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化知为德 润物无声——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论文

发布时间:2023-05-17 10:35:01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审美性、思辨性等特点决定了它在德育教育上的优势。在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中强化德育渗透,有助于培 育学生道德情操、健康审美及积极态度,也是语文学科履行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价值所在。本文基于“化知为德、润物无声” 的德育渗透机制,在明晰德育渗透原则的基础上,提出高中语文教学中有效的德育渗透途径,以切实塑造高中生的世界观、人生 观和价值观,并促进高中生的全面发展,以供借鉴参考。

  [关键词]高中语文,德育渗透,原则,途径

  在高中语文教学体系中渗透德育 要素存在先天优势。《普通高中语文课 程标准(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下 文简称《标准》)指出,高中语文教材 所收录的文章蕴含典范性、时代性、 积极性及健康性等特点,这意味着课 文本身就包含了丰富的德育资源,具 有丰富的感性文本材料,这也决定了 高中语文课程实施德育与思想政治课 程实施德育截然不同,它更适合采用 “化知为德、润物无声”的渗透机制。 其中,“化知为德”是针对语文课程本 身价值而言的,即将高中语文知识点 转化为德育元素;“润物无声”是针对 语文课程教学模式而言的,即尽量避 免教条,赋予学生一定的思考、想象 及探索空间。

\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原则

  从“化知为德、润物无声”的德 育渗透机制出发,高中语文教学应遵 循以下原则。

  第一,和谐原则。更确切地说, 是保障高中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实践 的动态和谐。在这一原则下,关键在 于平衡教师、学生、教材三方面的关系。其中,教师与教材的动态和谐, 是指教师能够从语文教材内容中有效 发掘德育观点,这是德育渗透的出发 点。同时要保障师生关系处在和谐状 态,这样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 渗透时,学生才能够更主动、更积极 地接受,这是德育渗透的着力点。此 外,要确保学生与语文教材的和谐性, 即能够主动探索教材、延伸教材内容, 以更全面地接受其中蕴含的德育观点, 并将其转化为自身的道德素养。

  第二,适应原则。所谓适应,一 方面强调高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 适时性,要求教师能够把握时机或者 主动创造时机,在学生好奇心与求知 欲旺盛的节点,从语文知识点中提炼、 转化出德育价值。这样,学生在提高 语文核心素养的同时,也顺理成章地 接受了德育价值。另一方面强调高中 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适度性。鉴于 语文内容的感性特点,不宜过度强调 道德品质、价值观念、伦理规则等, 既要点明德育价值所在,又不能生硬 地拔高,需要为学生保留自主体验、 感悟的空间。

  第三,主体原则。《标准》指出 “语文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课程”,无论是 知识技能的传授,还是思想道德的培养,都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因 为从认知心理学角度出发,德育是一 种高度依赖自主建构的教育形式,必 须让学生自愿地、主动地接受德育价 值,才能保障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 效果。否则,高中语文教学情境中的 德育实施将会变成纯粹的道德规范输 出,必然被赋予一层强制性色彩,这 并不利于学生产生德育价值认同。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途径

  “化知为德”中的“知”包含四 方面,即高中语文课程“听说读写” 四个知识领域,其中阅读、写作可以 作为单独的德育渗透途径,而“听说” 具有较强的互动性,可归为一类。高 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途径具体构 建方式如下。

  (一)立足文本阅读,展开德育渗透

  文本阅读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 组成部分,也是学生获取语文信息、 感知德育价值的重要渠道。以人教版 高中语文教材为例,在编写过程中坚 持守正创新的特色,高度重视立德树 人指导思想的贯彻落实,整套教材很 好地突出了人文主题。因此,语文课 本本身就是很好的德育教材,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局限 于文本分析、段落讲解、词句赏析等, 更重要的是引领学生发掘课文的中心 思想、立意宗旨、价值观点等,为德 育渗透提供有利条件。

  例如,在《青蒿素:人类征服疾 病的一小步》教学过程中,通过浅层 阅读,学生可以初步了解屠呦呦的人 生经历,了解疟疾、奎宁及青蒿素等 是什么,了解青蒿素的研发过程等。 而要达到深度阅读,从这篇课文中发 掘出更多德育要素,对于当代高中生 是存在一定困难的。因为当代高中生 并未亲身经历祖国大地疟疾流行、人 民生命健康饱受威胁的时代,基于个 人有限的人生阅历,很难感知发现青 蒿素的重大意义。据此,教师可以让 学生反复阅读课文,从中找到出现次 数较多、较重要的词汇,同时利用多 媒体、微课视频、实物及图片等媒 介,展示疟疾对人的生命健康造成的 危害。这种方式一方面能够让学生直 观地体会到屠呦呦研制青蒿素的重大 价值,对其“医者仁心”“攻关精神” 等品质心生崇敬。另一方面,通过反 复阅读确定“中医”“中医药文化”等 高频词以及“《肘后备急方》”这一关 键词,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医学文化 的重要价值,进而树立起文化自信心、 自豪感。

  (二)立足写作训练,展开德育渗透

  写作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也 是难点之一。高中语文传统教学情境 中,关注点往往集中在素材收集、技 巧运用、常识积累等方面,却不注重 德育价值的体现,由此造成高中生作 文立意不高、思想浅薄,具体表现为 两方面的问题:其一,文章结构混乱、 内容波澜不惊,很难抓住一个主题或 中心去写作,最终形成的文章就是流 水账,读起来毫无滋味。其二,文章 辞藻华丽、内容旁征博引,但很少出 自真情实感,最终形成的文章华而不 实,读起来矫揉造作。《标准》对于高 中写作教学有着明确的要求,在“自 主表达、用负责任的态度陈述”的基础上,还要体现出“真情实感,培育 科学理性精神”。从这个角度说,德育 渗透的程度直接决定了写作教学水平 的高低,在具体实践中,教师应关注 高中生自身道德素养、人文精神、心 灵品性等的综合体现。

  以部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第 三单元“单元学习任务”为例,第四 部分提出“说得清,道得明”是写 作的基本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完 成“常识中的‘理’”的写作任务之 前,可以先引导学生建立“理与德” 的关系。例如,常识之一“朝霞不出 门,晚霞行千里”揭示了一种自然现 象,只要遵守这一常识,人们的行程 就不会被耽误。由此引申出德育观点: 为人处世要虚怀若谷、多听取他人的 意见,保持谦逊与尊重他人,这样方 能“得道多助”。建立这样一种“理与 德”的关系后,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就 能密切围绕一个中心、一个主题,无 论是引用名言警句,还是结合自身经 历体验,都能够很好地避免言之无物 的问题。

  (三)立足言传身教,展开德育渗透

  如前文所述,“润物无声”是语 文教学德育渗透特点,不宜采取过于 形式化的教学方式。据此,高中语文 教师要注重言传身教,即在日常课堂 教学、课下交流、课外互动等场景中, 适时适当地从课文内容中提取德育观 点,作用于当前学生所面临的问题。

  例如,发现学生因为成绩优秀而 沾沾自喜、目空一切,传统教育方式 无非是告诫、批评,这样取得的效果 并不理想,因为“教师的要求”作为 一种外部干预力量,很自然地会被学 生抵触,也就无法引起道德认知、心 理情绪等层面的波动,即便学生认识 到自己的错误,也难以通过自检自查 的方式改正问题。教师可以引用《阿 房宫赋》的句子:“灭六国者,六国 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 也。”学生从这句话中可以感悟到,六 国和秦国之所以失败,是因为成功之 后过度自满、没有汲取已有的经验。落实到个人层面,引起失败的因素往 往是源自内部,如果自己一味地骄傲 自满,难免会逐渐落后,这种自我感 悟的德育渗透,能够最大程度上调动 学生的反思。

\
 

  同时,立足言传身教展开高中语 文教学德育渗透,也间接证明了和谐 原则的重要性,如果师生关系比较紧 张,彼此不信任,那么任何形式的德 育渗透都很难发挥作用。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教学“听说 读写”四方面的知识传授途径,都能 够很好地作用于德育渗透。一方面, 高中语文课本就是一部很好的德育教 材,其中蕴含大量感性的德育资源, 通过德育观点的渗透,可以将隐含价 值转化为显性价值。另一方面,德育 的实质是心灵教育、人格教育,高中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工作,不能完 全取代思想政治课,尤其为了达到 “润物无声”的效果,需要引导学生主 动探索、反思、建构德育价值,使其 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

  参考文献:

  [1] 汪正文 . 德育在高中语文教学 中的渗透 [J]. 吉林教育,2022(10): 29-31.

  [2] 韩 高 俊 . 立 德 树 人 以 德 促 教——对高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 思考 [J]. 新课程,2021(31):158.

  [3] 张赛花 . 春风化雨,润物无 声——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J]. 课外语文,2021(21):19-20.

  [4] 韦爱 莲 . 在 高中语 文教 学中 渗透德育的策略 [J]. 广西教育,2021 (18):31-32.

  [5] 陈贝贝 .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德 育渗透策略探究 [J]. 考试周刊,2021 (19):3-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56170.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