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2009年,吉林大学入选“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实验计划”,并成立“唐敖庆班”,生物学科成为该计划开展实施的五个基础学科之一。近十年来,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发展,生物学科拔尖学生的培养已形成较为完善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规律,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总结教学改革经验和人才培养机制的基础上,通过发挥“拔尖计划”的引领和示范效应,并结合新版本科培养方案制定的契机,推进生物学科的教学改革,将一制三化”等培养模式和机制予以推广,必将为更多生物专业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创造了理想的条件,营造出均衡、健全的育人环境,促进“拔尖计划”成果产生更大范围的影响力。
关键词:“拔尖计划”;“一制三化”;人才培养模式;经验总结;推广
本文引用格式:刘成柏等.“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及经验的推广与实施——以吉林大学生物学科“拔尖计划”改革及与实践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6(46):1-3.
2009年教育部、中组部、财政部开始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简称“拔尖计划”)。吉林大学首批入选“拔尖计划”,并成立了以吉林大学前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化学家唐敖庆先生命名的试验班,即“唐敖庆班”。生物学科是我校“拔尖计划”的五个基础学科之一,“拔尖计划”实施近十年来,生命科学学院以“唐敖庆班”生物学方向为载体,构建了“一制三化”的培养机制(导师制、小班化、个性化、国际化),为学生成长营造出自由、开放的空间,在动态选拔、小班教学、导师制、国际化培养等改革实施的过程中,已逐步形成完善、成熟、良好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培养规律。随着计划的不断推进,各项工作已经取得较好的成绩,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1]。
在生物学科“拔尖计划”的改革与推进的基础上,适时通过发挥“拔尖计划”的引领和示范效应,将有益的思路和人才培养措施予以推广和实施,总结成功经验并应用于其他专业以及更大范围的学生群体,必将对我校生物学科的人才培养和发展整体起到促进和提升的作用。生命科学学院借助新版本科培养方案的制定为契机,大力推进生物学科的教学改革,积极将“拔尖计划”教学经验及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推广与实施,并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
一借助新版本科培养方案的制定,推进个性化教学的推广与实施
随着高等教育体系的日趋变革,“批量生产”的传统教育模式难以为继,强调个性化的学习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2]。个性化教学通常将学习者作为教育的中心,在充分考虑学习者的个体差异以及不同特征,采用个性化或差异化的教学方法开展[3]。个性化教学需要根据学科和专业的培养目标及学生的主观、客观需求来有针对性地制定。因此,在“唐敖庆班”个性化教学经验的基础上,考虑到生物学科不同专业的社会需求特点和学生不同学习起点,对新版培养方案进行了合理调整。在低年级单独设置通识课程,部分课程以研讨课、导论课、讲座或专题报告等形式开设,尤其新生研讨课,努力打造“没有教室的课堂”新型教学形态,让教学形式更加个性化、新颖化。在开设新型课程的同时,保留宽口径的基础课程,使学生具备宽阔的知识面和多学科文化素养;在通识教育基础之上,学生根据个人兴趣或者未来发展方向进入专业教育阶段学习,通过降低专业必修课的学分,增加选修课的学分,让学生设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达到个性化的学习效果。在将个性化教学进行推广的过程中,借助2018版培养方案的重新制定,科学设置了专业课程的开设模块和设置比例,制定学生新的毕业标准,通过学生的需求和兴趣更大程度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设置个性化的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培养计划。此外,着重打造在各年级设置研讨课、多学科讲座课、挑战课等,完善教学模式,提升个性化教学的质量。
二 开展小班化教学,推进教学方式的改革
在教学方法上,“唐敖庆班”摈弃传统大课学生人数多的弊端,采取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互动、相互交流的方式,针对相关知识点结合当前相关领域的理论和应用研究成果提出问题,学生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相互启发、拓宽思路。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训练,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培养,同时作为素质教育开展的一种方式营造出师生教学相长的学术氛围。新版培养方案的制定,根据不同专业的需求,强调了小班化的培养方式。以此为契机,引入启发式、案例式、研讨式等教学方式,鼓励任课教师通过课内知识传授与课外知识内化两个阶段翻转过来的翻转课堂教学方式提升小班化教学的优势[4]。学院已经开始启动相应教学方式改革的新探索,关树文老师主讲的“药用植物学”和陈妍老师主讲的“药事管理学”采用课堂辩论赛、药事新政跟踪分析等新颖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主检索文献、归纳总结、形成观点并清晰阐明的能力,受到了学生的广泛好评。此外,在《生物学野外综合实习》中,也充分发挥了翻转课堂的优势和效力,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近两年已实现学生全员参与[5]。小班授课和教学方法改革极大地提升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开发了学生科研创新的潜能。
三 建立多元导师制,通过科研实践训练提升科研素养
“唐敖庆班”学生的培养过程实行全程导师制,导师配备采取学生选择导师和导师选择学生双向选择的方式进行,每1-2名学生配备1名导师。唐班的导师需为院士、长江学者、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和其他知名教授,导师要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计划,定期指导学生的学习,每学期末对学生指导情况进行总结;组织并带领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科研训练,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实践表明,导师制促进了教学和德育教育的统一,能够充分发挥教师在培养学生全面素质工作中的主要作用,能帮助学生确立独立和个性化的发展目标。将导师制应用于更大范围的本科专业,采取多元化的方式,例如分段式导师制,必将通过科研实践训练提升学生的科研素养。在新版培养方案中,学院采取了分段导师配备办法,一年级以新生学科导论课和新生研讨课为依托开展导师制,15名左右学生配备1名导师,重点进行人生观、专业兴趣和学习方法指导;二年级后结合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开放性创新实验等实施,3-5名学生配备1名导师,重点进行科研能力的指导,创造学生早期开展科学研究的机会,引导学生选择自己擅长的领域。在三年级以后可以通过创新研究课题、学科竞赛等多种方式让学生选择导师,引导学生有的放矢的开展科研工作。学生导师针对学生的兴趣和个性特点,为学生阶段性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在此基础上,还可以与毕业论文相结合,形成贯穿本科四年的导师制。
四 打造开放环境下人才培养机制,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
“唐敖庆班”打造了开放环境下的人才培养机制,总结经验在于把课程体系、教学资源、教师团队、科研基地和校外教育基地等分散的教学资源整合起来,将相对独立的各因素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整合统一[6]。通过整合理论教学、科研实践以及校外优质资源,打破了传统的独立的、分段式的教学模式,构建了理论联系实践、教学与科研衔接、研究与应用结合、校内校外相互协同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机制,实现了“拔尖学生”培养全面化、系统化、科学化,使“拔尖学生”的培养与现代社会对“拔尖创新人才”的需求相接轨。将这种开放式的“拔尖人才”模式应用与推广到其他专业,通过构建开放环境下不同类型的培养平台,充分整合和发挥高校、科研院所等各类资源的优势,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培养机制,为学生成长提供了多样化的自主选择、创造了有利环境以满足不同类型学生培养的需要,还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教学资源以及学术交流机会,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科研素养,提高了科研创新能力,激励学生多元化成长,为今后进入多领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目前,学院已设立了“生命科学名家讲堂”高水平学术交流机制,此外还建立了校内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平台、校外名校及科研院所交流平台、基于高水平学术竞赛科研训练平台、校企科研合作平台等开放性的人才培养机制,几年来,通过各类型的科研实践及训练,极大地提升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五探索多类型国际化培养通道,营造国际化培养环境
自“拔尖计划”实施以来,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从构建国际化培养体系、建立国际化评价标准、营造国际化育人环境、构筑国际化交流平台等方面积极创造条件,探索并形成了多种形式的国际化培养通道,同时取得了较好的人才培养效果[7]。学院针对拔尖创新人才国际化培养经验进行梳理和总结,进一步应用于其他专业,开展一系列的教学研究及改革实践尝试,包括建立海外联合培养基地、开展各类国际联合培养项目、参加国际高水平学术竞赛和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引进国外优秀教师和海外优质课程资源、开设全英文课程和双语教学课程、邀请国际学术大师和著名学者来院进行学术讲座与交流、构建“国内+国际”双导师联合培养等改革措施。通过建立多类型的国际化联合培养模式和通道,为学院营造良好的国际化培养环境,进而推进生物学科国际化教育的进程,目前已取得良好效果。例如以《癌症生物学》《基础糖生物学》等为代表的以引进课程带动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有条不紊开展。再如以“唐敖庆班”和其他专业学生联合组队参加iGEM、BIOMOD等国际高水平学术竞赛均取得过世界总决赛金奖的优异成绩,同学们巩固了专业知识和技能,加强了团队协作和创新思维,更开拓了国际视野。
生物科学是21世纪自然科学的前沿学科,是发展最迅速、最热门的学科之一,也引领了全球生物产业的迅猛发展。作为科技创新的源动力,生物学科领域创新型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和输出是一直以来都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的问题。生物学科是吉林大学“拔尖计划”开展实施的五个基础学科之一,实施近十年来,经过不断的反馈、调整、积累和总结,已形成较为完善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培养规律。在总结近十年来生物学科“拔尖计划”教学改革经验和人才培养机制的基础上,通过发挥“拔尖计划”的引领和示范效应,结合新版本科培养方案制定的契机,推进生物学科的教学改革,成功将“唐敖庆班”生物学方向的“一制三化”培养模式以及开放性的培养机制予以推广,为更多生物专业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创造了理想的条件,营造出均衡、健全的育人环境,促进“拔尖计划”成果产生更大范围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迟晶,王瑞等.“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推广——以吉林大学唐敖庆班为例.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7,8(33):33-36
[2]曹培杰.未来学校变革:国际经验与案例研究.电化教育研究.2018,11(15):114-119.
[3]李平.大学英语大班个性化教学模式实证研究.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18):95-100.
[4]叶青,李明.高校传统教学与翻转课堂对比的实证分析.现代教育技术.2015.25(1):60-65.
[5]刘成柏等.基于生物学野外综合实习的“拔尖人才”科研素质培养.实验室技术与管理.2017,9(34):12-15.
[6]周安.南京大学物理学院“拔尖计划”人才培养探析.高等理科教育.2017,1:103-108.
[7]吴爱华等.深入实施“拔尖计划”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中国大学教学.2014,3:3-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08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