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文章首先说明了劳动精神的科学内涵与生成逻辑, 然后阐述了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的意义, 最后论述 了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的路径,包括制度是培育大学生劳动精神的根本保障、社会风尚是培育大学生劳动 精神的正向引领、高校是培育大学生劳动精神的重要场域、家庭是培育大学生劳动精神的重要场所。
2020 年 3 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 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了加强劳动 教育,培育劳动精神的重要性[1] 。2020 年 7 月,教育部 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了不 同学龄段学生的劳动教育目标、具体内容[2] 。可见,我 国对加强学生劳动教育、培育学生劳动精神十分重 视。2022 年 4 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印发《新时代的中 国青年》白皮书,给予青年肯定与鼓励,也对青年寄予 厚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 。在国际形势深刻变化、国 内发展深刻变革的大背景之下,培育大学生劳动精 神,能够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劳动价值观,坚定理想 信念,引导大学生理解劳动是打开人类社会发展、未 来社会发展的“钥匙”,能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助力 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
一、劳动精神的科学内涵与生成逻辑
笔者认为,要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并在继 承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联 系我国发展实际的基础上,界定劳动精神的科学内涵 与生成逻辑。
(一) 科学内涵
2013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 谈时指出:“劳动创造了中华民族,造就了中华民族的 辉煌历史,也必将创造出中华民族的光明未来。”[4] 这就阐明了劳动对民族发展的推动作用,也突显了劳 动精神在民族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支撑作用。2014 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劳动光 荣、知识崇高、人才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新风,促使全 体社会成员弘扬劳动精神。”[5]这是习近平总书记首次 提及劳动精神,明确指出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劳动精 神。在 2018 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 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 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6]他强调了劳动精神在 学生成长中对其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教育作用。 2020 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长期实践中,我们培 育形成了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 劳动精神。”[7]这十六字概括了劳动精神的内涵。劳动 精神可以凝聚大学生思想共识,唤起大学生使命担当, 是大学生实现个人全面发展和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二) 生成逻辑
1.理论渊源: 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马克思主 义劳动价值理论贯穿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全过程,在马 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明:“全部人的活动迄今为止 都是劳动。”[8]在马克思看来,“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 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9] 。马 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指明劳动创造了人的本质规 定性,劳动也创造了人类生存所必需的物质条件和精 神文明,促进了人的解放与发展,这是新的时代劳动 精神形成的重要理论基础。劳动是人类生存和国家发 展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在我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 再到“强起来”的不同时代背景下,党汲取马克思主义 劳动价值理论的精华,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在社会 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实践中,形成了符 合我国国情和发展需要的劳动思想与劳动精神。在正 确的劳动思想和劳动精神的指引下,党带领十四亿中 国人民建成了全面小康社会,并朝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继续前进,即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让人民 过上更加美好殷实的生活。
2. 思想根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深厚的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自力更生的劳 动风貌,也正是因为劳动精神的支撑与鞭策,中华民 族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劳动精神发端于中华民族 创造历史的生动实践过程。古有“大禹治水”“愚公移 山”等神话,这些神话反映了广大人民希望通过踏实 劳动获得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左传·宣公十二年》 中记载了“民生在勤,勤则不匮”[10],大意为人民群众 的生活在于勤劳,因为通过辛勤劳动才不会出现物资 匮乏的情况,表达了劳动对于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 性。也正是因为辛勤劳动,中华儿女开发和建设了祖 国辽阔壮美的大好山河,开垦了物产丰饶的广袤良 田,战胜了数不清的自然灾害,建设了星罗棋布的城 镇乡村,发展了门类齐全的产业,形成了今天多姿多 彩的生活。“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 好创新。”[11] 因此,加强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离不开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润育。
3. 现实基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劳动实 践。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是劳动精神生成的 现实基础。劳动精神在一代代劳动者的劳动实践中逐 渐形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进入新的时代,在新发 展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 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实践环境和社会矛盾都发生了新的变化, 一方面在 经济、文化、生态、教育、就业、医疗等方面取得巨大成 就,但另一方面也面临新的情况,这就需要党在新的 历史条件下用劳动精神凝聚每一位劳动者的力量,尤 其是青年大学生的力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知识分 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指出,“实现中华民 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靠各行各业人们的辛勤劳 动”[12] 。这要求每一位中华儿女勠力同心, 共同建设富 强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二、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的意义
(一) 培育大学生劳动精神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 展的题中之义
是否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是检验教育工作的重 要标尺。走进新的时代,我国教育工作的根本目标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 人。我国为大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在全 新的历史时期,大学生大有可为。大学生要珍惜国家 为其提供的成长沃土,主动投身劳动、参与劳动,在积 极劳动中实现人生价值,展现个人才华。实际上,个人 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同向而行、高度契合。培育大学生劳动精神是时代的需要,也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的题中之义。
培育大学生的劳动精神既强调理论和实践协同 发展,也强调教育与劳动结合促进学生思想的发展、 精神的丰富。劳动可以树立品德、增长智慧、强健体 魄、陶冶审美,故通过劳动精神教育可实现全面育人, 即以劳育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促美,从而大 幅度提高大学生的道德品质、智力水平、体能素质和 审美能力,使其在劳动中不断实现自我突破、自我发 展,最终培育时代新人。同时,在工业 4.0 时代,培育大 学生劳动精神可以通过实践把理论知识转化成改造 客观世界的物质力量,有效弥补网络时代品德空缺、 思维凌乱等负面影响,促进单向度的人向双向度的人 转变。
(二) 培育大学生劳动精神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 根本任务的重要体现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高校的责任使然。培育 劳动精神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着力 点。而大学生现阶段正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具 有很强的可塑性,是形成正确价值观念的关键时期, 最需要精心引领和栽培。
高校是立德树人的重要场所,而“青年的价值取 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13] 。即在青年时 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对个人成长,乃至国家发展都至 关重要。大学生正处于成长成才的重要时期,心智逐 渐成熟,思维进入最活跃状态,进取心十分突出,网络 适应力强,善于接受新事物,但是抗挫折能力弱,容易 受不良网络信息和消极文化的影响,而从整体上把握 新的时代大学生的心智特征和学习特点,培育大学生 劳动精神,把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把脑力劳 动与体力劳动、身体和精神等相统一,通过劳动教育 和劳动实践促使大学生对自身言行进行自我调适、反 思、改正,可帮助他们解决内心的困惑与矛盾,让大学 生学会面对社会与生活, 并感悟生命与人生的价值。
(三) 培育大学生劳动精神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然 要求
2021 年,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世界正 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实现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会面临更多的考验[14]。 基于国内国际大背景,培养政治立场坚定、本领过硬、 经得起时代考验、经得起人民检验的高素质人才已成 为必然趋势。大学生是我国高素质人才的主力军,而培育大学生劳动精神有助于塑造符合国家需要、时代 需要的青年人才,这也是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 强国的必然要求。
大学生肩负着民族复兴重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 复兴的中国梦离不开大学生的辛勤劳动、创新创造、 拼搏奋进。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不可或缺 的主体力量,培养大学生劳动精神对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极其重要。在新的时代,国家建设和民族发展仍 然需要诚实劳作、担当有为,即用每一个人的劳动来 推动国家发展。对此,有必要围绕时代精神与需要培 育大学生的劳动精神,让大学生热爱劳动、勇于创新, 在“做中学、学中做”的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过程中, 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树立崇高信念,由衷地认同中国 梦,进而将个人前程与中国梦紧密结合,践行“以人民 为中心”的宗旨,夯实科学文化知识,勇于开拓创新, 塑造爱岗敬业价值观,乐于承担社会责任,养成诚信 劳动的品格,最终不负时代与人民的厚望,以磅礴之 力实现中国梦。
三、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的路径
在劳动推动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进程中,大学 生是主人翁;在劳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中,大学生是 践行者;在新一轮的科技创新大潮中,大学生是主力 军。新的时代背景下, 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都离不 开大学生的劳动,故培育大学生劳动精神极其重要, 具体可从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四个层面培育大学生 的劳动精神。
(一) 制度是培育大学生劳动精神的根本保障
培育大学生劳动精神是一项长期、科学、系统的 教育工程,需要多方协作,确保衔接有效,形成育人合 力,共同培育大学生的劳动精神,这就需要国家从制 度层面加强顶层设计和组织领导。制度保障具有强制 性、规范性、普遍性的基本特征,因此构建完备的制度 可以为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培育大学生劳动精神提 供重要保障。
首先,培育大学生的劳动精神,要建立相关的劳 动教育法律法规。劳动教育现已被列入教育法,国家 也出台了劳动教育相关的意见与指导纲要,但仍需要 针对劳动教育单独立法, 明确劳动教育的具体事项, 强化各个学校对劳动教育的执行能力。其次,要健全 培育大学生劳动精神的资金保障制度。经费是开展大 学生劳动精神教育的基础保障,国家应该健全大学生 劳动精神培育的经费投入与使用制度,并将劳动精神教育费用列入学校年度财务预算经费内容,设立劳动 精神教育专项科研经费、学生劳动精神教育活动专项 经费,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率,同时为高校使用劳动精 神教育经费提供制度依托和方向指引。最后,健全和 完善督导评价制度,这是衡量劳动精神培育效果的重 要举措。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效果难以量化,而建立 以劳动教育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为依托的督导评价 制度, 明确劳动教育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学时要 求,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修完劳动教育学时,可强化 学生对劳动教育知识的掌握,使其能学以致用,同时 学会在实践课程中运用理论指导实践。另外,教师要 在劳动实践教育活动中融入现代化教学方式,摆脱传 统“灌输式”教学方法,让学生在乐中学,在学中思,在 思中悟。
(二) 社会风尚是培育大学生劳动精神的正向引领
培育大学生劳动精神离不开良好社会风尚的引 领,对此,需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劳动精神,创造时代 新风。当代大学生的生存环境良好,物质生活条件丰 富,这为当前时代大学生成长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也容易导致其对劳动与劳动精神的认识不够深刻。因 此,要营造良好社会风尚,让大学生在劳动氛围中体 悟劳动精神,这是培育大学生劳动精神的重要路径。
要想营造劳动光荣、劳动崇高、劳动伟大的社会 风尚,就需要注重发挥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对大学生 的熏陶与感染作用。教师要深入挖掘劳模精神的引领 作用,用劳动模范和工匠展现的爱岗敬业、砥砺创新、 精益求精的品质和精神,激发新的时代大学生热爱 劳动的内生动力,强化其对劳动精神的情感认知与 价值认同,鼓励其积极投身劳动实践,在劳动中收获 满足感、幸福感和尊严感。 同时,高校要注重组织劳 动模范和工匠们走进学校、走上讲台开展现场宣讲, 以激励当前时代大学生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练就过 硬本领,立志成才,用实际行动奉献国家,回报社会。 另外, 高校要注重劳动主题宣传教育,具体可以结合五 一劳动节、志愿者日等节日,开展主题明确、内容丰 富、形式多样的劳动教育活动,引导大学生牢固树立 “只有奋斗的人生才称得上幸福的人生”的劳动观念, 尊重劳动,重视劳动,乐于劳动,用自己的劳动创造精 彩人生。
(三) 高校是培育大学生劳动精神的重要场域
培育大学生劳动精神时,高校处于主导地位,需要 承担重要责任。学校是教书育人的重要场域,也是培育大学生劳动精神的重要场所。对大学生劳动精神的 培育贯穿高校专业的劳动教育、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 的全过程。高校专业的劳动教育以劳动课为载体,这 是培育大学生劳动精神的基础方式之一,故教师要设 置以劳动教育为主题的劳动必修课,合理优化劳动课 程内容,让大学生从理论上对劳动精神有清晰、准确 的认识。 同时,专业的劳动教育以具体的劳动实践活 动为外延, 进而把劳动精神转化为主体自觉的行动。
思政课对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非常关键。在 培育大学生劳动精神的过程中,要用好思政课这个主 渠道。具体而言,要把劳动精神教育的内容纳入思政 课教学计划,注重发挥思政课的协同育人作用,且思 政课教师要在实际教学中主动把劳动精神融入思政 课教学内容,将劳动精神的内涵讲深、讲透、讲明白, 并善于挖掘身边劳动典型,讲好中国故事、用好校园 讲坛,把理论教育与实践教学有效结合起来,把思政 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深化学生对劳动精神 的认知,强化学生对劳动精神的理解。
课程思政也是培育大学生劳动精神的重要方式。 高校的所有课程都具有育人的功能,不能把育人工作 仅仅当作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事,所有的课程都要主动 承担起育人的重要责任。因此,各门课程要充分挖掘 课程思政内容,结合专业课的特点,把劳动精神融入 专业知识讲授过程,让学生在有“温度”、有“厚度”的 知识中自然而然地领会劳动精神。此外,教师要让思 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共同发力,发挥培育大学生劳动精 神的积极作用。
(四) 家庭是培育大学生劳动精神的重要场所
家庭是个人生活的最小单元,但家庭对个人的影 响是终身存在的。家庭对大学生劳动精神的影响是最 为全面的。学生是家庭中的一员,家长是学生的第一 任老师,家长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且作用很 大,家庭对学生产生影响的因素不仅包括亲子角色关 系,也包括家庭环境和家庭氛围,而且家庭的影响在 学生成长的不同阶段都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
在家庭中,家长和孩子的亲子角色关系是家庭的 主要关系之一。多数孩子都处于家庭的核心地位,家 庭中一切都以孩子的健康成长和教育学习为重,父母 往往出于对孩子的爱,对孩子过多地保护,这就使得 很多父母包揽了孩子和家庭的一切大事小事,没有让 孩子亲身参与家庭的建设,这样容易让孩子形成不劳 而获的思想, 缺乏劳动意识和责任担当。对此,家长应 该更新劳动观念,增强自身的责任意识,给学生树立榜样,重视对学生的引导。家长的语言、行为、习惯、作 风等都会影响学生价值观的发展,因此家长要重视劳 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告诉学生幸福要靠辛勤劳动 和努力拼搏获取,从而为学生创造重视劳动的家庭环 境和家庭氛围。家长要让学生在家中承担力所能及的 家务劳动,对学生不好的行为要及时给予纠正和引 导,对学生积极的劳动行为要给予表扬和鼓励,从而 提升学生的独立意识和独立能力,让学生在劳动中体 会劳动的价值,逐渐树立起劳动意识,进而培育大学 生的劳动精神。
四、结语
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全面培育 大学生的劳动精神,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落 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故笔者围绕劳动精神的科学内涵与生成逻辑,从国 家、社会、高校、家庭四个层面探索培育大学生劳动精 神的具体路径,以期为同行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 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时代的中国青年[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22.
[4] 习近平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的讲话[EB/OL].(2013-04- 28)[2022-10-02].http://cpc.people.com.cn/n/2013/0429/c64094-2132- 3712.html.
[5] 习近平.在乌鲁木齐接见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先进人物代表 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1(1).
[6] 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 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 人民日报,2018-09- 11(1).
[7] 习近平.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 民日报,2020- 11-25(2).
[8]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1 卷[M]. 中共中央马克思 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9]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10 卷[M]. 中共中央马克思 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0] 张鲁原. 中华古谚语大辞典[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1. [11]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 版)[M]. 北京:学习出版社,2016.
[12] 习近平.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16-04-30(2).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中 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14.
[14]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公报[EB/ OL].(2021-11-11)[2022-10-02].http://www.gov.cn/xinwen/2021-11/11/ content_5650329.htm.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613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