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传承红色基因的教学策略探讨—以“红军不怕远征难”一课为例论文

发布时间:2023-08-02 13:51:05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道德与法治是推进革命传统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渗透革命传统教育具有重大的时代意义。为引领 中小学生学习、继承和弘扬革命传统精神,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理想,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 联系实际,抓住教学要旨,厘清教学思路;联动其他教师,奠定学生情感基础;整合利用资源,引导学生思考探究。教师在实际 教学中采取有效策略创设高效课堂,将红色基因根植于学生心中。

  [关键词] 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革命精神,爱党爱国,红色基因

  2022 年 3 月,教育部印发《义务 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 年 版)》。要求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了解革命 英雄人物的故事,体会“没有共产党 就没有新中国”的深刻意义,引领学 生感受革命故事所体现的意义,进而 厚植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实现中华 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理想信念。所 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如何高效地 进行课堂教学,革新教学方法,使学 生对学习革命传统教育内容产生浓厚 兴趣,将红色基因根植于学生内心, 是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点所在。我以 “红军不怕远征难”一课为例,对课 堂教学策略进行了一些探究。

  一、抓住教学要旨,厘清教学思路

  (一)整合单元目标,抓住教学要旨 把握单元目标体系,抓住每堂课的灵魂和要旨,是教师实施课堂教学 的关键指引和重要标准。“红军不怕远 征难”是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五 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 9 课第三课时的 教学内容。其所属单元“百年追梦 复兴中华”以革命历史为载体,着重培养学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内容的中 华民族精神,以及以勇敢拼搏、不怕 牺牲为核心内容的革命斗争精神,将 我国革命传统教育、国家主权教育、 价值观思想教育等均融入具体的教学 内容中。在开展该单元教学时,教师 应着重引导学生了解五四运动及马克 思主义在我国的传播,了解井冈山革 命根据地的开创、中国工农红军的长 征、遵义会议的召开等重大历史事件 及其重大意义,体会并感悟革命先辈 为探寻革命道路做出的艰苦卓绝奋斗 的与伟大的革命精神。“红军不怕远征 难”承接的内容是“开天辟地的大事” 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旨在引导学 生认识长征这一个中国革命史上的伟 大壮举,了解遵义会议顺利召开是中 国共产党走向成熟的标志,长征的胜 利使得中国的革命事业转危为安。教 学重点是以弘扬长征精神为切入点, 培养学生不畏艰险、顽强拼搏的革命 精神。

  (二)确定四维目标,厘清教学思路

  确定教学目标、厘清教学思路则 是教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 与必由之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逻辑更倾向于引导学生从具体认识到 抽象概括、从抽象概括到构建体系的 过程。教师确定教学的四维目标,有 助于厘清教学思路,引领学生构建更 深层次的认知体系。基于此,我确定 了“红军不怕远征难”一课的四维目 标。维度一,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 探讨红军在长征路上遇到的艰难险 阻,以及红军不怕长征艰苦的原因; 同时,引导学生了解红军长征胜利的 伟大意义,领悟长征精神。维度二, 过程与方法。一是透过“工农红军长 征路线图”,引导学生认识红军长征 的历史,了解红军在长征路上所遇到 的重重困难。二是通过聆听老红军讲 故事、观看长征故事微视频等,引导 学生了解红军在长征路上遭遇的一系 列艰难险阻,深切体会长征的艰难程 度与红军所付出的巨大牺牲。三是以 诗词《七律 · 长征》《沁园春 · 雪》 烘托长征精神,以歌曲《三大纪律八 项注意》让学生体悟长征途中军民鱼 水之情,在潜移默化中根植红色精 神。维度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感受红军在长征路上不怕牺 牲、勇于献身、不畏艰险、积极向上乐观的革命斗争奉献精神,培养学生 崇拜、热爱革命英雄人物的强烈情 感;同时,引导学生弘扬红军艰苦奋 斗的长征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 情怀。维度四,习惯与创新。引导学 生认识长征的光辉历程,传承革命意 志,培养直面困难的勇气以及解决问 题的能力。

\

 
  二、联动其他教师,奠定学生情感基础

  红色诗词、红色歌曲、红色影视 作品,以及红色实践活动等极富吸引 力,具有革命情境性和现场感。教师 将其融入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能够有 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 革命情感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 更多知识。在教学之前,我就联动其 他教师,利用红色经典与红色研学活 动来奠定学生的红色情感基础。

  首先,我与语文教师进行了交 流,主张将红色经典内容渗透至经典 诵读中,引导学生朗读《西江月 · 井 冈山》《七律 · 长征》《沁园春 · 雪》 等;与音乐教师沟通,让学生学唱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三项纪 律八大注意》等红色歌曲;与信息教 师协商,带领学生剪辑《长征》《飞夺泸定桥》等影视剧片段。通过多学科 的联动,学生加深了对长征背景、内 容以及长征精神的认识,培养了崇尚 英雄、学习英雄、积极向上的情感观 念,同时也为新课讲授奠定了良好的 基础。

  其次,我与学校少先队大队部联 动,充分挖掘学校所在地革命旧(遗) 址的红色文化资源,组织学生前往学 校周边革命烈士纪念碑前,开展“缅 怀革命先烈,感恩幸福生活”祭扫活 动,带领学生前往学校周边的苏维埃 政府纪念馆、福建会馆、黄居仁故居、 龙母战斗指挥部旧址等参观学习。学 生从这些本土红色文化资源中汲取革 命精神力量,全方位了解了革命烈士 的英雄事迹与红色革命精神。

  三、整合利用资源,引导学生思考 探究

  (一)利用知识讲授提升学生历史 感知

  《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收入了一系列反映中国历史上发生重大事件的文章,包括新文化运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诞生、八一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 山革命根据地建立、两万五千里长征 等。教师应在熟知重大事件所产生的 历史背景、时间,以及重大事件所关 联的人物及其作用的前提下,做到在课堂教学中加以整合利用,这样就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究动力,让课堂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

  我在介绍两万五千里长征时,首先利用自身的历史知识储备,采用谈话回顾的方式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 让学生初步了解红军长征的背景和原 因。接着讲解当时国民党部队为阻止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事业的壮大,一次 次“围剿”中央革命根据地,但红军 不畏强敌,勇敢地进行反“围剿”。 1934 年 10 月,由于第五次反“围 剿”的失利,中央红军主力不得不放 弃中央革命根据地,并开启了战略转 移—长征。在我的讲授中,学生仿 佛被带回那段热血沸腾、枪林弹雨、 艰苦卓绝的革命岁月,在一定程度上 提升了学生的历史感知度。

  (二)利用历史地图引导学生观察探究

  历史地图具有清晰性、直观性和全面性等特征,能够给学生做思维导 引,在学生直观了解历史事件脉络的 同时,提供更多的想象空间,促使其 参与到学习探究中。“红军不怕远征难”一课教材文本中的“工农红军长征路线图”为教师的情境化教学提供 了重要载体。教师首先可以引导学生 循着地图轨迹,认识红军长征途经的河流、草原、雪山,以及这些地区的 自然环境。接着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地 图,探究红军长征所途经的省份、用 时空拉近学生与红军长征历史的距离。

  最后,引导学生结合地图思考红军选 择这一条路线的原因,以及所遭遇的 困境,从而让学生加深对伟大的长征 精神的理解。

\

 
  (三)利用课程资源包丰富学生情 感体验

  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也需要广博 的知识和开阔的视野,因此学生查阅 资料必不可少。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 我发现小学生查阅资料的能力较弱, 且不擅长整理与分类。对此,教师在 备课过程中可以针对教学重难点,准 备课程资料包。

  比如,我为学生准备的资源包包 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老红军杜宏鉴 讲述长征故事及相关微视频。学生通 过听老红军讲故事、观看长征故事微 视频等,了解红军飞夺泸定桥、爬雪 山、过草地所遇到的艰难,深切体会长 征的艰险与红军的巨大付出。二是毛 泽东诗词。学生通过欣赏与朗诵《七 律 · 长征》《沁园春 ·雪》等诗词,感 悟红军长征所体现的大无畏精神。三是 红歌。学生通过齐唱《三大纪律八项注 意》等红歌,懂得军爱民,民拥军,军 民鱼水情是长征取得胜利的一大保证。

  综上所述,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 程中渗透革命传统教育具有重大的时 代意义。教师在渗透革命传统教学过 程中,应力求适度性、鲜活性、吸引 力和实效性,使教学内容灵动且丰富, 使教学手段多元而创新,从而有效地 调动学生爱党爱国社会主义情感,将 红色基因深深地根植于学生心中。

  参考文献:

  [1] 夏健君 . 红色资源进课堂的 价值分析、资源开发与实施策略述 略 — 基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视角 [J]. 中小学德育 ,2020(8):52-54.

  [2] 张丽琴 . 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 学科如何渗透红色文化教育 [J]. 天津 教育 ,2020(20):38-3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60657.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