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 本文通过介绍衔接视角 、 文本分析的概念和相关理论 , 对衔接视角下的文本分析 途径和方法进行探讨 , 并结合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三 Unit2 的读思课进行具体说 明 , 认为高中英语教材的文本分析需要充分利用 多 学科 、跨领域的知识和方法 , 以深入挖掘 文本所蕴含的多重信息 。
关键词 : 高中英语,衔接视角,文本分析,途径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 , 衔接视角下的文本分析是 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 。
一 、概念阐述
衔接视角是指将不同领域的理论和方法相互衔接 , 通过相互借鉴和融合 , 形成 一个整体性的研究 视角 。它强调了多元文化 、多元语言 、多元经验的 相互关联性 , 认为文本的 意 义 是 建 立 在 不 同 文 化、不同语言 、不同经验的相互关联性之上的 。相关理 论包括“知识生产方式”“跨学科知识生产模式”等 。
文本分析是一种系统研究文本的方法 , 主要包 括语法分析 、语义分析和话语分析等 。文本可以分 为书面文本和口头文本 、正式文本和非正式文 本 、 官方文本和民间文本等多个分类 。不同的文本分类 具有不同的研究方法 。
二 、视角分析
1. 人文视角
研究文本所表达的人类文化 、历史和社会背景等 。如可从人类学的视角分析文本所反映的文化特 征和文化变迁 。
2. 社会视角
研究文本所反映的社会关系 、社会结构和社会 意义等 。如可从社会学的视角分析文本所反映的社 会阶层和社会心理 。
3. 语言视角
研究文本所使用的语言形式和语言规则等 。如 可从语言学 的 视 角 分 析 文 本 所 使 用 的 词 汇 和 语 法结构 。
4. 文学视角
研究文本所表现的文学艺术和文学特征等 。如可以从文学理论的视角分析文本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和文学主题 。
5. 跨学科视角
研究文本所涉及的各种学科知识和方法 。如可从跨学科的视角分析文本所反映的历史 、政治 、经济等多种因素 。
三 、案例解读
人教版高中 英 语 必 修 三 Unit2 的“读 思 课”是 一篇 人 物 小 传 , 课 文 的 标 题 是 “Mother of Ten Thousand Babies”, 文章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医学 家林巧稚的一生 , 其中着重描写了她曾面临的人生 抉择 , 如是遵循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念结婚成家 , 还 是不顾学费高昂去追求自己的医学梦? 是留在条件 优厚 、前景美好的异国发展 , 还是回到苦难深重的 祖国为之效力? 是选择拥有自己的小家庭 , 还是为 了中国无数的家庭而坚持不懈地工作? 林巧稚所做 出的抉择反映了她坚定的信念 、美好的心灵 、高度 的职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
从衔接视角出发 ,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这篇文本 :
1. 从人文视角出发
文本围 绕“道 德 与 美 德”(morals and virtues) 这一主题展开 , 按照时间 顺 序 叙 述 了 林 巧 稚 的 一 生 ,其中着重描写了她面临的人生抉择 , 从而启发学生反思自我, 思考如何面对人生抉择, 认真选择未来 的道路 。高中生已学习和理解了儒家”仁义礼智信” 的思想, 在本课中要进一 步引导他们了解在不同文 化 、历史和社会背景下人们所共同推崇的道德观念, 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自觉遵守和践行中华 美德, 为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努力 。 因 此 , 教师可以在读后环节设计一个迁移创新类活动: 从林巧稚的故事学到什么, 并分享学生自己的看法 。 以此引导学生分析作者的观点 、写作特点 、做出 自 己类似的抉择以及凸显自己的态度 、价值观等 。
2. 从社会的视角出发
由于林巧稚生活的时代和社会阶层离学生实际 生活较远, 学生需要结合已学的历史背景, 学会从 历史的视角 、社会的视角去观察和认识主人公, 作 出正确的推断和评价 。 因此,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文 本后, 可以让学生谈谈宏观社会背景与具体个人发 展的关系, 思考过去和现在的中国社会对女性的职 业期望, 比较同一 时代同一 阶层其他同辈人的人生 选择等, 从而实现深度学习 。
3. 从语言视角出发
教师可以运用以下方法和途径来促进学生对文 本的语言学习和理解 。一是通过阅读理解活动引导学生理解文本 。针 对这一篇文章, 可以设计以下阅读理解活动, 让学 生阅读 并 回 答, 从 而 促 进 学 生 对 文 本 的 理 解 。 活 动 1: 师生思考并讨论人生中最重要的抉择 。 活动 2: 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图片 、文本题 目 、 回 答 预 测 性问题 。 以上两个活动均为读前活动, 以此创设情 境 , 激发学生已有的知识, 引出所学内容, 初步概 括 、梳理 、整合文本的信息, 做好阅读铺垫 。 活动 3: 快速阅读 。 核对预测是否准确, 同时 总 结 本 文 中心思想, 引导学生识别人物传记体裁的特征和语 言特点 。通过基于语篇的学习理解类活动, 培养概 括 、总结中心大意的能力和文体意识 。 活动 4: 仔 细阅读文本 。完成林巧稚生平事迹时间轴和林巧稚 生平重点抉择和后果表, 并且适时处理生词 。将文 本信息转为可视化信息, 加深对主题意义的整体理 解 。这一 步侧重对学生获取细节 、梳理 、整理 、重 组信息能力培养, 以及在获取关键信息方面的不同 视角和思维方式的训练, 启发学生反思和调整思维 。
二是运用词汇分析法, 帮助 学 生 扩 展 词 汇 量 。 教师可以在教 学 过 程 中 挑 选 一 些 常 用 、重 要 的 单 词 , 让学生了解其词义 、用法等, 并引导学生在文本中找出这些单词, 加深对单词的理解 。如可以引导学生在此篇文本中寻找描述林巧稚的形容词 。从语篇描写人物的品质特征语句中, 内化所学 知 识,对主题 和 内 容 进 行 分 析 、判 断, 深 度 理 解 人 物 特征 , 表达 自 己 看 法, 将 课 本 知 识 内 化 为 自 己 的 语言 , 提升批判性思维能力 。
三是利用讨论活动, 激发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就文本中的某一 主题展开讨论, 让学生分享 自 己的观点和 想 法,激发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 比如, 可以让学生在寻找了描述林巧稚的形容词之后进行讨论: 贯穿林巧稚一生的人生原则是什么? 林巧稚是一个怎样的人? 这样一来 , 学生不但需要关注内容细节, 还要学会分析文本 的 语 言 特 点, 理 解 作 者 的 态 度 和 观点 , 从而得出 自 己的结论 。
四是运用语法分析法, 让 学 生 掌 握 语 法 规 则 。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对文本中的语法结构进行分析 , 并引导学生掌握语法规则和用法, 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该篇文本多次出现动词-ing形式作宾语和状 语 的 句 子 。 如 … her brother complained, thinkingofthehigh tuition fes; Thinking ofalthepeoplestilin ned ofhelp, DrLin opened a privateclinic; ThenewPeople'sRepublicofChina sawDrLinQiaozhiplayinga keyrole …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这些含有动词-ing形式且用作宾语补足语或状语的句子, 翻译句子, 提醒他们注意动词-ing形式所描述的行为或状态与谓语表示的动作之间的逻辑关系, 理解语用功能 。
4. 从文学角度和跨学科视角出发
该文本 语 篇 类 型 是 人 物 传 记 。从 语 篇 类 型 看,英语必修一 、二没有精读过人物传记类的文章, 但语文课本在必修一 的第二单元学生就学习了关于袁隆平 、钟杨等的报告文学, 和本文人物传记体裁的特点十分吻合, 根据大课程资源观, 可以整合语文的课程资源, 帮助学生了解这种语篇的结构和行文格式。
参考文献
[1] 郭文宇 . 衔接视角下 的 文 本 分 析 途 径 与 方 法[J] . 社 会科学学报 , 2020. 42(3) : 56-63.
[2] 钟淑钰, 黄艺 . 跨 学 科 视 角 下 的 文 本 分 析: 方 法 与 策略[J] . 现代传播: 传媒与社会, 2019(6) : 104-108.
[3] 朱丹丹 . 基 于 衔 接 视 角 的 文 本 分 析 方 法 研 究 [D] . 西安 : 西安交通大学, 202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618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