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 古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 , 是中华民族审美艺术和水平的体现 。 高 中古诗词教学是培养学生审美意识 、提高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的重要载体 , 是发展学生 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 。 高中语文教师要从审美教育角度出发 , 在提高学生对古诗词 整体认知的基础上 , 培养学生吟诵习惯 、 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 引导学生分析用词精妙 、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 , 帮助学生构建审美意境 、感受古诗词的意象美 , 在比较学习中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 让学生在古诗词学 习 中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 。
关键词 : 高中古诗词,审美体验,教学策略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 2020年修 订) 》(以下简称“新课标”) 提出 , 要发展学生四方面 的学科 核 心 素 养 , 其 中 就 包 含 了 “审 美 鉴 赏 与 创 造”。作为一门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维兼具的学科 , 语文教育是提高学生审美素养的重要途径 。教师要 发挥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作用 , 让学生在语言文字 运用中获得美感体验 , 提高审美意识和情趣 , 培养审美创造表现能力 。古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 瑰宝 , 其用词优美 、意象丰富 、格律多样 , 具有独 特的审美特征 , 是学生接受审美教育 、获得审美体 验的重要载体 , 在培养学生审美意识 、提高审美能 力和鉴赏能力方面有着突出价值 。
一 、高中古诗词审美教育中存在问题
高中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体验 , 是教师通过审 美教育 , 让学生感受美 、欣赏美 、创造美 。在实际 教学中 , 高中古诗词审美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 并不 利于学生获得更好的审美体验 。
1. 教学 目 标仍显功利化 , 审美教育易受忽视
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 , 教师大部分精力用于讲解字 、词 、句的意义 , 分析古诗词抒发的诗人情感等 。在这些理性知识的传 输过程中, 本应当更进一步引导学生体验、感悟古诗词所蕴含的审美特质 , 但教师因课时限制、教学内容设计 等因素影响 , 不能进一 步引申教学 , 将审美教育更好地融入古诗词教学活动 , 无法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科所具有的感性价值 , 而学生也因为缺少足够的审美教育 , 不能通过语文古诗词学习获得审美体验 。
2. 教学方法仍显程式化 , 学生主体性易受忽视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 , 不少高中教学已经意识到发展学科素养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 , 力主将新课标要求融入课程改革发展 。但在实际教学中 , 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时 , 容易出现两种极端情 况 , 一 种 是 仅 立 足 于 古 诗 词 内 容 本身 , 讲 解 遣 词 造 句 、用 典 修 辞 、意 象 韵 味 等 , 就“美”讲“美”, 甚 至 形 成 程 式 化 、套 路 化 的 框 架 内容 , 看似既对学生进行了审美教育 , 又满足了学科考试的需要 , 实则忽视了学生在审美教育过程中的主动性 、互 动 性 , 不 利 于 培 养 学 生 的 审 美 创 造 能力 ; 另一种则是古诗词审美教学过于发散 , 在教学过程中 , 脱离古诗词本身和学生实际的学习理解能力 , 将审美理论 、韵味理论等过于抽象的理论概念引入课堂 , 反而不利于学生对古诗词产生正确的审美体验和评价 。
二 、高中古诗词教学获得审美体验的有效策略
审美体验是一种精神和心灵上对美的感受 , 学 生在高中语文古诗词学习中获得审美体验 , 需要建 立在充足的古诗词知识积累和有效的审美教育基础 之上 。教师要将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融入教学 活动 , 带领学生进行审美体验 、学会审美评价 , 才 能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 、健康向上的审美情 趣与鉴赏品位 , 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
1. 培养学生吟诵习惯 , 感受古诗词的韵律之美
自古以来 , 吟诵就是品味 、鉴赏古诗词的重要 方式 。在高中古诗词教学过程中 , 学生通过吟诵能 感受到古诗词所具有的节奏鲜明的韵律感 , 体验其 独特的韵律美 。这也是学生进行语言实践的重要方 式 , 可以帮助学生培养丰富的语感体验 。在教学过 程中 , 不少学生羞于在同学面前吟诵古诗词 , 认为 这种“摇头晃脑”的诵读方式是古代老学究的象征 。 因此 , 要想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古诗词吟诵中 , 就要 端正学生对吟诵的态度和看法 , 通过组织学生观看 电影《掬水月在手》, 在观看中国古典诗词大师叶嘉 莹先生吟诵场景的过程中 , 提高学生的吟诵兴 趣 , 让学生自行观看《中国诗词大会》, 感受同龄人吟诵 古诗词所带来的美感体验 , 学习吟诵技巧 。在教学 实践中 , 教师可以从古诗词的押韵特点出发 , 指导 学生注意声调 、停顿 、强弱等节奏变化 , 掌握吟诵 技巧 , 体验诗歌的声调节奏之美 。
教师要带领学生在吟诵中把握押韵的特点 , 读 出声调 。古诗词中的古体诗和近体诗在韵脚的使用 上各有不同 , 古体诗韵脚多变 , 押韵灵活 , 故而强 弱交替 、音调多变 , 读来多有婉转之感 。如李白的 《将进酒》是以五言和七言为主的杂言体乐府诗 , 其 韵脚多次转换 , 与整首诗的叙事内容相贴合 , 由此 形成声调回环往复的效果 , 呈现不断反复的咏叹韵 律 , 学生读来声调多变 , 节奏明显且强烈 , 正能体 会诗人悲伤 、 自信 、愤懑等多种情绪的 复 杂 表 达 , 带着诗人的情感来吟诵诗歌 , 体验其韵律之美 。在 近体诗中 , 律诗和绝句押韵严格 , 读来 抑 扬 顿 挫 , 节奏整齐 , 如杜甫的《登 高》, 被 誉 为“古 今 七 律 第一 ”, 偶句押韵 , 韵脚统 一 。 教师在带 领 学 生 吟 诵时 , 要感受韵脚整齐带来的阅读感受 , 首联描写萧瑟秋景 , 应当语调平缓引入 ; 颔联无边落叶和不尽长江 , 以壮阔之景衬托悲凉气氛 , 应以高亢之声抒发悲愁之情 ; 颈联描写悲秋苦病之情思 , 吟诵时要更显悲伤之感 ; 尾联中的悲愁更难排遣 , 要以绵延之语调突出悲愁之 不 断 。 整 首 诗 是“二 二 三”节 拍 ,节奏朗朗上 口 , 与之相对的却是萦绕在字词中化不开的悲苦哀愁和忧国忧民的情操 , 韵脚的整齐也让诗歌自始至终都处于同一种情感中 , 学生也会随着吟诵深入理解诗人情感 , 所体验到的不仅是诗歌的韵律之美 , 还有诗歌丰富的情感 。
2. 增强学生分析能力 , 感受古诗词的语言之美高中语文教材中并不缺少语言优美 、用词考究的文学作品 , 但古诗词作为古代文人学者智慧的结晶和中华古典文学的代表 , 有着独特的语言美审美特征 。古诗词的语言简洁却又包含世间万象 , 用词精练却又呈现丰富美感 , 一字一词都能带来别样的审美体验 。学生若想在古诗词鉴赏中获得更好的审美体验 , 就必须学会欣赏其语言美 , 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文本研读 , 引导学生掌握分析研究古诗词的方式和方法 , 提高对古诗词关键字 、词的理解能力 , 进而获得古诗词语言美的体验 。
《春江 花 月夜》沿 用 陈 隋 乐 府 旧 题 , 题 目 中 的春 、江 、花 、月 、 夜 五 种 事 物 , 本 身 就 是 美 的 代 表 , 诗人则将此五种事物放在同一首诗中 , 构建起 极富吸引力的美妙景象 。诗人开篇便以简练文字营 造了连海江潮 、月潮共生的宏伟景象 , “生”字所用 实为精妙 , 将明月由天边升起 、潮水自远方翻涌而 来的场景描绘 得 愈 加 生 动 , 首 句 春 、 江 、花 、月 、 夜五种事物便全部出现 , 呼应题目 。接下来 , 诗人 并未直接写月光 的 明 亮 , 而 是 通 过 描 写 闪 光 的 江 水 、 晶莹洁白的春花 、飞扬的冰霜等 , 反衬月光将 夜晚照得亮堂堂 , 这种修辞手法的使用 , 让诗歌语 言更显含蓄 , 呈现别样美感 。诗人并未将笔墨仅用 于景色描写 , 望着夜空中的皎皎孤月 , 陷入遐思冥 想 , “江畔何人初见 月? 江 月 何 年 初 照 人”“人 生 代代无穷已 , 江月年年望相似”, 看似循环往复 的 词句 , 却组成了对 于 人 生 哲 理 和 自 然 奥 秘 的 深 入 思 考 , 很自然地从自然景色描写过渡到关于人生的探 讨 , 为之后抒发相思之情奠定基础 。“谁家”“何处” 二词 , 互为对仗 , 以提问的修辞方式诉出离愁别恨 普遍存在人间的事实 , “可怜楼上月裴回”, 此句用 词和修辞 都 十 分 精 妙 , 将“月”拟 人 化 指 代 闺中 思 妇 , “裴回(徘徊) ”则更为传神 , 既是指月光因浮云 游动而忽明忽 暗 , 又 是 指 月光 怜 悯 思 妇 而 不 忍 离 去 , 而思妇却又因触景生情 , 思念之情 愈 加 浓 烈 , 她想要“拂”去这让她心生思念的月光 , 但月光却又 重新“卷”来 , 这两个词的运用 , 让思妇的形象更加 具体生动 。最后几句诗人描写游子思乡之情 , “藏” 字生动描写了月亮落 入 海 雾 迷 蒙 之 中 的 场 景 , “梦 落花”“无限路”, 都是游子思乡却不能归的无奈之 情的流露 , 而“摇情”一词形象描绘出游子思乡情的 绵延不绝 、拂之不去 。教师在进行该诗教学时 , 要 发挥诗歌自身语言优美 、含蓄隽永的特点 , 在深入 分析 、讲解诗句过程中 , 让学生体会到每个词 、每 句诗的精妙之处 , 获得语言美感体验 , 并将学到的 分析方法应 用 到 其 他 诗 歌 尤 其 是 选 修 诗 歌 的 学 习 中 , 提高审美能力 , 获得审美体验 。
3. 提高学生思维水平 , 感受古诗词的意境之美 高中古诗 词 一 个 重 要 的 审 美 特 征 就 是 意 象 丰富 , 能够营造独特的审美意境 , 抒发诗人的思想情 感 , 呈现古诗词所具有的“韵味”。教师在进行审美 教育时 , 要注重探索古诗词的意蕴特点 , 分析诗歌 意象 , 剖析诗歌意境 , 这是学生体验古 诗 词 内 容 、 理解诗人情感 、 品味审美特质的重要基础 。教师在 带领学生体验古诗词意境之美时 , 需要让学生深入 思考 、积极参与 , 主动走进古诗词所营造的意境之 中 , 感受不同意象带来的不同审美体验 , 同时结合 生活实际 , 主动构建学习情境 , 与古诗词内容相结 合 , 提高鉴赏能力 。
在教学柳永的《望海潮 · 东南形胜》时 , 教师可 以与姜燮的《扬州慢 · 淮左名都》进行比较 , 在分析 不同意象营造的不同情境过程中 , 让学生对古诗词情境之美有更 深 入 的 理 解 。 在 进 行 两 首 宋 词 教 学前 , 教师可选择与杭州 、扬州历史发展和人文景色有关的纪录片或是影视片 , 让学生提前观看 , 形成对杭州和扬州的 初 步 印 象 。 如 果 有 去 过 两 地 的 学生 , 则可以在课堂上作为重点提问对象 , 将生活经验投射到古诗词学习中 , 在生活经验基础上感受古诗词的意境之美 。柳永《望海潮 · 东南形胜》的风格与词人一贯的词作风格有所不同 。在这首词中 , 柳永的情感不再婉转含蓄 , 而是豪迈奔放 。教师在进行教学时 , 可引导学生带着词人此种情感流露 , 结合所观看影片或是个人游览杭州的感受 , 走进词人所营造的意境之中 , 或是化身莲中嬉戏的孩童 , 或是化身西湖边走过的达官贵人 , 也可以是十万人家中的 一 户 , 来 体 验 词 中 意 境 之 美 。在 进 行 姜 燮 的《扬州慢 · 淮左名都》教学时 , 该词前三句也是描写扬州的繁华景象 , 可是转笔就写十里春风吹过的地方全是青青荠麦 , 哪里还有人家生活的景象 , 尽显扬州的萧条之景 , 战乱之后的二十四桥 、湖水 、月亮仍在 , 但是 却 已“冷”“无 声”, 与 上 词 所 使 用 意象 、营造意境截然不同 。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词作内容 , 再次走进词人所构建的意境之中 , 所感受到的则是一种苍凉之美 , 获得不同的审美体验 。
三 、结语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 , 教师要树立审美意识 , 发挥审美教育作用 , 将新课标所提出的发展核心素养要求落实到教 学 活 动 中 , 采 取 更 加 多 样 的 教 学 方式 , 以古诗词作为开展审美教育的重要载体 , 为学生提供好的审美体验 , 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 能 力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
参考文献
[1] 薛启利 . 审美教育视角下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策略探究[J] . 语文教学通讯 , 2022(3) : 14-16.
[2] 巴晓彤 . 新课标下的高 中 古 诗 词 审 美 教 育 简 论[D] . 哈尔滨 : 哈尔滨师范大学 , 2015.
[3] 陈桂花 . 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审美体验[J] . 课外语文 , 2021(6) : 39-40.
[4] 杨 昕 璐 . 高 中 古 诗 词 教 学 中 学 生 审 美 素 养 培 养 研究[D] . 哈尔滨 : 哈尔滨师范大学 , 202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620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