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幼小衔接背景下小学新生数学学习现状及对幼儿园数学教育的启示论文

发布时间:2024-01-02 10:57:30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数学作为小学学习的“主科”,其重要作用不言而喻,在幼小衔接中也受到广泛关注。本文对小学一年级新生数学学习现状及幼儿园数学教育进行调查及问题分析,并对幼儿园数学教育给予具体建议,有助于幼儿园教师、小学教师以及家长更加清楚如何做好数学方面的幼小衔接,为幼儿数学学习和长远发展做好准备。

    [关键词]幼小衔接幼儿园数学教育

    一、研究背景

    2021年4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从政策层面首次提出了幼儿园与小学双向衔接的概念,并提出了具体的教育建议。建议幼儿园要从身心准备、生活准备、社会适应、学习准备四方面做好衔接准备。

    数学作为小学学习的“主科”,其重要作用不言而喻,在幼小衔接中也受到广泛关注。对小学一年级新生数学学习现状及幼儿园数学教育进行调查及问题分析,有助于幼儿园教师、小学教师以及家长更加清楚如何做好数学方面的幼小衔接,为幼儿数学学习和长远发展做好准备。

    二、研究设计

    本研究旨在了解以下三个问题:①幼儿升入小学一年级后在数学学习中是否存在困难?②学习困难的表现以及导致存在困难的原因是什么?③幼儿园数学集体教育活动中存在哪些问题?

    本研究以丰台区幼儿园幼儿和教师,丰台区一年级新生和一年级数学教师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访谈、文案分析等研究方法收集数据。

    (1)问卷调查法用于对随机抽测的丰台区156位一年级教师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一年级学生数学学习情况。

    (2)访谈法用于对个别一年级数学教师进行访谈了解一年级学生中数学学习困难的表现。

    (3)文案分析法用于对24位幼儿园数学教师教学文案的数据分析。
 

\

    三、研究结果

    (一)一年级新生在数学学习方面的实际情况

    为了更客观地了解大班幼儿升入小学后数学学习情况,笔者对丰台区156位一年级的数学教师做了问卷调查并对个别教师做了访谈。通过调研数据我们来分析幼儿在幼小衔接中数学学习的现状及问题。

    1.少数一年级新生在数学学习中会感到困难

    问题一:“您认为大多数一年级新生在数学的学习中会感到困难吗?”问卷中收集到的数据是:14.1%比较轻松,62.2%不太困难,21.2%比较困难,2.6%很困难(见表1)。从这个数据来看,大多数教师认为大多数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不太困难的,也有少数教师认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是困难的,或者有少数学生的数学学习是困难的。
 

\

    2.新生数学学习困难的表现

    新生数学学习困难不是普遍现象.针对一年级学期初少部分学生数学学习困难的问题,我们对个别老师做了访谈,进一步了解到新生数学学习困难的具体表现为:

    (1)课堂上回答问题答非所问;

    (2)做题时不理解题目的意思;

    (3)习题讲过之后还是不能独立完成;

    (4)同一道题反复出错;

    (5)遇到稍难一点的题目就放弃。

    我们发现学生学习困难表现在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上。

    3.新生数学学习困难的原因分析

    学习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产生不同结果的因素也是多样的。我们将幼小衔接过渡阶段学习困难原因分成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学习习惯、知识技能四方面六个选项,调查数据见表2。
 

\

    通过问卷数据我们发现造成新生数学学习困难的原因更多指向学生本身的学习能力和习惯。“数学基础差”和“不会书写(数字、符号等)”等知识技能因素对幼小衔接阶段数学学习的影响远远小于其他因素。这一点再次提醒教师和家长,幼小衔接的重点并不是单纯的知识技能衔接,我们更要关注对学习产生影响的关键因素—能力和习惯。

    (二)幼儿园数学集体教育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本研究对丰台区24位数学实验教师在科学领域数学教学活动设计文案进行评价分析,结合幼小双向衔接的文件精神和科学领域数学认知的学科特点制定了评价量表,量表包含数学概念、目标表达、情境选择、环节设计(趣味性、挑战性)、教学策略与学习方式把握、生活中问题解决六方面,设置了优秀、较好和有待提高三个等级。数据分析具体情况见表3、图2。
 

\
\

    从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到六方面达到优秀的比例均比较低,尤其在环节设计的趣味性和挑战性方面优秀率仅有8.3%,在数学活动设计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1.教师数学学科素养有待提高

    数学知识本身具有严谨性,只有教师真正掌握了数学概念并且明确了符合学科逻辑的数学知识点间前后关系才有可能将数学知识变成幼儿所需的数学经验。但在教学实践中,因幼儿园教师是五大领域全科教育,全部掌握每个领域的学科知识是具有一定难度的。同时,对于每一领域知识掌握的精确程度也具有差异性。通常数学学科被大家认为是“不好上的课”,教师对数学学科存在着一些抵触心理。这些主客观因素都影响着教师学科专业知识掌握的程度。

    2.教育活动中幼儿年龄特点、学习特点把握不准确

    学龄前幼儿仍以具体想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刚开始萌芽,在数学教育活动中教师要为幼儿提供动手操作的环节,支持幼儿在操作中感知数学的有趣和有用、理解数量关系及空间关系。但是在调研中我们发现,教师关注到了数学知识,对于让幼儿如何学、教师如何教的问题欠缺思考。活动中缺少有趣有用的情境,缺少感知体验的材料,缺少幼儿发现与表达的机会。

    3.教育与生活的关系不密切,幼儿不易理解

    一些教学活动所选择的情境与幼儿生活关系较远,有的设置了一些童话故事情境,有的直接就让幼儿去看图片进行加法练习。即使幼儿通过这样的学习学会了本节课的数学知识,也并没有真正感受到数学的有用,更不会在生活中迁移、运用数学经验。

    四、启示与建议

    (一)幼儿园教师应准确理解衔接精神,把握数学衔接要点

    幼小衔接是幼儿园的重要教育内容,教师应明确幼小数学衔接的关键点和方向。在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中的“学习准备”明确提出:“愿意用数学的方法尝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的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能在教师指导下,尝试运用数数、排序、简单的统计和测量等数学方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这里再一次明确了在幼小数学衔接中重要的是让幼儿感知和体验到数学在生活中有用和有趣,激发幼儿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教师们应该引导幼儿发现与学习解决生活中和数学有关的问题。
 

\

    学前数学教育作为幼小衔接课程的一部分,对幼小衔接的顺利过渡和幼儿的持续发展、终身学习有着重大意义。教师要回归《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深化理解基于幼儿年龄特点的幼儿园数学认知的学习内容与方式,做好幼小数学科学衔接。

    (二)提升教师自身数学素养,夯实学科基础

    在文案分析中,我们看到幼儿园教师的数学概念、目标表达等方面都存有一定问题。幼儿园应通过多种途径加强教师对《指南》《纲要》精神的理解以及对不同年龄段幼儿数学学习能力和特点的把握。深入理解《指南》中数学认知的教育目标、幼儿典型表现以及教育建议。通过横向、纵向两个维度分析幼儿的发展目标、不同年龄段幼儿的能力表现,从幼儿、教师与家长的角度剖析教育方法与策略。

    从数学学科知识来说,教师应该明确一个数学概念在幼儿园、小学低年级阶段的基本应用。做好衔接并不是一味增加知识难度,使幼儿园知识向小学衔接,而是要把握本年龄段的教育要点。例如,点数在幼儿园的教育目标是“能手口一致地点数,并说出总数,按数取物”。小学一年级也只是从点数10以内的人、物开始。那么在幼儿园进行点数教育的重点是什么呢?显然不是教到20以内的点数,而是点数的方法和习惯的培养,如按一定顺序不漏数、检查计数结果。对于点数的应用,一年级要求能够比较物体多少,摆出同样多、谁比谁多。那么在幼儿园重点应该是体验比较多少的方法,包括一一对应、数数等在内(见表5)。
 

\

    (三)把握学前幼儿年龄特点,进行生活化数学教育

    3~6岁幼儿的思维发展主要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理解需要借助外部动作才能完成。因此幼儿园教师应将数学学习与儿童的生活经验建立联系,结合幼儿生活实际,用数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例如,不同人数的两队拔河,如何判断哪队获胜,引导幼儿用比较多少的数学经验解决拔河问题。

    另外,要结合幼儿的一日生活,引导幼儿发现和引出数学问题,帮助幼儿建立数学概念与感性生活的联系,让幼儿在操作探索、主动建构数学经验的过程中尝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做好生活化数学教育。

    一是通过一日生活的环节把数学学习与生活的真实情境结合起来。例如,幼儿在取餐时学习点数物体,理解数的真实意义;在发餐具时学习一一对应,用一一对应的方式解决数量多少的问题;在记录考勤时理解统计的意义;在生活情境中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关系。

    二是在集体教育活动中注意生活情境的创设。例如,在“数量分合”的教育活动中创设给猴哥猴弟分香蕉的情境,幼儿感受不同的分法;在“过中秋”的教育活动中创设分享月饼的情境,学习如何平分。

    三是在活动区中创设情境性的学习机会。例如,创设“美食餐厅”的模拟生活情境,幼儿在这一情境中练习点数,学习按物体量的差异排序、按规律排序等数学知识,在点餐过程中用自己的方式表征数量等。

    (四)关注教育过程,注重培养幼儿的能力和习惯

    在以往的衔接中成人容易关注幼儿对知识的掌握,通过调查发现影响一年级新生数学学习状况的是学习习惯。因此在幼儿园的教育过程中应该转变以往的观念,从小班开始重视教育过程,重视幼儿学习习惯的培养。

    1.培养幼儿“会听课”的能力与习惯

    小学的学习以集体活动为主,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质量的高低取决于学生是否“会听课”,而“会听课”的前提是“会倾听”。培养倾听习惯和能力我们可以注重日常倾听习惯的养成,关注倾听质量,从听到到听清再到听懂三个层次逐渐培养。

    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给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倾听环境,做到说清、说准,避免一句话重复说,一个意思来回说。或者通过快速问答、词语辨识等小游戏提高幼儿倾听的意识和习惯,通过复述、概括来提高倾听质量。

    2.重视幼儿思维参与的质量

    小学的数学学习开始走向抽象化、概念化,学生开始去思考和理解内在的数、量及数量关系,形状与空间关系。如果没有大脑中对各种关系的思考,数学的学习就只能停留于表面。在学前阶段,要为幼儿提供各种操作和体验的机会,积累大量的数学感性经验,同时要培养幼儿表达、表征和交流的习惯,从而促进幼儿的主动思考。

    鼓励幼儿用多种方式、有更多机会表达他们的操作过程与发现,可以在集体面前说、幼儿之间互相说、自己和自己说;也可以用符号、图像等方式表征出来。生活中成人要善于给幼儿提出挑战性问题,并鼓励幼儿自己提出问题、大胆质疑。

    3.培养幼儿有序、有效做事的习惯

    幼儿园到小学从时间安排上是有较大变化的,幼儿园以幼儿自主活动为主,各个环节之间没有严格的时间界限;而小学上课时间和课间时间都有明确规定,需要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相应“工作”。这种变化需要幼儿具备一定的时间感知能力和任务意识。

    教师可以引导幼儿了解时间概念并感知一段时间的长短,如体验1分钟能做哪些事情、10分钟能做哪些事情、吃一餐需要多长时间。有意识地为幼儿布置一些小任务,做一些活动计划,记录每项任务完成的时间等。

    幼儿园的教育是为幼儿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基础的。教师应该准确把握《指南》《纲要》精神,回归幼儿生活,关注幼儿生活经验,在生活中引导幼儿感知生活中数学的有用和有趣,让幼小衔接在幼儿的生活中自然而然发生。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2]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21(04):38-5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0030.html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