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找准“练点”巧练笔 ——小学文言文中写作元素的挖掘论文

发布时间:2023-01-16 11:40:10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文言文文质兼美,内涵丰富。教师要重视依托文本,结合阅读教学进程,充分挖掘其中的习作元素,找准“练点”,巧设练笔,引导学生创新思维、拓宽思路、发挥想象,进行习作能力训练和技能迁移,以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写作水平。基于此,本文从创设情境,展开想象,巧妙补白;创新思维,丰厚体验,随文漫笔;拓展思维,转换形式,创意改编;体情悟道,技能迁移,逐层传写四个方面探讨了找准“练点”巧练笔的措施。

  [关键词]创新思维,随文练笔,写作训练,习作能力,语言表达

  崔峦老师的《落实新课标,变“四个不足”为“四个加强”》中指出:“语文教学要进一步加强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注重从读学写,读写结合,增强结合阅读的小练笔。”随文练笔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学中要充分发现并挖掘文本中的习作元素,进行写作训练。统编教材中有许多语言凝练、意蕴深远、文质兼美的文言文,为习作教学提供源头活水。该如何挖掘文言文中的写作元素,找准“练点”巧练笔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

  一、创设情境,展开想象,巧妙补白

  文言文的语言言简意赅,精练含蓄,有许多“留白”空间,这是学生可以展开自由想象的空间,也是学生进行练笔的极佳“练点”。教师如能及时捕捉这些“留白”点,创设情境,巧设“练点”,让学生发挥想象力,补写空白的地方,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
 

  (一)补写细节留白处

  文言文短小凝练,甚至是一个字就能成词成句,缺少生动具体的细节描写。因此可以引导学生适当补充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细节描写,使人物形象更饱满、逼真,故事情节更加有趣、有味。

  以三年级上学期第一篇文言文《司马光》为例,文章虽是寥寥数句,但对每一个句子几乎都能展开想象,进行细节描写。对人物言行举止的生动描写可以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群儿怎么在庭中嬉戏玩耍?一儿怎么“登瓮”?怎样跌落?“光持石击瓮”,当时司马光怎么想到用石头“击瓮”救人?怎样击瓮?……这些“留白”处都可以指导学生进行补充描写,使故事情节更生动,人物形象更丰满,也有助于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讲故事,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扩写情节冲突处

  文言文因篇幅短小,语言精练,所以故事情节跳跃性较大,有的前因后果交代得不甚清楚,因此可以抓住这样的“练点”进行扩写训练。

  如学习《精卫填海》时,学生提出疑问:“女娃死后变成精卫鸟,天天衔着木石填海,她有这么傻?大海怎么可能填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查找的资料,展开合理想象,扩写原因。女娃溺死后很不甘心,她心想:“这可恶的大海不知还要祸害多少人,为了我的亲人、我的小伙伴和那些无辜的人,我一定要把大海填平,让它不再兴风作浪。”于是,她一日又一日衔着树枝和石头投向大海……这样扩写,故事前因后果就通顺合理,学生的质疑也得到解决,还能通过扩写更好地体会精卫锲而不舍、意志坚定的品质。

  故事情节冲突的地方是学生的兴趣所在。教师如果能用心发现并挖掘这样的“练点”,不仅能促进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层次的对话,还能激发学生写作热情,从而实现一举两得。

  (三)续写情节延伸点

  情节延伸点是文本理解向习作练笔过渡的有效落点。有的文言文写到高潮时就收笔,给人意犹未尽之感。教师可以抓住这个契机,让学生以结尾为续写的起点,大胆想象,续编故事,培养创造性思维。如《两小儿辩日》中,两小儿面对“不能决也”的孔子,笑曰“孰为汝多知乎?”孔子听了他们的话会想什么?会说什么?怎么做?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结尾为练点,结合自己的生活积累、情感体验等,延伸情节,续写故事结尾。这样的练笔是培养学生想象力,发展其语言能力的有效方法。

  二、创新思维,丰厚体验,随文漫笔

  顾名思义,“随文漫笔”便是记录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获得的感受。各种不同的文章内容带给人的感受和体验也不尽相同,即使同一篇文章,不同的读者阅读,也会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有的令人啼笑皆非,有的让人感慨万千,有的引人浮想联翩,有的给人启示警诫……及时地把这些感悟、体验表述成或片段、或文章、或其他形式,就是随文漫笔。

  (一)联系生活,阐述感想

  “水本无华,相荡而生涟漪;石本无火,相激而发灵光。”学生的感言,只有在合适的情境中才能被点燃、激活。一旦文本的情与学生的情交融在一起,就会产生巨大的情感磁场。有经验的教师很善于捕捉文本中的某个动情点或某个关键问题,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阐述个人的看法,或表述从文中获得的感悟、得到的启发等,从而获得对文本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

  例如:学习了《自相矛盾》《书戴嵩画牛》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小小议论文的练笔,可以对人物行为进行点评,也可以结合故事和生活经历谈谈自己的感想,如“自相矛盾何其可笑”“凡事真要‘耕当问奴,织当问婢’吗”等。

  又如:学了《古人谈读书》这类观点鲜明的文言文后,可以对文中提到的某个观点进行辩论分析,如:“聪敏和谦虚好学哪个更重要?”“为什么读书时‘眼到’‘口到’都不如‘心到’?”这样一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就可以在不知不觉中达到深化。

  (二)对话人物,展示自我

  学生在阅读文本过程中获得的体验、感受,只有在相应的情境中才能被激发。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设情境,触动学生的心弦,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与文本中的人物产生积极的互动。

  例如:《司马光》一文中,小小司马光在面对危急情况时表现出的举动令人震惊、佩服,可以设计给司马光写一封表扬信或一段颁奖词的小练笔。《伯牙鼓琴》中伯牙因钟子期死而破琴绝弦令人感动,可以设计“伯牙,我想对您说”的写话练笔,用自己的话抚慰失去知音、伤心绝望的伯牙……在这样的练笔过程中,学生文思泉涌、对话人物、展示自我、释放精彩,为课堂留住一笔亮丽的色彩。

\
 

  (三)嫁接故事,文本对话

  这种“漫笔”有点挑战性,它是将一篇文言文中的人物或故事情节嫁接到另一篇或多篇文言文中,自编故事,极富创意。但是自编故事中的人物性格、言行等要与原文相符。

  如《铁杵成针》中不爱学习的李白学业未完成便弃学,他四处游玩,一日晚上,他经过车胤家门前,透过窗户看见车胤正在专心致志“囊萤夜读”,又看见在“凿壁偷光”努力学习的匡衡,他十分羞愧:“人家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勤奋学习,而自己却放弃学业到处游玩,实在不该!”于是,他赶紧又回山中用心学习,从此不敢再弃学。

  这样的漫笔把其他文言文中有关勤奋学习的人物故事嫁接到一篇故事中,有点荒诞,但又很有意思,极富创意,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挑战学生的思维,可以作为小练笔的一种尝试。

  三、拓展思路,转换形式,创意改编

  要在文言文中挖掘习作元素,对文言文进行改编也不失为一大途径。改编就是要在原文的基础上,对文言文原有的体裁、表达方式、人称、叙事顺序等进行重组、改写。

  (一)转换文体,创意编述

  文言文大多是记载人物传记、描写寓言故事、讲述神话故事、记录名人名言等,教师可以在阅读理解原文之后,指导学生对原文的表达方式、文章体裁进行创意改编,突破传统定式思维,以另一种形式表达呈现,带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如《王戎不取道旁李》原是一篇“志人小说”,有的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就为这篇“志人小说”设计插图,变成很有画面感的小小连环画;有的学生则将课文改写成“三字经”形式:“小王戎,甚聪慧。善观察,勤思考。见道旁,有李树。树多子,诸儿取,他不动。问原因,他答曰,道旁李,竟多子。吾推想,必苦李。众人尝,果如此。”

  这样的改编,稍有难度,但具有挑战性,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同时又是一种很有新意的练笔形式。

  (二)变化顺序,改变结构

  文章有多种叙事方式,有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等,其中顺叙是最常见的一种,它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描写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使人物、事件的叙述有头有尾、脉络清楚。而倒叙则可以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使故事富有悬念、引人入胜。如果在改写文言文时,将顺叙描写的文章改成运用倒叙写法,更能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

  如《司马光》一课,可以先写结果,再写故事开头,先描写水缸里的水流出来,小孩得救了,设置悬念:

  “小孩遇到什么事?谁救了他?”再描述故事的起因、经过;《两小儿辩日》可以先写两小儿对孔子的评价,再交代这件事的来龙去脉:“为什么两个小孩会对孔子说‘孰为汝多知乎?’”……这样变化叙述顺序让文章曲折有致,造成悬念,增加叙事波澜,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和感染力。

  可见,训练学生改写文章叙事顺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不同叙事顺序的作用,掌握不同叙事顺序的技巧,这也是一种很有用的练笔方式。

  (三)转变人称,体验情感

  文言文跟现代文叙述的角度有所不同,文言文大多是以第三人称的角度叙述,比较客观地叙述过程。这样的描述语言缺乏丰富、生动的情感变化。如果能转变人称,以第一、第二人称的角度描述事实过程,文章的情感就会更细腻,就更吸引人。

  如《自相矛盾》可以用“街上的一个围观者”做第一人称叙述,重点描写在听到卖矛和盾的商人推销矛与盾后产生的想法,更真实地体现这个商人言语自相矛盾的可笑;《杨氏之子》以“杨氏子”作为第一人称叙述故事,展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的整个推理过程,更真切地体现杨氏子的聪慧、机智、待人有礼;《伯牙鼓琴》以“伯牙”为第一人称回忆往事,更能让读者真切了解他与钟子期之间感天动地、惺惺相惜的友情……

  因此,在学习文言文过程中,教师善于捕捉这样的“练点”,转变人称,改变叙述角度,就能让学生得到更多的情感体验,写出更打动人心的文章。

  四、体情悟道,技能迁移,逐层仿写

  模仿经典作品进行写作不仅可以使学生受到经典作品的熏陶、浸润,更重要的是能学习作者表情达意、遣词造句的精髓。现有教材文言文的选文都是大浪淘沙留下的经典之作。在教学时,教师要充分挖掘文本资源,适时引导学生模仿、迁移,习得方法,提升文采,提高文学修养。但仿写也要逐层递进,应该由词到句,再逐步到段到篇,循序渐进。

  (一)句式仿写

  指导学生写作,遣词造句的训练是基础,是关键。文言文语言凝练精致,有生动形象的比喻句、描写细腻的拟人句、对仗工整的对偶句、气势强烈的排比句……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弄清楚这些句式的特点与表达的规律,指导学生进行仿写训练。

  如《伯牙鼓琴》中有句非常典型的倒装句“巍巍乎若太山”,句子表达的意思就是“就像泰山一样巍峨”。教师适时指导学生仿写,学生很快就写出“炎炎兮若烈日”“汩汩兮若清泉”“袅袅兮若青烟”“悠悠兮若白云”“蒙蒙兮若细雨”“皑皑兮若白雪”等句子。学习了《少年中国说》第一段,学生也很快仿写出“少年勇则国勇,少年壮则国壮,少年立于世界则国立于世界”等气势恢宏的句子。

  当然,教师对学生的仿写,不能要求太高,只要句式对,都要给予鼓励、赞赏,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写作的信心。

  (二)技能迁移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学以致用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环节,如果能吸纳文言文作者表达的语言技巧,结合文本,联系生活,把语言表达技能迁移运用到平时的习作中,一定会提升写作能力。

  如学习《杨氏之子》后,学生在习作中巧妙运用文言文的句式表达:“林氏之女,年十岁,甚爱美。漂亮衣帽鞋,还有吾母之高跟鞋、化妆品,无一不爱。一日晚饭后,吾母外出散步,吾进父母之卧室,见母之化妆品摆于桌面,便取口红涂于嘴唇,腮红抹于脸上,再往客厅穿起吾母之高跟鞋,小心翼翼走之。往镜子照之,呀,这模样,丑也!怪也!哈哈!”

  短文运用文言文的句式和表达方式,幽默风趣,颇有文采,令人发笑。

  (三)创作提升

  创作是仿写的最高境界。学生经过文言文经典之作的学习熏陶,感受到文言文表达的精妙,也会尝试在写作中用文言的形式表达。如一位学生就在习作中运用文言的形式描写自己的特点:“吾,姓郑名晟炽,乃一活泼好动、聪明帅气之男生。吾有一特大爱好,即打游戏也。吾一日不打游戏,心中便觉空空,手上便觉痒痒。一日,父母出门,吾特欣喜,电脑游戏玩起,不觉夜幕降临,吾母回,推门而入,见吾还在专注游戏,勃然大怒,怒目而视:‘大胆晟炽,胆敢玩游戏到此时,不思进取,荒废学业,今日必须惩罚,抄写《古人谈读书》三遍!’呜呼……”

  经典的文言文词汇让学生丰富了语言储备,积淀了文化底蕴,提升了习作质量。

  总之,文言文古雅蕴藉,内涵丰富。教师应正确把握教材,充分利用课堂主阵地,适时发现并挖掘文言文中的写作元素,找准“练点”,适当练笔,让学生在“子曰”“诗云”的熏陶中不断提升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黄岩花.随文练笔,精彩绽放[J].考试周刊,2016(63):42.

  [2]陈妤颖.浅谈小学语文“随文练笔”教学[J].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2015(24):65-66.

  [3]刘佳惠.贾志敏语文教学方法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2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50086.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