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精准把握契机,让随文练笔效益增值—以统编版五年级下册《青山处处埋忠骨》一文的教学为例论文

发布时间:2024-03-18 11:13:53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2022年版新课标将语文课程属性定位于“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和谐统一”,同时统编版教材在编排上也关注了单元内部读写一体化的设置,这就为教师设置随文练笔的语文实践活动提供了支撑。随文练笔需要教师精准把握契机,在最佳状态下落实,才能使得练笔的效益最大化。本文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提出要在体悟形象、掌握方法、蓄满情感、开辟空间的基础上,及时设置随文练笔以达成巩固深化的教学效益,助力学生言语表达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把握契机;随文练笔;巩固深化;核心素养

  2022年版新课标再次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无论教学理念如何转变,语文课程的这一本质属性都无可撼动。统编版教材中大部分单元的语文要素,都以大概念的形式明确了读写训练的价值点。教学时,设置随文练笔既可以借助趁热打铁的练笔倾吐,反刍对人物内心的体会,又可以在初试身手的尝试中,为单元习作蓄积经验储备。鉴于此,在统编版五年级下册《青山处处埋忠骨》一文的教学中,教师借助文中语句“毛主席已经出去了,签过字的电报记录稿被放在了枕头上,下面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紧扣“被泪水打湿的枕巾”这一细节展开随文练笔,要求学生想象还原毛主席在“那个夜晚”签字前后的场景。

  一、体悟了立体形象,要用练笔巩固深化

  随文练笔的本质是表达与交流。这就需要学生意识中有“货”。单元中的精读课文,作为阅读要素向表达维度转换的媒介,决定了随文练笔的训练必须指向语文要素,否则剑走偏锋,就失去了过渡的用意。

  鉴于“借助动作、语言、神态描写,体会人物内心世界”这一语文要素,学生要在此处的练笔中,展现并还原毛主席的言行细节,就需要在思维意识中对毛主席的形象特点形成深入感知,才能在练笔中顺势延续形象,进一步细化、展现毛主席的言行细节。教学至此,学生已然对毛主席的形象有了较为全面的感知:在课文的第一部分,学生已经借助“一天没说话”“一支接一支地吸着烟”“饭菜已经热了几次”等体会了毛主席失去儿子的悲痛;通过回忆过去的经历和内心的呼唤,体会了毛主席对儿子的思念。由此,毛主席爱子心切的父亲形象,已然镌刻在学生的意识之中。在课文的第二部分,学生借助毛主席“若有所思”的语言,感受了毛主席替人着想、严于律己、超越国界的博大胸怀,其作为国家领袖的伟人形象,与其可亲可敬的父亲形象相得益彰,以一个完整体,贮存在意识之中。同一个人物的两种角色定位,为本次随文练笔输送了彼此交融的情愫,提供了形象基础。

精准把握契机,让随文练笔效益增值—以统编版五年级下册《青山处处埋忠骨》一文的教学为例论文

  二、掌握了表达方法,要用练笔小试牛刀

  从单元整体视角来看,读写贯通式的一体化结构,使阅读教学中的随文练笔成了一个中转站。在这一“中转站”中,既有阅读理解后的成果蓄积,也有习作表达所需要的方法储备。

  从单元表达要素来看:“尝试运用动作、语言、神态描写,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学生能力生长的障碍点是,究竟怎样运用动作、语言、神态描写,来表现人物内心。而消除这一障碍点的方法,则藏在课文范本的语言文字之中,需要教师通过落实阅读要素“通过课文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加以落实。事实上,教师为这一环节的练笔,已经有意识地进行了“从读到写”的思维转化,并相机为学生提炼了方法,积累了表达经验。比如,面对“是否将岸英安葬在朝鲜”这个问题时,作者是怎样来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等细节的呢?

  首先,教师以第二部分第三自然段为典型范例,梳理了人物内心的变化:从一开始决定“运回祖国,见见遗骨”,到后来“一视同仁,安葬朝鲜”—如此180度的转变,用人物内心感受的巨大落差,展现更具冲击力的表达效果。其次,教师引导学生聚焦细节,联系生活,借助原始经验交流:人在悲痛时、矛盾时,都会有怎样的表现?继而与语段中“站起来”“仰起头”“望着天花板”等动作细节联系,洞察作者对人物细节遴选和表达的精准。

  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借助语言文字,从理解的角度落实了阅读要素中“体会”的要求,同时理解并蓄积了表达要素指向的“表达”方法。随文练笔环节中,学生手到擒来,并非偶然。这一板块中的“方法伏笔”,为最终水到渠成的表达,提供了必备的策略基础。

  三、蓄满了真挚情感,要用练笔倾吐释放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没有情感浸润、蓄积,即便有再多元的策略和方法支撑,也无法调和这“无米之炊”。只有真正激活学生的情感之潮,与文本角色形成共鸣,学生才能在随文练笔时形成“蓄积于胸,不吐不快”的表达快感。

  但就这篇《青山处处埋忠骨》而言,形成情感共鸣,何其容易呢?作为五年级小学生,怎么会与“丧子之痛”“伟人胸怀”有共鸣呢?既没有生活经验做基础,更没有实际经历为铺垫。而唯一尽可能帮助学生缩小或者拉近与文本人物距离的方法,则是:想象画面,即用想象画面,还原语言文字所描述场景;用想象画面,建立人物对话的思维通道;用想象画面,再现角色细节的真实过程。在画面的想象过程中,学生面对的就不再是冰冷、机械的文字符号,而是撤掉符号的藩篱,直面了人物的外显表现。整段文字,如同放电影一般,在学生的脑海意识中动态浮现。毛主席逼真的言行细节,就赋予了鲜活的情感元素。学生利用这些语言文字,触摸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教师通过多重朗读,通过情感的释放,将课堂中的情感氛围推向高潮。与此同时,情感在想象画面、对话交流中蓄积,更在多重朗读中叠加,情到深处,不吐不快。直至练笔之际,学生趁势而下,情感和方法交相辉映,构建了表达合力。

精准把握契机,让随文练笔效益增值—以统编版五年级下册《青山处处埋忠骨》一文的教学为例论文

  四、开辟了想象空间,要用练笔拓展丰实

  随文练笔契机的选择,既要考量教学体系的环节定位,也需要精选教材文本中最适切的价值点。入选统编版教科书的都是文质兼备的典范之作,处处都值得学生品味借鉴、迁移练习,但这并不意味着随文练笔可以随地播种,更不可能收获预设层面的果实。

  文本中,毛主席在面对“是否将岸英安葬在朝鲜”问题上,“常人情感”和“伟人胸怀”始终交织着、矛盾着、纠结着。在“运回祖国,见见遗骨”“一视同仁,安葬朝鲜”这一起伏之后,主席又经历了“犹豫踌躇,不忍签字”的纠结,直到最后,经历了一夜的思想斗争,才“泪湿枕巾,最终签字”。有了前面对人物言行的详细描写,后面部分作者则采用了略写的策略,尤其是“泪湿枕巾,最终签字”部分,作者而是紧扣“泪湿枕巾”这一侧面细节,给学生想象补充、语言描述提供了最佳的随文练笔着力点。同时,借助这一语句进行随文练笔,更与阅读要素的教学一脉相承。前期,教师利用典型语段,借助细节,通过想象画面的方法,让学生走进了人物内心世界,体会了毛主席的“常人情感”和“伟人胸怀”。而这一语句,没有了人物的言行细节,但学生内在的情感仍旧在内心蓄积、涌动。

  学生借助情感冲击和方法支撑,逆向而行,再次通过想象画面的方式,感性获取毛主席在“那一夜”的言行细节,为最终的练笔提供了支撑。由此来看,这一语段的留白,给予了学生广阔的想象空间,更成为内在情感和表达方法彼此交融的试验田。一次水到渠成、顺势而下的练笔,不仅反刍了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度体悟,更为最后的单元习作积累了言语经验。

  随文练笔作为阅读教学落实学以致用的重要方式,教师要考虑的不仅仅是表达方法的传授,更需要从不同的维度,选择最合适的契机。正所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在最需要的时候,随文练笔顺势而入,则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何雪艳.传承红色基因落实语用教学—以统编版教材五年级下册《青山处处埋忠骨》为例[J].陕西教育(教学版),2022,554(9):6-7.

  [2]居利峰,费洁.任务导向:指向学生的言语实践—《青山处处埋忠骨》(第二课时)教学实录及评析[J].小学教学(语文版),2023(3):32-35.

  [3]卢红育.“致敬英雄”驱动品读语言精神融通共生—五下《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J].小学教学设计,2023,751(7):50-5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5483.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