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山东沿黄河特色地域文化在地方高校 育人中的运用论文

发布时间:2023-10-17 15:09:58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文章首先说明了山东沿黄河特色地域文化的内涵阐释及类型划分,然后阐述了山东沿黄河特色地域 文化在地方高校育人中运用的价值意蕴,接着分析了山东沿黄河特色地域文化在地方高校育人中运用的现 实困境,最后论述了山东沿黄河特色地域文化在地方高校育人中运用的突破路径。

  黄河文化作为文化育人的重要资源,在历史长河中 壇变与发展,并不断融入各个历史时期的新要素,逐步 充实并铸就了独特的品质。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 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1]。习近平总书记明 确指出,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 ‘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 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2]。探索黄河 文化的育人功效,对高校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 树人根本任务、培养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作 为黄河文化的一个类属,山东沿黄河特色地域文化的 研究对地方高校挖掘黄河文化的丰富内涵及地域形 态,在教育教学、科研创新等方面形成育人特色和育人 优势,进而增强自身文化育人实效具有重要价值。

  一、山东沿黄河特色地域文化的内涵阐释及类型 划分

  (一) 内涵阐释

  目前,学术界对黄河文化的界定及其阐释有着不 同的见解,其成果主要可归纳为三类 。一是从广义文 化的角度出发,强调“总和说”,认为黄河文化是黄河 流域先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 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典章制度、礼仪信仰、生产水 平、生活方式、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审美情趣、精神面 貌、价值取向等[3]。这也是学术界广泛接受和认可的观 点 。二是从狭义文化的角度出发,认为黄河文化集中 于精神诉求、价值取向、基本理论及行为方式,提出黄 河文化精神是黄河文化的核心。三是从地域文化的角 度出发,认为黄河文化辐射的区域范围巨大,是由沿 黄九省(区) 的各自地域文化共同造就的,依照地域可以被划分为游牧文化、农耕文化、宗教文化和民族文 化[4],其中又以农耕文化为主 。 由此可见,黄河文化意 蕴深厚、内涵广阔 。因此探讨黄河文化,既要把握全面 的文化意义,还要兼顾其区域文化的性质,而沿黄河 特色地域文化更能体现其区域性属性。
\

  山东是沿黄九省之一,黄河在这里入海 。同时,山 东又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儒家文化是齐鲁文化的基 础资源,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齐鲁文化引导黄河文化 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干 。因此,本文所述山东沿黄 河特色地域文化突出了黄河文化研究的地域视角,主 要是指山东沿黄河区域内的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 中所创造的、经过长期历史发展形成的为当地人民所 熟知和认同的、带有地域文化符号的物质财富和精神 财富的综合 。其中蕴含的社会规范、生活方式、生产水 平、风俗习惯、精神风貌和价值取向,以及承载的中华 民族的精神基因,与当地人民有着千丝万缕的情感联 系, 是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史和人民奋斗史的文化呈 现,深刻影响着人民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是区域 内宝贵的教育资源。

  (二)类型划分

  黄河文化内涵丰富、类型多样,故探究山东沿黄 河特色地域文化的具体样态是充分发挥其育人功效 的重要前提 。从文化样态角度来看,山东沿黄河特色 地域文化主要包含金色农耕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和绿 色生态文化三种样态。

  第一,金色农耕文化。黄河文化的主要内容之一是 农耕文化[5]。农耕文化是我国农业的宝贵财富,是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中华民族产生、繁衍和发展所依赖的第一产业,农业在漫长的历史进 程中,衍生出光辉灿烂的金色农耕文化,形成了以土 地伦理和粮食道德为核心的农耕思想。这种文化不仅 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而且为破解 部分现实社会难题提供了历史镜鉴和文化密码[6] 。 山 东积淀了丰富的农耕经验和文化习俗,是我国农业文 化遗产的主要分布地区之一,包括生产文化、民俗风 情、历史遗迹、传统工艺、精神品质等方面,因此金色 农耕文化是山东地区高校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粮食安 全教育、乡土教育、家风民风教育的重要资源。

  第二,红色革命文化 。红色革命文化推动着中华 文化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 逐渐发展成具有先进性、 人民性、时代性的现代化文化形态,集中展现了中国 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价值诉求和革命精 神 。山东是具有光荣传统的著名革命老区,在此,中国 共产党领导山东军民创造形成了丰富的红色革命文 化资源。这些资源既包括有形的革命文物、革命圣地, 又包括无形的革命理想、革命精神,二者共同构筑起 新时代激励人们奋勇向前的强大精神力量。

  第三,绿色生态文化 。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 爱自然, 绵延 5 000 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了丰富的绿 色生态文化 。山东黄河口是黄河流域重要的绿色生态 功能区,在这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相互依存,故其已 成为黄河绿色生态文化的重要标志地 。山东人民在认 识黄河、利用黄河、治理黄河的艰辛过程中,逐渐形成 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绿色生态意识和 绿色生态观,支撑和延续着人与自然的共生及发展。

  二、山东沿黄河特色地域文化在地方高校育人中 运用的价值意蕴

  (一)充实高校育人内容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最早聚居生活与持续繁衍 的地方之一, 人们在这里创造领先世界的物质文明, 也创造了辉煌灿烂的精神文明,进而积淀成深沉博大 的黄河文化 。 山东沿黄河特色地域文化蕴含着历史 、 民族、政治、经济、社会、文学、宗教、考古、民俗、艺术 等多学科的视角和方法,地方高校深入分析其历史源 流、丰富内容、人文特征和当代价值,挖掘其蕴含的积 极进取、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开放包容、和谐共生、创 新创造的精神气质,可以实现文化育人资源的更新和 扩容 。另外,山东沿黄河特色地域文化全面体现了不 同时期党领导人民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自身 的社会实践,是“中国话语”的重要来源、“中国故事”的重要内容,理应成为地方高校培养具有中华民族特 有精神气质的知识分子的优质资源。

  (二)创造特色育人环境

  文化是一所学校赖以生存的重要根基,也是学校 间相互区别的重要标志和特征 。山东沿黄河特色地域 文化不仅包含一般意义上文化的内涵,它还积淀了中 华传统文化基因,展现了中华文明前进历程的多彩图 景 。 同时,每幅图景都记录了山东人民奋斗的独特足 迹,成为地方高校文化建设的重要资源 。地方高校充 分挖掘这些资源,有利于创造独特的育人环境 。具体 而言,将山东沿黄河特色地域文化运用到校园物质文 化建设中能够突显校园文化景观的特色,运用到校园 精神文化塑造中能够彰显校训校风校纪的独特魅力, 运用到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能够增强网络阵地的安 全性,运用到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中能够展现学校的治 理智慧 。概言之,在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校 园网络文化和校园制度文化的合力建设下,地方高校 能创造出一种突显黄河地域特色的育人环境,由此可 引导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开展经常性的反思与自省,进 而规范行为,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也可 助力自身走出一条立德树人、特色发展的路子。

  (三)提升育人对象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黄河文化是维系中华文化脉络传承的主干,是全 民族心理认知的基本坐标,因此具有较强的体验性、 感染性和教化性 。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黄河具有无 可比拟的象征性,它能激发起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 凝聚力和向心力,增强人们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一 方面,它是具体可感的,因为它生动地“活”在现实中, 通过水流、遗址、风俗展现着自己的自然之美、历史之 蕴和文化之源,给人们的生活增添色彩和内涵 。另一 方面,它又是无形的、隐蔽的,因为其深植在人们的心 灵深处,通过情感、精神、信仰昭示着自己的包容、博大 与精深,指引着人们求真、向善、尚美。将山东沿黄河特 色地域文化运用于地方高校育人,能够快速激发起学 生的热情和积极性,带动学生参与相关知识、技能的学 习及实验实践的开展,进而促进教与学、知与行的良性 互动,从而提升地方高校育人效果。

  三、山东沿黄河特色地域文化在地方高校育人中 运用的现实困境

  (一)地方高校对山东沿黄河特色地域文化育人重 视不足

  一方面,地方高校对山东沿黄河特色地域文化育人的重视程度不够,在传承弘扬山东沿黄河特色地域 文化方面尚未及时跟进 。从已有研究成果来看,与山 东沿黄河特色地域文化相关的研究成果主要出自省、 市社会科学院及一些黄河文化爱好者,地方高校对山 东沿黄河特色地域文化的研究相对滞后,在山东沿黄 河特色地域文化育人等一些重要的领域也涉足不多, 这就使得具体育人工作缺乏理论基础和智力支持。另 一方面,地方高校将山东沿黄河特色地域文化运用于 教育教学的实践开展不足。多数高校未从顶层设计层 面对黄河文化融入教育教学做出政策指引和物质保 障。涉及此方面传播教育的多为水利类院校,或者历史 学、文化学、生态学等相关专业,其他专业很少涉及,导 致山东沿黄河特色地域文化在地方高校育人中的作用 没有得到真正发挥。当前,黄河文化相关研究已经引起 社会的广泛关注,但就整体研究效果来看,仍处于初始 阶段,研究的空间、论题还有很多[7]。地方高校应紧紧把 握国家战略发展和政策导向, 抓住黄河流域生态保护 和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机遇,主动谋划、积极作为,推进 山东沿黄河特色地域文化研究和育人工作深入开展。

  (二)教师的山东沿黄河特色地域文化素养不高, 传播意识不强

  一方面,地方高校教师来源广泛,在文化素养上 存在较大的差异,部分教师对山东沿黄河特色地域文 化的了解和认知程度不高,知识储备不够。另一方面, 因为专业不相关、教科研方向不相关、教学任务繁重、 文化育人理念不坚定等原因,地方高校教师很少有意 愿和条件系统接触并学习山东沿黄河特色地域文化 相关内容, 而是将更多的精力用于强化学生专业技 能,增加自己的专业产出上。教师是育人的主体,是育 人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实施者,故其文化素养很 大程度上决定着黄河文化育人的成效。教师的黄河文 化素养不高、传播意识不强,是制约山东沿黄河特色 地域文化在高校育人中发挥作用的关键因素。

  (三)学生对山东沿黄河特色地域文化了解不多

  调查发现,地方高校中,多数学生对山东沿黄河 特色地域文化只是简单了解,对山东沿黄河特色地域 文化有较深入了解的学生占比很小,且主要集中在山 东境内黄河沿线的高校 。在了解内容方面,主要是典 型自然景观、风土人情、历史文化遗产等,学生对山东 沿黄河特色地域文化的多彩类型及背后蕴含的文化 精神缺乏深入的了解,对山东沿黄河特色地域文化的 传承、创新意识较为欠缺 。另外,各种娱乐化、碎片化的网络文化占据着学生的课外时间,而山东沿黄河特 色地域文化的网络传播性不强,这也影响了学生对山 东沿黄河特色地域文化的了解意愿。

  四、山东沿黄河特色地域文化在地方高校育人中 运用的突破路径

  (一)提升育人主体的文化素养,建设强有力的师 资队伍

  在学校教育中,无论教育模式怎样改变、教育方 法如何创新,教师作为育人主体的地位始终如一,教 师的关键作用始终未变 。学高为师,教师没有广博的 知识储备,就难以教人、育人。对山东沿黄河特色地域 文化的了解不深不透,是地方高校教师的知识短板, 是其首先需要补齐的部分 。为此,地方高校可以对不 同学科的教师进行有关山东沿黄河特色地域文化的 集中培训,教师则要发挥主体性,争取率先成为掌握 山东沿黄河特色地域文化的专家。一是发挥自身的教 科研优势,开展对山东沿黄河特色地域文化的研究性 学习,将学习与教研、科研产出结合起来,主动参与山 东沿黄河特色地域文化研究学术会议,关注山东沿黄 河特色地域文化育人最新成果,在研中学、在教中学, 丰富自身的文化底蕴,夯实育人基础 。二是组建教学 团队,扩充山东沿黄河特色地域文化育人队伍 。具体 可开展不同专业和不同学科的学习分享和集体教研活 动,并定期邀请山东沿黄河特色地域文化专家学者、技 艺大师、非遗传承人等参与教研,进行指导和讲学,从 而借助共同体的力量,提高学习水平和研究能力 。三 是加强山东沿黄河特色地域文化资源的建设和整理, 逐步形成资源库、校本教材、教学课件等可视化的育 人资源,作为开展育人工作、保障育人成效的基础条 件 。概言之,高校教师广泛汲取山东沿黄河特色地域 文化的营养,将其转化为立德树人、传承文明的动能, 既是增强育人本领的要求,也是高尚师德的体现。

  (二)多维度融入课程体系,讲好山东“黄河故事”

  教学是高校的核心工作, 课程是教学的实施过 程。将山东沿黄河特色地域文化融入课程体系是增强 育人功效的关键环节。高校各类课程挖掘山东沿黄河 特色地域文化元素并将其融入课程教学与改革,有利 于提升课程高度和育人效度。

  第一,将山东沿黄河特色地域文化与思想政治理 论课程深度融合。教师要使山东沿黄河特色地域文化 的三种文化样态中隐含的思政元素与地方高校思想 政治理论课重点内容相融相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

  应该对这些理论内容进行梳理,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 立足山东沿黄河特色地域文化的视角, 寻找真实、可 感的故事和案例,对学生展开教育,如在讲授中华传 统美德时突出山东人民耕读传家、慈爱孝悌的伦理风 尚,以及守望相助、重义轻利的群体观念;在讲授中国 革命道德时呈现红色县长王石钧、沂蒙母亲王换于等 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无私奉献、舍己为人、不怕牺牲、 精忠为国的品质和情怀, 用故乡英雄的精神感染学 生;在讲授生态文明建设时可以引用黄河三角洲从昔 日的盐碱荒滩成为鸟类天堂的生态优先发展之路。多 维度、宽视角的课程设计与实施,既能增强地方高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现实性和针对性,又能增加地方高 校育人的文化含量,更能助力山东沿黄河特色地域文 化的传播。

  第二,将山东沿黄河特色地域文化融入专业课程, 推动课程思政建设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 协同育人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 也是推动构建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扎根中国大地办 教育的基础性工作 。随着课程思政建设持续深入推 进,如何找准思政元素点,并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融 入课程教学是地方高校亟待解决的难题 。山东沿黄河 特色地域文化具有广阔的外延和精深的内涵,富含多 彩的物质文化和多重精神价值,故将其融入专业课可 以扩展“授业”转化为“传道”的视角和策略。即教师应 从水利、生态、历史、精神、思想、文学、艺术等不同层面 将山东沿黄河特色地域文化融入不同学科专业课程 教学,开展问题探究式或讲座式教学,探究山东沿黄 河特色地域文化的人文和精神价值,增进学生对山东 沿黄河特色地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进而使其实现从自觉认知山东沿黄河特色地域文化到自主传承山东沿 黄河特色地域文化的转变, 为家国和黄河持续发展贡 献力量。

  第三,将山东沿黄河特色地域文化融入选修课 程 。选修课是学生提升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故地方 高校要立足学生成长需求和学校实际,利用地域资 源优势及师资优势,将弘扬山东沿黄河特色地域文 化的 目标和相关内容融入选修课程,这有利于丰富 学生学习生活,满足学生成长和全面发展的需求 。地 方高校可以专门开设与山东沿黄河特色地域文化相 关的选修课,以专设课程的形式彰显对山东沿黄河 特色地域文化的重视;可以对现有的选修课课程体 系与课程目标进行调整,增加山东沿黄河特色地域文化的比重 。比如,在传统文化类课程中增加山东沿 黄非遗元素,在艺术赏析类课程中增加山东沿黄文 艺作品和形式。

  (三)积极创造育人环境,突出文化浸润与滋养

  马克思指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8]。 大学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存在,常常通过文化环境的 创造,以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隐性教育方式参与育 人的全过程,进而实现育人目标[9]。地方高校应充分利 用山东沿黄河特色地域文化创新学校精神文化和物 质文化,完善文化景观,不断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高 校的育人环境可以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 。在硬环境 上,一方面,地方高校可以联合山东当地文化部门,根 据实际情况建设黄河文化印记、黄河文旅长廊、黄河 文化展厅等教育教学场所,让山东沿黄河特色地域文 化成为可以“触摸”的对象,从而增强山东沿黄河特色 地域文化育人的现实感,彰显参与式、体验式与讲授 式相融合的新型育人模式的作用;另一方面,地方高 校可以在校园道路、楼宇命名、花木种植、宣传展板等 方面体现山东沿黄河特色地域文化特色,在潜移默化 中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同时增进学生热爱家乡、热 爱民族文化的情感 。在软环境上,地方高校应当开展 多彩的山东沿黄河特色地域文化活动, 如主题文化 节、美食节、歌舞比赛、话剧表演、微视频制作等都能 帮助学生将习得的理论知识与实践体验相结合, 寓理 论于体悟,化抽象为有形,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同时,文化社团、兴趣小组等学生组织活跃在大学生的 日常生活中, 能够促使大学生动起来、活起来和乐起 来, 故地方高校也要发挥学生社团等朋辈组织的积极 作用, 促进山东沿黄河特色地域文化在此类组织中传 播和践行,进而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自信 。此外,地 方高校还可以将优秀的山东沿黄河特色地域文化节目 引进校园, 如利用融媒体、校园广播等在校园中播放 《黄河文化大会》《大河流日夜》等展现山东沿黄河特色 地域文化的优秀节目,培育学生的文化素养,引发学生 的情感共鸣和文化自觉。

  ( 四)创新育人载体,增强感召力和影响力

  当前,网络成为高校育人的最大变量。“Z 时代”背 景下,高校学生触网能力极强,学习、娱乐都交融于网 络,“从一定意义上说,谁赢得了互联网,谁就赢得了 青年”[10] 。抢占网络阵地不仅要做好防守,切实筑牢网 络安全屏障,还要主动出击,用优秀的文化塑造学生。 地方高校要充分利用新媒体使用方便快捷、传载内容丰富、形象直观、富有感染力的特点,开发符合学生心 理特点和实际需要的文化内容,着力建设山东沿黄河 特色地域文化育人的新媒体学习传播平台,推动文化 共育与成果转化,同时加强微信公众号、视频号等学 生日常社交平台的建设与运营。有条件的地方高校可 以尝试采用AR 等新媒体技术,建设符合本校特点、反 映山东沿黄河特色地域文化的全景沉浸式体验馆,帮 助学生不受时空限制地自主选择、学习和感受黄河文 化。笔者认为,针对山东沿黄河特色地域文化育人,地 方高校网络文化建设要坚持需求导向、内容为王、创 新取胜。一方面,要把握学生喜好和互联网思维,适应 “互联网+教育”的新常态,紧密联系学生学习与发展 的实际,结合学生的话语表达方式,增强其与山东沿 黄河特色地域文化的话语共通与心灵共振 。 同时,要 掌握网络文化运作模式,创新工作方法,除了通过官 方微博、微信等平台多角度集中展示山东沿黄河特色 地域文化,还要对高校综合性门户网站、专业性学术 网站、教育性主题网站及学生自媒体进行合理利用, 并保持平台间的互联与畅通,从而增强大学生的山东 沿黄河特色地域文化网络学习体验 。另一方面,要做 好顶层设计和目标规划,保持深度和精度,促进山东 沿黄河特色地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将 好题材转化为好故事,形成一批具有高校特色、体现 山东沿黄河特色地域文化独特魅力、反映时代精神的 网络文化品牌 。此外,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离不开一支 政治强、业务精的强大队伍,党政干部、技术人员、黄 河文化专家、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学生骨 干都是网络文化建设的主体力量,故地方高校应将强 化网络文化建设队伍纳入高校队伍建设总体规划,在 学习和工作的实践中培养专业团队,不断提高网络文化建设和运营水平,进而提升山东沿黄河特色地域文 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

  五、结语

  黄河不仅是一条地理之河,还是一条文明之河、精 神之河 。而传承山东沿黄河特色地域文化,讲好山东 “黄河故事”,可以充实地方高校育人内容、创造特色 育人环境、提升大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这也是地 方高校落实黄河国家战略的使命担当 。笔者认为,地 方高校可以从提升育人主体的文化素养、融入课程体 系、积极营造育人氛围、创新育人载体等方面寻求山 东沿黄河特色地域文化育人的突破路径,增强山东沿 黄河特色地域文化的育人功效,不断将自身打造成文 化传承和创新的高地,进而在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有所作为。

  参考文献:

  [1] 陈隆文.黄河文化的历史定位[N].河南日报,2019-10-29(5).
  [2] 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中国外文出版发 行事业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3] 李立新.深刻理解黄河文化的内涵与特征[N].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20-09-21(4).
  [4] 朱伟利.刍议黄河文化的内涵与传播[J].新闻爱好者,2020(1):32- 35.
  [5] 李玉洁.黄河流域农耕文化述论[J].黄河文明于可持续发展,2022.1 (1):81-90.
  [6] 周其森. 以“双创”推动农耕文明现代化转型[N].光明日报,2022- 08-19(2).
  [7] 李景文,王佳琦.近年来黄河文化研究述评[J].河南图书馆学刊, 2021.41(4):132-137.
  [8]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 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9] 郝桂荣.高校文化育人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2017.
  [10] 郑文涛 .科学构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话语体系[J]. 红旗文稿 , 2018(10):25-2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64940.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