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高职院校工匠型人才培养的时代价值论文

发布时间:2020-12-02 11:22:01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职业类型教育的第一方阵,工匠型人才的培养是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的强化升级。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工匠型人才培养的探索实践,在于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观念的转变,在传统人才培养突出岗位需求的基础上更加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尊重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职业规划,立足“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产教融合”多主体交互合作育人,不断创新工匠型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高职院校;工匠型人才;人才培养;时代价值

本文引用格式:许立,等.高职院校工匠型人才培养的时代价值[J].教育现代化,2019,6(69):1-4.

一高职院校工匠型人才培养的时代背景

(一)高职院校工匠型人才培养的现状

1.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时代需求脱节。


职业院校定位和职业教育过程在人才培养上实现准职业人向职业人的过渡,表现在具体人才培养上侧重实践操作能力,这种传统市场化需求导向下“短、平、快”人才培养模式在工业化初期向社会输送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当下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短、平、快”知行分离的极端实用主义人才培养已经无法满足市场高素质专业性人才的需求,因此强调在人才培养上,以知促行,以行固知,做到知行合一,实现市场岗位的需求和人才培养需要无缝衔接。

2.高职教育工匠精神缺失缺位。

(1)工匠主体地位的误解。孟子提出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亦或是“形而上谓之道,形而下谓之器。”这些传统思想的影响,导致在社会中对侧重于实践活动的工匠地位的误解,社会风气的不当示范对于“尚技重器”的工匠传统的形成是极为不利的。

(2)工匠能力素质的误读。对于“工匠”一词的理解其落脚点在“匠”,匠人在能力素质构成上主张将技术与艺术合一的技艺范畴,将审美、技能、德行联系起来,有机统一的综合能力素质构成。传统工匠在行为活动上与“器物”直接联系在一起,属于“形而下”的范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处于贬抑状态。正如潘光旦先生在《工与中国文化》中提到,“以往的中国文化,就大体来说,是极不利于工的发展的,儒家思想注重人,不注重物;道家思想注重自然,反对一切人类自作聪明的活动,都是和工的发展直接正面冲突的……对于人为的技巧的东西心存歧视。”这种传统文化中对于工匠能力素质的误读,也使得工匠型人才的培养在实践中步履维艰。

基于此,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与现实存在较大差距。课题组对省内4所高职院校近1600名大学生问卷调查统计,能够正确理解并认同工匠精神和愿意努力成为工匠型人才的学生,双双未能达到六成,分别为53.3%和54.6%。

\

 
(二)高职院校工匠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1.时代发展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提出更高要求。职业教育是一种教育类型,与普通教育同等重要。高职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领头方阵,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育,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与国家宏观经济的发展紧密联系。新时代背景下,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实现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亟需高素质专业型人才,对于以高职院校为主体的现代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育人要求,经济结构的调整倒逼职业教育改革,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必须对接新时代背景下人才需求,以市场需求和发展需要为导向,调整人才培养目标,由传统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向技艺型工匠人才的培养转变。

2.高职院校自身发展内生需要。高职院校的立身之本在于人才的质量与社会竞争力。工匠型人才培养强调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提高人才质量,实现市场竞争中以质取胜方向性的转变。在人才市场的竞争过程中,在基本技能的掌握之外,企业对于人才在能力素质构成上更强调包括职业素养在内的综合素质,因此高职院校为获得人才市场竞争中的主动权,以工匠精神引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向,就必须对传统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进行全面的改革,以改革促发展,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新时代背景下市场企业人才需求的无缝衔接,为社会经济的发展输送高素质专业型人才。

二 高职院校工匠型人才培养的含义解读

(一)高职院校工匠型人才培养的科学内涵

1.工匠精神的内涵。


关于工匠精神的内涵,学界有诸多定义。比较具有代表意义的是从经济学供给、需求、消费者角度来解构工匠精神的科学内涵,如“从供给方面看,主要指在生产过程中的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和细节的精髓;从需求方面来看,则主要指满足消费者挑剔的需求,从消费者角度不断改进产品质量和性能;从行为方式角度看,则是指做事情认真负责的态度和孜孜以求的长期化行为。”这一定义用不同角度的解构主义,赋予工匠精神内涵一定的科学性,具有一定的实用主义效用,但是在解构中失去了工匠精神的内核。笔者认为,工匠精神是一个复合性概念,其本质是一种文化,以工匠为行为主体,其行为旨向对应于浅层次技能基础上对深层次技艺的不断追求与创新,在实践中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结构附着于相应的社会文化中,通过这种文化反过来影响工匠行为并成为一种价值引领。

2.工匠型人才培养的实质。

国务院在通知中强调,中国制造在转型升级的战略发展背景下,从传统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变,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培养的至关重要性,也就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出更高的育人要求。在此背景下,工匠型人才的培养是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的强化升级。工匠型人才培养的实质,是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重新定位职业教育办学目标,转变人才培养观念,在传统人才培养突出岗位需求基础上同时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尊重个人全面发展的职业规划,由原有的短、平、快、“螺丝钉”式人才的培养向长链条工匠型人才的培养转变。

(二)高职院校工匠型人才培养的价值导向

1.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视野下人才培养价值理性的回归。


马克思指出,“全面发展的个人,不是自然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要使这种个性成为可能,能力的发展就要达到一定的程度和全面性,这正是建立在以交换价值基础上的生产为前提的,这种生产才是产生个人和他人普遍异化的同时,也产生出个人关系和个人能力的普遍性和全面性。”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建立在生产过程中个人能力的全面性发展。马斯洛在《动机和人格》一书中指出,人成为目的本身,一种完美、一种本质、一种存在。在工匠精神的培育中,反思手段与目的的功利性逻辑,回归工匠型人才本身自我发展的需要,真正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从现阶段高职教育的现状来看,在人才培养上注重人才专业技能的培养,将人才看成是适应工业化大生产背景下生产流水线上的工具类存在,人异化为服从外部指令的生产工具。职业院校传统“短、平、快”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提供一般性低技术型人才的背后,是职业院校教育过程中价值理性缺位的体现,在中国生产结构转型升级的今天逐渐被时代淘汰。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以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实现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有机统一,培养工匠型人才,全面提升中国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的人才质量。

2.回归精益求精的工匠技艺本质。

长久以来,受传统思想的影响,一定程度反映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对技艺本质的认识偏差,将知与行简单地对立,实践层面的工匠行为被贬低为无实质意义的一般性“形而下”行为。“因为工具论的技术观是正确的,人们就因此不再追问工具和手段是怎么一回事,把它们看成是自明的东西,这就错失了真理——那使得正确性之所以为正确性的东西。”基于技术所呈现出的行为特性,实际生活中往往将技术等同于现象,关于技术的诸多议论远离技术本身,造成对技术本身的肤浅化解读,对技术的本质视而不见。技艺本身内含审美、创新过程,并与技艺人的德行联系在一起,技艺于工匠主体的长期实践中得以传承与创新。

3.重塑尚技重器的社会文化。

就实践操作层面的工匠型人才的培养而言,其过程离不开以“工匠精神”为内核的尚技重器的工匠文化重塑与培育。德国工匠精神一开始和新教伦理有着某种关联,将职业和宗教语义的天职联系起来,在此基础上,人们将世俗的工作与神圣的宗教使命与职责联系起来,形成了一种稳定的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社会文化。日本工匠文化将高超的技艺和个人德行联系起来,“在这样的敬业精神的引领下,职人以对待“神业”的态度从事自身的职业,并不遗余力地追求使技艺和产品臻于完美,对于品质和细节的要求甚至达到了斤斤计较的地步。这样,职人所追求的终极价值已经超越了技艺本身,成为一种内心的坚守,是一种精神的修行。培育尚技重器的社会文化相较于短期功利性行为的培养而言,是一项长期性系统工程,目的在于通过尚技重器的文化浸润,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围绕工匠行为而产生的文化自信。重塑尚技重器的社会文化,在全社会范围内树立文化自信,以文化自信为工匠型人才的培养提供持久的动力。

三高职院校工匠型人才培养的创新实践

(一)工匠型人才培养的路径


工匠型人才的培养,是新时代人才培养的目标导向。这一目标的实现从实践路径来看,需要从人才培养的主客观条件入手。

1.从主观方面来说,需要主体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作出科学合理的职业规划。

工匠型人才的培养相较于传统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于学生主体对于自身职业规划缺乏清晰的认知,表现在被动盲目地学习,对专业技能的学习缺乏主动性。因此,从主体方面来讲,需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作出科学合理的职业规划,学生自身的学习主动性是工匠型人才培养的起点。

2.从客观方面而言,政府、学校、企业、其他社会主体共同构成工匠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条件。

(1)就政府而言,为工匠型人才的培养提供政策支持。工匠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政府的政策引导示范,政府、高校、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作为顶层设计,其效用在于自上而下在全社会的一种引导示范作用。

(2)就学校而言,首先,优化课程育人体系,将工匠精神和课程教学有机融合,优化配置课程资源,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共同服务于“以德为先、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其次,高职院校学历教育与企业学徒制相结合,重点培养学生与学徒的双重身份,培养与岗位需求高度匹配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最后,全面深化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细化人才培养目标,分阶段有针对性开展人才培养工作,在人才培养模式中突出个人全面发展的有益举措。

(3)就企业而言,深化校企合作平台内容,拓展校企合作平台的深度和广度。校企合作平台的搭建服务于工匠型人才的培养,从这一角度说,校企合作对于人才的培养都肩负主体责任,一方面,校企合作平台对于学校的意义,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在原有简单生产性实践平台基础上重点挖掘校企合作平台的教育性功能,发挥企业学徒制在专业技能传习优势,明确的责任归属推动学生与学徒双重身份在教学与实践中实现交互式育人。另一方面,对于企业人才的培养,学校为其开放学历教育,使得企业员工在岗位实践操作的基础上,加深学校理论学习,有利于企业员工根据自身实际发展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职业发展规划,并不断完善自身。

(4)就社会文化团体而言,培育工匠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工匠型人才的培养可以在社会文化团体的推动下实现与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通过工匠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厚植文化土壤,汲取文化养分,以文化自信助推新时代背景下工匠型人才的培养进程。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工匠文化的形成,是工匠型人才培养的关键,社会文化团体在工匠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同样肩负着主体责任,通过培育尚技重器的社会文化,为工匠型人才的培养提供持续不断的强劲动力。

\

 
(二)工匠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1.长链条式育人模式:工匠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实践中长期不间断的积累和技艺的锤炼,相较于短期性技能的熟练掌握之外,技艺内含创新过程本身。从现阶段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来看,时间周期较短,无论是通识课程或是专业技能的学习因时间周期较短导致学习内容大多停留在表面,表现为功利性的教育目标旨向,基于此,在人才培养链条上突破“短、平、快”短周期人才培养局限,人才培养链条双向延伸,首端向中职延伸,末端向企业或高层次学历教育延伸,形成中职—高职—企业、中职—高职—本科长链条育人模式。双向延伸的人才培养链条可以为学生结合自身发展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路径以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2.教学与实践交互式育人模式:课程中实践,实践中教学交互式育人。从现阶段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平台的内容实质来看,其合作内容主要集中在实践平台的搭建,合作内容在深度上仍然有所欠缺,导致合作实效不佳。工匠型人才的培养不能仅从高职院校自身办学人才培养的目标出发,可以不断探索和深化校企合作平台的内容实质,畅通人才培养过程的双向流动渠道,推动高职院校学历教育对接企业学徒制教育模式不断深化,企业为学校提供实践平台和专业技能的定向指导,学校为企业人才深造开放学历教育通道,实现在工匠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和企业双主体模式的合作共赢,真正实现高职院校专业教学与企业专业实践的交互式育人。

3.多主体协同育人模式:在高职院校已有的人才培养实践中,根据学校办学特点已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服务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但在新时代背景下工匠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校企合作平台已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因此如何在校企合作平台基础上拓宽人才培养的责任主体范畴,形成最大合力以推动工匠型人才的培养进程取得实效。多主体协同育人模式统一服务于工匠型人才培养。

(1)需要在概念上厘清“多主体”含义。“多主体”强调各主体之间在地位上都是平等的,不存在主体与客体之分,各主体对于工匠型人才培养肩负同等的责任与义务。

(2)在已有学校和企业二元主体的基础上,多主体范围还应该涵盖政府、文化团体等主体。政府提供政策支持和引导,在全社会起到示范性作用,形成一种自下而上、尚技重器的社会传统与风气。文化团体发挥文化育人的社会功能,以优秀的传统文化浸润社会各行各业,厚植社会文化底蕴,推动自发自觉全方位文化自信的树立。在工匠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由单一企业主体向行业相关多主体的扩展,由行业内学校与企业原有“一对一”向“一对多”模式扩展,集合行业内各企业优势产业,在优化平台资源配置的基础上,实现企业和人员的双向选择,以合作谋发展,以竞争促发展,各企业主体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从而形成多主体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育人模式。

四 高职院校工匠型人才培养的时代意义

(一)从理论上讲

1.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人才培养旨向——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马克思指出,“历史并不是把人当作达到自己目的来利用的某种特殊人格,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马克思将历史看成是现实视域下人的活动,社会的发展历史是在人的主体性这一价值目标下而进行的历史,人是目的本身。工匠型人才的培养以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作为终极目标,技艺的追求与践行是工匠主体完善自身的需要,工匠自身发展是社会发展过程的主体性条件和人才培养过程中人是目的本身的价值理性的回归。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上明确作出了敬业价值观的要求。敬业本意在于热爱自己的事业,对于自己所从事的职业认同是前提,体现在过程以认真热忱的态度来对待。工匠型人才的培养倡导工匠文化的精神引领,工匠文化无论是工匠型人才培养的起点还是过程中对技艺的不懈追求,都需要工匠在职业认同基础上的全身心的投入,也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敬业价值观的体现。

(二)从实践上看

1.工匠型人才的培养体现了新时代背景下“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要求。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任务,工匠型人才的培养适应新时代背景下现代化生产个性化与人性化的发展趋势,适应国家经济转型升级对于高素质专业型人才的需求。除此之外,工匠在技艺上的精益求精以及不断追求卓越过程内含某种创新与不断突破的过程,这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需求无疑是相适应的。

2.工匠型人才的培养有利于推动高职院校的全面改革,通过培养高素质工匠型人才,推动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使高职院校更好服务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工匠型人才的培养是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根据时代需求和自身发展所作出的重大转变,其目的在于回归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初心,为社会培养时代所需专业人才。机器化大生产背景下,流水线式生产一度极大地丰富和满足了人们的物质需求,但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背景下,对于社会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传统“短、平、快”的人才培养无法适应时代需求,在机器化大生产的时代浪潮中逐渐被边缘化,其人才的主体优势逐渐被机器所代替。工匠型人才精益求精的技艺追求,是机器化大生产无法取代的人才优势,因此,高职院校审时度势,通过工匠型人才的培养,以人为本,以人才质量取胜,实现自身内涵式发展,通过自身全面的改革,不断为社会提供高素质专业型人才,满足人们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

3.工匠型人才的培养有利于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个人综合素养,厚植文化底蕴,坚定职业追求,实现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工匠型人才内含审美、技艺、德行等主体综合素质,相较于传统人才培养中强调某种单一技能的掌握而言,工匠型人才的培养无疑是一个全面系统的工程。工匠型人才建立在思想层面敬业乐业的职业认同基础上,在行为层面上表现为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技艺践行,知行合一的工匠型人才培养模式,统一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历史进程中。

参考文献

[1]卡尔·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草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2.
[2]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刘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9-56.
[3]吴国盛.海德格尔的技术之思[J].求是学刊,2004(06):33-40.
[4]吴致远.对福柯的另一种解读——从技术哲学的角度[J].哲学动态.2008(6).
[5]方炫,徐琪.高校师范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机制的研究现状与创新构想[J].教育现代化,2018,5(09):19-21+3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7926.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