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新课标视野下的小学音乐有效教学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3-08-16 10:14:23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推行,小学音乐课程的目标、内容和方法迎来了新的变化。在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是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小学音乐教师要深入研读课程标准的内容,把握小学音乐教学改革的方向和趋势,及时跟上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步伐,改进当前教学工作中的不足,进一步提升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本文简要分析了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的内涵,探讨了新课标对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教学建议。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音乐教学

  音乐是我国基础教育体系的重要课程,是一门兼具美育、德育、智育等多种教育功能的艺术类学科,能够使学生获得丰富而深刻的审美体验,从优秀的音乐艺术作品中汲取精神力量。然而,从小学音乐教育实践情况来看,目前还存在着一些低效、无效的现象,实施效果不尽如人意,许多学生在课外十分喜欢听、唱歌曲,在音乐课上的表现却比较低沉消极。新课标的提出,对小学音乐课程做出了新的要求,有助于改善当前音乐课中存在的不足,提升音乐教学的效果。因此,小学音乐教师要认真研读学习课程标准文件,深入理解其中的新要求、新理念、新方法,融入教学实践,推动小学音乐教学有效性的提升。

  一、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的内涵分析

  新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对教育教学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自2000年至今,教育部总共制定了4部指导教学工作的课程标准,最近推出的一部为《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简称为“新课程标准”)。新课程标准提升了艺术类课程地位,其中提出:在一到七年级的教学过程中,要以音乐、美术作为艺术类课程的主线,加强舞蹈、影视、戏剧等方面的教育工作。就小学音乐教育而言,新课程标准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一)以审美体验为核心

  在音乐课程中,审美是指学生对音乐艺术作品的体会和感悟,以及对不同音乐风格与人文内涵的理解。新课程标准提出,审美是音乐课程的核心,是一种对人情感层面的影响。教师要开展多样化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地感受、体验音乐艺术中的形式美与内在情感,发挥音乐艺术在审美教育方面的作用,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

  (二)注重学科之间的结合

  在以往的音乐课程中,教学活动主要围绕歌曲、乐曲开展,许多教师将教学内容局限在音乐艺术中。新课程标准的提出打破了这一传统教学观念,要求教师将音乐与舞蹈、美术、戏剧等相关艺术学科结合起来,构建跨学科的音乐课堂,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材料,搭建出可以容纳多种艺术的平台,以深化学生的身心体验。

  (三)强调民族性与多样性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将我国各个民族的音乐融入音乐课堂,作为重要的课程内容。一方面,小学音乐教师要了解我国各民族的音乐作品,开发相关的教学资源,融入音乐课堂,让学生感受不同民族的音乐艺术,了解我国音乐文化的多样性;另一方面,引入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音乐作品,扩展学生的音乐学习视野,引导学生树立多元化的文化价值观念,学会尊重和理解不同的音乐文化。

新课标视野下的小学音乐有效教学研究论文

  二、新课程标准对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性

  (一)深化落实课程改革精神

  小学是学生系统学习音乐的初始阶段,对他们未来的音乐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小学音乐课程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要根据时代和国家对人才的需求而不断调整与革新。贯彻落实课程改革精神,是促进小学音乐课程发展的重要动力。新课标详细描述了音乐课程的性质与价值,从感受、鉴赏、表现、创造等多方面出发,对小学音乐课程的总目标与学段目标做出了明确要求,并对教材使用和课堂教学提出了一定的建议。同时,新课程标准针对音乐表现要素、音乐情绪与情感、音乐风格与流派、演唱、演奏等不同的课程内容,确立了相应的教学目标,为音乐课程改革提供了详细具体、有可操作性的依据。可以说,新课程标准是课改精神的直接体现,也是课程改革与音乐课堂之间的一道桥梁。小学音乐教师积极学习和运用新课程标准,是落实课程改革精神的关键途径。

  (二)指明音乐课程教学方向

  对音乐课程教学的方向,许多教师的认知并不明确。有的教师认为音乐课程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唱歌;有的教师认为要让学生掌握音符、乐谱、节拍等基础音乐知识。这些观点都存在一定的偏差,没有全面地认识到音乐课程的育人价值。新课程标准的提出,为小学音乐课程指明了教学的方向。新课标从审美、创造、文化等多方面出发,对音乐教育的价值做出了诠释,能够使广大教师全面地认识音乐教育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意义,明确音乐课程的教学方向,从不同的角度设计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通过研读新课程标准,教师能够对音乐课程的教学理念与授课思路产生新的认知,意识到以往教学中低效、无效现象的产生原因,从新的理念出发解决实际问题,推动音乐教学的进步。

  (三)提高学生音乐实践能力

  新课程标准认为,音乐教学应当是一种学习者主动进行音乐艺术实践的过程,教师要让学生围绕教学内容进行唱、玩、动,缺乏实践性的音乐课是无意义的。基于这一要求,小学音乐教师要将音乐实践能力作为重要的培养目标,关注学生音乐实践能力的发展水平,创设出有利于学生音乐实践的课堂环境。在以往的小学音乐课堂上,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聆听、跟唱、学唱,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虽然能够较好地进行模仿,但本身缺乏独立性的理解、体会与表现,音乐实践能力难以得到有效的发展。新课程标准提出:“音乐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必须在玩中、动中展开教学。”这一观点对传统的音乐课堂模式形成了较大的冲击。这意味着,小学音乐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听和看,还要设计具有趣味性、互动性的课堂活动,让学生动起来,在自主参与的过程中,实现音乐实践能力的提升。新课程标准的推行与落实,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歌唱、表演、编创等多种音乐实践能力的发展。

  (四)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小学音乐教学应当落实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关注每一名学生的学习情况,挖掘他们的潜能。小学生的音乐兴趣、感知力、声音特点等不尽相同,所以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特质。新课程标准强调“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要从不同学生的基础、经验和需求出发,考虑教学目标和活动设计,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指导,对一些难度较高或学生不感兴趣的歌曲,不强行要求学生学练,不能为了综合而丢失了学生本身的个性。由此可见,新课程标准的提出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过去统一化、刻板化的教学现象,有助于加强教师对学生个体的关注和指导,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因材施教的理念,进而推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三、新课标视野下的小学音乐有效教学策略

  (一)创设音乐情境,关注学生审美体验

  音乐艺术以声音为表现形式,但审美价值并不局限于人类的听觉,而是与视觉、触觉、动觉等息息相关。新课程标准提出,教师要树立跨学科的教育理念,注重不同学科之间的结合,如美术、舞蹈、戏剧表演等。相比于单调地聆听,多学科结合的方式能够带给学生更加深刻生动的审美体验。现代心理学认为,音乐情境教学与儿童的认知特点相符,具有形象性、情感性的特征,能够营造出具有感染力的教学氛围,更好地发挥音乐艺术的美育功能。因此,小学音乐教师要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整合不同学科的资源,创设出丰富立体的音乐情境,使学生形成多种感官体验,使他们感受到音乐作品的审美价值。

  例如,在教学歌曲《小雨沙沙沙》的时候,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出关于春雨景色的照片,如雨中青翠的小草、泛着涟漪的水塘、含着雨珠的花朵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春雨的美好。然后播放歌曲,要求学生边看课本边听,先有节奏地朗诵歌词,再学习演唱。当学生掌握了歌曲的节奏、旋律、歌词内容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创编一些舞蹈动作,如让学生模仿鱼儿摇尾巴的动作,或者模仿花朵开放的动作等,将这些舞蹈动作与演唱过程结合起来。此外,教师还可以运用图画表现法,让学生将根据音乐作品描绘的场景进行想象,画出关于“春雨”的图画,再让学生根据图画深入分析歌曲的内容。通过这些方法,构建出形式丰富的音乐情境,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使他们形成深刻的审美体验。

  (二)设计音乐游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音乐教学活动应当与小学生的认知兴趣相匹配,激发他们音乐学习的能动性。在以往的音乐课堂中,教学活动的形式较为单一,通常要求学生先听设备播放的音乐,然后跟随教师进行学唱,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教师让学生以不同的音乐形式参与游戏活动,如歌唱、乐器演奏、舞蹈等。音乐游戏是落实“寓教于乐”理念的重要途径,当开展音乐游戏活动的时候,学生的参与热情会显著提升,课堂气氛会更加活跃欢快。同时,音乐游戏还能促进学生与同学、教师、环境之间的交互,增强学生在音乐课堂上的参与感。因此,教师要将游戏作为音乐教学的重要形式,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音乐游戏活动,以增强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提升音乐课教学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我爱北京天安门》的时候,这首歌曲较为简短,歌词和曲调也有重复的部分,学习的整体难度并不高,但节奏的把握是其中的一个难点。教师可在课堂上组织一次“传电报”的音乐游戏活动,指导学生划分成多个小组,从歌曲中选择一段节奏,教师将节奏告知每个小组的第一名学生,然后让学生依次向后传递,小组的最后一名学生通过拍手或者敲打乐器的方式,将节奏呈现出来,比一比哪个小组的节奏最准确。又如在教学《小动物回家》的时候,教师可组织“开火车”的音乐游戏活动,让学生按照纵列顺序接唱歌曲,每个学生唱一句,学生之间要连贯地衔接起来,不能简短、拖沓。通过游戏化的活动形式,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还能使他们形成高涨的学习热情,在欢乐轻松的氛围中学会唱歌。

  (三)发挥主导作用,提高学生演唱水平

  新课程标准提出,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就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所有的音乐教育活动都要重视学生的艺术实践。小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还比较弱,所以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帮助他们更好地感知和学习音乐艺术,产生真实深切的学习体验,提高音乐演唱能力。音乐教师要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高效率地学习音乐知识与技能,帮助学生奠定坚实的音乐学习基础,使学生在参与艺术实践的过程中,逐渐提高音乐演唱能力。

  例如,在教学歌曲《少年少年祖国的春天》时,教师可先播放歌曲,让学生安静地聆听音乐作品,准确地把握歌曲中的旋律、歌词、节奏等,为学唱做好准备。接着,教师要鼓励学生通过自己喜爱的方式,模仿歌曲中的曲调和节拍,然后引导学生进行独唱、齐唱、小组唱等。教师要认真聆听学生的演唱,对他们的发音、呼吸、音调等进行指导,帮助学生进一步规范自身的演唱过程。最后,教师要带领学生品味歌曲中的情感,让学生带着欢快、自豪的心情演唱这首歌曲,还可以融入乐器演奏和舞蹈律动,以提升音乐演唱的效果,增强学生的演唱能力。

新课标视野下的小学音乐有效教学研究论文

  (四)拓展学习视野,了解多元音乐文化

  小学音乐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聆听不同国家、民族的歌曲,感受多元化的音乐风格。我国的民族音乐艺术丰富多彩,百花齐放,与各族人民的生活、历史、文化息息相关,能够为小学音乐课程提供大量的优质教学资源,也有助于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使他们了解不同民族的音乐文化,为学生介绍民族音乐作品的地域性特点。

  例如,在教学歌曲《快乐的牧羊人》时,教师可在课堂上引入一些风格相近的音乐作品,如《梦中的额吉》《辽阔的草原》《鸿雁》等,引导学生聆听、鉴赏,使他们对蒙古族的音乐风格形成更深的认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这几首歌的歌词进行分析,了解蒙古族的生活环境和习俗,如蒙古歌曲中经常会出现草原、蓝天、白云等景物,这与他们生活的自然环境有着直接的联系。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欣赏马头琴、火不思等民族乐器,了解这些乐器的音色特征,并让学生观看蒙古舞,学习一些简单的舞蹈动作,让学生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提升学生对我国各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

  除了我国各民族的音乐作品,小学音乐教师还要将目光放在世界上的其他国家和地区,引导学生了解多元的世界音乐文化,使学生能够以理解、尊重的态度看待其他国家的音乐文化,培养学生包容开放的观念态度。教师可为学生播放一些不同国家的儿童歌曲,作为课前导入或者课堂结尾的音乐,通过长期的积累与熏陶,丰富学生的音乐鉴赏经验,感受世界音乐艺术的多样性。

  (五)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个性需求

  新课程标准强调“因材施教,因势利导”的教育理念。小学音乐教师不能刻板地按照课程大纲或教材内容进行授课,而是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关注学生在音乐学习活动中的发展情况,了解他们的问题和困难,帮助不同的学生挖掘潜能与特长,关注学生在音乐学习中的个性化成长需求,协调好统一教学标准与学生个体发展需求之间的关系,要让学生在掌握基本音乐知识和技能的前提下,尽可能得到充分、全面的发展。

  在小学音乐学习中,每个学生面临的困难和障碍不同,教师要善于观察和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他们的问题做出相应的指导。如有的学生存在羞怯的心理,不敢开口大声演唱,害怕受到他人的嘲笑,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班级合唱、小组合唱活动,逐渐提升演唱水平,然后引导学生在班级中进行独唱,并予以激励性的评价,带领其他同学鼓掌,帮助学生树立演唱的自信心;有的学生在歌唱中经常出现气息不足的情况,对气息的控制能力较弱,教师可教授给学生一些调整气息的技巧,如叹气式呼吸、闻花式呼吸、惊讶式呼吸等。

  此外,教师还要充分发掘和培养不同学生的特长,学生的特长和天赋不尽相同,教师不能要求学生在音乐学习中面面俱到,而是要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例如,在教学歌曲《小红帽》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练习,小组长根据成员的特长进行分工,如有的学生负责歌唱,有的学生负责表演,有的学生负责伴舞等。通过小组分工的方式,可以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发挥出自身的特长,在相互帮助与配合的基础上,完成一场内容丰富的综合性音乐表演。在表演结束后,教师要及时对学生进行评价,鼓励他们向着自己擅长的学习方向继续努力,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优势和特点,以激励性的评价方式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六)引导学生创作,培养创新创造能力

  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音乐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创造冲动,引导学生展现他们的创造才能。音乐艺术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和灵活性,音乐作品的演唱、演奏也是一种二次创作的过程。小学是儿童发展音乐感知能力的一个关键阶段,他们具有丰富的听觉、运动觉和旋律表现能力,在高兴的时候往往会情不自禁地哼唱起来,有时唱的是听过的歌曲,有时唱的是自己即兴编创的歌曲。由此可见,小学生具有很强的音乐创造能力,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帮助他们把自己的创意转化为实际的音乐作品,在学习优秀音乐作品的基础上进行改编与创作。

  例如,在教学《小动物回家》的时候,可以发现歌词分别描述了小鹿、小鸭子、小乌龟、小花猫回家的动作。学习了这首歌曲后,教师可提出问题:“大家还知道哪些动物?它们回家的动作是什么样的呢?”引导学生联想自己的生活经验,说出自己知道的动物,并编写歌词,如“小马回家跑跑跑,小袋鼠回家跳跳跳”等,然后让学生根据不同动物的动作,对曲调和节奏进行调整,如小马奔跑的动作很快,所以歌曲的节奏也应该快一些;在唱小袋鼠的部分时,可以适当地提高音调,体现“跳”的动作。在音乐学习中,学生的创作不限于歌词、曲调,还可以编创舞蹈动作、音乐剧等。小学音乐教师可以将学生编创的作品录制下来,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或班级群,让学生的音乐作品得到更多的关注和认可,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与成就感,进一步提升他们对音乐课程的学习兴趣。

  综上所述,新课程标准的推行,为小学音乐教学提供了改革的依据,指出了发展的方向,对一线教师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新课程标准以学生的审美为核心,强调不同学科之间的结合,注重对学生音乐实践能力的培养,并针对各年级的音乐课程制定了具体的目标,是小学音乐课程进步发展的重要动力。因此,小学音乐教师应当深入研读新课程标准,明确其中的新理念、新目标、新要求,以新课程标准指导自身的教学工作,创设生动的音乐情境,设计趣味化的音乐游戏,拓展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针对学生的问题和特点进行个性化指导,促进学生音乐实践能力、创造能力等多方面的发展,推动新课程标准在音乐课堂中的落实,提升小学音乐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陶守红.音乐与小学新课标学科知识融合模式探讨[J].文理导航(下旬),2021(12):95-96.

  [2]孙婷.浅谈新课标下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创新教育[J].新课程,2021(47):75.

  [3]丁翀,吴琳.新课标背景下小学音乐欣赏教学[J].小学生(下旬刊),2021(11):34.

  [4]温飞纲.对新课标下小学音乐鉴赏教学的几点建议[J].小学生(下旬刊),2021(5):79.

  [5]秦翠芬.新课程标准下小学音乐鉴赏教学[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2021(Z2):95-96.

  [6]熊珂霞.新课标下的小学音乐教学模式探析[J].科幻画报,2020(7):278.

  [7]叶长春.新课标背景下小学音乐有效教学初探[J].新课程(上),2018(11):28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61591.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