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
“项目式”是一种学习的应用方式,是学生把学习任务转换为自己的学习项目,进行自主探究或合作探究的一个过程。本文围 绕项目来学习,以苏少版美术五年级下册“桥”的教学为例,结合结果素材太多,反而不利于总结归纳的特点,从驱动认知、引 导了解、评价体验、单元实践、反思、体验五方面展开论述,对美术项目或学习的课堂教学进行深入探索。
[关键词]“项目式学习”,大单元,审美体验,课堂教学
在美术课堂教学中,“项目式学 习”能让学习目标更明确,让学习拥 有驱动力,也能增强美术的体验感。 苏少版五年级下册美术中,有一课名 为“桥”,虽然只占了一课的版面, 但“桥”这一个字,包含的内容就很 广泛,值得学生深入探索,也是开展 “项目式学习”的好题材。在学习中, 学生欣赏认知、深入了解、体验情感、 分层实践,从而收获不一样的审美 体验。
一、无驱动不项目——欣赏认知
“桥”一课是苏少版五年级下册 中的一课,桥的范围比较宽泛,作为 “项目式学习”探究的单元学习很适 合。“项目式学习”应该是有选择、有 内容、有层次、有实践地引导学生参 与美术课堂中展开的丰富的项目活动。
我最终选择了以无锡的桥为创作 主题入手,是因为无锡被美誉为“千 桥之都”,也是我们的家乡,桥在生活 中是最常见的。随着时代的变迁,桥 的造型丰富了起来,设计多样了起来, 老城与新城的桥各有韵味,能够彰显 家乡水弄堂的风韵。
在“桥”的项目活动开始前,我 就请学生进行了一项预习任务——寻找无锡的桥,并将图片放入班级群相 册中。一开始,我看到的桥都是学生 随意选取的,我当即提醒他们,上传 的图片教师会彩印给他们,在之后创 作中有着参考的价值,选桥时必须有 自己的想法或理由,是因为造型美, 还是因为有历史,或是因为有故事。
即使是美术课,也并不能仅仅靠 着新奇来吸引学生,美术也是需要预 习的。预习会产生新的认知,在后续 交流时,学生就会有强烈的自豪感。 尤其是五年级的学生,他们慢慢已经 形成了自我认知,就从选桥这一项驱 动任务来看,我就看到了许多主见。 仅仅寻找一座自己喜爱的桥就可以了 吗?有学生问我:“一定得是大桥吗? 小桥可以吗?不知名的桥是否可以?” 我觉得当然是可以的,桥的价值是人 赋予的,选择就是一种价值观的体现。 如果驱动问题变成“无锡的哪一座桥, 在你的心里最有价值”,学生会寻找出 更多理由,分享自己选择的桥。
在上课前,我将孩子们自主选择 的桥彩印了出来,分发到他们手中, 作为项目的启动素材,也作为送他们 的第一份礼物。拿到自己选择的桥的 图片时,他们的项目已经启动,大家 对《桥》这一课都充满了期待。
二、无引导不项目——深入了解
“项目式学习”的学习方式看起 来好似全程以学生为主,但教师把课 堂留给学生的同时,需要引领学生深 入学习。学生拥有了图片后,无非就 是画下来,但是在画之前,也需要教 师带领孩子们去欣赏感知,在有重点 地观察后,学生才对桥会有更深入的 了解。
实践也去要驱动问题的引导:你 认为桥的哪些基本结构很重要?在第 一课时进行欣赏时,我选了《清明上 河图》中的“虹桥”为引入,请学生 观察虹桥的结构特点:桥身轻盈,却 能倍力承重,特制的木拱结构代表了 宋代造桥技术的巅峰。桥没有桥墩, 桥身的弧形美得像一道彩虹一样横跨 两岸,连大型船只都能畅通穿梭。桥 身无疑是结构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桥是有文化的,也是有造型的, 还有造桥人的智慧。在欣赏四大古桥 时,学生最熟悉的就是赵州桥了,在 之前的课本中曾经学习过。我让他们 猜猜赵州桥屹立了多久,并说说赵州 桥的传说。随后从造型上分析,拱弧 形的结构是桥的一种形态,桥不只拱 弧形一种形态,还有梁桥、浮桥、综合形态的桥。这些欣赏看似对画技没 有什么提升,却可以拓宽学生的眼界 与思维。在讨论与思考中,学生对桥 的认识也会进一步加强。
无锡有那么多拱桥,哪一座更有 特色?在欣赏了一段“城市有意思” 有关清明桥的解说后,孩子们心里都 有了答案,可能无锡的桥没有赵州桥 那么年龄大、本领大,但无锡的单拱 桥确实便利了水乡的交通,为两岸人 民带来了便利,桥的形态也改变了周 遭的路的景致,让江南水弄堂桥韵悠 悠。一座桥的价值体现在历史、人文、 故事上,即使是一座不起眼的小桥, 当与人们的生活产生交集时,就已经 有了价值,会被人纪念,也值得保留。
在问及桥梁结构时,多数学生心 里已然有了答案 : 桥身、桥墩、栏杆 的基本结构,是决定桥形态结构的关 键。在对桥进行写生时,学生们在观 察素材后,就知道从桥身下笔,下有 桥墩,上有栏杆,有些不清楚的结构 或细节,通过桥上栏杆的排列规律来 推测与想象。如果能画一画桥上的人, 或是独伫桥头听风,或是三五成群结 队,或是熙熙攘攘,画面就更有人文 情怀了。
三、无评价不项目——体验情感
美术总是脱离不了“画”的框 架,但随着新课改的推进,美术被赋 予了更多的综合表现形式,国画、版 画、纸塑、泥塑等也都是美术课堂中 基本的创作形式。“项目式学习”在同 一题材下探索不同的创作方式,就是 美术的大单元教学,能让学生收获更 多的体验感。
作业形式是需要教师统一规划设 定的。第二课时,我选用粉印版画的 刻与印的创作方式,邀请学生体验版 画创作。在二年级和四年级的美术教 学中,学生都接触过吹塑纸版画,五 年级在控制用笔上有了明显提升,只 是在用墨上,不少学生依旧控制不好 用量,也控制不好均匀程度。
在版画课程开始,我并不急着直 接刻版,而是去感受桥的气质。驱动问题是:“你选择的桥有着怎样的气 质?桥身上有着一棵石榴树的清名桥 像一位叼着烟斗的大伯,在南长街的 树荫下一守就是 400 多年,满眼的喧 嚣繁华淹没在他淡淡的眼中;有的桥 是美丽动人的,如鼋头渚的长春桥拖 着长长的水袖,簪着粉粉的樱花;有 的桥是华贵的,如惠山寺的金莲桥, 身着缠枝牡丹的华服,等待皇帝的到 来;有的桥像诗人,如长广溪湿地公 园中的石塘桥身披蓑笠,静立风雨满 身淡泊;有的桥像顽童,在山岭草木 间奔跑跳跃过沟壑。桥的姿态吸引着 我们,桥的气质深深地感染了我们, 我们爱桥,更爱桥的气质。”
起初孩子们会比较难接受,随着 深入学习,深入感受,学生也感受到 了桥的沧桑、桥的美丽、桥的淡泊、 桥的可爱……桥的姿态,是一种外在 的美;桥的气质,则是一种内在的 美。选择版画,还因为印的形式能够 表现出桥身斑驳的肌理感觉,也能很 好地概括桥旁景物的朦胧特色。在各 种印的过程中,墨多墨少,轻了,重 了,都能让我们看到不同形式的印痕。 这些印痕像极了岁月的痕迹,看起来 非常有味道。这是版画表现最大的优 势,能够让学生多元感受艺术的形式, 学生体验不同的美术形式带来的艺术 效果。
在版画技法的学习上,用评价的 表格引导他们去深入版画研究,为自 己打星。在用线上,可以控制线条的 粗细、深浅,会用排列的方式刻画肌 理的,可以自评五颗星;在用墨上, 可以均匀拓印,不卡缝,不干墨,拓 印笔触均匀的,可以自评五颗星;在 印版过程中,画面对准正中,不错版, 不花版,拓印均匀的,可以自评五颗 星。刻痕与印痕的美是无法准确评价 的,但是在美术应用技法的过程中, 学生能够通过对自己的评价,感受到 自己掌握了多少。“项目式学习”中的 评价是相对公平的,包含了自评、他 评、师评,评价能够更准确地让学生 意识到美术技法存在的问题在哪里。
四、无单元不项目——分层实践
“项目式学习”也是一种深入的 学习方式,它围绕大单元美术教学开 展。“桥”这一节课,有绘画,有版 画,有设计,有手工,才算完整。
从现实生活中的画桥,到气质感 受版画印桥,到设计景观桥,再到用 综合材料制作桥,每一种体验感都是 不同的,在学习美术技法的同时,也 参与了项目的创作。
在第三课时,设计景观桥时,教 师展示不同的景观桥带来的不同视觉 感受,让学生感受到景观桥不仅仅是 一座便利行人交通的城市桥梁,拥有 设计感的景观桥更是城市中一道亮丽 的风景线。景观桥的设计不但体现了 桥在城市空间的功能,还展示了设计 者的匠心,不同的设计者把自己对桥 的理解、自己的价值观都表现在了桥 里,学生在创作中也需要有自己的主 题风格,同时还要掌握色彩搭配的技 巧。在美术课堂上采用情境教学的方 式能让学生们站在设计师的角度,精 心刻画景观桥设计稿,进行演说展示, 可以在家中借助手机拍成短视频分享 和发布,并在朋友圈以点赞的方式 投票。
在第四课时,造桥时,我会提醒 学生携带综合材料,例如,一次性筷 子、吸管等搭建结构的材料,硬纸板、 矿泉水瓶等支撑型材料,锡纸、超轻 黏土等包裹型材料。在造桥时,学生 两两合作,首先用一次性筷子或吸 管搭建桥梁模型,用软铁丝固定,再 用硬纸板铺满支撑面,用双面胶或海 绵胶粘贴,最后用锡纸覆盖拼贴或用 超轻黏土装饰色彩。五年级的学生接 触综合材料手工的机会不算多,但一 旦做起来,他们会互相商量解决问题 的方法,制作的过程兴趣满满,动力 十足。
任何美术形式都是为了生活服务 的。第一课时的绘画作品,可以变成 桥的宣传册,以册页记录学生的作品 成果。第二课时的版画作品,可以改 造为一张明信片,代表着无锡桥文化,也宣传了无锡的江南水乡文化。第三 课时的设计作品可以变成一场设计师 展览会,寻找最美景观桥的设计者。 第四课时的桥的模型,可以布置一个 精美的桥展,展示来自设计师的合作 成果。
我希望学生在画画的过程中,在 刻印的过程中,在设计的过程中,在 合力制作的过程中,去收获美术的技 能,也收获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 力,可以将核心素养融入生活,将 智慧创作应用于生活,将美术艺术品 变成文创产品,让美术发挥更大的 价值。
《桥》这一课,在美术教材中只 占有一节课的教学内容,但教师可以 自主进行设计,收获的不仅仅是四种 类型的艺术作品,还有学生在美术项 目式学习中的经验积累、技法提升、 成果分享与审美体验。
五、无反思不项目——审美体验
美术项目式教学注重学生的审美 体验,学生的体验感与教师的评价有 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教师需要关注学 生的学习状态,包括参与的积极性、 情感的融入度、合作探究的深度、交 流作品的表现力等。一个大单元结束 后,我会反思如下的问题,问一问自 己是否把最好的审美体验留给了学生。
(一)留给学生的问题
在开展美术项目式学习时,每一 段学习都需要有一个驱动问题,相当 于学生自主预习。有问就必须有评价, 对于学生的反馈,教师需要第一时间 进行评价。除了在课堂上邀请学生分 享自己的预习收获,在课间,我也会 和学生们进行交流,倾听他们的选择、 他们的理解。我也会倾听孩子们讲述 有关桥的形态、桥的材质,桥的故事。 在倾听中,进一步询问他们,如何理 解桥像一个怎样气质的人。一节课的 课后,往往是孩子们心理的轻松一刻, 在聊天中可以让孩子们感受到被关心和 被鼓励的温暖。
(二)节约学生的时间
在学生做作业时,我尽可能在材 料的选择和使用上缩短学生的探索时间。除了绘画用纸,美术的材料是丰 富的,光是版画就需要吹塑板、颜料、 彩烙纸,我尽可能地将课前准备工作 做得完善一些,例如,吹塑板的大小 尺寸,能否适合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 完成勾线创作;比如,海绵蘑菇拓印 更为方便,装颜料的一次性杯子取用 颜料也十分便捷;比如,裁剪好的彩 烙纸上有特别的肌理,分两种色彩, 色彩深的适合古桥,色彩浅的适合现 代桥梁等。这些小小的细节,都可以 让他们印桥时更方便快速,在使用用 完后,还可以赠送给学生,让他们在 回家后,拥有再次探究的机会。这些 微不足道,但恰恰也是完成作品的关 键,还是激发学生热爱美术的秘诀。
(三)展示学生的作品
在展示这一块,我坚持“一个都 不能少”,美术的项目式学习是每位学 生参与美术活动的过程。一幅画的风 格取决于作画者创作时的心情与心境, 好与坏并不是能用得分高或低来草率 评价的。参与了的学生,拥有了审美 体验后的作品,每一幅作品对我来说 都是宝贵的。
作品的展现形式有很多,学生的 涂鸦本是一种展现,代表着收藏;学 生的绘画长卷是一种展现,代表着延 续;学生精致小巧的一张明信片是一 种展现,代表着文创宣传;学生的设 计稿组合是一种展现,代表了集思广 益;学生合作的作品呈现也是一种展 现,代表了合作探究后的成果。如果 美术教室变成一座小型的展览馆,这 样的一次活动作品可以展览一个学期。
(四)尊重学生的表达
一幅画在传达视觉语言的时候, 有的会比较直接,有的会比较含蓄, 有的会比较用心,有的会比较随意, 善意地去看待学生的创作很重要。教 师不要对学生使用美术技法表现的结 果太过苛刻,要学会俯下身去倾听学 生在创作时的想法,我发现总有学生 能表达出我想不到的点,总有学生能 画出我没见过的画,总有学生能在每 一堂美术课后给我惊喜,这是因为每 一个孩子都是创作大师。
六、结语
“桥”这一单元的课,学生能够 自主探究“桥”的历史背景与文化知 识,通过观察写生,发现从简到繁的 绘画技巧;在版画创作过程中,发现 美术的创作形式多样,体验与传统绘 画不同的表现方式;在设计景观桥时, 将个人的生活经验转化为设计的灵感, 让自己的价值体现在设计中;在塑造 桥时,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力量,调 动起思考力在实践中解决问题;最终 在美术“项目式学习”的课堂中,激 发兴趣与特长,拓宽领域打开眼界, 学会设计体现价值,互相合作动手 实践。
美术“项目式学习”的大单元教 学中,教师需要做的是合理判断学生 的能力,将一些力所能及的问题大胆 抛给学生;合理地引导学生欣赏与感 受,在课堂中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创作 兴趣;以情共情,美术课也可以融合 美的语言表达,激发起学生对桥的心 理感受,调动起学生的情感表达;在 设计项目时,美术教师需要结合美术 的学科特色,设计多种技法的探索过 程,让美术活动深入学生的内心。
“桥”单元完成的那一刻,项目 拥有了更远的发展空间,桥的主题范 围也不仅仅局限于美术,还有文学、 科学,学生如果有心探索,他们一定 会发现更多更好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尹少淳,胡知凡 . 美术核心素 养大家谈 [M]. 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 2021 :116-127.
[2] 郑金洲 . 教师如何做研究 [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 83-88.
[3] 尤 小 平 . 学 历 案 与 深 度 学 习 [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 :52-5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561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