与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高度契 合。 概言之,应以“融合专业与双创教育、结合理论与 实践教学、契合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的方式,建立 “以理论课程为基础、以实践课程为主干、以模拟与实 战活动为主体”的双创教育内容体系[9]。
科学合理地设置学科课程,有利于高校形成更加 系统化的双创教育和拔尖创新人才协同培育体系,也 有利于学生对教学体系形成深入理解并自主依循体 系构架进行双创能力的探索和实践。从一定程度上来 说,在高校教学改革中贯彻协同创新理论,能够为双 创教育及拔尖人才培养提供更为宽阔的发展空间。
(六)积极推进双创教育立法,为协同拔尖创新人 才培养提供根本保障
微观层面上,高校应将双创教育纳入章程体系。 章程治理是深化教育改革背景下我国高校“依法治 校”的理性选择,且随着“依法治校”体系的不断推进, 章程治理的地位会更加突显。这是因为基于章程的治 理是建立在章程赋权的合法性之上的。高校中双创教 育利益相关者的合作性关系为双创保障性条件执行提供了可能性,大学章程的开放性为双创教育赋能拔 尖创新人才培养环境的治理规则指定与优化提供了 空间依靠。
宏观层面上,政府部门可以将双创教育战略纳入 教育基本法体系。虽然近两年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 校学生管理规定》中新增了有关“鼓励支持学生创新 创业”的内容,但其只是作为针对学校管理者与学生 的权利义务规则的指定文本,无法为双创教育提供根 本性的保障支持[10]。因此,当前双创教育环境下更加呼 吁创新创业教育法律体系的建构,更加注重双创学生 群体的权利保护,关注双创实践过程中的法律问题, 以期为高校学生群体在双创过程中遇到有关政策、法 律、管理、市场和融资等方面的难题提供根本性的制 度保障,进而实现双创教育事业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四、结语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仍是时代新语,拔尖创新 人才培养是当代高水平行业领军人才培养体系中亘 古不变的话题。当前,高等院校要厘清双创教育与拔 尖创新人才协同培养的联系,正视双创教育视域下高 校拔尖创新人才协同培养的困境,明确双创教育视域 下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协同培养的突破路径,积极投身 双创教育与拔尖创新人才协同培养体系的建设,探索 发现、保护、激励、科学引导拔尖创新人才的机制,不 断推动双创人才品质建设,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最大限度地释放新的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双创动能,不断增强我国在世界大变局中的影响力、 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探索两岸融合发展: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 在福建各界引起热烈反响[N].人民日报,2019-03-12(1).
[2]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 (试行)》的通知[EB/OL].(2012-08-01)[2022-10-19].http://ww.moe. gov.cn/srcsite/A08/s5672/201208/t20120801_140455.html.
[3] 袁川.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社会学分析[D].武汉:华中师范大 学,2014.
[4] 马小辉.创业型大学的创业教育目标、特性及实践路径[J].中国 高教研究,2013(7):96-100.
[5] 侯辉,部飞.协同创新视域下高校“双创型”人才培养探究[J].山西 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6.29(4):91-94.
[6] 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有关情况[EB/ OL].(2021-10-29)[2022-10-19].http:/www.moe.gov.cn/fbh/live/2021/ 53775/sfcl/202110/t20211009_570730.html.
[7] 陆国栋.治理“水课”打造“金课”[J].中国大学教学,2018(9):23-25.
[8] 吴岩.建设中国“金课”[J].中国大学教学,2018(12):4-9.
[9] 周仲海,朱昌平,陈秉岩,等.“双创”背景下协同培养“双创”型人 才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8.35(7):23-26.
[10]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EB/OL].(2005-03-25)[2022-10- 19].http:/ww.moe.gov.cn/srcsite/A02/s5911/moe_621/200503/t20050- 325_81846.html.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619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