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以“生命教育”为基石推进和美校园建设论文

发布时间:2023-06-09 10:50:53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

  生命教育是小学阶段德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小学生进行生命教育,不仅是开展德育的有效方式,更是促进学校发展、促进 学生素质提升的基本要求。本文结合生命教育理念,对如何促进学校的良好发展展开探究,从提高教师生命教育认识、营造校园 特色文化氛围以及开展生命教育实践活动等三方面进行阐述,旨在实现师生共同成长,促进学校朝着更加良好的方向发展以及推 动和美校园的建设进程。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教育越来 越提倡“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学 校对学生展开生命教育的原则也是如 此。这就需要广大教师能够转变教育 思想,将传统教学中的说教式德育转 变为“生命浸染式”德育,将生命教 育理念渗透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 充分激活学生的生命意识,让学生充 分感受到生命的可贵性,从而实现教 师与学生的共同成长与进步,在体现 个人价值的同时,推动和美校园的建 设进程。

  我校地处福建省泉州市台商投资 区,原为一所有着百年发展历史的农 村基层完小。2019 年年底,根据区政 府提出的“高位嫁接 借力发展”教 育发展思路,我校托管首都师范大学 附属实验集团校,于 2021 年 3 月转制 为区局直属小学。学校托管后尽快制 订了五年发展规划(2020—2025),倡 导“和美教育”,以“为学生的和美 人生奠基”为办学理念,构建和美校 园文化,实施和美教育。“和美”即 和谐、尚美,“和”是基础、是核心, “美”是特色、是升华。学校是实施教 育的场所,要对学生进行行为指导和 良好品格的塑造。我校生源 60% 为外 来务工子弟,面对不同家庭背景下成长的学生个体,既要尊重不同学生的 个性差异,鼓励他们释放天性,绽放 个性,发现自身之美,又要学会欣赏 他人之美,最后达到相互欣赏,和谐 相处,美美成长。这也是费孝通先生 主张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 与共,天下大同”。
\

  一、撰写觉察日记,教师提高生命教育认识

  对于学生来说,教师是对他们进 行德育的直接实施者,因此教师的生 命观会对学生的发展产生直接影响。 因此提高教师的生命教育认识,对学 生的素质提高和学校的良好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首先,要提高教师的生命认知。 从对小学教师的调查中发现,部分教 师对教育效能缺乏正确的认识,注重 “教书”忽略“育人”,注重“成绩” 忽略“素质”。因此,作为一名小学校 长,应当千方百计地探究能够帮助教 师进行转变的方法,提升教师的生命 认知。譬如,学校定期组织教师开展 生命教育专题培训,不断提升教师的 教育观、生命观,并且组织全体教师 阅读生命教育专著,鼓励大家撰写生 命觉察日记。老师们从不同角度记录 生命的成长,感悟教育生命的真谛。

  这是一篇教师生命觉察日记:

  2020 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人 生四十不惑,遇到生命中最难熬、最 伤痛的时刻。“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 养而亲不待。”我从来没有想过这句话 会这么早落到我的身上,多次提笔都 想撇开这个话题,可生命的使然驱使 我脑部的神经再次唤醒。一向随心淡 然,遇事随性刚强的我变得脆弱,茫 然无助。一时内心被封闭起来,有时 一个人躲在阴暗的角落独自饮泪,始 终找不到那一束微弱的光。

  “庄老师,您来了!这么多天没 来,我们都很想您……”“庄老师,您 的白发又多了……”“庄老师,您休息 下,让我来吧!”这一句句充满稚气 又温馨的话语,竟让我感动了好久。 那一刻,我更坚定了自己的信念,这 就是我生命中遇到的最美的时光,此 生足矣!这个信念就像一道光,如初 春的暖阳一样,可以冰释生活中的所 有伤感与隔阂。“待到山花烂漫时,她 在丛中笑。”为人师的那种快乐,只能 用心去体会,那是一种让自己快乐的 同时也让别人快乐的给予,那是一种 别样的幸福。

  一篇篇带着生命温度的觉察日记 让师生重新认识自我,认识生命:有 的老师因父亲的猝然离去,一直无法自拔,直到孩子们那一声声稚嫩的关 怀,给了她一束来自童心的温暖阳光, 唤醒了她日渐消弭的生命;有的老师 乐观地面对身体的疾病,以积极的心 态投入工作中,拥抱生活,那阳光般 的笑容、魔力般的笑声给周围同事带 来了多少欢乐的笑声,可你无法想象 大家眼中的“开心果”每天早上都要 吃掉一大把药;有的老师因疫情而变 得焦虑与恐慌,通过生活觉察日记很 好地调整了自己的心理状态。

  通过一系列活动,加强了教师对 生命教育的认识,增强了教育的使命 感和责任心,进而也提高了德育水平。

  二、营造校园特色,师生感知生 命教育氛围

  我们常说“环境育人”。在开展 生命教育的过程中,我校注重校园环 境在德育中的作用,将生命教育渗透 在学校建设、环境布置等各方面,在 推动“和美”校园建设的同时,为学 生健康成长、良好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首先,在校园环境建设中融入生 命教育理念。对于学生来说,班级是 他们学习、活动、交往的主要阵地, 也是对其进行生命教育的沃土和源泉。 因此,教师要不断挖掘环境对学生发 展的影响力,在班级环境的创设中融 入生命元素,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 受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例如,教师 可以在教室里悬挂名人名言或者名人 肖像,让学生随时感受到优秀榜样的 正向激励和鼓舞作用,从而帮助他们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其次,营造生命教育的良好氛 围。我校把生命教育作为德育的重要 内容,也是推动学校发展建设,提高 学校德育效能的重要途径。因此,教 师在营造生命教育文化氛围的过程中, 更注重对传统教育方式的优化和创新。 例如,我们充分利用主题班会这个德 育主阵地开展生命教育。在首先进行 班主任培训的前提下,以积极心理学 为抓手,以 24 个积极心理品质培养孩 子们向上、向善的优良品格,全校 24 个班级分三批开展了主题班会。在此基础上,本学期将开展生命教育主题 班队会。同时,我们组织高年段学生 开展研究性学习,充分挖掘泉州历史 文化资源,以“味道”为题,分美食、 交通、建筑、宗教等不同类别,首先 由学生本人申报项目,在教师指导、 家长协助下开展研究,不仅激发了学 生研究的兴趣,也通过活动逐步引导 孩子们投入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实 际行动中。

  三、开展实践活动,学校对生命 教育深入思考

  (一)用主题活动引导学生提升 生命素养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之际, 学校组织学生开展“童心向党”的主 题实践活动。在制订好活动方案的基 础上,带领学生通过实地考察、走访、 参观等方式,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的 光辉历程,了解少先队的历史脉络、 成立背景等知识,指导学生在潜移默 化中受到理想信念的深度浸润,并转 化为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真挚情感, 得到个人生命价值的切实提升。再如, 2022 年 5 月 25 日, 我校结合“心理 健康日”组织六年级全体同学开展了 以“与生命拥抱 奔向幸福未来”为 主题的生命体验活动。在活动中,同 学们抒发他们在疫情之下对生命的思 考;通过每班自编自导的短剧,展望 了 20 年后他们的生命状态;在“梦 想愿望树”环节,每一位同学都用画 笔描绘了他们对未来的梦想;最后, 老师们集体朗诵了泰戈尔的《梦想》 为同学们送上祝福;在师生大合唱 《二十年后再相会》中,同学们奔向未 来之门。这样的活动,引发了孩子们 对未来的畅想,也激发了他们对生命 的深入思考。
\

  (二)结合案例开展生命教育

  本学期,我校一位高年级同学在 日记中描写了在不良的家庭教育环境 下压抑的心态,并流露出想“死”的 念头,问题通过班主任反映到学校, 引起学校高度重视。一方面,学校通 过班主任积极与家长沟通,找学生本 人谈心,以解决这位同学的心结问题。

  另一方面,学校组织高年级同学阅读 《天蓝色的彼岸》,这是一本讲生死故 事的小说,它透过温暖清雅的笔调和 具有童真的视角以及充满哲思的语言, 唤起了人们内心深处的美好情感,启 迪了人们对生与死的深刻思索。通过 阅读活动之后召开学生座谈会,同时 开展关于同学们看待生死问题的问卷 调查,再由心理健康教师上一堂关于 生死教育的心理活动课这一系列活动,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看待生死问题, 提升对生命的认识。

  总而言之,推动生命教育发展是 当前小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对学 生进行德育的重要任务和根本途径。 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多元思想交 织的实际环境对学生已经产生了诸多 影响,而践行生命教育能够有效提升 学校的德育成效,促进学生的健康发 展。因此,身为小学校长,要始终保 持好教育的初心,从提高教师生命教 育认识、营造校园特色文化氛围以及 开展生命教育实践活动等多方面践行 生命教育理念,让学生与教师均能在 和美教育中获得成长,推动“和美” 校园的建设进程。

  参考文献:

  [1] 邱卫强 . 浅探“生命教育”的 渗透路径 [J]. 语文世界 ( 小学生之窗 ), 2022(08).
  [2] 陆长荣 . 开展阳光教育,让小 学数学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 [J]. 家长, 2022(2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57411.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