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新课标背景下,教学理念不断改变,教育模式不断创新,思维导图教学法得以广泛应用,受到了师生的普遍青睐。本文结合小说《智取生辰纲》的阅读教学实践,从初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的现状出发,对思维导图的优势进行阐释,同时就思维导图在初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提出自己的看法,旨在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提供科学指导,促进初中语文课堂高质量构建。
[关键词]思维导图,初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运用策略
新课标中提出的教育教学标准和要求符合现代教育事业改革发展需求。新课标将培养“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作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由此可见阅读教学的重要性。
故事环境典型集中、情节设置起伏跌宕、人物形象丰满立体是小说的鲜明特点,由此小说深受广大学子的喜爱,成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中之重。但受到教师教学手段单一、学生阅读面狭窄以及文学素养低下等因素的制约,同时受小说本身尤其是长篇小说人物众多、情节烦杂、篇幅较长等因素的影响,初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总是存在诸多问题。长期以来,广大初中语文教师在小说阅读教学的道路上艰难跋涉,始终未找到一条行之有效的道路。
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用相关的层次图展现各级主题的关系,建立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符号等之间的记忆链接,将抽象化、片段化、理论化的知识内容以形象化、系统化、逻辑性较强的方式呈现,能够强化学生的认知,达到促进知识结构的可视化生成的目的,更符合大脑的认知规律,也切合初中学生由感性认知向理性认知过渡的特点。因此,思维导图是用于初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的一把“利器”。
大量教学实践表明,思维导图这一辅助型教学工具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价值较高。借助思维导图,学生能够快速厘清脉络,深入解读文本,获取更多的积极有效的阅读体验。因此,我尝试假借思维导图这一“轻舟”,助力学生更顺利地渡过初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之“沧海”。
一、初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的优势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每个人在识字前,都是先从识图、画图开始的,对图画有天然的亲和力。思维导图以其直观、形象、个性化的表达,将阅读过程中单调枯燥的文字转变成有天然亲和力的图形,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引导学生依据阅读文本内容绘制思维导图,这种新奇的阅读教学方式本身也具有很强的趣味性,既很好地践行了“生本”理念,又使学生在掌握语文阅读知识的同时,感受到更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可谓一石二鸟。
(二)增强学生记忆的持久性
小说往往篇幅较长、人物众多,纷繁芜杂的知识杂糅在一起,给学生的识记带来很大的困难,在阅读后续内容时,学生容易遗忘前面的剧情。在小说阅读教学过程中,采用形式各样的思维导图做笔记,可节约大量的时间,同时又方便学生回顾书本和课堂的知识。思维导图本身具有直观性和可视性,易于实现对阅读知识的查找、提炼、思考、归纳和记忆。具体应用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可降低教师的教学难度,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大大延长记忆的持久性。
(三)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思维导图的绘制先从确定某个关键词开始,而后围绕这一关键词由点到线、由线到面,最后组合成网,思维呈逐步发散的过程。借助这一学习工具,学生可以一步步理顺阅读文本中盘根错节的人物关系及事件的来龙去脉,明确重点内容,并从一点发展延伸、建立链接、组合成网。这样的过程也更容易让学生生发出自己的、独特而个性化的体会和感悟,从而实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这对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提升语文学科素养大有助益。
(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创造力是国家和民族生存发展的不竭源泉。思维导图的教学方式利用插图替代文字,依照表现形式次序不同,以图像或者关键词直观地展示文章内容。让学生自主展开阅读,更能激发学生身上的创造力,拓展学生的思维,克服了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往往只用讲授式教学向学生单向传输理论知识的弊端。学生对问题的研究,从多角度、多方面进行思考,摆脱单一的答题模式,更加具有创新性。
二、初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的策略
要想实现对小说的深入研读,必然要从小说的三要素“情节、人物、环境”出发,以此为思维起点,借助联想发散思维,逐渐绘制成思维图谱。接下来,我将结合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课文《智取生辰纲》的教学实践,阐明在初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的策略。
(一)借助思维导图,厘清情节脉络,使阅读过程即视化
情节即故事,每一篇小说都是在叙述一个故事。人物个性通常是通过关键情节塑造的,而这些情节往往会有一条关键线索串连,因此厘清线索就成了情节阅读的关键。小说常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或情感变化为线索。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加强引导,确定线索的关键词,以关键词为起点展开横向、纵向的拓展,实现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的情节脉络梳理。借助思维导图厘清情节脉络,使阅读过程可视化。
以《智取生辰纲》为例,虽是节选,但情节独立,波澜起伏。小说采用明暗双线交织并行的方式,双线交织点在六月初四正午、黄泥冈松树林。黄泥冈松树林是矛盾冲突的爆发点,可以作为思维导图梳理情节的关键词。从这个点发散开,分出两条线,一条是杨志为保押送的万无一失所做的精心准备:扮作行商客人,智藏行踪;要求给自己提调众人的权力;开始时趁凉行路,后来改为天热走山路,真是处处小心,事事留意。另一条是吴用一方的智取:巧扮枣商,消除戒心;巧用天时,酷热口渴;巧选地点,乘凉避暑;巧下迷药,成功智取……依此,使用层进式思维模式,一步步蔓延联想,使小说情节脉络一目了然。通过绘制这样的思维导图,学生能够更加容易厘清脉络、把握情节。
(二)借助思维导图,理顺人物关系,使核心要素条理化
人物是小说的核心要素。小说中关联的人物众多,学生在阅读中难以快速厘清人物之间的关系,就难以对事件展开分析。通过思维导图的运用,以关键人物为核心,依照由近及远的次序梳理人物关系,可以帮助学生快速明确人物关系,从而组建起系统的阅读架构。
《水浒传》人物众多、个性鲜明,单是《智取生辰纲》就有众多人物,但他们分出了两个阵营:以杨志为首的押送方和以吴用为首的智取方。阅读时,就可以将杨志和吴用这两个核心人物名作为关键词,绘制并列对比型思维导图,如将与杨志关联的人物梁中书、蔡京确定为第一分支;将老都管、虞侯、众军士确定为第二分支……最后,在每个分支后面用一两个关键词,如“祝寿”“报恩”“矛盾”等,概括出人物间的基本关系。绘制完这幅思维导图后,人物的立场态度、分工合作、忠奸善恶就变得明晰了,众多人物相互联系交织,组合成一张网状关系图。
(三)借助思维导图,分析人物形象,使理解过程立体化
人物是小说的灵魂。成功的小说无一例外都塑造了个性鲜明、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鲁迅先生笔下自欺欺人的阿Q、满口之乎者也的孔乙己、辛苦而又麻木的闰土,契诃夫笔下见风使舵、反复无常的奥楚蔑洛夫,巴尔扎克笔下阴险狡诈、贪婪吝啬的葛朗台……个个都是文学宝库的经典,给人留下过目不忘的印象。
然而,小说中的人物又是复杂的,甚至是矛盾的。通过教学实践发现,学生在理解小说人物性格形象时往往片面肤浅,顾此而失彼,难以全面深入地掌握人物的个性。这就需要通过细致查找文本中的相关描写,再将同一描写方法进行归类整理,通过分析人物描写的方式方法,从而把握人物的个性,理解人物的形象。基于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借助思维导图开展教学活动,可以充分发挥思维导图发散性强的应用优势,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小说人物形象。
杨志是作者极力刻画的关键人物,《智取生辰纲》对其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描写。教学时,教师可先让学生查找文中所有与杨志相关的语句,再依据人物描写的方式方法进行分类,提取“公因式”,合并“同类项”,最后将每种描写方法所能展现的人物性格用简洁连续的话语进行总结。
如“杨志戴上凉笠儿,穿着青纱衫子……提条朴刀”是外貌描写,从中看出杨志为保生辰纲的安全掩人耳目,做了多么精心的装扮,是个心思缜密的人。接下来的悄悄赶路,灵活更改行路时辰、行进路径,告诉我们杨志是一个精明能干的人。对黄泥冈是“强人出没的去处”的准确预判,看到酒马上联想到蒙汗药,见到松树林中有人影晃动,马上意识到是“歹人”出没……都表现了他机警过人。但对军士非骂即打,与老都管、虞侯之间矛盾重重,又表现杨志性格粗暴蛮横,不善笼络人心……在思维导图框架下,瑕瑜互见,杨志这一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变得鲜活立体,人物特点一览无余。
(四)借助思维导图,把握作品主题,使阅读思维深层化
小说创设的背景一般以时代为基础,展现当时社会风貌,并通过故事线的贯穿,将创作者自身的思想融合其中,进行思想和情感上的传达。不同时代人们的穿着打扮、衣食住行乃至思想情感必然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反之,透过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典型环境探寻事件的根源,也就能还原事件的本真,达到揭示主题的目的。
教学《智取生辰纲》时,需要深入探寻杨志失生辰纲的原因:“既然杨志这样处处小心、事事谨慎,为什么最终还是失了生辰纲,甚至差点儿葬送了性命?”此时,就需要再利用思维导图进行分析阅读,以帮助学生理解主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查找具体的句子,而后自主绘制思维导图。然后,引导学生围绕问题进行讨论,明确丢失生辰纲的主客观原因。客观上,晁盖、吴用等人准备充分,团队协作好,杨志之“智”,相较于吴用之“智”是“小巫见大巫”,吴用的计策实在高妙,实施得天衣无缝。主观上,杨志急功近利,他的粗暴蛮横招致了失败的结局,他急于通过这次行动扭转自己的命运,达到光宗耀祖、封妻荫子的目的,因此一路上对众军士“轻则痛骂,重则藤条便打”,态度极其粗暴,这激化了内部矛盾。“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不善于团结,不善于借力于队伍中的关键人物——都管和虞侯,甚至与他们相对而行,杨志的失败也就不可避免了。但通过深入剖析,我们会发现根本原因并不在此,而在于:杨志所押送的生辰纲,本质上是搜刮民脂民膏而来的,是不义之财。不义之财人人可取、众人必取。因此押送生辰纲的消息虽严密封锁却不胫而走,杨志虽费尽心机、处处小心,却是螳臂当车、不自量力,改变不了生辰纲丢失的必然结局,杨志的失败是必然的。正所谓“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从生辰纲的必然被劫就反映了《水浒传》“官逼民反”的主题。
思维导图的运用为初中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加深了学生对小说的理解,训练了学生的良好思维品质。基于以上四个方面的运用,可绘制如图1所示的思维导图。总之,在初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中,思维导图发挥了重要作用,以更加新颖的呈现方式,受到教师和学生的欢迎。通过绘制思维导图,厘清小说情节脉络,剖析人物形象,深入理解主题,小说阅读教学的开展得以事半功倍。正如韩愈所言,“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这是阅读动机的合理状态。唯愿学生在思维导图的助力下,在自然阅读的浸润中,能悄悄地改变心智,真正享受小说阅读的价值和快乐。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译.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1984.
[2]东尼·博赞,巴利·博赞.思维导图[M].叶刚,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
[3]程秀敏.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有效利用思维导图[J].考试周刊,2020(49):17-18.
[4]钟金燕.试论小说类文本阅读思维导图形态的建立[J].广西教育,2019(10):24-25.
[5]陈茶凤.可视的思维导图,无形的自然阅读——试论思维导图对初中必读小说的促读作用[J].科教导刊-电子版(下旬),2021(07):207-20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506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