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
在大力推进新课改工作的过程中,各级学校不仅要优化教学理念、完善教学目标,还要革新课程设置,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 的学习资源,同时要打破课堂与生活之间的壁垒,引导学生在更加广阔的空间内学习和体验,以进一步强化其综合素质。地域文 化可以作为一种优质的资源融入学校教育,并与活动型课程有机结合,以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不断完善其文化知识、价值取向, 进而推动其全面发展。本文以小学教育为例,结合广东省鹤山市当地的文化特色,分析了开发和运用活动型课程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地域文化,小学,活动型课程,开发与运用策略
地域文化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 成部分,不仅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积淀, 而且在世界的变迁、社会的发展中, 也昭示着某种现代精神和当代意识。 文化与课程存在天然的血肉联系,作 为学校教育核心内容的课程必然与当 地的社会文化处于互动之中。
因此,引导教师和学生正确对待 地域文化,引导他们从中汲取有益的 精神营养,并在课程中融入地域文化, 是新时期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任务。 具体到小学教育中,可以在活动型课 程中积极开发和运用地域文化,促使 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为其今后的 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地域文化开发与利用概述
(一)主要特征
地域文化是不同地区在长期发展 中不断积累、融合形成的,一般以富 有特色的地方风俗、生活习性等文化 内容为核心, 以“生活相”为外在显现, 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生活规则以及生活 方式。地域文化主要有如下四个特征。
第一,悠久性。地域文化主要是 生活在特定区域的人民经过世代相传 所形成的、富有特色的文化现象,且 其往往是连续的,在长期的演变与流 传中一直保有活力。
第二,多样性。我国是一个统一 的多民族国家,不同地区人民生活的 环境都不相同,地域文化在发展和传 承的过程中也会形成独有的文化现象, 包括方言、风俗、民风等,种类十分 丰富。
第三,创造主体多元。在特定的 地域中,往往会有来自不同民族的人 群,其在迁徙、贸易、交往的过程中 会促进各种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从而 在兼收并蓄的基础上形成全新的文化 内涵,逐步演变为地域的特色。
第四, 形态独特。在不同的区域, 文化的精神、内涵都是不同的,这与 不同地域的地理位置、气候、生产方 式等有着直接的关联。
(二)开发意义
开发地域文化,可以为学校教育 教学工作注入新活力,不仅在于内容的扩展,更是可以改变以往空洞说教 的教学方式,让教师与学生同步参与 资料收集,体验研究过程,接受文化 熏陶,同时化被动为主动,不断挖 掘更深层次的文化内容,是一种切实 有效的教育方式。开发和运用地域文 化,不但能够提高师生的实践能力和 探究能力,而且可以转变教师的课程 观,提高教师的创新研究能力与教学 水平。
可以说,校本课程开发的指导思 想就是让学生亲近社会,认识生活、 了解家乡、热爱祖国,从而使他们的 情感受到熏陶,为提高其人文与科学 素养探求一条捷径。所以地域文化在 班级活动型课程中的融入,可以引导 学生关注校外的各种文化现象与社会 问题,同时培养学生自觉汲取地域文 化营养的意识与能力,还可以通过鉴 赏、体验、建言等方式,鼓励学生参 与民间艺术的拯救与优秀文化的传承, 提出对有地域特色的地方文化创新的 合理建议,进而推动他们的个性化发 展,并形成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
(三)开发原则
1. 贴合课程目标
小学活动课程是培养学生综合素 质、开阔学生视野的有效途径,可以 让学生真正走出课堂和书本,走入现 实生活进行体验与感知,针对性解放 他们的双手和思想, 不断促进其发展。 教师在开发和运用地域文化时,要积 极落实课程目标,以学生的全面发展 为导向,不断优化地域文化的内容和 渗透形式,以使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 程中受到启发和引导,积累知识、发 展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2. 触发学生兴趣
针对小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设计 和组织活动课程并应用地域文化时, 教师必须遵循趣味性原则,即注重开 发富有趣味的文化素材,同时将其合 理融入活动课程,让学生以多元形式 展开探索,以唤醒他们的参与兴趣, 使之获得更多成就感,从而推动相关 活动的顺利进行,并使学生在活动中 储备丰富的文化知识和学习技能,同 时培养学生正确的文化观,引导他们 在了解本地文化的基础上主动传承优 秀文化,切实增强育人效果。
3. 彰显课程价值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设置活动型 课程主要是为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 养,使他们在参与中全面地发展自我, 所以教师要基于地域文化,合理开发 课程内容和组织形式,确保彰显其内 在价值,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体 验环境,从整体上提高其发展质量。
4. 体现地方特色
学校及教师在开发班级活动型课 程时,要关注本地的特色文化,联系 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民俗习惯等设 计更加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在参 与中了解自己所生活的环境,同时对本地的文化产生认同感,并能够在课 程活动中吸收文化精髓,树立弘扬本 地文化的意识,进而不断完善其文化 观,助力他们的全面发展。
二、基于地域文化开发和运用小 学班级活动型课程的策略
在开发和运用小学班级活动型课程 时,学校可以充分结合地域文化,为学 生搭建广阔的学习、实践平台,以挖掘 其潜能、强化其素养,为他们的未来发 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为此,可以结合鹤 山市的实际情况,积极挖掘岭南文化、 咏春文化和红色文化设置活动型课程, 以此满足时代的要求和本校学生发展的 需要,同时不断开辟德育新途径,使形 式与内容更协调,并促进知与行的有机 统一,有助于扩大学生的参与面、提升 课程教学活动的实效性,从而形成一个 具有磁化作用的“德育场”,让每一个 学生都得到浸润和“磁化”,顺利落实 素质教育目标。
(一)精心设计活动课程的目标 和实施方案
围绕地域文化开发小学班级活动 型课程时,教师必须立足本班学生的 认知规律与发展需求,精心设计课程 目标与具体的实施方案,为后续各项 工作的开展提供明确依据,有计划、 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与素 养,推动其良性发展。
以咏春文化为例,教师可以提前 确定活动课程的目标: (1)知晓鹤 山市是咏春的发源地及其蕴含的深厚 文化底蕴,激发学生对家乡的认同感 和热爱之情; (2)了解咏春拳的招 式,注重传承与弘扬; (3)在实践 与体验的活动过程中,增强学生身体 素质,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之后, 教师需据此编制活动课的实施方案,如首先可借助影视剧片段吸引学生的 注意力, 让他们对咏春文化产生兴趣; 其次可以出示资料,讲述咏春的发展 史及其对人体的益处,且可以上升到 文化层面,让学生了解到该种文化的 重要性;最后可以将咏春拳融入体育 课、大课间,渗透到课后服务环节, 通过拓展和实践让学生在学习招式的 过程中强健体魄,并树立传承本地文 化的意识。
当目标和活动实施方案确定之 后,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有序地开展 活动课程,使他们在亲身体验中受到 本地特色文化的感染,完善个人的文 化观和价值观,继而为地域文化的传 承提供有利的条件,不断强化学生的 综合素质。
(二)合理编制班本读本学生 学习
为了保证活动型课程更为顺利地 推进,小学教师可以基于地域文化编 制班本读物, 以此作为活动课的依据, 便于学生更加高效地学习和体验。
以岭南文化为例,由于其内涵丰 富、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教师就可以 选择其中比较重要且比较受小学生欢 迎、能够给予其有益引导的内容编制 读本, 如可以选择绘画、音乐、戏曲、 书法、民俗艺术等编写教材《我与岭 南文化的不解之缘》,借助文字、图 画等清晰地介绍每一种特色文化;还 可以刻印光盘、插入视频链接等,便 于学生在研究内容的过程中主动学习 音乐和戏曲唱法,或是跟着视频练习 书法、学习民俗艺术等,有助于增强 其参与兴趣, 同时全方位锻炼其能力, 辅助提高其学习质量。
教师还可以围绕咏春文化、红色 文化分别编制读本《每天一招学咏春》 和《铭记革命历史, 缅怀红色岁月》,在其中穿插对应的图文资料,使学生 在实际研读时吸收更多文化内涵,不 断丰富其精神世界。编写活动课程的 班本读本,可以使得教学工作更为顺 利地开展,切实提升育人质量。
(三)组织实践体验活动辅助学 生品味地域文化
在活动课程中,教师要立足地方 特色文化组织学生开展实践体验活 动,促使其深入感知和品味,辅助他 们挖掘地域文化的内涵与魅力,进而 端正其学习态度、完善其文化价值取 向,同时可促进学生各种能力和素养 的发展,使之在参与中受到优秀文化 的感染,助力其健康成长。
例如,教师可根据咏春文化设计 实践活动,邀请本地的咏春拳传承人 到班级中展示拳法,同时借助大课间 教授学生简单的拳法,以此深化学生 的认知,有效提升其身体素质,并让 他们在学习和掌握的过程中将咏春拳 传承下去;也可以挖掘本地的红色文 化,组织学生查阅文献、实地走访革 命历史遗存与纪念场所、参观考察, 使学生在革命先辈的鼓舞下坚定个人 的理想信念,同时树立珍惜当前幸福 生活、热爱国家和人民的意识,有利 于增强德育的深度和有效性;还可以 依托岭南文化组织学生学习“三雕一 彩一绣”、粤剧、客家山歌等,且可 以举行竞赛、表演活动,以便丰富学 生的体验。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充分 体验到本地特色文化的价值意蕴,培 养了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意识,并 传承了本地的优秀文化。
(四)坚持融合教育理念提升活 动课程效率
要想提升活动课程的开展质量, 小学教师还要树立融合教育的理念, 即将活动课目标、内容等融入其他学科,通过有机整合引导学生拓展学习, 从而更为顺利地实现活动目标,助力 学生良性发展。
例如,可以在设计活动课程方案 时,与小学语文教材相联系,结合学 生学过的与传统文化、民间艺术等有 关的文章强化其传承优秀文化的意识, 然后自然地引出岭南文化、咏春文化, 通过对比、分析的方式辅助学生获得 更多信息;也可以和道德与法治课程 中的相关内容联系,通过拓展延伸的 方式融入与文化有关的素材,然后引 导学生根据所学理论正确认识红色文 化、咏春文化,并鼓励他们进行深入 思考,分析如何看待多元文化、传承 本地文化,在融合教育中完善学生的 思路,为其全面发展提供更多助力。
(五)制定全面且科学的评价机 制引导学生
围绕小学活动课程的具体要点, 教师也要制定全面且科学的评价机 制,以引导学生更加高效地发展。为 此,教师要针对活动过程、活动结果 设计合理的评价标准,如学生参与活 动的态度、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 和素养、学生之间的协作意识、每个 学生在活动课程中的收获,且要让学 生按照具体的项目进行自评和互评, 再由教师结合自己的观察和分析进行 综合评价,然后将结果整合起来形成 更加客观的评价。此外,教师要渗透 分层评价、激励评价的策略,即依托 学生的性格、能力等,以纵向比较的 方式引导他们发现自身的优势,并加 以鼓励,使他们树立自信,主动扬长 避短;还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为他 们提供针对性建议,引导其不断突破 自我,进而提升评价的成效,助力学 生良性发展。
总而言之,随着人才培养理念与培养模式的转变,以能力为核心的人 才培养机制需要更多教育资源从多角 度发挥力量予以支持,而地方特色文 化资源就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地域文化都是由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而 来,其蕴含着深刻的思想、优秀的精 神、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也具有培 养学生能力素养的重要教育作用,将 其作为一种优质的资源融入小学活动 型课程中,可以使学生在开放的活动 空间中自主实践、自主发展,使他们 对本土文化产生强烈的认同感,且可 以借助优秀的文化陶冶学生的情操、 完善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价值取向,使 之在实践中树立传承和发扬本地文化 的意识,有助于推动其全面发展,顺 利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 湖南长沙市东茅街小学小记 者 . “阅城 · 爱家”地域文化研学活 动——湖南长沙市东茅街小学小记者 研学记 [J]. 第二课堂 (C),2021(Z1):74.
[2] 孙秀英 . 基于地域文化综合 实践活动课程探索 [J]. 教育艺术, 2019(11):74-75.
[3] 张裕洋 . 基于地域文化的 综合实践活动体验类课程设计—— 以《苏芡来哉 —— “一站式”地方 美食体验活动》为例 [J]. 知识文库, 2019(11):175.
[4] 陈田田 . 基于临汾地域文化 的少先队活动课程建设研究[D]. 太原: 山西师范大学 ,2018.
[5] 马红梅 . 浅议民族地区社团 活动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 [J]. 教 师 ,2018(13):9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543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