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从幼儿园升入小学是儿童学习与发展的重要转折期,由于教学形式、目标、内容、方法等诸多的不同之处,小学新生会出现很多的学习不适应问题,本研究尝试从幼小衔接的视角出发,对一年级小学新生的入学适应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并提出从幼儿园、小学、家庭三个方面着手的衔接措施,帮助儿童顺利地完成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度和融合。
关键词:幼小衔接;小学新生;学习适应
本文引用格式:王晓晶,等.幼小衔接视角下的小学新生学习适应问题研究——以张家口市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6(17):169-171,193.
从幼儿园升入小学是儿童学习与发展的重要转折期,幼小衔接作为教育的第一个衔接环节阶段,直接关系到学生整个教育过程的连续性。儿童在幼儿园的活动主要以游戏为主,而在小学的活动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1]。由于教学形式、目标、内容、方法等诸多的不同之处,从幼儿园到小学的学生会出现很多的不适应问题,其中,学习不适应最为明显。本研究尝试从幼小衔接的视角出发,对小学新生的入学适应现状进行探究分析,并提出幼儿园与小学两个阶段在学校环境、教师课堂教学以及家校合作等方面的衔接措施,帮助儿童顺利地完成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度和融合。
一幼小衔接视角下小学新生学习适应问题调查方案
1.研究目的
通过对张家口市三所小学新生学习适应性的调查研究,找出幼小衔接过程中对小学新生学习适应性产生影响的因素,从幼小衔接层面来总结归纳原因,并提出针对幼儿园和小学两个不同教育阶段相应的建议和干预措施。希望可以帮助儿童顺利地完成从学龄前儿童向小学一年级新生角色的转变和学习的适应。
2.研究对象
本研究按照市重点、区重点和一般学校,分层随机抽取张家口市三所小学的一年级新生作为研究对象。本研究的研究时间段是从秋学期小学一年级新生入学到秋学期期中考试为时间节点,主要研究小学新生从幼儿园到小学这一幼小衔接过渡时间段内的总体和具体的学习适应性情况。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82份,有效回收率达91%。
3.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问卷调查法主要参考华东师范大学周步成教授在1991年修订并编制的《学习适应性测验》(简称AAT),因为该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所以被视为常模测验,结合需要本研究编制了针对儿童家长调查的《小学新生学习适应性调查问卷》,经测验,本问卷信度系数为0.78,表明本研究测试信度高,具有可靠性[2]。
二幼小衔接视角下小学新生学习适应问题调查结果分析
(一)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研究数据显示调查对象性别分布相对均衡,男女比例分别为57.1%和42.9%。独生子女的比例比非独生子女的比例要高,分别是56.0%和44.0%。张家口市属于河北省地级市,地处山区,经济不发达,公立幼儿园区域分布不均,上私立幼儿园的比例明显高于公立幼儿园的比例,分别是58.2%与41.8%。研究对象的学习监护人是父母的所占比例最大达72.5%。而父母的学历在大专及以下的所占比例为67.1%,学历在本科、研究生及以上的比例占32.9%。
(二)家长对幼小衔接的认知及小学新生入学准备情况调查
家长对幼小衔接的认知及小学新生入学准备情况直接影响到小学新生学习适应问题。调查结果显示75%的家长听过幼小衔接,家长了解幼小衔接的渠道主要是幼儿园和其它地方,说明幼儿园在儿童的幼小衔接方面做的还是比较多的。调查显示,学习过小学知识的人数比例总数达67.9%,没学习过小学知识的比例是32.1%,由此可见儿童入学前学习小学知识的情况还是比较常见的。儿童上过入学辅导班的比例为56.9%,没上过辅导班的比例是43.1%,二者相差不大。上过其他辅导班(英语、拼音、算术等)比例达26.7%,当前市场上培训机构中针对幼小衔接的辅导班比较多,也是家长们通过其他途径接触幼小衔接的主要渠道之一,另外,通过以上数字也表明在大多数家长理念中幼小衔接主要是针对知识的衔接,因此造成许多幼儿园“小学化”现象非常严重。
(三)小学新生学习适应现状结果分析
1.各维度调查结果分析
(1)学习态度一般,主动性和自制力比较差
调查显示,主动学习的学生人数达到44.9%,不积极主动的学生人数达到21.6%,说明一部分学生学习主动性比较差的。在对“您的孩子学习时一到桌子前就马上开始学习”的调查中,只有38.1%的学生会拿上开始学习,就像L老师(摘自一年级教师的访谈记录)提到的“好多家长都反应,孩子在家做作业之前磨磨蹭蹭,一会喝水、一会上厕所、一会削铅笔,很多小动作,自制力比较差。”在学习的重要性的调查中,16.2%的学生能清楚的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9.6%的学生意识不到学习的重要性。综上所述,小学新生的学习态度总体一般,学习的主动性和自制力是比较差的。
(2)学习习惯不良,自主学习有待加强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助于形成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小学一年级是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从数据可以看出36.7%的孩子能够按时学习,33.4%的孩子因为看电视或和同学玩耍而挤掉学习的时间。在对预习功课和及时复习知识的调查中,34.9%的学生做不到预习功课,39。5%的学生不会及时复习知识,但是41.1%的学生可以尽早完成作业。由此可以看出,放学后家长会督促孩子尽早完成作业,但是对于预习和及时复习功课上对孩子的关注不够,不利于孩子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3)家庭学习环境比较好,家长重视学习
从研究数据可以看出,70%的家庭为孩子学习提供了固定的学习地方,48.2%的家庭为孩子营造学习的氛围。家长对于孩子的学习也是非常重视,57.5%的家长对于孩子的学习及时给予表扬,66.3%的家庭可以保证孩子的学习时间。由此看出,大部分小学新生的家庭学习环境都是比较好的,家长无论是从学习环境还是学习时间上都非常重视孩子的学习。
(4)学校环境总体适应良好,有部分不协调
学校环境与小学新生的学习息息相关,对学生成长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本研究显示79.4%的小学新生上学开心,67.8%的小学生喜欢上老师的课,95.2%的学生不愿意转校,由此可见,小学新生学校环境总体适应良好。51.9%的学生认为老是喜欢自己,45%的学生喜欢与班里的同学交往,可以看出小学新生在人际关系方面良好。但是,有26.9%的学生认为老师不喜欢自己,22.5%的学生不喜欢与班里的同学交往,所以部分学生对于从家庭环境、幼儿园环境到小学学校环境的转变,以及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的转变等有不协调的现象存在。
(5)独立性和毅力比较差,容易半途而废
个性是指个人的一些意识倾向和各种稳定而独特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主要表现在待人接物的态度和言行举止上。本维度主要是针对小学新生个性因素(独立性和毅力)的调查,可以看出只有33%的学生会自己整理学习用品,39%的学生自己起床和睡觉,24.9%的学生坚持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由此可以看出,大部分小学新生的独立性是比较差的。只有31.9%的学生能自觉遵守规定,11.2%的学生不能坚持做完辛苦的事,所以小学新生在毅力方面还是比较差的,当今社会生活条件优越,好多孩子作为独生子女娇生惯养,自理能力差,吃不了苦,做事容易半途而废。
三 幼小衔接视角下小学新生学习适应的提升策略
(一)幼儿园方面
1.明确衔接任务,注重培养幼儿学习能力
幼儿园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明确衔接任务,注重培养幼儿的学习能力,为幼儿升入小学做准备。儿童的发展具有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特点,儿童学习能力的培养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首先,幼儿园从小班开始就应该逐渐培养幼儿对学习的兴趣,注重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其次,注重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的能力的发展,针对幼儿园大中小班不同年龄阶段设计不同主题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能力的培养[3]。在幼儿教学活动中真正做到由传授知识到培养儿童学习能力的转变。
2.做好入学准备,加强培养非智力因素
本研究表明,小学新生的学习适应和成绩的好坏主要取决于儿童的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主要指智力以外的对儿童学习活动起着起动、导向、维持和强化作用的个性心理,包括需要、兴趣、情感、意志等方面。幼儿园要加强培养非智力因素。第一,激发幼儿求知欲和对小学生活的向往,培养入学的意识。在幼儿园大班老师可以多给儿童讲一些关于升入小学后的学习生活方面的内容,告知幼儿进入小学以后要适应新环境,并要学会学习。第二,加强培养责任意识,形成良好学习习惯,注重自制力和独立性等个性品质的培养。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抓住各种培养幼儿责任感的教育机会,强化幼儿的责任感,通过为幼儿提供适当难度的作业和活动来锻炼儿童的意志力和自制力等。第三,培养儿童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活泼开朗、乐于合作,喜欢分享,并且爱与人交往、关心集体,遵守秩序等,这些个性品质可以使儿童很好地适应小学新环境。
(二)小学方面
1.积极与幼儿园开展衔接工作,做好衔接准备幼小衔接需要幼儿园和小学双方的共同配合才能更好地有助于幼儿的发展。在本研究中发现家长了解幼小衔接的渠道主要是幼儿园和其它地方,说明幼儿园在儿童的幼小衔接方面做的还是比较多的,但是,小学几乎不和幼儿园进行交流。在本研究的访谈中一年级的W老师提到:“我们几乎不去幼儿园参加活动,只是偶尔有幼儿园带儿童来我们学校参观[4]。”所以,小学要积极与幼儿园开展衔接工作,做好衔接准备。首先,小学应该与幼儿园展开积极交流,深入幼儿园大班了解学生生活学习习惯和身心发展特点。其次,认真做好儿童上小学以后的适应教育,针对幼儿园和小学在环境、课堂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差异,适当地开展一系列的帮助小学新生适应新环境的活动等。最后,针对小学新生的老师可以开展关于幼小衔接的相关培训,帮助老师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做好衔接教育。
2.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环境对于儿童的学习而言非常重要,儿童从熟悉的幼儿园到陌生的小学,需要一个相对宽松的校园环境和温馨的班级氛围,小学的教室虽然不再像幼儿园那么多彩,但依然可以使小学新生进入学校以后感到新鲜和舒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许多在教育上存在不幸,甚至失败的学校,最主要的冲突就是教师不善于与学生交往”。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小学新生学习适应性的发展,所以,小学新生的班主任对待学生要注意态度和方法,多尊重和爱护学生。多关注学生的情绪和情感变化,提高沟通技巧,避免简单粗暴的批评方式,多鼓励学生,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3.发挥教师引导作用,转变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要发挥的是引导作用,在本研究的调查中显示,好多小学新生因为喜欢某个老师而喜欢某一门课程。根据社会学习理论,小学生更喜欢模仿学习自己的老师。所以小学新生的教师应该抓住学生这一特点,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上课前要预习,课后要及时复习,坐姿要正确,上课要认真听讲等。另外,教师要重视教学模式的转变。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上课的过程中要采用直观形象、静动结合的教学方法,将学习内容多和游戏、音乐等相结合,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式让小学新生更容易接受和掌握。
(三)家庭方面
1.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构建良好家庭氛围
父母是孩子的一位老师,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终身的。在调查中发现,父母的学历越高,孩子的学习适应性就越强。所以家长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为孩子做好的榜样。另外,为孩子营造良好、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有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在家里父母要与孩子经常沟通交流,对于孩子的学习多给予指导和鼓励。为了更好地为孩子营造学习的环境,家长在家要少看手机和电视,与孩子共同学习进步,注重培养孩子积极、主动地学习习惯。
2.建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实行民主教养方式
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很多家长急于让孩子学习拼音、算术、英语等技能的掌握,过多的将教育重心放在孩子知识的学习和积累上,将幼小衔接简单的理解为知识的衔接,给孩子报各种辅导班,不考虑孩子的接受能力,使孩子过早地对学习产生畏惧心理,不利于孩子学习适应的发展。因此,家长应该建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将幼小衔接的重点从知识方面转移到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上来。其次,家庭要坚持实行民主教养方式,培养孩子的积极性和责任心。最后,家长要认识到不能以分数作为评判孩子好坏的标准,更应该树立长远的发展观,注重孩子学习能力的发展,才有利于孩子的学习适应和成长。
3.加强家、园、校的合作,三方协同共育
幼小衔接要做好过渡和融合,需要加强家、园、校的合作,三方协同共育。第一,家长要积极配合幼儿园和小学衔接和入学准备等工作。积极与幼儿园和小学老师沟通孩子在学校和家里的一些情况,让学校老师对孩子有一个更清楚地认识。第二,幼儿园和小学要通过组织各种活动,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幼小衔接的理念,例如家园天地、家长委员会、亲子活动等。另外学校要多和家长沟通,将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情况及时反馈给家长,通过与家长共同探讨解决孩子的学习问题,帮助儿童平稳地度过衔接期。
参考文献
[1]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6.
[2]李敏谊,刘颖,崔淑婧.国外近10年幼小衔接理论研究综述[J].比较教育研究,2010(5):86-90.
[3]刘怡倩.小学生入学准备情况与学习适应性的相关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
[4]肖尧,庹江子.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研究——基于武汉部分高校的调查[J].教育现代化,2016,3(10):83-8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86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