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文章首先分析了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的机理,包括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的基本内容、主要原则、主要 方法和基本规律,然后从社会、家庭、学校三个方面入手论述了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的路径。
关键词:劳动精神,大学生,时代价值,培育机理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培养德 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 中 国青年始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而 培育大学生的劳动精神是助力人才强国建设之需,是 助力大学生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之需,是助力大 学生成长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之需。
一、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的机理
(一)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的基本内容
1.具有良好的劳动精神面貌 。 良好劳动精神面貌 是社会主义建设可靠接班人首先应当具备的。进入新 的时代以来, 一个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的创造,与 广大劳动者劳动热情的极大焕发、劳动积极性主动性 创造性的空前高涨是离不开的。大学生劳动精神面貌 的形成, 不仅能够展现青年学生昂扬向上的拼搏斗 志,还能够激发大学生的劳动热情、增强大学生劳动 的积极性和情感认同 。随着新征程的向前迈进,新目 标的如期实现需要一代代劳动者的辛勤劳动和接续 奋斗,而当代大学生作为劳动者大军中的一员,要想 做到接续奋斗和永久奋斗,就需要其呈现昂扬向上的 劳动精神面貌。
2.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取向 。正确劳动价值取向 主要是指学生对于劳动的态度及体会劳动的伟大和 力量,具备正确的劳动观念,懂得劳动是财富的源泉、 是幸福的源泉,是通向成功的必经之路的道理,进而 对劳动怀有深厚情感。而当前大学生群体中仍存在不 劳而获、贪图享乐、投机取巧等思想,且不想劳动、不 会劳动, 认为劳动并不能获得财富的思想依然存在。 而正确劳动价值取向的形成,能够增强大学生投身劳 动的积极性,让大学生懂得劳动创造人、创造价值、创 造财富、创造美好生活的道理,进而尊重劳动,尊重普 通劳动者,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增强劳动认同感,从 而自觉投身劳动。
3.提升劳动技能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素质 是立身之基,技能是立业之本”[2] 。技能的具备是完成 一项事业的基础,新征程的向前迈进需要依托精湛的 劳动技能水平 。青年大学生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 发挥着重要作用,故提升大学生劳动技能水平,能够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出技能型人才,也能够提高 大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思维 。要 想培育大学生的劳动精神,不仅要注重引导学生在劳 动实践中发挥技能,做到能干,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 在劳动实践中能够实干、巧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劳动思维 。概言之,大学生劳动技 能水平的提升是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的重要内容。
(二)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的主要原则
1.育人导向原则。准确把握育人导向原则,对于坚 持党的教育方针、培育大学生的劳动精神具有重要意 义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肩负着重要的 使命和担当,故学校应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战略高度培育时代新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注重学 生综合素质和劳动素养的提升 。然而当前大学生群体 中仍存在行为懒散、不愿劳动的现象,导致其与时代 新人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因此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 应坚持从育人的战略导向出发,按照时代新人的要求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劳动素养。
2. 时代性原则 。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要紧跟时代 步伐,与时代发展同向同行,与时代呼声同频共振 。不 同时代的劳动教育内容、方式和目标具有不同的时代 特征, 因此当前的劳动精神培育也要体现时代特征, 彰显中国特色,把握时代性原则。
3.协同联动原则 。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要把握协 同联动原则,发挥协同效应 。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单 靠学校教育往往不够,还应发挥政府、家庭和社会等 不同主体的作用 。高校作为育人的主阵地,要充分彰显自身的主导地位,开展好劳动工作,做好学生的教 育工作, 引导学生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观,将 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在实践中感受劳动的伟大 。此 外,高校要与家庭、社会和政府建立联系,发挥四者 协同联动作用,多方发力,真正让劳动精神培育取得 实效。
4.创新性原则。“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 止境。”[3]创新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大学 生劳动精神培育要把握创新性原则,在继承和发展中 华优秀传统劳动思想的同时,紧跟时代步伐,顺应潮 流,不断创新。概言之,学校要在遵循教学规律和学生 成长规律的前提下, 不断创新培育内容和培育手段, 更新培育目标。
(三)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的主要方法
1.理论教育法。所谓理论教育法,就是通过理论学 习、讲解、运用,提高个体劳动素质的方法 。人的实践 要受到一定的思想、理论支配,不受任何思想和理论 支配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这也是人区别于动物的 根本所在。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马克思说人比蜜蜂 不同的地方,就是人在建筑房屋之前早在思想中有了 房屋的图样。”[4]这句话强调人的实践活动离不开思想 和理论的指导,只有具备思想和理论,才能为工作的 开展把准方向,提供导向目标 。在大学生劳动精神培 育过程中同样需要思想和理论的指导,即学校要办好 劳动教育,开展好劳动工作,促进学生劳动精神的形 成,而这些都离不开理论教育。
2.实践锻炼法。实践锻炼方法就是有计划、有组织 地引导个体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不断提 高思想觉悟和认识能力的方法。人的意识是社会环境 和客观事物在人的头脑里的反映,人只有通过实践才 能接触事物的现象,只有通过实践,才能透过事物的 现象发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进而形成正确的思想。 思想、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同时又反过来为实践服务。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检验学生对于劳动思想和理论的 掌握程度,以及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因此大学 生劳动精神的培育也应以社会实践作为教育的基本 方法。
3.榜样示范法 。榜样示范法是指以榜样人物的高 尚思想、模范行为、卓越成就等影响受教育者的思想、 感情和行为的一种德育方法。榜样示范法通过鲜活的 典型人物或事件对学生进行教育,从而激起学生思想 情感的共鸣,引导学生学习、对照和仿效,这样更富有感染力和可接受性 。劳动模范是民族的精英、人民的 楷模,是最美的劳动者,他们的典型事迹通过广泛的 宣传,会激起学生群体的思想共鸣,引导学生向楷模 看齐,学习他们身上优秀的品质,这样也能够在全社 会范围内营造良好的劳动精神培育氛围,故榜样示范 法在劳动精神培育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
(四)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的基本规律
1.主体与客体相统 一 的规律 。劳动精神的培育者 属于主体的范畴,这一范畴是劳动精神培育的中心范 畴,贯穿劳动精神培育全过程 。客体主要是被培育者 即学生,学生是培育活动的依托者,是劳动精神培育 效果的直接体现者,离开了学生,也就无所谓劳动精 神的培育过程。劳动精神培育不是培育者单向认识和 改造培育对象的活动,而是培育主客体双向互动的过 程,作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培育对象必然会直接或间 接关注和审视培育者的言行和思想,是否接受并对其 效仿或拒斥, 正如马克思所说的:“理论一经掌握群 众,就会变成物质的力量。理论只要能说服人,就能掌 握群众;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 。所谓彻底,就是 抓住事物的本质。”[5] 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培育者通过 学生的互动反馈,也能够不断改进教育的内容、方法 和载体, 进而使劳动精神培育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因此, 在培育过程中要遵循主体与客体相统一 的规 律,唯有做到两者的统一,培育的过程才真正存在,才能完成教与被教的互动统一。
2.理论与实践相统 一 的规律 。教育既有他人对受 教育者施加影响的教育,也有受教育者把自己作为教 育对象,自觉、主动地进行自我教育,但无论是他人教 育还是自我教育,都应强调实践的重要性;他人教育 和自我教育都要通过思想和理论来对受教育者施加 影响,而理论只有指导实际并解决实践问题,才能说 服人、教育人;实际情况中只有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 才能赋予实际发展的目的和价值,也只有这样,大学 生劳动精神培育工作才有理论与实践意义。正如列宁 所强调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多次说过,我们的学说不 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我想我们应当首先和特别 注意这一点。”[6]这突出了理论是行动的指南,恰好说 明了理论指导实践的重要性。
3. 内化与外化相统 一 的规律。当前,大学生劳动精 神的培育也需要遵循内化与外化相统一 的规律 。内化 是在劳动精神培育过程中,培育对象在培育主体的帮 助下将社会发展所要求的思想观念、价值观点等纳入自己的态度体系,使之成为自己精神体系有机组成部 分的过程;外化是培育对象在培育主体的引导下将已 经形成的意识转化为行为表现和行为习惯的过程。劳 动精神培育过程是否有效,最重要的是看培育主体传 导的思想、观念、规范能否被培育对象真正接受,即内 化为他们的思想和态度, 并通过相应的行为表现出 来,也就是外化 。 内化与外化主要指学生在培育主体 的教育引导下进行的自我教育、自我改造,其强调学 生个体的自觉性,但内化与外化不是自发的,需要学 生具备一定的内化与外化能力,这就需要培育主体的 引导和帮助 。需要注意的是,学生的内化是外化是内 在依据,外因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两者是统一且相 辅相成的,因此教师只有引导学生认可和接受劳动精 神,如此才能使其将劳动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 而做到内化与外化的统一。
二、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的路径
(一)发挥社会在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中的支持 作用
1. 弘扬劳动精神,营造浓厚氛围。在大环境的长期 影响下,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会受到影响,故要在全社 会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因 此可以借助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传媒在社会 上大力宣传劳动模范的典型事迹,尤其要注重应用多 媒体技术塑造、呈现生动的榜样形象及故事,从而强 化榜样示范的效果 。为了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艺, 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深刻把握民族复兴的时代主题,把 文艺创造写到民族复兴的历史上、写在人民奋斗的征 程中,弘扬社会主旋律,唱响昂扬的时代主旋律 。 同 时,广大文艺工作者还要深入人民群众、了解人民的 辛勤劳动、感知人民的喜怒哀乐、把握时代的脉动,领 悟人民的心声, 创造出人民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以 此弘扬劳动精神,营造浓厚氛围。
2.协调社会资源,拓展实践场所。学生劳动精神的 培养离不开社会的支持,社会这个主体在学生劳动精 神培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即其能够协调社会 资源,为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提供基本的保障 。鉴于 此,要积极协调和动员企事业单位、工厂农场等履行 社会责任,开放实践场所,为学生提供多种形式的劳 动活动机会;积极号召学校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 动,让学生在企事业单位中实习,参与生产性、服务性 活动,同劳动第一线人民参与劳动过程,从事各种劳 动活动, 感受劳动的艰辛及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进而增强学生珍惜劳动成果的自觉性。
3.动员社会力量开展公益劳动 。公益劳动是指自 愿参加一些无偿的社会劳动。社会上有许多公益性组 织,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具有很大的影 响力。因此,要积极动员各类社会公益团体,凝聚多方 力量创建各种活动平台,为学生深入城市、乡村社区和 公共区域参加志愿服务劳动提供条件。具体来说,社会 可动员社区进高校招募志愿者, 使其深入社区参与绿 化美化劳动, 与社区工作者共同努力维持干净整洁的 社区环境,同时学校也要主动与社会组织建立联系,搭 建“三下乡”的实践平台,动员广大学生积极参与进来, 深入基层,贴近群众,开展公益性服务性劳动,增强他 们的社会责任感。此外,学生可深入社区,参与社区服 务劳动,如自觉进入敬老院,通过帮助敬老院的老人们 打扫卫生、整理内务等行动,为老人们提供舒适的居住 环境。通过社区服务劳动为老人们带来温暖,学生能感 到自豪,同时也能增强服务意识。
(二)巩固家庭在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中的基础 地位
1.家长要转变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父母是孩子 的第一任老师,有什么样的家教,就有什么样的人,父 母的教育方式和理念对于孩子的影响很大,往往能够 影响他的一生。”[7]首先,家长要明确劳动的重要性,对 劳动有一个清晰正确的价值取向,要高度认可劳动的 价值,并且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劳动,向孩子传达劳动 很重要、劳动能创造价值的思想。其次,家长要重视孩 子的劳动教育,合理分配孩子的劳动时间,鼓励孩子 积极参与家庭劳动,如洗衣、做饭、打扫卫生等日常性 活动, 让孩子在日常性活动中不断深化对劳动的认 知、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最后,家长要充分领会党中 央关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思想,认 识到孩子的成长成才不能仅看重成绩,孩子的劳动实 践能力、技能水平也很重要,不能唯分数论,而要促使 孩子不仅在知识方面有进步,还要在劳动能力方面有 所提升。
2.家长要通过言传身教发挥示范作用 。家长要养 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作风,引导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要做 到勤俭节约,杜绝浪费;要以身作则,加强自身的劳动 修养,给孩子传播正确的劳动思想,带领并鼓励孩子 下乡体验农业生活,让孩子在亲身经历后懂得劳动的 艰辛及粮食的来之不易,进而在今后的生活中更加珍 惜粮食、珍惜劳动成果、尊重劳动和劳动者。
3.家庭要树立良好的劳动家风 。 良好的家风能够 促进家庭和谐美满,弘扬社会正气 。当前大学生群体 中不会劳动、不想劳动的现象依然存在,而学生形成 正确的劳动观念,做到崇尚劳动、热爱劳动就需要优 良劳动风气的引领 。因此,一些社会群团组织可通过 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优良劳动家风的典型 事例,教育引导家庭积极营造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 风气,同时家长也要及时转变劳动观念,认识到劳动 对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继承和弘扬传统优良 劳动家风,以家庭的好家风支撑起社会的好风气。
(三)强化学校在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中的主导 作用
1.优化劳动教育课程设置。“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 心要素,学生从中受益最直接、最核心、最显效。”[8]劳 动贯穿于人类发展的始终,具有广泛性、复杂性等特 点,因此学校要设置合理的劳动课程。第一,高校要明 确劳动教育的内容。高校在设置课程前应当以劳动教 育的内容为基础开设课程,使劳动课程的设置更加科 学,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第二,建立和完善劳动教育 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要像对待其他专业课 程一样,有一整套管理体系,并且根据不同年级段、不 同专业,指定不同的教材、考核方式和评价标准 。第 三,将劳动教育课程设置为必修课 。劳动涵盖的内容 较广,受众的群体也较广泛,故劳动相关的知识也较 为复杂,这便需要将劳动教育设置为必修课,形成配 套措施,以便系统地讲解劳动相关的知识尤其是科学 知识,这能够使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有更深入的 了解。第四,劳动课程评价内容多样化。劳动课程设置 后,需要设计多元化的评价内容,如此,才能检验劳动 课程是否有效、是否能够达到育人目标。
2.加强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想要办好劳 动教育,培育学生的劳动精神,就需要一批高水平的 劳动教育师资队伍 。一方面,高校要致力于培养劳动 教育复合型师资队伍。劳动教育不仅要依靠专门的劳 动课程,还可以与思想政治教育等课程相结合,达到 以劳动教育促进其他教育发展的目的,因此要鼓励各 类教师深入劳动实践,提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另一方面,高校要注重凝聚一支社会性教师队伍 。高 校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聘请专门研究劳动教育的专 家或教授进校讲学,也可以邀请劳动楷模进校园讲述自己的典型事迹,让劳模精神、劳动精神深入学生内 心,同时也为学生培育和形成劳动精神提供动力支撑。
3.注重校园劳动文化建设。首先,高校要邀请社会 上的杰出劳动代表进校园为学生讲述他们的励志故 事,也可以将他们的故事通过校内媒体平台进行播放 和宣传,或者通过校园宣传栏张贴他们的故事和照片, 让学生近距离地接触和了解英雄楷模,感受劳模精神、 工匠精神和劳动精神的伟大 。其次,高校要高度重视 并组织校园文化活动。高校应与从事劳动相关工作的 活动小组或社团取得联系,在植树节、劳动节等重要 时间节点组织学生开展劳动实践活动,如组织学生深 入食堂、校园进行卫生清洁活动,或者组织学生外出 参加社会志愿劳动活动, 使学生在活动中服务他人、 收获劳动的快乐 。最后,高校要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 弘扬劳动精神,营造崇尚劳动的浓厚氛围,如借助微 信、微博、抖音等短视频网络平台宣传劳动精神。
三、结语
“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 、最有生气的力 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9]培育学 生积极的劳动精神是时代之需,能够为实现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曾 指出:“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10] 习近平总书 记对青年寄予厚望,希望青年能够在广阔的舞台施展 才能、增长本领、脚踏实地、辛勤劳动、诚实劳动,为接 续奋斗、永久奋斗提供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 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 人民日报,2018-09-11(1).
[2] 习近平.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 民日报,2016-04-30(2).
[3]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 国家而团结奋斗:习近平同志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 的报告摘登[N].人民日报,2022-10-17(2).
[4]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44.
[5]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 选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10.
[6]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列宁全集:第 35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19.
[7]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中国 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 版社,2017:354.
[8] 刘向兵.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论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 社,2019:373.
[9]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 书[EB/OL].(2022-04-21)[2022-05-21].https://www.mee.gov.cn/zcwj/ gwywj/202204/t20220421_975555.shtml.
[10]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 民日报,2021-07-02(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543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