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理念为大众所接受,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内容的组成部分也受到了教育界的重 视,良好有效的音乐教育对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核心素养的培育都有着明显的推动作用,声势律动是音乐教师开展音乐教学 活动的手段之一,本文将从提升声势律动在音乐课堂中的有效性入手进行探究,以期为提升初中音乐课堂质量贡献自己的一份 力量。
关键词:音乐教育,声势律动,初中音乐
新课标的实施为中学音乐教学指 明了方向,也对音乐教学的开展提出 了更高的要求,即创新音乐课堂教学 模式,用多样化的音乐手段开展音乐 活动,这对提升音乐课堂的有效性和 质量都有着重要作用。声势律动主要 是引导学生将音乐和舞蹈结合在一起, 是音乐教学中特有的一种教学方式, 科学的声势律动教学可以有效强化学 生在音乐节奏方面的认知能力,帮助 其学习更多、更深刻的音乐知识,提 升学生音乐学习的层次。如此,初中 音乐教师要提高对声势律动的认识, 将其融入到初中音乐教学活动当中, 这是提升音乐教学效率的重要策略。
一、声势律动教学法
律动教学法最早出现在 20 世纪 初,由瑞士教育家达尔克罗兹提出并 开展相关音乐实践教学。声势律动教 学法主要是将身体作为乐器,通过不 同的肢体动作、肢体不同部位发出的 不同声线来表达音乐中的韵律、节奏。 声势律动在运用过程中不需要抽象或 者具有难度的技巧,任何人在任何情 境下都可以根据自身对音乐的理解加 以运用,表现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十分方便且具有独特性。教师在适度性、 指向性、典型性的原则下在初中音乐 课堂中运用声势律动教学法可以充分 调动起学生音乐学习的积极性,充分 发挥出音乐课堂的教育价值。
二、初中音乐教学现状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以往学校管 理者、教师和家长,甚至是学生都将 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文化课的教学 和学习上,忽视其他教育课程的开展。 新课改实行以来,教师的教育观念有 所转变,对音乐课程的认识逐步提高, 但是思想观念的转变是一个长期的过 程。此外,长期被边缘化的音乐教育 由于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对音乐教师 的教育教学能力培训不够,导致部分 一线音乐教师教学能力不足,教学过 程中出现教学方式单一、固化,教学 过程枯燥、教学氛围沉闷等问题,对 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无法起到调动 作用,甚至会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学生 的抵触心理。最后,教育信息化的教 育变革大背景下,高效的音乐教育教 学活动的开展离不开先进的教学设备, 但是目前仍然有很大一部分的初中由 于教育经费不足等原因缺乏相关的教育设备,制约着音乐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声势律动在初中音乐教学中 的应用策略
(一)开展多样音乐活动,激发学 生学习兴趣
传统的音乐教育以教师的讲授为 主,主要是对学生进行音乐知识和演 唱技巧的输出,初中音乐教材中又多 以民族音乐、传统音乐为主,演唱技 巧较为复杂,不可避免地导致教学课 堂变得单调乏味,这样的课堂不仅不 能够调动起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在 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学生对于课堂教 学内容的吸收效果。初中生正处于身 心快速发展的阶段,也是表达自我欲 望最强烈的时期,同时又是心理十分 敏感、脆弱的时期,因此,初中音乐 教师应该充分掌握初中生在此阶段的 心理特征,开展丰富多样的音乐活动, 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及时给 予学生鼓励和赞扬,要时刻关注其心 理变化,发现问题及时与其沟通,消 除其困惑和焦虑情绪。为学生在音乐 课堂上营造自由、宽松的教学氛围, 让其可以放松心灵,参与到多种形式 的音乐教学活动当中,在活动中增加对于音乐学习的兴趣,爱上参与音乐 活动。
以人教版初中音乐教材七年级上 册第四单元《孟姜女哭长城》一课为 例,本节课主要是通过欣赏歌曲《孟 姜女哭长城》使学生了解长城的历史 和关于长城的一些传说,了解歌曲的 背景,学会分析歌曲的曲式结构等。 音乐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图片, 为学生讲述《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 引起学生对本节课歌曲的学习兴趣。 “了解了孟姜女与长城的故事,今天我 们一起来学习一首与这个故事有关的 歌曲,一起来感受一下。”通过这个过 渡,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本节课的 教学内容上,然后播放江苏民歌《孟 姜女》初步感受歌曲中表达的情绪, 聆听河北民歌《孟姜女哭长城》,教师 在两首歌曲播放结束后提问:“这两首 关于孟姜女的歌曲伴奏都是什么样子 的?旋律都有什么特点?猜测一下为 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你如何将其不 同表现出来呢?”为学生提供表达自 己思想的机会,教师进行最后的总结, 帮助其梳理两首歌曲中的异同之处, 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予以肯定。
(二)突出课堂听觉训练,优化律动教学效果
音乐是音乐人将自身的思想情感 蕴含在歌词、旋律当中,通过演唱抒 发的一种特殊的情感表达艺术,倾听 者需要借助歌曲的旋律、节奏和歌词 来对歌曲进行深度的赏析,而对其进 行赏析的过程离不开视觉和听觉的参 与,特别是听觉,其直接影响着倾听 者对于音色、音高等的感悟和认知理 解。听觉训练也是声势律动训练中不 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因此,初中音乐 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对学生开展听觉 训练的重要意义,教学过程中可将音 乐中的音高、音色、旋律等基本乐理 知识以符号化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 并利用相关的乐器帮助学生认识和掌 握符号代表的音高,进行和声练习,提升对音乐的听觉敏感度,以便学生 能够精准配合音乐做出相应的律动动 作,实现音乐律动教学效果的提升。
以人教版初中音乐教材八年级上 册《猎人合唱》一课为例,本首音乐 作品是作曲家韦伯的代表作品,整首 作品中运用了双响筒、响板等诸多乐 器,节奏、音高等富于变化,是开展 学生听力练习很好的作品内容。本节 课的主要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作曲 家韦伯的生平经历及其代表作品、作 品风格等基本知识,在感受作品的基 础上对作品中的速度、力度、唱法变 化有所感知,并能够以丰富的肢体动 作表现歌曲的内容,以饱满的情绪演 唱歌曲内容。在学生听觉训练部分, 教师播放音乐作品,让学生对其有初 步的感知,教师进行范唱,实际演绎 歌曲,让学生对歌曲中的音高等音乐 元素变化和展现有更加深刻的认知, 带领其分析歌曲中的节奏速度和节拍 的强弱变化,利用不同的伴奏乐器配 合教师演唱作品,引导学生用肢体动 作替换伴奏乐器,实现声势律动的有 效教学。
(三)利用音乐律动游戏,提升音 乐感知能力
音乐的欣赏能力和感知能力都离 不开对音乐节奏、旋律的感知、掌握, 要想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开展声势 律动活动,提升学生对音乐节奏感的 感知能力是不可或缺的环节。游戏是 学生最喜欢的学习方式,初中生也不 例外,教师可以从整体角度对音乐进 行分析,充分了解课程内容音乐的特 点,在开展音乐作品赏析活动的过程 中使学生明白不同的歌曲中有着不同 的旋律,旋律对于作者思想情感的表 达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教师要将声 势律动教学融入到精心设计的音乐律 动游戏当中,通过游戏活动提升学生 对于音乐旋律和节奏的认知,引导其 能够根据音乐作品的不同旋律创编肢 体表达动作,增加音乐活动的趣味性。
以人教版初中音乐教材八年级上 册《动物世界》片头曲一课为例,本 节课主要通过赏析音乐中鸟、鸡、鸭 的动物形象,将这几种动物的自然叫 声与音乐中的形象作比较,感受音乐 中动物的可爱形象,感知音乐作品的 魅力,激发学生对动物的喜爱之情和 对音乐学习的兴趣。教师带领学生一 起演绎歌曲《小小动物出来玩》,让 学生戴上头饰扮演不同的小动物,让 学生跟随音乐中的不同动物做动作, 营造音乐课堂教学活动氛围。“这么 多的动物都来参加了森林聚会,场面 一定会非常热闹,从远方赶回来的 动物朋友也加入到了这场聚会当中, 我们一起听一下声音猜测一下是谁 吧!”“同学们听出来是哪个动物朋友 了吗?”“我们一起来听一下音乐中的 鸟叫声是什么样子的吧!”播放歌曲 《云雀》初步感知音乐作品中鸟儿的飞 翔情况,引导学生跟随音乐中的节奏 舞动肢体,模仿歌曲中鸟儿的飞翔, 开展歌曲律动,在实际肢体动作的控 制中对音乐的节奏有更加深刻的感知。
(四)深入探究音乐内涵,促进学 生身心发展
在初中阶段开展音乐教育的目的 除了让学生系统地学习到与音乐相关 的知识内容和演唱技巧,更重要的是 要让学生掌握音乐的鉴赏能力,对优 秀音乐作品进行深度赏析解读,感知 到音乐作品中表达出来的思想情感, 与其产生共鸣,获得精神上的洗礼、 升华。初中音乐教师在开展音乐教学 活动的过程当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 对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作者经历等 方面进行了解,将学生带入到创作者 当时的心境当中,在对音乐作品赏析 时,带领学生重点挖掘歌词中的意境 和内涵,在头脑中构建出音乐作品为 倾听者勾画出的景象,在身临其境的 感受中透过歌词探究创作者的内心世 界,提升对音乐作品的认知理解程度, 在优秀作品的赏析和熏陶中获得身心双方面的发展。
以人教版初中音乐教材八年级上 册《白毛女》一课为例,本篇作品是 歌剧,学生对于歌剧的了解较少,因 此,教师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应该注意 帮助学生赏析歌曲的乐曲结构、情绪, 了解歌剧与其他音乐艺术表现形式的 不同。音乐教师在开展正式的音乐活 动之前要利用多媒体等途径为学生讲 解歌剧的相关内容,使其对歌剧这种 特殊的表现形式有一定程度的理解, 以便其更好地理解要学习的音乐作品 内容。播放《白毛女》的相关创作背 景视频,让学生了解抗日战争时期底 层民众的艰苦生活,通过对人物形象 的赏析在心中感受到天真可爱的喜儿、 受尽剥削的老实农民杨白劳形象,在 深度的作品分析中与作品中的人物产 生情感上的共鸣。教师可以组织《白 毛女》的歌剧表演,通过进一步的演 绎加深对其的认知,也使学生对自身 情感和肢体的控制更加灵活,获得身 心双方面的成长发展。
(五)营造沉浸体验课堂,提升学 生反应能力
声势律动要求学生能够跟随音乐 作品音量的高低、节奏的快慢等利用 肢体动作将其表现出来,这种音乐教 学方式,不仅仅对学生对音乐作品的 感知能力、听觉能力有较高的要求, 同时也对其反应能力和注意力有着一 定程度的要求。只有实现学生注意力 的高度集中才能够敏锐、准确地捕捉 到歌曲中的每一次节奏、节拍的强弱 和速度变化,及时调整自身的动作强 度和速度,使律动动作与歌曲的节奏、 旋律实现完美的契合。沉浸体验的音 乐课堂可以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使其全身心投入到音乐活动当中,实 现身心的放松,进入到音乐的世界, 这样的状态可以帮助学生更好感知音 乐作品表达的内容。在放松状态下更 好地运用自身的肢体语言对音乐作品 进行表达,使其能够快速根据音乐的变化转变自身的动作,使音乐更加立 体生动,也展现了学生对于作品独特 的理解。
以人教版初中音乐教材《 c 小调 第五(命运)交响曲》一课为例,教 师先播放赏析主部音乐片段,让同学 感受乐曲中表达出的阴森恐怖氛围, 感知乐曲的力度。播放欣赏副歌音乐 片段,让学生感受到乐曲中表达出来 的希望和温馨。教师引导学生对主部 和副部的音乐节奏、旋律、力度等进 行对比分析,引导学生运用线条、词 语、图画等形式将自己倾听音乐时的 真实感受记录下来,感受贝多芬与命 运抗争时的心理历程。最后,让学生 根据自己的心境体会创编肢体动作, 跟随乐曲节奏进行表达,在配合音乐 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灵活反应能力。
(六)注重音乐改编创新,培养学 生创新能力
声势律动教学法主要是运用学 生自身的肢体动作表达音乐作品的内 涵,要在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内容、节 奏和旋律等基本音乐构成熟悉的基础 上进行肢体动作的创编。教师在开展 音乐活动的过程当中,要运用多媒体 软件、自身的示范等多种途径帮助学 生发挥自身的想象能力,在头脑中对 音乐作品的形象进行勾画。引导学生 结合旋律等音乐元素理解作品中的情 感,让学生依据自己对作品和肢体动 作的理解,为不同节奏的歌词配上不 同的肢体动作,在整个过程中发挥学 生对问题发现、分析和解决的能力, 使其对音乐作品做出创造性的解释和 表达。
以人教版初中音乐教材《校园的 早晨》一课为例,本节课的歌曲中有 切分音、前半拍休止的节奏,教师可 以播放歌曲让学生感受歌曲活泼、欢 快的氛围,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校园 经历对歌曲中表现的情境展开想象, 并根据自己的校园生活感受对歌曲中 的内容进行肢体表达,使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歌曲理解和演绎。
例如,当歌曲播放到“亲爱的伙伴 共享阳光雨露”这句歌词时,学 生可以跟随歌曲节奏和歌词内容做出 肢体伸展动作和原地旋转动作,以此 来体现出温暖阳光所带来的生机勃勃 的气息,同时,借此表现出阳光、雨 露、小树、伙伴为校园增添的无限生 命力。学生通过参与音乐创编活动, 不仅提高了创新能力,还能借此加深 了对歌词的理解和记忆,并在声势律 动中充分感受到歌曲中的思想情感。
四、结语
综上所述,音乐是美的一种特殊 的表达方式,优质的音乐作品可以净 化倾听者的心灵,使其获得精神上的 洗礼与升华。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 的组成部分,不应该仅仅使学生获得 知识上的提升,更应该帮助学生掌握 音乐的鉴赏技巧,帮助其通过声势律 动等方式理解音乐作品中的歌词内涵 和节奏旋律等,培养学生感受美、欣 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刘艳芳 . 声势律动在初中音乐 教 学 中 的应 用 [J]. 新智 慧 ,2020(35): 13-14.
[2] 王菊梅 . 声势律动在初中音乐 教学中的运用 [J].教育艺术 ,2020(10): 49.
[3] 方莹 . 初中音乐教学中应用声 势律动教学方法的研究 [J]. 考试周刊 , 2020(84):151-152.
[4] 刘爽 . 声势律动在初中音乐 教学中的运用探究 [J]. 中国多媒体与 网络教学学报 ( 下旬刊 ),2020(09):58- 59.
[5] 陈太山 . 声势律动在初中音乐 教学中的运用探究 [J]. 当代家庭教育 , 2020(22):11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557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