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高职院校作为肩负起培养国家技能型人才重任的主要基地,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与实践能力的同时,还需要重点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使其树立起正确的三观,实现自我的全面发展。目前,基于新时代价值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可以从多个渠道获取信息,而大量的信息充斥着人们的头脑,其中,不乏虚假信息。一旦倾向性过强的舆论信息成为主导信息,势必会对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等造成认知偏差影响,尤其是对于学生而言。针对于此,高职院校必须打响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引导保卫战,确保学生的价值观不受舆论影响,而出现偏差问题。
关键词:高职院校;价值多元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与塑造
本文引用格式:张一萍.新时代价值多元化背景下大学生价值观的引导和塑造[J].教育现代化,2019,6(12):140-143.
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加速期,思想领域日趋多元、多样、多变,各种思潮此起彼伏,各种观念交杂相陈,不同价值取向并存,而青年的价值取向既关系着自己的健康成长成才,又决定着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近几年来,我党在多次会议中明确从国家、社会以及个人等层面阐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法治爱国等内容。从上述层面深入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价值取向以及相关准则,目的在于让每一个公民都可以明确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并为其付诸实践。而高职院校作为学习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行阵地,有责任、有义务地去做好领头人工作,合理树立学生个体的价值观、人生观,为其后续步入社会奠定夯实基础。然而,介于我国正处于信息爆炸时代,大量的虚假信息或者倾向性较强的舆论信息影响着学生的判断能力与认知能力。稍有不慎,就很容易出现思想方面的认知偏差[1]。介于此,高职院校必须立足于当前教育现状,从本质处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
一 基于新时代下我国价值多元化的现状问题
(一)价值多元化问题
人的价值观念并是不独立存在的,往往多以个体所处的社会环境、人文环境以及地理环境等因素息息相关。就社会环境而论,个体价值观念的形成取决于其所处的社会风气及相关环境。不论处于何种社会环境当中,社会都可以为体系内的个体提供一种价值观念,即立足于当前社会发展现状,鼓励和引导个体实现自身的价值并完成社会交与的时代任务。社会多会通过价值观念或者相关的法律法规对个体进行合理界定与约束,并将其圈定在一个特定的发展体系当中,经久不衰地传承下去[2]。
根据多年的发展进程来看,人们价值观念的形成过程较为复杂,既可以通过社会教化实现,如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等,又可以通过风俗习惯实现,如文化历史的潜移默化影响等。其中,学校教育对于个体价值观的有效形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一观点基本上得到各大国家的普遍认可,也成为社会大众的普遍认可。就个体而言,价值观念的形成与自我意识和环境驱动脱离不开。其中,自我意识是引导价值观有效形成的主导因素,必须加以重视。需要注意的是,个体若想真正成为价值主体,就必须容纳不同尺度的价值观理念,并让其呈现多元化倾向特征。
(二)价值多元化现状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水平显著提升,国家综合实力明显加强。种种变化为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消费观念带来了较大驱动作用,在这样的发展趋势下,我国社会经济结构与价值体系基本上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放眼当前,特色社会主义已经成为我国进入全新发展时代的重要标志,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代传统计划经济,成为我国经济主导模式。如此一来,我国价值体系与行为习惯发生明显改变,逐渐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特征。
首先,社会转型为我国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发展确立了基本体系。市场经济市场的有效形成进一步促进了我国社会步入平等自由的发展时代当中。其次,政治体制转型实现了政治民主化特征,利于人们思想解放、个体解放意识的形成。最后,基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利益格局呈现出多元化主体特性,利益阶层逐渐显现出来,标志着社会的繁荣富强[3]。
二 高职院校实现大学生价值观引导与塑造的重要意义分析
根据文章的上述可知,价值多元化问题已经成为当前社会的常态问题。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个体的思想意识比较容易受到人文环境、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制约,而出现不同程度的认知问题。再加上我国全面进入网络化时代的影响,网络上存在的虚假信息以及不良信息等,充斥着个体的思想意识。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很容易出现意识形态认知偏差问题,严重制约个体的健康发展。其中,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全能型人才的主要阵地,通过加强对大学生价值观方面的引导,基本上可以进一步确立大学生个体的主导位置,养成良好的思想意识,并有效提高自身的认知能力与判断能力,具有重要的实施价值[4]。与此同时,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阶段与转型升级阶段。在这一过程中,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和建造者,必须肩负起自身的重大使命,树立高度文化自信,促进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针对于此,高职院校应该充分意识到当前价值多元化意识形态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具体问题,加强对大学生的行为规范力度。除此之外,高职院校应该及时察觉新时代大学生群体存在的价值观偏差问题,并积极发挥学校个体的正面影响,加以规范与引导,确保大学生群体的价值观得以提升,实现自我的发展价值。
三 新时代价值多元化背景下大学生价值观的认知偏差问题分析
介于大学生群体年龄较小且社会阅历匮乏等因素的制约,导致个体的认知能力有限,很容易受到舆论信息或者形态意识的影响,而出现不同程度的认知偏差问题。再加上大学生个体之间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性,进一步加剧个体之间主流价值观的践行程度不同以及认同感不同的问题。然而,大学生的价值取向问题将会对未来社会价值取向问题产生直接影响。倘若大学生价值取向存在明显不足或者认知偏差,很容易对社会体系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必须加以解决。以下是本人结合相关调查报告及文献资料,总结与归纳当前大学生价值观认知偏差问题的主要表现:
(一)政治价值观方面的认知偏差问题
所谓的政治价值观主要是指社会成员对本国政治体系及相关系列活动的具体感知,多指社会成员对政治问题的见解。作为高职院校的学生,本身就积累了多年的学习经验,基本上可以客观认知一些理论知识内容。再加上思想政治教育,学生个体的政治素养基本上也可以形成某些既定的理念与观点。然而,结合当前的教育现状来看,多数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力度并不是很深入,究其原因,主要是人们普遍对思想政治教育存在认识偏差,学校、家长、学生对思政教育的不重视,再加之思政教育过程中教学方法单一,知识讲解过于理论性和抽象性,忽视实效性,从而导致他们认为思想政治学习较为枯燥,且抽象性较强、晦涩难懂[5]。
因此,在实践学习过程中往往很难明确思想政治知识要点,无法形成稳定的政治价值理念。通俗来讲,就是当代大学生并未从骨子具备忧患意识与危机意识,享乐意识较强,比较容易受到外界信息的干扰而出现意识形态偏差问题。与此同时,在多元价值观念的影响之下,西方腐朽享乐主义逐渐渗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攀比心理、虚荣心理逐渐呈现,比较忽视国家所提倡的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理念。
长期以往,大学生个体的思想意识将会被严重腐蚀。再加之网络新媒体的作用影响,像快手、抖音等自媒体平台,会进一步加剧学生放纵主义与享乐主义的程度。可以说,按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政治信仰危机将会成为制约我国大学生个体全面发展的主导因素。针对于此,建议高职院校必须立足于当前大学生思想形态特征,采取切实可行的手段加以解决。
(二)经济价值观方面的认知偏差问题
目前,我国基本上已经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当中,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文化建设,均取得较好的发展成果。但是有一个问题始终无法忽略,那就是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不动摇,经济体制仍是市场经济。可以说,我们若想实现质的突破,仍旧需要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才能够予以实现。一般来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价值观本身就是帮助人们进行认知与判断的理论观念,属于判别社会事物、是非取向的世界观。且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人们发起的行为动机往往会受到经济价值观的影响与作用,而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意识形态[6]。
在当前大学生群体当中,部分学生群体受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价值观的消极影响,自身的价值观理念完全脱离了轨道。部分学生群体受到西方腐朽观念的消极影响,一昧地追求个体利益,推崇享乐主义。可以说,“潜规则”、“厚黑学”在部分高职院校当中大行其道,影响着学生个体的认知判断能力。甚至还有部分学生为了满足自身的虚荣心,相互攀比、购买奢侈品,沉迷于物质方面的享受。长期以往,将会陷入一个死循环状态当中。
如果当代大学生缺乏年轻人应有的冲劲与活力,责任意识淡薄,就无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最重要的是,过于重视物质享受会吞噬个体的积极心灵,久而久之,个体性格往往多会出现懒惰、偏激等不良心理。针对于此,高职院校有必要加强对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力度,及时解决当前大学生存在的认知偏差问题,尽可能地纠正与优化学生个体的思想意识,从根本上促进我国大学生群体的全面发展。
(三)文化价值观方面的认知偏差问题
对于大学生而言,良好的文化价值观是促进其个体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目前,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全面发展,中西方不仅在经济方面互帮互助、共同繁荣,同时还在文化方面互相促进、互相影响。根据历史发展来看,中西方文化无论是在意识形态,还是风俗习惯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别。西方文化价值观主要推崇个人主义、而中方文化价值观主要推崇集体主义[7]。
近些年来,西方文化价值观逐渐渗透于我国文化体系当中,以个体为中心的文化理念意识逐渐受到大学生群体的热捧,个体享乐主义较强、缺乏集体协作观念等意识形态成为大学生群体的主流趋势。最重要的是,部分大学生盲目崇拜西方文化,对于本国传统文化意识淡薄,文化自信程度不高。
四 高职院校引导与塑造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主要途径及方法措施
价值观在某些层面上承担着一个社会、一个民族甚至是一个国家的精神建设任务,能够有效体现出评判社会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目前,面对我国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稳定发展的局势,我国若想从根本上实现长足发展目标,就必须积极培育大学生群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我国青年文化素养及道德素质的双重提升。针对于此,我国高职院校应该积极确立与塑造社会主义价值核心体系,集聚正确的价值观理念,确保大学生价值观得到正确引导,以期尽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8]。
(一)注重创新教育方式,为大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有效形成提供支撑力量
从宏观理念上来看,教育理念主要代表与教育发展问题相关的观念观点,如教育效益观等教育理念。而从微观理念上来看,教育理念则主要代表与教育过程相关的观念观点。目前,高职院校大学生出现价值观偏差问题的主要原因,在门某些层面上可以归咎为学校教育方式方面。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学校教育方式到位,基本上可以有效加强对学生德育、品格方面的培养力度,如果教育方式过于守旧或者滞后,就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往往多会出现较多隐患问题。
为进一步加强大学生个体发展力量,建议高职院校应该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解决当前不同价值观念存在的矛盾问题。首先,高职院校应该充分认识和重视思政工作的重要性,明确并尊重大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正确发挥好思政教育的功能,如包容性等,贯彻与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其次,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要加强学习,提高思想认识,规范好自身言行,用言传身教积极引导大学生运用所学的思想政治知识完成自我认知体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牢记于心,并在学习和生活中积极践行。最后,改革思政课的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将学生日常行为表现纳入考核范畴。在课堂教学当中应该引入情景互动法、案例分析法、热点讨论法等教学方法,通过师生互动将课堂知识内容渗入到互动过程中,如教师根据教材理论知识,结合社会热点问题与学生进行合理辩论,或针对当前某些大学生过度崇尚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问题进行探讨,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应及时纠正当前学生存在的不良倾向问题,引导学生深刻领悟到社会与个人之间的协调关系,形成共存共荣理念[9]。
(二)营造校园良好风气,为大学生认同与坚定社会主义价值观提供基础条件
大学生在校学习过程中,周围学习环境、教师人员、校友等往往都会对大学生个体的言行造成间接影响。举例而言,教师人员的教学风格以及言行举止都会对学生个体产生相关影响。可以说,良好的教学素质与教学氛围是加强学生个体学习素质与价值观素养的基本保障。为进一步纠正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偏差问题,建议高职院校应该致力于在校园内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如不攀比、不虚荣,营造积极向上、互助友好的校园风气[10]。
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建议高职院校管理人员应该积极加强对教师队伍的优化力量。如提升教师个体的核心价值观素养,不断贯彻与落实党的教育政策。可以定期在教师中开展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关的讨论课,深入分析马克思主义精神。与此同时,思想政治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教学方式的创新工作。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比较中西方价值观存在的不同以及可取之处,让学生深刻意识到西方价值观存在的不良之处和借鉴之处,纠正当前倾向性过强问题。
(三)重视社会实践能力,为大学生确立高度文化自信、个体能力提供发展平台
鉴于大学生社会阅历尚浅,建议高职院校方面应该积极培养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以便更好地抵御不良风气以及倾向性舆论的误导,从根本上纠正价值观方面的偏差。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学校方面应该始终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理念,充分发挥出团体组织的重要价值,将寒暑假社会实践作业落实到实处当中。必要时,学校方面可以成立相关的机制,检验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完成情况,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提供发展平台。
目前,多数高职院校积极开展了寒暑假的社会实践活动,介于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具有较大差别,因此相关的评判标准也存在较大差别。无论是哪一种评价方式,都可以为大学生创造提升自我实践素养的平台。事实证明,唯有将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才能够为大学生创造出价值平台,有效塑造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及人生观。也唯有这样,大学生才会直觉投身于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当中,做一名见证光荣时代发展的先行者与推动者[11]。
五结语
总而言之,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新形势,面对整个社会思想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多样、复杂多变的新特点,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更加需要正确价值观的引领。高职院校应该肩负起“德育为先、立德树人”的教学理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内容积极融入到日常教育工作当中,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与认知能力,防止其受到良莠不齐信息的影响而出现道德认知偏差问题。与此同时,高职院校方面应该切实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力度,让学生明确正确的舆论导向,摆脱网上负面信息的束缚。除此之外,学生自身也应该加强对社会信息的关注力度,日常多浏览一些关于思想政治方面的书籍或者报道,强化自身的思想意识与道德素质,解决以往思想意识薄弱以及判断能力较差的问题。相信通过全体师生的不断努力,学生势必会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左殿升,谭红倩.习近平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观论析[J].理论学刊,2018,(01):21-27.
[2]蔡英谦.使命自觉: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课践行党建教育探赜[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8,(01):86-90.
[3]李铄.浅析新时代价值多元化背景下大学生价值观的引导和塑造[J].广东化工,2018,45(07):287-288+282.
[4]申俊奇.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四位一体”模式与对策[J].继续教育研究,2018,(08):69-74.
[5]柏晶,马云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建设[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04):95-96.
[6]付洪涛.高职院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初探[J].新西部(理论版),2015,(05):38-39+47.
[7]李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格塑造[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10):89+91.
[8]王硕刚,陈从军,王一宁.新媒体下辅导员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几点思考[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7,(03):77-79.
[9]赵冰梅,朱悦桐.“中国梦”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探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7,37(10):179-180.
[10]张洪涛,冯宪萍.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现状与原因分析[J].教育现代化,2018,5(20):192-195.
[11]黄娅.新媒体时代下高职院校大学生价值观引导与培养探析[J].决策探索(下半月),2017,(11):4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80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