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
地方高校与区域文化有着天然的耦合关系, 二者统一于文化育人的实践, 体现了文化发展的重要属性。外在发展上的“依附性”与内在文化本质上的疏离、从“内生”的特色发展到“外引”的同质扩张、地方高校文化引领责任与区域文化发展需求的断裂是当前地方高校与区域文化发展存在的主要弊端。推进协同创新体系共建, 促进高校区域文化共融, 推动区域核心文化共育, 实现区域文化品牌共创, 都是地方高校和区域文化协同创新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
地方高校; 区域文化; 协同创新;
基金: 2015年度浙江省社会科学联合会研究课题“基于文化发展的区域高等教育特色发展研究——以浙江五所高校为例” (编号2015N017); 2015年度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研究课题“高校文化力提升与区域文化发展协同创新机制研究” (编号201563); 2015年度湖州市社会科学联合会湖州市高等教育学会联合课题重点项目“基于文化发展的区域高等教育特色发展研究——以湖州高校为例” (编号201501) 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地方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主体, 与中央部属高校相比, 地方高校植根于区域社会, 区域性构成了地方高校最突出的特质, 地方高校在区域文化的发展中具有重要价值。当今, 高校已从社会发展边缘走向中心, 服务区域的发展和进步已成为地方高校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提出“高校要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要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 全方位开展服务。”[1]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2]这为地方高校的发展方向提供了重要指引。通过地方高校与区域文化的协同创新, 推进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引领文化的创新性发展, 推动区域文化的整体进步, 是地方高校对社会发展历史责任的有力担当, 也是区域文化实践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协同创新何以可能:地方高校与区域文化的耦合机理
(一) 超越与差异:地方高校与区域文化耦合的内在逻辑
高校是知识探求的所在, 更是一种精神内核的存在, 地方高校被视为区域精神的守望者和寄托者。早在欧洲中世纪大学产生之初, 大学便以追求和传播真理为己任, 并成为引领社会文化和价值走向的灯塔。作为区域最重要的文化教育机构, 地方高校以其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先进的文化理念, 不断辐射、引领、涵养区域的文化发展。这是地方高校在区域社会中安身立命的根本所在, 也是其在社会有机体中保持独立和彰显独特生命力的源泉。此外, 地方高校文化有其特殊的发展规律, 呈现独特的文化追求和品位, 其不迎合功利, 不落入世俗, 不被社会所左右, 与社会的功利和世俗显得格格不入。“大学不是每一社会流行风尚的风向标, 大学必须经常给予社会所必需的东西, 而不是社会所想的。”[3]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 无论社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地方高校都能保持自身清醒的价值追求, 以积极的精神引领区域做出理智选择, 体现了高校的独特价值, 也凸显了地方高校与区域文化协同之重要价值。
(二) 传承与整合:地方高校与区域文化耦合的内涵联结
“任何类型的大学都是遗传与环境的产物。”[4]地方高校植根于区域沃土, 区域构成了地方高校发展最为重要的历史及现实背景。地方高校的文化发展需要不断从区域中寻求支点, 汲取营养, 获得动力。高校的发展史无不浸淫了区域文化发展的特殊印记, 而地方高校的发展进一步检验、确证了区域独特的文化发展足迹和路径。同时, 地方高校与区域文化又不断互动和整合。地方高校的特色发展与转型升级必须依托区域的独特文化才能快速发展, 形成品牌。地方高校将区域文化精神、文化发展战略进行整合, 并积极内生和融合到高校的特色学科发展、文化建设、人才培养等各个方面。反过来, 区域基于特定的文化现状和需求特点, 也对地方高校文化的合理性提出了具体要求, 因此, 地方高等院校在满足这些要求的过程中, 也面临着必要的文化选择和整合。通过这一途径, 区域的发展实际上构成了对高等院校文化的再选择、再塑造, 这进一步检验和拓展了地方高等院校文化发展的方向、价值和实际功能。
(三) 激荡与创新:地方高校与区域文化耦合的内核驱动
如果说传承构成地方高校文化发展的要义, 那么创新则成为地方高校文化发展的内核。文化的核心在于不断吐故纳新, 与时俱进。作为区域文化的杰出代表, 地方高校文化的发展应懂得批判什么、发展什么。地方高校有责任增进与区域文化的互动, 在互动中辨识, 在激荡中创新, 推进区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地方高校文化的发展注定要超越高校文化自身的范畴, 在更广阔的实践境遇中寻求文化的突破与超越。这种转变和跃进必然要在地方高校与区域的协同创新中实现, 协同创新是地方高校对区域社会发展责任的一种担当, 更体现了大学文化发展的本真旨趣;这是大学文化赓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更是区域文化成长蜕变的必由之路。协同创新有助于促进地方高校与区域共同资源的整合和要素的碰撞, 推动各创新主体的深度合作和潜力创新, 使地方高校成为引领区域文化创新发展的主力阵营和重要阵地。
二、协同创新何以必须:地方高校与区域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 外在文化发展的“依附性”与内在文化本质上相疏离的错位
我国大学历来缺乏自治与自由的文化传统和发展土壤。就中国大学发展历程看, 从最初对欧美大学的效仿, 到后期对苏联模式的照搬, 都呈现强烈的移植属性, 加之受到历史文化惰性及功利主义的影响, 我国大学相对缺乏独立自由精神, 科学、知识、理性尊严和地位还有待确立。地方高校注重区域发展整合、经济社会协同本是好事, 然而其背后透露出经济发展工具化、政治服务附属化、文化发展迷失化隐忧, “依附性”也成为高校发展难以根治的顽疾。然而, 其反面却是地方高校与区域在文化本质上的疏离, 面对当前地方高校文化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以及区域文化发展的新常态, 地方高校和区域文化的联系存在一定错位。地方高校的文化发展责任面临消解, 地方高校与区域的文化合作呈现貌合神离、各自为政之态。这折射出在新的历史进程中, 地方高校与区域发展的微妙关系, 这种错位具有内在的逻辑必然性, 事实上构成了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具有同一性。
(二) 从“内生”驱动特色发展到“外引”牵制同质扩张的异化
毋庸置疑, 大学是文化发展的重要机构。从中世纪的古典大学到近代大学及现代大学, 虽然大学的性质、地位、功能和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 但大学内在的文化发展属性一以贯之。事实上, 无论是从宏观上的大学起源与发展历程, 还是从高校个体发展结果看, 高校的文化发展都具有“内生性”的特征, 其文化发展属性与生俱来, 由内而外。高校只有立足于自身文化积淀, 依托区域文化底蕴, 其发展才能获得不竭的动力。然而, 面对高等教育大众化、市场化境遇以及制度的强制性变迁, 高校发展由“内生”逐渐走向了“外引”。高校的文化发展不再是由内而外的自觉生长, 而更多转变为外力的牵引。对资源的争夺, 对衍生价值的追逐, 对一流大学发展特色和风格的仿照与迷恋, 使高校逐渐丧失自我个性和文化内涵, 最终出让自我发展的独特性, 受制于外部的功利性和不确定性。这种转变是地方高校适应时代发展的一种表现, 但不可否认, 地方高校的文化发展在这种转变中已由内在需求异化为一种生存工具, 而这种工具的肤浅性置换了大学内在价值的独特性, 将地方高校的发展引向同质化。
(三) 地方高校文化引领责任与区域文化发展需求的断裂
作为区域文化的重要发展力量, 地方高校有责任引领区域文化的发展。事实上, 地方高校基于文化先进性和前瞻性, 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研实践等方面都会对区域的文化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这无论对区域文化发展的重点、方向还是区域文化具备的功能、结构都产生深刻的影响。当前, 文化愈发成为区域发展的重要支撑, 区域的竞争已演变为文化软实力的竞争。然而, 区域文化发展普遍存在理念落后、体制滞后、文化产品供给不足、文化品牌竞争力缺失等问题, 通过加快文化发展提升区域实力已成为迫切需求。实践中, 地方高校对区域文化发展的战略责任还未能充分担当, 地方高校的功能定位还停留于适应和被动参与区域文化建设层面, 主动对接区域文化发展需求、提供文化服务和引领的意识与行动还不够, 文化发展的整体性和关联性还未能兼顾, 文化发展的“创新孤岛”仍是突出现象。
三、协同创新何以实现:地方高校与区域文化协同创新的路径
(一) 完善顶层设计, 推进协同创新体系共建是基础
首先, 要成立由政府相关部门、高校管理者、科研院所、企业等多主体参与的协同创新管理机构, 构建地方高校与区域协同创新的专业组织。通过建立协同创新的专业组织来有效统筹区域内的协同发展, 合理安排区域的协同事务, 整合协调区域内各种资源, 实现地方高校与区域在合作体制、管理资源、知识共享、人才培育等方面的合作创新。
其次, 进一步出台促进地方高校与区域文化发展的政策, 为协同创新提供结构性、制度性和可操作性的文化合作框架。在文化发展顶层设计上将地方高校文化发展纳入区域文化整体发展规划, 同时, 地方高校的文化发展战略将更多地依托、服务于区域整体文化发展, 使地方高校与区域的文化建设有效对接, 充分融合。
最后, 进一步建立健全地方高校与区域文化协同创新的运行机制, 积极完善合作投入、决策评估、联络沟通、风险防控、利益保障等工作机制, 使协同运作常态化、规范化、长效化。
(二) 坚持文化自觉, 促进高校与区域文化共融是关键
文化自觉不仅包含对自身文化的体认与传承, 而且包含对外来文化的接纳与创新。“文化自觉正是主体对自身观念、行为习惯等文化因素的一种深刻反思。”[5]地方高校应准确分析自身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积极挖掘、凝练高校所独有的优秀文化传统和精神, 勇于探索、摒弃自身文化中的消极因素, 坚持与时俱进, 构建开放、包容、进取的高校文化精神。地方高校文化发展必然要回归区域, 在区域中寻找根基, 寻求支点, 不断地从区域文化中汲取历史营养和当代价值, 自觉实现与区域文化的衔接, 挖掘区域文化的时代内涵和特色, 将其吸收、融合、转化为高校的具体办学实践和文化建设行为。如, 湖州师范学院以宋代教育家胡瑗的“明体达用”为校训, 厚植区域传统文化, 不断挖掘、凝练其现代价值, 致力于区域特色文化研究和文化发展, 有效汲取区域文化的优秀元素, 将其融入教学育人的各个方面, 形成鲜明的人才培养特色和校园文化风貌。区域在谋求发展的过程中也应充分依靠高校的学术、人才及文化优势, 不断推进区域文化的创新, 探求区域资源和高校文化的契合点, 形成区域的高品位。
(三) 强化区域共识, 推动区域核心文化共育是核心
地方高校应努力增强与区域文化的共生性与共生度, 积极推进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构建区域的核心文化。所谓区域核心文化, 指在地方高校与区域文化长期融合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内在性、深沉性、先进性, 代表了区域与地方高校共同价值观和需求的精神文化, 是地方高校和区域文化发展的一种重要柔性机制。核心文化形成的关键是在坚持长期文化融合的基础上, 强化高校与区域共识及合作, 培育双方共同的发展目标和信念。从过程来说, 其具有长期性、系统性、艰巨性, 也体现了历史性;从存在形态来讲, 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 统一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在此框架内构建全体成员共同的思想追求、精神内涵和价值体认;从效果来讲, 区域核心文化可以提供区域人共同的归属感, 为区域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
(四) 打造文化产品, 实现区域文化品牌共创是归宿
地方高校与区域文化协同创新的落脚点是为区域发展提供良好的文化服务, 打造优秀的文化产品及品牌, 最终惠及区域社会发展, 否则二者的协同创新就是空中楼阁, 遥不可及。作为文化创新的主体, 地方高校应站在文化社会化、产业化的高度, 审视与制订文化发展的规划和路线, 努力推出引领区域文化发展的实践应用文化体制与品牌。地方高校与区域文化的协同创新应努力打造一批文化产品, 共创一批文化精品, 并积极发挥精品项目的辐射引领效应, 努力打造在区域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文化品牌, 产生带动区域文化发展和文化市场繁荣的良好效益, 继而发挥文化创新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力和影响力。同时, 积极创办文化企业, 鼓励文化科技创新, 推动文化技术转让和文化孵化, 着手创办文化产业园, 促进文化成果的推广应用, 在提升文化水平和文化精神力的同时, 密切文化与经济、社会的关联性和共振度。如, 湖州师范学院多年来着力打造“胡瑗大讲堂”“胡瑗文化节”“君子之风建设”等文化品牌, 在塑造高校亮丽文化名片的同时, 极大涵养、引领了区域文化发展。区域涌现的《太湖之州》《三张火车票》等一批优秀文化作品, 也折射了高校文化的元素和印迹。湖州三跳《三张火车票》被评为“国家艺术资金资助项目”, “文化走亲”品牌获得第十六届全国“群星奖”。地方高校与区域着眼于文化发展这一线索, 致力于文化的传承转化和融合创新, 不断提升自我文化创新和发展能力, 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效果及社会效应, 探索形成区域文化合作发展的有效形式。
参考文献:
[1]苏君阳.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教育局长读本[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94.
[2]《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编写组.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7:40.
[3]何海翔.地方高校应主动融入区域文化传承创新[J].中国高等教育, 2015 (6) :57.
[4][英]阿什比.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M].滕大春, 滕大生, 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3:7.
[5]邢伟荣, 任顺元.特色学校建设:文化自觉的视角[J].教育发展研究, 2008 (20) :51.
《地方高校与区域文化的耦合机理及协同创新研究》附论文PDF版下载:
http://www.lunwensci.com/uploadfile/2018/0806/20180806075042902.pdf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