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为了更好地开展国家认同教育,增强学生的国家归属感,文章基于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 的文本分析,首先阐述了我国小学数学教育政策中国家认同教育的历史演进,然后提出了 小学数学教 学中国家认同教育的实施建议。
关键词:国家认同教育,小学数学教育政策,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为增强学生的国家归属感与向心力,2017 年教 育部出台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强调,通过教育 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增强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 意识, 帮助学生理解 、认同与拥护国家政治制度[1]。 2021 年印发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进课程教材指南》,进一步明确了小学阶段的任务,要 求重视启蒙引导,帮助小学生增强国家认同感[2] 。 因 此,实施国家认同教育是立足当下的必然命题 。而为 了避免中小学国家认同教育呈现低效,与各学科教学 融合是必经之路。
数学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学科课程,其教 学内容的选排体现了一定历史情境下国家、民族的意 志,传递着人民广泛认同的价值观[3],是开展国家认同 教育的重要途径 。因此,探讨我国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教学大纲) 中国家认同教育的时代特点,有助于厘清 其教学思想与教学内容的历史发展脉络,为当前国家 认同教育提供历史借鉴。
一、研究设计
(一)概念界定
国家认同教育是指通过适当的教育途径,培养 国家公民尤其是青少年对国家历史文化的认可 、接 纳及政治认同心态, 进而塑造具有国家意识感的合 格公民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4] 。其中包括政治认同、 历史文化认同、国情教育、国家建设及情感认同[5] 五 个方面。
(二)研究对象选取
本文选取我国 1949—2022 年间正式颁布的 13 份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 为研究对象,梳理了国家认同教育的演变历程与阶段性特征 。需要注 意的是, 虽然不同时期的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受历史 文化、教育政策等方面的影响,结构布局有所出入, 但核心组成要素基本恒定, 都能体现出国家认同教 育的基本内容。
二、我国小学数学教育政策中国家认同教育的历 史演进
通过文本分析可发现,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的国 家认同教育遵循一定的演进脉络,具体经历了起步探 索、转型提升、稳步推进与趋于完备四个发展阶段,每 个阶段都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具体如下。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至改革开放(1949— 1977 年):起步探索
1950 年的《小学算术课程暂行标准(草案)》是中 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颁布的第一份小学数学课程 标准,文件中要求“培养儿童爱国主义思想”,首次对 情感层面的国家认同教育加以指示;1952 年的教学大 纲延续了这一思想,强调“利用算术知识帮助儿童理 解祖国建设的基本知识与其伟大的意义”, 渗透爱国 主义思想、激发学生国民意识逐步成为这一 时期国家 认同教育的指导理念。
在教学内容的编排上,国家认同教育的阶段性取 向如下 。首先,以应用题为主要载体 。应用题的背景 素材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向学生渗透国家意识, 因而 这一 时期给予了算术应用题特别的价值定位,如利用 历史、地理素材编制应用题供学龄儿童练习,或者选 择反映人们劳动生产及祖国建设的现实材料等编制 应用题[6]。其次,选材重心开始聚焦。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培养服务革命建设的“社会人”成为这 一 时期小学数学教育的核心宗旨, 在这一背景下,国 家认同教育的选材重心逐步偏向国计民生、祖国建设 等相关议题 。如 1950 年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学内容要 “符合新社会工农生活的实际情况与迫切需要”;1963 年的教学大纲指出算术是“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和学习 科学技术的重要工具”,教学内容需体现“工农业生产 实际”,突出数学对于祖国建设的重要意义;同时,这 一 时期的民族数学知识紧扣国计民生,如讲授“合作 社的意义、组织法和经营法”、学习“农业生产合作社 簿记、劳动日账的记法”等都是适应这一 时期经济建 设的刚需 。最后,开始强调历史文化认同 。如 1952 年 的课程标准首次指明“珠算是我国很早就发明的一种 计算工具”,并将“我国旧有的九变九、狮子滚绣球等 方法作为主要练习材料”,1963 年的课标在其基础上 指出教学内容要“反映我国算术教学上的优良传统”。
(二)改革开放至新世纪前夕(1978—2000 年):转 型提升
1966— 1976 年,我国教育事业进入停滞期,改革 开放后的当务之急是有序开展教育战线的“拨乱反 正”。1978 年的教学大纲响应了这一号召,指出“数学 是学习科学技术必要的基础知识,教学内容要以马克 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帮助学生树立为革 命学好数学”的民族使命感 。因此,这一时期小学数学 教学内容既要符合“唯物论辩证法,又能让学生初步 认识唯物主义观点、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由此可以看 出,改革开放初期的国家认同教育以政治意识形态及 祖国建设的基本认知为核心 。1986 年的《全日制小学 数学教学大纲》 相较于 1978 年的教学大纲进行了两 大变革:在教学目标中,将“思想政治教育”替换成“思 想品德教育”;在教学宗旨中,将“为革命学好数学”改 为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的社会主义公民”。这 反映出这一 时期的国家认同教育以培养社会主义建 设者为目标,强调情感层面的国家认同,价值取向也 从“国家本位”开始偏向“学生重心”,具有一定的时代 进步性。
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入与时代背景的变迁,此后 至 2000 年小学数学教育政策中的国家认同教育也 展现出全新的发展态势 。一方面,主张通过国家历史 与现代文明成果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20 世纪 90 年 代,中国近代史、现代史及国情教育[7] 成为提高中小 学生国民素质的教学重心, 且在教学宗旨中主张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教育,因而反映出我 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相关成果、 具有说服力的统计数据及数学史料”等能够激发学 生民族自豪感的教学内容, 成为这一 时期国家认同 教育的选材焦点 。另一方面,强调数学在国家建设、 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如“阐明数学在日常生活与生 产建设中的广泛应用性”、注重“培养创新意识,提高 全民族的素质”等,通过对学生进行学习 目 的教育, 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以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 理想与历史使命感。
(三)新课改期间(2001—2021 年):稳步推进
2001 年,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式启动,培 养“热爱社会主义,具有爱国主义精神、社会责任感的 新时代青少年, 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 统”[8]成为这一时期国家认同教育的新宗旨。在此背景 下,同年 7 月正式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 标准(实验稿)》,对小学数学中的国家认同教育内容 进行了全新规划[9]。
2001 年的课程标准中的国家认同教育有三个变 化,具体如下 。①通过历史记忆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 是这一 时期落实国家认同教育的变革重心 。例如,教 材编写建议中提出通过“介绍七巧板相关史料,帮助 学生感悟我国祖先智慧”及“展示规、矩的历史资料, 感悟它们在中国古代几何作图与测量中的作用”。②地 理认同这一内容维度首次在课程标准中出现,且通常 伴随具体的学科知识呈现在与之匹配的教学案例之 中,如正确选择“北京到南京铁路的长度单位”“北京 电视塔和上海电视塔的高度分别是多少”, 以帮助学 生认识大数、发展数感等。③国情认知再次得到重视。 21 世纪数学教育的创新点之一便是强调数学与社会 现象之间的联系,因而这一 时期小学数学中的国家认 同教育在内容维度上加强了对国家发展现状与问题 的关注,如观察“新中国成立 50 年来,我国城市建设 情况的数据统计图”,以提取有效数据;分析“我国1949 年至 1994 年的人口数据”,以了解人口变化情况。
2010 年,养成公民意识成为实施国家认同教育的 基本要则之一。而公民意识在学理上属于国家认同的 主体维度,需要涵养于一定的时空维度[10],次年颁布的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与这一理论高 度一致,最为显著的是在教学内容设计上开始注重培 养学生的领土归属感和对本国历史文化的自发性认 可,如“了解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以激发学生的领土意识;“观察中国结的轴对称现象”, 以感受我国 古代传统工艺之美;“介绍《九章算术》”[11] 等,帮助学 生体会我国古人的创造力与数学家严谨的治学态度。
(四)核心素养时代的到来(2022 年至今):趋于完备
2014 年,“核心素养”一词首次在我国政策文本中 出现,并强调“家国情怀”是建立核心素养体系的重要 组成部分[12]。2016 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将“国 家认同”列为核心素养的要点之一[13],在这一背景下研 制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 “新课标”)反映了小学数学教育中渗透国家认同教育 的新时代布局。
对新课标中的小学部分展开文本统计, 可发现 国家认同教育相关内容共出现 88 次,包括历史文化 认同(43 次) 、国家建设(17 次) 、情感认同(13 次) 、国 情教育(9 次) 、政治认同(6 次),可见相较于新课改 时期单一的内容构成, 核心素养时代小学数学课程 标准形成了以“历史文化认同”为轴心 、认知与情感 多因素渠道为辐散的国家认同教育体系, 且呈现出 鲜明的时代特征, 具体如下 。①传统与现代相互交 织。“继承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注现代科技 与社会发展所需、瞄准数学学科前沿”是数学课程内 容选择的基本理念,对新课标中国家认同教育相关 元素进行时间聚类,可发现其中既有“剪纸 、二十四 节气、祖冲之”等分门别类的传统题材,也有“北京奥 运会召开年份、华罗庚、南水北调工程”[14]等包罗万象 的近现代元素, 这些题材共同构成了这一 时期小学 数学教育中的国家认同教育内容脉络; 而传统与现 代的融通还体现在利用现代科学知识感悟古人智慧 的时代性诠释上 。例如,新课标指出,“在进行年月日 教学时,展示我国古代农耕文明之一的土主之法,将 其基本原理与太阳运动周期规律联系起来, 通过推 导出日影长度与四季的关联,感悟古代劳动人民的 非凡智慧”。②动态互动,多元养成。国家认同感的形 成依赖于客观存在的知识[15],新课标中的情感认同依 附在具体学科知识的教学实践中,如“利用折线图直 观表述中国高速铁路运营历程的年均增长量”,以感 受我国基础建设的飞速发展;“通过平均数表达我国 航天器的发射量”,以感悟航天科技事业的加速发展 等,这样借助主观情感与理性认知的交叠作用,可建 构学生的国家认同感。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国家认同教育的实施建议 通过探究可以发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
小学数学课标中的国家认同教育在价值取向上由国 家、社会本位转向学生本位,内容选材上逐步与数学 学科知识融合,教学路径也趋向丰富、多样 。但在实 际教学中,仍存在忽略儿童生活经验、与学科内容相 割裂、教学形式单一陈旧等问题亟须解决 。 由此,以 下将提出建议,以期提高小学数学教学中国家认同 教育实际成效。
(一)坚持儿童立场,夯实小学数学教学中国家认 同教育的育人宗旨
所谓的儿童立场,即摆脱成人定式思维,从儿童 的认知倾向出发优先考虑教学内容的适切性[16] 。这一 立场下的国家认同教育,其宗旨是站在儿童视角下回 归现实,利用儿童生活经验或具体生活片段唤醒其民 族身份意识。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单元教 学主题,选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可以接触的事物作为 问题素材,引导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了解我 国在某领域内的发展变化与历史成就、民族理论与民 族政策、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等,从而塑造学生对国 家文化的自发性认知与自觉性认同 。例如,教师可以 引导学生探索生活用品的测量方法,体会度量衡的实 际应用价值, 并了解我国古人统一度量衡的伟大贡 献 。同时,儿童立场下数学学科中的国家认同教育,需 尽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端午节赛龙舟、元宵 节猜灯谜等学生熟知的传统民俗活动,既能极大限度 地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又能传递我国传统民俗中的文 化底蕴,拉近二者的距离。此外,以儿童视角开展国家 认同教育需兼顾其身心发展规律,并建构相应的阶段 性培养目标,区分不同学段的教学层次 。如针对低年 级学生,教师可以借助如剪纸、风筝、灯笼等直观器 物,使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循序渐进地培养 对国家文化的认同感;而针对高年级学生,教师可以 通过介绍我国历代数学家的事迹、民族传统工艺及科 技发明,增强学生对国家身份的感受力与归属感。
(二)坚持学科立场,厘清小学数学教学中国家认 同教育的内容逻辑
当下,多元文化思潮的相互碰撞加剧了国家认同 危机,新课标中的国家认同教育指向以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认同”。事实上,早在“十一 五”时期,我国就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国家认 同教育的积极作用,并明确要求“结合各学科特点”融 入相关内容素材[17]。因此,具有鲜明学科特色的小学数 学教育,如何在教学内容的选材上实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学科知识的互融互通, 有效打破学科壁垒,并 在贯彻国家认同教育核心宗旨的同时,避免“泛德育 化”与分科解构,就需要一线教师以数学学科逻辑为 导向,尽可能地发挥教学智慧 。例如,我国古典数学 与现代数学之间本就存在相通性, 教师可以此为导 向,帮助学生感悟我国民族文化中蕴含的数学智慧, 如古代围棋与现代坐标系的“不谋而合”、九九歌与 乘法口诀的“前世今生”、算筹的遇零置空和相同数 位对齐与竖式计算的相似之处、“更相减损”法对于 最大公约数求值的贡献等, 引导学生探索其中的知 识渊源,感悟我国劳动人民的非凡智慧,进而形成民 族文化自豪感,增强国家认同意识 。此外,数学作为 科学技术的基础工具, 是架构科学文化与数学文化 的重要桥梁 。因此教师可结合学科教学要点,引入司 南、刻漏、七巧板及都江堰工程等传统科学发明与技 术成就的内容,实现数学知识的跨学科联系,进而增 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三)坚持时代立场,构建小学数学教学中国家认 同教育的创新路径
近年来,信息技术的重大变革,尤其是 VR 等虚拟 现实技术的崛起, 要求当下小学数学教师因势利导、 吐故纳新,及时更新与丰富教学手段,推动国家认同 教育从预期课程到现实课程、理想课程到经验课程的 积极转变 。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电子教辅设备,多渠 道、多方面地渗透国家认同教育。具体来讲,教师可以 根据单元教学主题,紧扣国家认同教育的核心宗旨选 择相关内容,并充分发挥电子白板、投影仪及其他电 子资源的具象化功能,让抽象知识的呈现更加生动具 体,引导学生在积极思考的同时,自然而然地将对祖 国的认同内化于心 。例如,在以“三百星的故事”为背 景素材进行“平均数”单元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现代 技术设备将我国卫星不同年代的发射量可视化,并通 过年平均发射量直观数据的鲜明对比,引导学生观察 并判断相关数据变化趋势,感悟我国航天技术的飞速 发展,从而形成民族自豪感与爱国情怀。另外,电子博 物馆、“互联网+科技馆”等线上教育资源的兴起,为学 生提供了“零距离”接触我国古代发明创造、最新科技 前沿的机会,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借助 这一互联网课程资源实施教学活动 。例如,教师可通 过呈现我国唐代铜镜外圆内方的基本构造, 将抽象 化、理论化的数学知识转化成对实物的直观感知,使 学生在巩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同时,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杰出工艺成就中的数学智慧,感悟古代美学的 时代阐释。
四、结语
通过梳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小学数学课 程标准中国家认同教育的发展路径,可以看出其已逐 步成为小学阶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 未来,面向 2035 年实现教育现代化、培养“具有中国 情怀的时代新人”, 如何在后续的教学实践中贯彻国 家认同教育基本理念 、紧扣小学数学教育的根本任 务,是一项值得深入研究的议题。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通知[EB/OL].(2017- 08-17)[2022-05-11].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8/content_ 5254319.htm.
[2] 国家教材委员会关于印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 想进课程教材指南》的通知[J].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21 (10):18-26.
[3] 姜浩哲,沈中宇,汪晓勤.新中国成立 70 年数学学科德育的回顾 与展望[J].课程·教材·教法,2019.39(12):22-27.
[4] 薛博文. 时代挑战与实践方向:国家认同教育的阐释与路径[J]. 中 国教育学刊,2021(8):83-88.
[5] 律智赢,马勇军.我国中学化学课程标准中国家认同教育的百年 历史演变[J].化学教学,2022(1):14-20.
[6] 教育部教育年鉴编纂委员会.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M].北京:商 务印书馆,1948:209.
[7] 中小学加强中国近代、现代史及国情教育的总体纲要(初稿摘 要)[J].人民教育,1991(9):8-24.
[8] 教育部关于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通知[EB/ OL].(2001-06-08)[2022-05-11].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jcj_ kcjcgh/200106/t20010608_167343.html.
[9]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 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0] 殷冬水.论国家认同的四个维度[J].南京社会科学,2016(5):53- 61.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版社,2012.
[12] 施久铭.核心素养: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J].人民教育,2014 (10):13- 15.
[13] 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 中国教育学 刊,2016(10):1-3.
[1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15] 佐斌 . 论儿童国家认同感的形成[J]. 教育研究与实验,2000(2): 33-37.72-73.
[16] 章乐.儿童立场与传统文化教育:兼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 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J].课程·教材·教法,2018(8):21-26.
[17] 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全文)[EB/OL].(2006-09- 13)[2022-05-11].http://www.gov.cn/jrzg/2006-09/13/content_388046_7. htm.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553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