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聚焦大概念教学,培养生物学科核心素养论文

发布时间:2023-07-12 14:19:04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 “五育”中的劳动教育对于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独立生活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在 众多学科中 , 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 , 思政课堂也是开展劳动教育的 阵地 , 教师应结合新课标要求与时俱进 、 不断创新 , 积极改进教学模式 , 从内容 、形式 等方面进行创新 , 从而更好地让劳动教育渗透在高中思政课堂中 。本文将从劳动教育与 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入手 , 详细阐述劳动教育与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融合的重要意义 , 并 就如何破解劳动教育进高中思政课堂的难题提出相关策略 , 从而有效发挥劳动教育的作 用 , 培养德才兼备的学生 。

  关键词 : 劳动教育,高中思想政治,融合

  2020年 , 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 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强调了劳动教育的地位 , 要求“学校必须在日常的学科教学中贯穿劳动教育 , 帮助学生树立 起 热 爱 劳 动 的 意 识 , 并 不 断 改 造 自 我 , 用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劳动教育是人类千 百 年来在各类生产活动中逐步演变而来的现象 。人类 通过劳动 , 不仅创造出经济价值 、社会价值 , 还创 造出人生价值 、精神价值 , 尤其是后者 , 在如今的 社会中仍然具有传承意义 。教师在劳动教育与高中 思想政治课程融合教学中 , 能够传授给学生这些价 值内涵和精神谱系 , 从而引导学生在社会发展中树 立正确的世界观和劳动观 , 进而培育良好品质 。

\

 
  一 、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劳动教育是一种在生产劳动或公益劳动中培养 起来的思想教育 , 并以崇尚 自强不息 、 劳 动 光 荣 , 杜绝奢靡浪费 、好逸恶劳为核心 , 是“五育”的重要 组成部分 。劳动教育对个人的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 作用 , 其与思想政治学科中的“立德树人”教育核心 理念相一致 , 两者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 。

  第一 , 劳动教育的价值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中体现 。思政课程是一 门集说理性 、价值判断 、弘扬 正能量于一体的学科 , 因而能够在学生价值观方面 起到引领作用 。从这一 角度看 , 将劳动教育贯穿于 思政课堂中 , 能够更好地发挥思政课程的价值导向 和思想引领作用 , 进而 为 劳 动 教 育 提 供 不 竭 的“思 想宝库”, 让学生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劳动 观 , 自 觉弘扬“不怕苦 , 不怕累”的精神 , 学会在实践中用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 最终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 。

  第二 , 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是渗透劳动教育的重 要载体 。首先 , 教师必须认识到劳动教育并不是简 单的技术性活动 , 因而在思政课堂上不能依靠简单 的理论说教渗透劳动教育 , 而是需要深挖教材中劳 动教育的元素 , 找到最佳切入点 , 使高中生树立起 “幸福是靠奋斗出来的”观念 , 学会用劳动创造美好 的生活 。教师也可以通过思政课堂这一 载体 , 让学 生在劳动过程中培养坚强的意志 , 让理论与实践相 结合 , 使知识转化为生产力 , 使学生在劳动中收获 技能 、增长智慧 。

  二 、劳动教育与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融合的重要意义

  第一 , 体现了时代发展对劳动教育的新要求 。

  在互联网时代下 , 智能化的劳动工具逐渐取代传统 劳动工具 , 体力劳动已经难以满足时代的需要 。 当 前部分教师思想固化 , 片面地将劳动教育理解为户 外活动 , 学生拍摄几张照片就证明参与了劳动 , 与 真正的劳动教育相距甚远 。这不仅使部分学生对于 劳动教育的认知产生偏差 , 也难以促进学生全面发 展 。而将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课堂相结合 , 不仅是 脑力与劳动的结合 , 更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 让学 生可以在课堂中参与劳动 、感受劳动 、总结发扬劳 动精神 。从思政课的角度来看 , 将劳动教育融入思 政课堂 , 是拓展思政教学的新路径 , 能够让思政学 科更加贴近生活 , 使书中空洞难懂的理论在劳动中 得以体现 , 最终使整个思想政治教学内容更具 体 、 更具说服力 。学生在课堂上能够逐渐学会劳动 、学 会创造 , 最大限度发挥劳动教育的功能 , 达到良好 的育人效果 。

  第二 , 落实《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 版 2020年修订)》对劳动教育的要求 。2020年 , 教育 部印发的《普 通 高 中 课 程 方 案(2017年 版 2020年 修 订)》中就曾明确将劳动教育列为必修课程 , 足见国家 对于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 。该方案不仅在课程评价机 制中增加了“劳动教育”的部分 , 要求对学生在学校 和家庭中学习 、劳动及社会实践的行为表现进行多 元化的评价 , 而且 , 在构建活动型的学科课程中增 添了“劳 动 实 践”的 环 节 , 让 学 生 能 够 真 正 参 与 劳 动 , 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标落到实处 , 帮助学 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 。

  第三 , 有助于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 由于劳动教育是一种长期性 、复杂性及贯通性 的教育 , 因而有助于培养学生思想政治学科的核心 素养 。劳动是创造一切物质基础的先决条件 , 没有 劳动就无法创造出人们 日常生活所需的物品 。 我国 教育方针以“五育并举”为核心 , 即“德智体美劳”全 面发展 。其中 , 劳动教育所涉及的范围 十 分 广 泛 , 分为家庭 、学校 、社会三方面 。思政教师在培养学 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时 , 可以通过利用多变的 、不确 定的生活情境 , 并与学科知识内容相结合 , 引导学生通过劳动的方式解决生活中的难题 。

  三 、劳动教育与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融合路径

  1. 科学利用书本知识 , 形成劳动认知

  在正式开展劳动教育前 , 教师需要科学地利用书本知识 , 深挖其中与劳动相关的知识 , 将认知与理念相结合 , 才能更好地开展劳动教育 。首先 , 要从宏观角度出发 , 跳出教材与课题 的 界 限 。 例 如 ,在教授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 一 第 一 单元“生活与消费”时 , 教师可以在单元主题的基础上 , 与生 活 实际相结合 , 让学生畅谈生活与消费 、 多 变 的 价 格 、正确对待金钱 、企业与劳动者 、收入与分配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财政与税收等与我国社会主义市 场 经 济 体 制 的 关 系 , 明 确 劳 动 的 内涵 ,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消费观 , 用 自 己的劳动去换取自己想要的东西 。其次 , 教师应构建思维导图 , 理清知识脉络 , 培养学生 的 劳 动 意 识 。

  例如 , 在教授高中政治 必 修 二 第 一 单 元“我 国 个 人收入和社会保障”时 ,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理解“按劳分配为主体 ,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 度 , 了解多种多样的社会保险类型及意义 , 并结合当下的劳动 、创业 、精准脱贫 、共同富裕等社会热点进行讨论 , 让学生学会自主思考 , 在交流与探讨的过程中形成科学的劳动认知 , 并勇于承担社会责任 , 培养自力更生与扶贫济弱的优良品质 。

  2. 合理运用乡 土资源 , 培养劳动情感

  劳动情感是人们在劳动中表现出的对某 一 事物的态度体验 。要培养学生的劳动情感 , 除了借助教材之外 , 还可以充分发挥本地自然地理 、人文风情等乡土资源的力量 。首先 , 教师需要兼顾思政学科和劳动教育的双重属性及教学目的 。 乡土资源能够有效拉近学生与课本知识间的距离 , 让其更深层地思考知识背后的内涵 , 但乡土资源的选取必须要与思政学科及劳 动 教 育 的 目 标 相 一 致 , 不 可 生 搬 硬套 , 要综合考虑 。其次 , 需要合理利用劳动情感元素 。 乡土资源不是材料的单一运用 , 而是需要循序渐进地挖掘材料的本原 , 将材料的民族性 、创新性最大化 , 加深学生的劳动情感 。例如 , 在教授人教版必修三“我们的中华文化”时 , 可以选取我国广西壮族“三 月三”节 日 期 间 最 具 特 色 的 地 方 美 食— 五色糯米饭 , 并 将 其 与 本 单 元 的 主 题 相 结 合 设 计 一个探究性的课题 。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 开展课题 , 并完成五色糯米饭的制作 , 了解其历史 渊源 , 与 布 依 族 的 五 色 糯 米 饭 进 行 对 比 , 并 设 计 一个推广五色糯米饭的方案 。在课堂中 , 学生不仅 是课题的研究者 , 也是劳动者 。通过自主劳动 、劳 动成果展示 、撰写研究报告 , 学生不仅能够发掘 自 身潜力 , 获得多维度的综合训练 , 还能够有效提升 思维能力和劳 动 技 能 , 最 终 取 得 良 好 的 劳 动 育 人 效果 。

  3. 巧妙设计学习议题 , 锤炼劳动意志

  为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 , 锤炼其劳动意志 , 设 置巧妙的学习议题是关键 。高中生的劳动意志教育 主要是两方面 , 一是帮助其正确看待困难 , 不轻易 向困难低头; 二是在遇到与劳动相关的“两难”问题 时 ,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 明辨是非 , 看 清事物本质 , 做出最佳选择 。教师在设计议题时需 要重视情境选择 , 需要根据教学内容选择与之相符 的劳动因素 , 同时将完整性 、两难性的问题融入其 中 。例如 , 在教授必修 四“生 活 与 哲 学”第 八 课“做 好量变的准备 , 促进事物的质变”时 , 可以选取 王 羲之为成为书法大家而不断练习 , 写完家中十八缸 水最终学有所成的故事 , 引导学生明白想要取得成 功 , 就必须先有量的积累 , 才会有质的改变 。学生 也能够从故事中明白 , 在日常学习中难免会遇到诸 多困难 , 但是只要自己有恒心 、不放弃 , 不断地训 练 , 查漏补缺 , 就能够在最后高考的赛场上有所收 获 ; 反之 , 如果 此 时 放 弃 努 力 , 沉 迷 玩 乐 , 不 能 及时改正错误 , 将 会 消 耗 自 己 的 美 好 人 生 , 丧 失 理想的未来 。 在 课 堂 即 将 结 束 时 , 教 师 可 以 请 班 内的学生发表自 己 的 看 法 , 谈 谈 自 己 未 来 将 会 如 何度过高中的最 后 一 年 。 这 种 议 题 式 的 教 学 模 式 能够让学 生 在 潜 移 默 化 中 接 受 劳 动 教 育 的 洗 礼 , 将两难性 、完整性 的 问 题 与 自 身 学 习 和 未 来 的 发 展相结合进行深 度 的 思 考 探 究 , 将“量 变 到 质 变”的知识点内化 于 心 , 外 化 于 形 , 锤 炼 个 人 的 劳 动意志 , 提升学生 思 政 学 科 核 心 素 养 , 用 自 己 的 努 力创造美好未来 。

  4. 精 心 建构活动课程 , 强化劳动实践

  劳动实践是理论转化为实践的重要方式 , 在思 政课程中设置合理的实践活动能够有效渗透劳动教 育 。首先 , 需要从提升学生劳动实践能力的角度出 发设计活动 。考虑到教室条件有限 , 教师应尽可能 设计能够在室内开展的活动 , 也可以适当拓展活动 空间 , 将实践活动设于“田间地头”, 让学生亲自参 与到劳作之中 。其次 , 跳出教材 , 将教材内容进行 重构整合 , 使其更具生活气息 。最后 , 改变单 一 的 评价模式 , 不仅可以通过练习测验进行考核 , 还可 以通过实践劳动进行考评 。这样的考评方式既有过 程性 , 也有终结性 , 能够综合考量学生的能力 。例 如 , 在教授人 教 版 高 中 政 治 必 修 三“文 化 生 活”第 三单元的“我们的中华文化”一课时 , 教师不仅可以 通过 PPT讲述教材中 的 诸 多 劳 动 文 化 故 事 , 还 可 以与当地文化馆取得联系 , 带领学生参观文 化 馆 , 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 以及历代先贤们追求理 想的可歌可泣的精神 。让学生跳出书本的局限 , 与 遥远的历史产生共鸣 , 有助于学生感受古代劳动人 民的伟大 , 增强思政学科的核心素养 。

 

\


 

  四 、结语

  劳动教育渗透高中思想政治课堂对于凸显劳动 教育的育人价值 , 实现立德树人教学目标具有重要 意义 。思政教师应当立足于教材 , 深 挖 劳 动 元 素 , 结合社会实际 , 拓宽劳动教育的开展路径 , 不断提 升高中生的劳动素养 , 带动思政学科发展 , 将“劳 动最光荣”的思想观念根植于学生的心中 。

  参考文献

  [1] 刘乐 婷 . 高 中 思 想 政 治 课 教 学 中 渗 透 劳 动 教 育 的 策 略[J] . 教育观察 , 2020. 9(39) : 23-26.

  [2] 王小 芳 . 高 中 思 想 政 治 课 劳 动 育 人 的 意 义 与 策 略 [J] . 教育观察 , 2020. 9(35) : 46-48.

  [3] 何紫乔 . 新时代劳动教育与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育人的路径研究[J] . 科教导刊 , 2022(18) : 86-8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59260.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