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作为传承中国古典文化的最重要手段之一,语文教学在当前初中教学体系当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如 何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怎样更好地将文史融合创新要求落实在初中语文课堂当中,已经成为当下初中 语文教师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
[关键词]初中语文,核心素养,融合创新,课堂教学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从古至今,中华民族已经生发出 了很多优秀的文化。作为落实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课程,语文教 学在当前初中教学体系当中的重要性 不言而喻。语文是学生的必修课,因 此在其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 也可以有效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文史融合的意义
学生们在文化学习的过程中,初 中语文作为基础学科,对于学生的表 达能力、阅读水平、理解能力的建设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初中生在之前 的学习过程中已经接触到很多语言知 识,但是初中语文学习才是他们系统 学习的起点。教师若是在这一过程中 引导学生产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融入到教学过 程中,才能够让文化得以更好地得以 继承发扬,对学生产生更为深远的影 响。语文中的很多诗词都具有孝敬父 母、尊老爱幼的精神。因此,利用古 诗词让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进一步了解我国文化的发展历程,这 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真正让学生了解中国的灿 烂文化,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 光大,这对于学生的个人成长、民族 自立自强都是十分重要的。
二、融合创新课堂教学现状
(一)学生个性得不到施展
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大多数 教师片面地认为智力教育比文史融合 教育重要,因而往往对文史融合教育 有所忽略。现如今学生的智力水平明 显提高,但是,道德、情感、品质等 方面发展不平衡,部分学生仍存在不 良行为,他们不知该如何尊重别人、 帮助别人,更不懂如何去爱人、做人 等,种种表现让人感到担忧。同时, 应试教育观已根深蒂固地扎在教师的 脑海里,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只关注 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将精力放 如何让学生在考试中拿高分上,而学 生往往把考试的分数当作自己追求的 目标,从而抑制了学生作为语言使用 者的创造性。
(二)教师缺乏文史素养,教学观念落后
教师作为教育的主导者,语文教师若不具备良好的文史素养,则会对学生文史精神的培养产生一定的阻碍。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自身的学科知识 储备不足且没有创新的教学模式,教 学、管理方面的能力一般,严重阻碍 了学生文史精神的培养。此外,语文 教学培养的目标是由教师的教学观念 来决定的,部分教师认为“考什么, 我就教什么,试卷上没有涉及到的方 面,没有必要浪费时间和精力,只要 学生考高分,其他的都不重要”。长此 以往,学生的文史精神无法发展,致 使教出来的学生成了缺少表达与交流 的“书呆子”。
三、基于核心素养视域下融合创 新课堂教学的实践
(一) 用爱国主义传统促进阅读 教学
爱国是中国文化的底色,我们要 去继承和发扬。在语文阅读素材中我 们会接触到岳飞、屈原、史可法、于 谦等爱国名人,他们身上体现出了强 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能够指引着中国 人民顽强抵抗。在初中语文阅读中, 需要利用好阅读素材,培养学生的爱 国意识。例如,在学习《祖国啊,我 亲爱的祖国》这一节内容时,教师需要让学生知道五星红旗的故事,我们 的国旗之所以是红色,是因为它是由 烈士的鲜血染红的。接着,教师可以 为学生们介绍我国 1840 年以后的历 史,国门被帝国主义打开后,经过了 百年抗争才取得了胜利,建立新中国。 最后,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义勇军 进行曲》,在这一慷慨激昂的音乐渲染 下,激发学生们的爱国热情。此外, 老师可以协助学生制订一些读书目标 和阅读规划,并随着学生学习深度的 提高而相应加深读书的难度,在课外 阅读中去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例 如,名著阅读过程可以包括认识、了 解、感悟这三个阶段,在刚开始接触 文学经典作品时只要求学生对其有简 单的了解,但随着学习的加深和阅读 的提高,才能引领学生真正尝试着去 掌握文学名著中所蕴藏的传统文化。
(二)利用诗词教学激趣
我们知道每一首古诗词都是诗人 的有感而发,所以,每一首古诗词中 都会蕴藏着诗人丰富的思想感情。诗 人会借用诗词构建一个意境,用意境 烘托自己表达的情感,让读者身临其 境。意象美是诗词的一种特点,在诵 读经典诗词的时候我们能够在少体量 文字中体会到深邃的意境,这是其他 作品不具有的一个特点,所以教师必 须注意提升诗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培养学生欣赏经典诗词的能力。教师 要运用教学语言引导学生进入古诗词 意境。话语导入法是提高经典诗词课 堂教学效果的主要手段,教师利用自 己的课堂话语带动学生思维,根据古 诗词的内容加以分析,运用话语把诗 人希望传达的意思构建起来,以此充 分调动学习者读书积极性,提高学生 学习效果。在秋瑾《满江红》学习的 过程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走入诗句 中,体会作者的英雄情怀,体会巾帼 不让须眉的雄心壮志。
(三)开展国学经典诵读
目前,学校在国学经典诵读上主要存在的问题之一是诵读主要集中在 课堂教学之中,对于课外、家庭等国 学经典诵读尚未形成合力。要想整合 国学经典诵读与语文教学,首先,在 学校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 情况安排布置适度的课外国学经典诵 读任务,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了解到 国学经典;可以组织收看《中国诗词 大会》《典籍里的中国》等电视节目, 以此来提升学生对于国学经典诵读的 兴趣爱好。
此外,各学校还可以根据自身实 际情况积极开展涉及国学经典相关比 赛、文艺汇演等活动,不仅可以丰富 广大学生的日常文化生活,也在潜移 默化中将国学经典内容不断内化到广 大学生心中,家庭内部也可以进行国 学经典诵读,为学生国学经典诵读营 造良好的家庭环境。要想优化整合国 学经典诵读在语文课程中的作用,实 现效果的最大化,首先要将国学经典 诵读纳入到语文课程中来。在语文课 程中增加国学经典诵读的比重,教师 将传统课程与国学经典诵读有机结合, 通过经典诵读感受传统文化的美学意 象,以此来提升学生对于国学经典诵 读的重视程度。同时推动语文教学与 国学经典诵读整合需要强化课程的吸 引力,这就需要在语文课程以及国学 经典诵读中引入新媒体教学手段,如 在对《史记》、李白《将进酒》等进行 诵读时,可以搜集整理一些涉及此文 的历史背景、当时生活状态等的纪录 片。这些生动详实的内容不仅容易抓 住学生的兴趣点,更容易让学生对历 史知识等有进一步的了解,取得事半 功倍的作用。
另外,教师还可以搜集整理国内 知名大家优秀的国学经典诵读上的优 秀表演作品,让学生通过大家的表演 来感受经典诵读的魅力,提升广大学 生群体对于国学经典诵读的吸兴趣。
(四)积累文史素养
中国古典文化有着悠久的传统,我国的文学作品更是数不胜数,这些 优秀作品体现的民族精神、爱国思想 能够使学生形成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 意识。古人用各种形式来抒发自己的 思想感情,如范仲淹《岳阳楼记》的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教会学生国家利益、民族利益高于一 切,为国家的命运、前途分担忧愁, 使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又如文天祥 《过零丁洋》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 取丹心照汗青”,以磅礴的气势、高涨 的情怀抒发作者的民族气节及舍身取 义的生死观,激励和感召学生拥有民 族正义感和爱国热情。只有初中生用 心阅读这些文学作品,才能捕捉那种 浓烈的爱国气息,才能撼动他们的思 想、精神和心灵,让作品中的人物、 事件引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因此, 利用文学作品的熏陶能够使初中生感 受到文史精神。
(五)开展群文阅读
在教学中应当从阅读教学的文本 核心价值出发,有针对性找寻到单篇 阅读文本中最具价值的教学点,并以 这个核心点为中心,建立起一个完整 的单篇文章阅读价值的理解系统,引 导学生在阅读当中认识到文本之间的 内容联系,使学生能够从浅层阅读进 入到深层阅读当中。教师在进行教学 时,可以从情景化教学模式中找寻核 心点,引导学生增强情感体验的同时, 发现文章核心点的内容和价值所在。 教师则通过相类似的文本阅读内容, 建立起群文阅读机制,尝试为学生提 供在导学案中分析文本之间差异、联 系的机会,提升学生的思考分析能力, 使学生能够在阅读当中锻炼阅读分析 文本的能力,强化学生的体验性认知。 在情景化教学中,学生以体验式情感 为导向,可以进入到深层次的阅读中, 进行深度理解和感受,加强对于文本 阅读的理解。例如,在开展部编版九 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破阵子 · 为陈同 甫赋壮词以寄之》的教学当中,教师可以从辛弃疾的生平出发,针对辛弃 疾抗金报国壮志难酬的核心情感,进 行导学案的群文引入。如可以加入同 时期爱国文学家张元干、陆游等人的 作品,引导学生尝试通过群文阅读的 方式来对不同词人在相同文化背景和 相同思想下所呈现的不同文学表达方 式进行对比阅读,使学生在深入理解 爱国情感的同时,产生对不同文学家 的文学作品的深度理解。
(六)开展德育教学
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提出改变了传 统用成绩衡量学生的教育模式,将初 中语文教育的重点逐渐转变为如何提 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这一方面。因此,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把文化知 识传授给学生,还要锻炼学生的情感 表达能力和综合认知能力。而语文作 为传播文化的重要载体,在教学的过 程中渗透德育,能够帮助学生在阅读 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受到情感熏陶,不 断完善自己的人格,最终提高自己的 思想道德素质。
12-18 岁年龄阶段的青少年学 生,他们辨别是非能力的不断增强, 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 想指导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观。树立崇高远大的理 想,向华罗庚、苏步青、钱伟长、李 四光、杨振宁等科学家和杨根思、邱 少云、梁世英等革命英雄人物学习, 学习他们为国奉献“鞠躬尽瘁、死而 后已”的大无畏革命精神,通过阅 读《袁隆平》《邓稼先》《钱学森》《谁 是最可爱的人》《长津湖》等文章和 课外书,扩大自己的知识视野,开阔 自己的学识眼界。时刻体验古人探 求真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的潜心、静心、信心、专心和决心。 向屈原、杜甫、范仲淹、鲁迅、郭沫 若、高尔基、托尔斯泰等古今中外的名家伟人学习,学习他们深沉的家国 情怀。
(七)深入探究教材资源
读写结合教学法就是把阅读和作 文写作相结合,研究怎样实现通过读 书提高作文,以增强读写的教育目标, 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们要把阅 读和写作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增强和 拓展语文读书和作文的教学。在我们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发展过程中,语 文教材作为重要的课堂教学载体,提 高教材的综合应用性和效率必然会直 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为了不断提高 学生对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的综合掌握 程度,使得学生对于语文教材具备良 好的阅读理解能力,语文教师在不断 展开工作的过程中,应当充分综合挖 掘教材中的资源,不断丰富课堂教学 的教材内容。例如,在课堂学习《论 语》时,教师应该可以为更多学生主 动讲解有关古代儒家的经典文化,引 导更多学生深入走进国学儒家经典之 中,认识传统经典儒家文化。可以以 一个小组合作探讨的教学形式主动引 导学生收集有关儒家经典民族文化以 及孔子的经典故事。根据这套教材内 容对孔子的指导思想和主要观点进行 整理并形成主题报告。在讨论会上让 学生进行主题演讲,在互相交流和共 同倾听的过程中,学生也能够不断加 深对于基础知识的运用程度,充分感 受到学习传统语言文化的重要性。这 样教师能够帮助初中学生对这套教材 知识资源展开拓展,使得这些传统语 言文化知识能够深入运用到我国初中 语文教学之中。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 古代人们的智慧结晶,需要当代人去 继承和发扬。因此,教师需要探究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语文教学 过程的措施,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 高他们的文史融合意识。
参考文献:
[1] 薛凝 . 试论国学经典和初中语 文教学的有效融合 [C]//.2021 教育科 学网络研讨会论文集 ( 六 ).[ 出版者不 详 ],2021:800-802.
[2] 贺锦常 . 德若盛开,蝴蝶自 来—— 浅析初中语文教学中德育融合 策略 [C]//.2021 传统文化与教育创新 理论研讨会论文集 .[ 出版者不详 ], 2021:107-110.
[3] 刘琴 . 语文树状 思 维导读助 力学生思维纵横发展—— 树状思维 阅读在初中语文名著阅读中的实践 [C]//.2021 课 程教 学 与 管理研 究 学 术论坛论文集 .[ 出版者不详 ],2021: 958-962.
[4] 陈敬安 . 《藤野先生》一文 的现实意义—— 兼谈初中语文文本解 读 ( 教材解析 ) 的视角 [J]. 名作欣赏 , 2021(15):84-85.
[5] 吴义明 . 浅谈中华传统文化在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策略 [J]. 科学咨询 ( 科技 ·管理 ),2020(06):253.
[6] 于银年 . 诵国学经典 品百味 人生——初中语文教学中诵读国学经 典的实践 [J]. 语文教学通讯 ·D 刊 ( 学 术刊 ),2019(11):40-42.
[7] 赵雅思 .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融 入初中语文教学的路径与方法对培养 学生核心素养的影响 [J]. 才智 ,2019 (19):180-181.
[8] 王维 .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国学 教育的现状、问题、成因及对策 [J]. 科学咨询 ( 教育科研 ),2019(01):11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604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