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文章首先概述了“七学新法”,然后分析了中职“护理学基础”课程教学现状,接着论述了“七学新法”在中 职“护理学基础”课程教学中实施的路径,最后阐述了“七学新法”在中职“护理学基础”课程教学中实施的成效。
关键词:“七学新法”,“护理学基础”课程教学,中职
作为中职护理专业的一 门核心课程,“护理学基 础”课程是学生学习“内外妇儿”临床专业学科的基 础,在学生的理论学习、技能掌握和素养提升中具有 重要地位。“护理学基础”课程现有的教学实施基本采 用“导入—新授—强调—巩固—拓展— 总结—布置作 业”七个步骤。从上述步骤中可以看到,课堂教学的开 展以教师为主体。但一个好的教学活动,必定是“教师 主导、学生主体”[1],即教学活动应紧紧围绕学生来开 展。2022 年 5 月,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 法》正式实施,强调“国家采取措施,加快培养托育、护 理、康养、家政等方面技术技能人才”[2] 。因此,中职护 理专业教师应积极响应国家政策,为培养适应大健康 产业需求的复合型、创新型高素质护理人才,探索一 套适应时代发展所需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新颖教学法。 而“七学新法”的实施为中职“护理学基础”课程教学 提供了可借鉴的教学范式。
一、“ 七学新法”概述
(一) 内涵
当今课堂主旋律强调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而“七 学新法”就是结合专业特色,引入“双师”共育,引导学 生运用“预学—启学—探学—仿学— 比学—评学—拓 学”七个步骤开展学习,以落实三维学习目标,提升核 心素养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3]。
(二)特点
1.操作明晰。“七学新法”中,学生预先通过实地 考察、学习通平台等多种技术手段了解相关知识,进 入课堂后集中注意开启学习,并在小组合作中探究学 习、在“双师”指导下模仿学习,同时通过组间比拼巩 固知识、交互点评分享心得,最后通过实战模拟迁移 技能 。七个步骤清晰,且易于操作。
2.“双师”共育 。通过校企合作,师资互兼互聘、互 融互通[4],构建起“专业课教师+医院护师”的“双师”课堂。“双师”共育,取长补短,在课程的导入、新授、重难 点攻坚中充分发挥了“双师”的主导作用,切实为学生 团队合作意识养成、综合能力提升搭建了舞台。
3.学生主体 。教育的本质是不断提高学生主观能 动性,使之成为能够进行自我教育的社会主体。“七学 新法”是以学生为主体开展的理实一体教学法 。从课 前的预先学习,课中的合作学习 、探究学习、模仿学 习、比拼学习,到课后的拓展学习,这一过程充分发挥 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可促使学生将知识与 能力融为一体,从而能够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三)基本框架
如图 1 所示,“七学新法”强调课前预习、课中实 践、课后拓展的学习闭环,强调“学、做、练”一体化,回 应了学生“做中学,学中做”的需求 。同时,引入“双师” 共育,更好地回答了“谁来教、教什么、如何教”的问题, 解决了岗位与教学脱节的现状,创建了良性课堂生态 环境,最终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二、中职“ 护理学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一)临床重实,教学偏理
“护理学基础”是一 门综合性应用学科[5] 。临床上, 护士绝大多数时间都在与患者沟通交流或进行护理 操作 。而在中职“护理学基础”课程教学中,由于知识 体量大,故常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 。 同 时,对于实践性较强的内容,教师采用视频或演示的 方式完成教学,导致学生课堂参与率较低 。例如,对于“锐器伤的防护”这一教学内容,教师会采用“一挤二 冲三消四登记五免疫”的口诀法进行理论概述,但是 却不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且教学更多强调的是理 论学习,缺乏对临床实践的探索。
(二)学生好实,教师惯理
中职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决定 了其知识的整合、思辨能力不足,问题的梳理、概括能 力较低,与他人的沟通交流、相互协作、观察能力尚需 提升,且其更擅长通过动手解决问题来获取基本知识 与技能 。而传统中职“护理学基础”课程教学中,学生 一般采用“阅读— 听讲—记笔记— 复习”[6] 的学习方 式,故到了临床总是手足无措 。加之大部分教师受经 验影响,墨守成规,习惯按照章节顺序讲授知识,缺乏 精准分析学情、高效引导课堂实践、多元评价学生的 技术手段,从而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
(三)模式固化,“双师”未联
现行的中职护理人才培养方案基本实行“2+1”模式 (部分中职学校将学生送入高职院校后,高职院校依然 实行“2+1”模式),即前 2 年由教师负责完成在校学习,第 3 年到医院由护师带教完成临床实习。通过走访中职护 理专业实习生可以发现,其普遍反映“学校教师教一套, 医院护师重新教一套”,医校平行、“双师”未联,专业教学 与临床实践脱节[7],这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三、“ 七学新法”在中职“ 护理学基础”课程教学中 实施的路径
“七学新法”是以行动为导向的理实一体教学方 式,符合学生实际情况,能有效提升学生应具备的专 业素质 。下面以“护理学基础”课程中“静脉输液故障 处理”为例,具体运用“七学新法”开展教学实施。
(一)预学:技术辅助,课前预知
预学的落脚点是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应具备的专 业素养之一:独立学习和创新能力[8] 。通过预习,一方 面可以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有利于教师准确 掌握学情,制定合适的重难点目标;另一方面也可以 使学生开拓学习思路,为课堂讨论的组织储备内容。
在“静脉输液故障处理”教学前,学生先自行预习 教材内容,大致了解输液故障常见种类、发生原因、鉴 别表现及处理方式。之后教师带领学生到合作医院门 诊输液室,实地查看输液室环境。此时,由护师讲解输 液室的工作流程及当患者出现输液故障时的处理方 式 。即“双师”共同引导学生尝试与患者沟通,倾听患 者需求,观察患者在输液期间的行为与反应。返校后,学生通过超星平台完成见习报告和预习作业。
这一设置检测了学生独立学习情况,培养了学生 的观察与沟通能力,同时有利于学生在对情境有一定 程度了解的基础上进入后续学习,事半功倍。
(二)启学:情境创设,问题激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而良好的课堂导入 可以快速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而为 课堂教学的深入营造良好的氛围。
传统教学一般采用案例导入法,如“患者,女,25 岁,因流感发热来院就诊,输液至 1/3 时发现液体不滴, 护士该如何处理”。纯粹文字描述的案例导入法对中 职护理专业学生而言太过于抽象、单调,学生普遍反映 角色带入感不强、兴趣不高 。而“七学新法”采用临床 真境,“双师”共导,即护师拍摄临床场景作为资源传 给教师,教师加以剪辑处理,将其作为导入视频,使学 生带着真实的临床问题探讨新知识。这样的导入方式 真实、形象,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静脉输液故障处理”教学的导入设计如下 。护师 拍摄输液室一个场景:“人满为患! 家长带着哇哇大哭 的孩子在输液室找不到一个空置的输液架, 只好用挑 衣杆代替,突然一个焦虑而迫切的声音传来:护士、护 士,我孩子的手肿起来了…… ”30 秒的时长,学生仔细 观看并回想输液室情景。此时,教师抛出两个问题。问 题 1:孩子的手为什么肿起来了? 问题 2:设想此时值班 护士就是你,你该如何处理? 学生带入角色,思索如果 是自己碰到了输液故障怎么应对? 这样学生便能开启 思维探究之旅,教学主线也就会顺其自然地被引出。
(三)探学: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当教学主线展开且课堂任务明确时,学生要带 着问题开展小组讨论,提炼出理论要点并动手尝试 寻找解决问题的技巧,从而完成相对容易的新知识 建构[9]。
接上述案例,学生带着问题 2.通过小组合作,对 常见输液故障的理论知识进行概括,并借助静脉输液 仿真手臂,对茂菲氏滴管内液面过高、过低、自行下降 和溶液不滴等故障进行尝试性解决,进而在探讨和尝 试中掌握故障排除的技巧。教师和护师应对学生摸索 出的技巧加以肯定与优化,以增强学生自信心。
学生经过合作尝试、动手实践,初步培养了分析 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对于溶液不滴,学生的自学能 力和生活经验不足以支持其通过探究解决该问题,由 此教学的重难点拨冗而出。
(四)仿学:“双师”共育,释疑解惑
当进入知识重难点深水区,学生无法凭借自身努 力通过时,“双师”要及时介入,即教师要帮助学生梳 理理论,护师要传授学生临床技巧。“双师”共育有利 于学生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和规范实践操作,同时还能 加强课程中思政元素的渗透。
传统课堂到了“静脉输液故障处理”教学部分,一 般就是教师先梳理理论知识,学生通过表格对比能说 出故障原因就算完成了教学, 但事实上学生到了临 床,依然不会处理故障。而在“双师”共育中,教师和护 师可各显神通、各展所长,一起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 的难点 。即教师利用视频、图表等手段对知识进行梳 理,帮助学生凝练基本知识,掌握专业理论;护师通过 规范示教帮助学生掌握专业技能。
1.梳理理论—教师主导 。教师在借助信息技术 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滑、痉、堵、低、贴”微小静脉血液 动力学知识后呈现一张表格, 要求学生在课堂内完 成 。学生通过肿胀、疼痛、阻力、回血四个方面“有”和 “无”的对比,确定故障原因,提出处理方式,完成表格 内容,如表 1 所示 。微视频和表格的引用有利于繁杂 理论知识的直观化转化,比对的方式也有利于学生简 化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如此“化繁为简”,能够使学生 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
2.传授技巧—护师主导 。在学生掌握专业理论 知识的基础上,护师应传授临床实践操作流程,即“一 看二问三动手”,如图 2 所示 。之后“双师”配合,模拟 输液故障并进行示范教学。“双师”在示范操作过程 中,要传递给学生严肃感和紧迫感,并在课程中融入 “急病人之所急”的思政元素 。学生在教师演示后,要 根据实践流程的内在逻辑模仿学习,从而掌握技能。
这一步主要就是发挥医校合作、双元育人的作用, 即学生通过模仿学习既巩固了教师梳理的理论知识,又将护师的经验有效内化为自身技能,从而培养了自 身的岗位胜任力。
(五)比学:角色扮演,组间比拼
课堂进入巩固阶段,角色扮演是学生喜闻乐见的 课堂教学方式,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培养学生机智灵活的应变能力。
在护理教学中,最常见的是护士与病人之间的角 色模拟,如扮演愤怒的患者和忍让克制的护士、哭泣的 患者和用心安抚的护士、术前焦虑的患者和耐心解释 的护士等。教师和护师要引导学生扮演临床角色,如危 重病患者家属与护士、护士长与护士、医生与护士、护 士与护士、带教教师与学生等,由于不同的角色有不同 的心态,故演绎角色的同时能够培养学生的同理心。
在溶液不滴处理的巩固强化中,教师可组织“排 故小能手大比拼”,使学生 4 人为一组,自行选择旁观 者、护士、患者、患者家属四者之一 的角色进行扮演, 期间,课堂气氛活跃,动而不乱。
通过组间比拼,有利于学生之间思维碰撞,激发 出新的学习效果, 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 引导学生检视每一个个体在这个集体中的意义与价 值,而这些都是职业所需的能力与素质。
(六)评学:心得分享,交互点评
“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彼此交换, 每人可得到两种思想。”通过分享角色扮演时获得的 正确经验可以获得同伴的共鸣,而通过分享错误认知 可以避免更多的人犯同样的错误。
教师首先组织学生回顾角色扮演部分场景,引导 学生主动分享、大胆评价,同时启发学生客观公正地 将以下方面作为评价切入点:护士评患者、患者评护 士、家属评护士、家属评患者,或者以旁观者的角度来 点评护士、患者、家属的表现,当然也可以对自我表现 进行点评。另外,护师要对各组学生的操作细节、人文 关怀、礼仪礼态一一进行点评, 并引导学生后期更客观地进行课堂评价与经验分享。
在“静脉输液故障处理”教学评价中,教师引导小 组成员畅所欲言地自评或互评,有“护士”点评“患者” 说道:“这个病人太配合了,我还没有说按压针头,她自 己就按上了。”有“旁观者”点评“家属”:“家属急迫的心 情演得太好了,什么都替病人回答了。”有“患者”点评 “护士”:“护士小姐姐好温柔,我要像她学习…… ”这样 多元评价的设计提升了学生的沟通能力,发展了学生 的评判性思维能力。
(七)拓学:实战模拟,迁移应用
“温故而知新”,复习是必不可少的学习环节 。教 师和护师指导下, 学生在模拟病房中开展实战训练, 对技能进行有效巩固与拓展。
学生从临床案例分析出发,依据护理程序步骤,评 估患者现存和潜在的问题,提出护理诊断,确定预期 目标,制订护理计划,通过角色扮演进行护理实施,并 在护患对话中融入人文关怀,到最后完成护理评价,这 几个环节“一个都不少”。这样的实战模拟充分体现了 学生完全可以胜任岗位需求,而不再是“学校教师教 一套,医院护师重新教一套”。
静脉输液是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的实训项目,学生 在顺利穿刺进针后,要主动设置输液故障让小组内其 他成员进行排故训练 。通过多次模拟实战,学生对技 巧的把握越来越纯熟,所谓熟能生巧,后期许多操作 学生不再局限于模仿护师,而是会举一反三,修正部 分细节,使其更符合自身操作习惯[10]。
技能是护士安身立命之本。熟练的技能使学生在 进入临床实习后不再畏首畏尾,而是胆大心细、自信 有礼,这样会深受医院护师和患者的欢迎。
四、“ 七学新法”在中职“ 护理学基础”课程教学中 实施的成效
(一)革新了教学方式,打造了高效课堂
“七学新法”立足学生主体,从预学、启学、探学、 仿学、比学、评学到拓学,步步递进,易于操作,为中职 护理专业广大教师提供了新的教学改革思路。笔者通 过所在学校 2017 级、2018 级护理专业两个年级教学 实践发现,与改革前的 2016 级护理专业相比,2017级、 2018 级护理专业学生在“护理学基础”课程期末考、高 职考、执护考中学习成绩明显提高,如表 2 所示,且课 堂氛围更加活跃。
(二)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升了学生的综合 能力
中职“护理学基础”课程教学中实施“七学新法”,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成主动学习 。 同时,课前预习 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课中实践提升了学生合 作、沟通、共情等可持续发展能力,课后复习拓展了学 生的岗位胜任力 。另外,在培养、提升、拓展能力的过 程中发展了学生“以患者为中心”的职业综合素养,为 学生今后成为高素质的护理人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优化了授课方式,推进了“双师”队伍建设
中职“护理学基础”课程教师依托医校合作、“双 师”共育,优化了授课方式,有效解决了经验少、纸上谈 兵的短板,同时在校内培养学生的职业胜任力,能够减 轻护师的压力 。另外,教师和护师在互相协作中共同 学习、共同进步,极大地推进了“双师”队伍建设。
五、结语
现阶段,中职“护理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不是一 句简单的口号,而是需要教师具备与时俱进的教学理 念,对标“夯实基础、提高技能素养、紧跟临床进展”的 教学原则不断摸索,真正落实“以生为本”,使学生学 到有用、实用的专业知识并能学以致用 。而“七学新 法”从学生角度出发设计教学环节,采用“理实一体, ‘双师’共育”的教学组织形式,培养了学生勤于动手、 乐于动脑、主动参与的良好学习态度,进而构建了高 效的课堂生态。
参考文献:
[1] 刘继萍.“教师主导 学生主体”:一个经典公式正当性的论证[J]. 教育文化论坛,2015.7(5):155.
[2]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EB/OL] . (2022-04-20)[2022-07 - 15].http://www.gov.cn/xinwen/2022-04/21/content_5686375.htm.
[3] 王金槐.基于小组合作的“三环五步”课堂教学模式[J].科教导刊, 2005(14):104-105.
[4] 李忠华.浅析“三教”改革的三个核心问题[N]. 中国建设报,2020- 04-08(5).
[5] 李玲,蒙雅萍.护理学基础[M].3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1.
[6] 林丽跃,周梦选,潘培培.5R 笔记法在心内科实习护生临床学习 中的应用效果[J].护理与康复,2017.16(8):885-887.
[7] 白彦. 中职护理专业教学与临床应用脱节问题的分析与对策[J]. 现代职业教育,2020(15):64-65.
[8] 程江平.走进护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70.
[9] 李会.PBL 与案例教学法结合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的应用[J]. 软件(电子版),2019(7):170.
[10] 程江平.护理技术[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563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