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粤北采茶戏融入地方高校思政教育的意义,然后分析了粤北采茶戏融入地方高校思政教育的学生认同感,最后论述了粤北采茶戏融入地方高校思政教育的学生认同感提升路径。
关键词:粤北采茶戏;思政教育;地方高校;学生认同感
近年来,党和国家对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相继出台有关高校思政教育改革的文件,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要“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长效机制”[1]。由此可知,高校思政教育的辐射维度已不再局限于教室和课堂,其需要从多角度出发,创新教育模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同时,在具体实施措施中,需要进一步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政教育中的作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要坚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积极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引导学生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增强文化自信。”[2]而粤北采茶戏作为广东粤北地区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具有育人、化人的社会功用。因此,粤北采茶戏融入地方高校思政教育,可以提升学生对思政教育的认同感,对于培育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一、粤北采茶戏融入地方高校思政教育的意义
戏曲的育人功用由来已久。明朝徐渭的《南词叙录》中曾记载:“时有以《琵琶记》进呈者,高皇笑日:‘五经、四书,布、帛、菽、粟也,家家皆有;高明《琵琶记》,如山珍、海错,贵富家不可无。’”明太祖朱元璋将南戏《琵琶记》视为珍宝,高度赞赏它的社会教化作用[3]。元代戏曲家高明主张戏曲必须有关风化、合乎教化的功用,把当时士大夫不屑的南戏看作可以“载道”的工具,意在抬高南戏的地位和价值[4]。而作为粤北地区传统戏曲的粤北采茶戏,同样有诸多剧目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无论是传统小戏《阿三戏公爷》《磨豆腐》《阿三看姐》,还是新编现代戏《人生路》《智送情报》《51号信箱》等,无不彰显出人性的真善美,以及粤北乡民朴素鲜明的爱憎观。比如,传统剧目《阿三戏公爷》讲述了长工阿三不畏权贵,帮助金花、银花姐妹戏弄贪财好色的东家陆公爷的故事,突显了劳动人民机智勇敢、惩恶扬善的精神。其在各级文艺舞台上演一百多场,深受粤北民众喜爱。
新编现代剧目更是对时代精神进行了生动的诠释。比如,新编现代戏《智送情报》讲述了地方党组织和人民掩护毛泽东、朱德、陈毅率领的红军于乌迳黄木岭脱险这一真实历史事件,突显了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信念,同时凭借丰富的文化价值和思政教育元素入选了国家文化旅游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重点扶持作品名单。从传统剧目到新的时代需求下涌现的新编剧目,无不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元素,体现了具有粤北地区文化特色的传统美德。
《意见》指出:“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施中华文化传承工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加强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文化自信是高校思政教育中不能忽视的一环,而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增强学生的骨气和底气。粤北采茶戏作为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集表演、化妆、服装等为一体的综合性的特点,将其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认知教育、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且新颖的渠道。同时,粤北采茶戏根植于粤北文化土壤,用本地民众熟悉的方言、采茶腔、民俗等进行表演。基于此,将粤北采茶戏融入地方高校思政教育,能有效解决传统戏曲节奏慢、听不懂的问题,拉进课堂教学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同时能实现全面育人,多方位提升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提升学生的认同感。概言之,粤北采茶戏融入地方高校思政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和深远的意义。
二、粤北采茶戏融入地方高校思政教育的学生认同感分析
笔者从多角度设计调查问卷,并以韶关学院(以下简称“我校”)在校学生为调查对象,调查问卷通过微信平台发放,回收有效问卷492份,其中文史类281人,理工类125人,艺术类82人,其他类4人,基于此,对粤北采茶戏融入地方高校思政教育的学生认同感进行分析。
(一)学生对思政教育的认同感
第一,第一课堂教育传统化,有待创新。为调查学生对学校思政教育的课堂氛围、教学模式的认知情况,笔者设计了两个相关问题:“您所在的思政课课堂气氛怎样?”“您认为目前学校的思政课教学模式如何?”结果显示,仅有17.68%的学生认为课堂氛围很活跃,有26.22%的学生认为思政课堂存在“一言堂”的现象,可见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较低。另外,调查显示,有334人认为学校思政课注重理论传授,课堂师生互动少,占比67.89%,位居第一;有60.37%的学生认为学校思政课的教学模式固化,教学手段单一。这说明学生对目前思政教育第一课堂的总体评价不高,其主要以“满堂灌”的理论传授为主,缺乏丰富的教学方式。由于思政课本身理论性和抽象性强,师生之间在课堂上难以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因此,第一课堂已经无法满足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不仅降低了学生对思政课程的学习兴趣,更导致其对思政教育的认同感大打折扣。
现阶段,以理论教学为主的思政课上,许多教师未能摆脱“填鸭式”的教育模式,这使得师生互动极为有限,且削弱了思政教育的意义。同时,碍于有限的课堂时间及固化的教学任务安排,探究性、实践性的教学让渡给理论性的教学,思政课逐步变得形式化、模式化。另外,教师通常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其虽然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具有一定的优势,但长此以往也容易造成课堂模式固化。近年来,高校逐渐重视思政教育,期望从多个角度挑选课外元素融入思政课堂,但收效甚微。
第二,第二课堂教育单一化,有待丰富。思政课第二课堂具有广泛、灵活、自主、新颖等特点和第一课堂无法替代的育人功能,逐渐成为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阵地[5]。为了解学生对理想思政课程的期待,笔者设计了两个问题:“学校目前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有哪些?”“您期望的思政课程是什么样的?”调查显示,在学校思政教育的途径方面,有82.52%的学生认为有课堂学习,有52.85%的学生认为有社会实践活动,有53.66%的学生认为有网络教育。从学生对理想中的思政教育方式的描绘来看,有42.89%的学生希望在教学中增添生动的案例分析,有31.10%的学生渴望通过丰富的教学实践加强思政教育。由此可见,目前粤北地方高校思政教育仍然以传统的课堂教学为主,并且第二课堂教育形式较为单一,这造成学生对思政课程的活动参与度不高,教师也无法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满足其对思政课程多样化的学习需求。第二课堂教育能够凭借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生动有趣等优势,弥补第一课堂的缺陷与不足,因此粤北高校在这方面仍需努力。概言之,思政课第二课堂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打造多样化的第二课堂已成为高校思政教育发展的一大突破口。
(二)学生对粤北采茶戏的认同感
为了调查学生对粤北采茶戏的认知度,笔者设计了以下问题:“您对粤北采茶戏了解多少?”“您认为导致年轻人不喜欢粤北采茶戏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调查显示,有39.41%的学生并不是很喜欢粤北采茶戏,甚至有48.78%的学生缺乏对粤北采茶戏最基本的学习兴趣。另外,对于年轻人不喜欢粤北采茶戏的主要原因,有64.63%的学生认为是没有途径了解粤北采茶戏;有58.74%的学生认为是听不懂粤北采茶戏。从统计数据来看,绝大部分学生对粤北采茶戏并不了解,仅有25.61%的学生知道粤北采茶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粤北采茶戏作为广东重要的戏曲剧种之一,应被地方高校学生广泛了解和学习。然而由于粤北采茶戏传统经典剧目以粤北客家方言演唱为主,学生理解较为困难,导致戏剧入门门槛高。再者,超过半数的学生认为年轻人没有途径了解粤北采茶戏,这反映出地方戏曲文化在宣传教育上的缺失与不足。概言之,大部分学生对粤北采茶戏的认知较为匮乏,且由于平时接触机会较少,他们甚至对其缺乏基本的了解和学习兴趣。
针对学生对粤北采茶戏的认可度,笔者共设计了六个相关问题,其中包括一个典型问题:“当代大学生应该用什么态度对待地方戏曲文化(以粤北采茶戏为例)?”调查显示,有58.54%的学生认为应使其得到良好传承。针对粤北采茶戏举办的相关活动,有88.41%的学生表示支持在校园内成立粤北采茶戏的社团、学习基地和举办主题活动,有33.54%的学生表示会参与粤北采茶戏的相关讲座和演出。另外,有86.38%的学生赞同粤北采茶戏对于当代大学生具有显著的思想教育作用。以粤北采茶戏新编现代戏《51号信箱》为例,有高达93.90%的学生认为其不仅展现了20世纪60年代初首批核矿开采者鲜为人知而又撼人心肺的故事,其中的精神内涵还与当前广大青年不忘初心、投身国家建设的主题相呼应,能够对其产生很好的激励作用。这说明学生虽然对粤北采茶戏的兴趣不高,但具有很强的传承保护意识。并且学生并未完全排斥,他们对采茶戏的审美、道德教育作用具有较高的认可度,比较支持相关活动在校园深入开展,这体现出大学生在传承和发展戏曲文化时的强烈使命感,由此有利于推动粤北采茶戏在高校的传播,潜移默化地培养更多年轻戏曲观众。学生对于粤北采茶戏教育作用的认可,也为传统戏曲艺术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实施的可能性。
(三)学生对粤北采茶戏融入思政教育的认同感
在调查学生对思政教育及粤北采茶戏认同感的基础上,笔者针对粤北采茶戏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可行性展开进一步调查。对“您认为在思政教育中融入戏曲教育的元素(如粤北采茶戏)是否可行?”这一问题展开调查,结果显示,有79.07%的学生认为可行,并觉得其很有新意且符合实际。同时,部分学生在问卷的建议填写中提出,希望粤北采茶戏融入思政教育能提上日程。由此可知,学生对粤北采茶戏融入思政教育有一定的认同感。如前所述,基于地方高校思政教育亟待改革的现状,加之学生对采茶戏的认同感和传承意识,将地方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这一创新型思政教育方式是能够得到作为学习主体的大学生的支持的。
高校学生是文化传承的主力军,而粤北采茶戏与思政教育的创新结合更容易被大学生这一年轻群体接受。粤北大学生由于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可以近距离接触当地戏曲,接受粤北采茶戏中思政元素的熏陶,进而产生情感共鸣。基于广大学生对粤北采茶戏价值作用的认可,将粤北采茶戏融入高校思政教育,能够满足学生对多元化思政教育模式的期待。这不仅是改变高校思政教育传统单一教学模式的有效方法,同时也为传承发扬粤北地方戏曲文化,以新的形式活化地方戏曲做出了努力。
三、粤北采茶戏融入地方高校思政教育的学生认同感提升路径
(一)进课堂—加强思政课堂建设
戏曲融入思政课教学,一是有助于提高课程的实效性;二是有助于戏曲艺术的传承与传播[6]。在以我校为代表的粤北地方高校中,粤北采茶戏融入思政课堂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新型方式。教师可以通过列举经典剧目,传达时代精神,丰富学生的思想内涵。比如,教师可引入1978年参加过广东省文艺汇演的大型粤北采茶戏《难忘的岁月》,该戏曲通过讲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陈毅与战士在梅岭的三年艰苦游击战,突显了先辈坚定不移的革命精神。教师可将其与思政教材中“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有关部分结合起来进行讲解,展现先辈前赴后继地为祖国做出贡献的伟大精神。同时,教师通过带领学生分析优秀剧目中的思想内涵、观看有关视频等,可提升学生的审美体验。另外,基于课程思政建设的要求,以“协同育人”为理念,各门课程的教师可以创新教学形式,巧妙地将采茶戏中的思政价值理念融入其中。此外,高校开设有关粤北采茶戏的通识公选课,能有针对性地给对戏曲有浓厚兴趣的学生传授更深刻的知识,激发其对采茶戏魅力的认同,并辐射带动周边的学生进一步了解采茶戏。
(二)进校园—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场所,戏曲文化应积极与校园文化相融合。据笔者观察,通常来说,到当地剧院观演采茶戏的群众中,青年占比只是寥寥,而调查问卷显示多数学生支持采茶戏展演进校园,造成这一矛盾的重要原因是采茶戏展演在高校中宣传不够,践行力度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而组织采茶戏展演走进高校,可在丰富思政第二课堂建设的同时,让学生有更直观的体验。比如,部关市曾大力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剧团先后到数所学校进行演出,从而激发了学生对采茶戏的兴趣,使其在潜移默化中接收了其中的思政内涵。2018年,讲述革命故事的京剧《红灯记》、尽显传统艺术魅力的粤曲《分飞燕》、粤剧经典剧目《帝花女之“香夭”》走进我校,引发了学生对戏曲的关注和思考。
采茶戏活动在粤北高校并不常见,对此,高校要积极引入。值得注意的是,大学生和小学生之间存在认知差距和心理差异,因而在采茶戏进高校活动中也要量体裁衣,以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只有全面考虑大学生的身心特征,关注大学生的真切需要,才能使优秀戏曲作品真正地走进大学生的心中,从而让优秀戏曲作品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在高校得到有效的发挥[7]。自2004年白先勇打造“青春版”昆曲《牡丹亭》奏效后,更多的“青春版”戏曲接连出现,如“青春版”越剧《西厢记》、“青春版”京剧《死水微澜》等。改版后的剧目突显出青春主题,更注重文化内涵呈现,缩减冗长篇幅,贴合当代大学生的文化审美需求。对此,采茶戏融入校园文化可汲取其成功经验,并结合自身特色,在高校中营造良好氛围。
讲座是高校学生多方面涉猎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思政第二课堂中的重要一环。而在地方高校开设采茶戏相关讲座,可以提升学生对采茶戏的认知度,助力其进一步认同采茶戏。主观情感上的接受与客观理论知识的了解相辅相成,有助于在高校中形成良好的传播氛围。这一措施在增强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也推动了采茶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三)进社团—依托学生社团活动
学生社团是高校中极具活力及凝聚力的团体组织。成立戏曲社团,让采茶戏与社团活动相结合,能凭借社团本身具有凝聚力的突出特点,发挥平台优势,在传播采茶戏文化上做出卓越贡献。放眼国内高校,南京师范大学的光裕戏曲社、浙江大学婉云京剧社、中国药科大学的梨园春雪戏曲社等优秀戏曲社团组织都有一些共同点,如聘请优秀戏曲教师指导、排练戏曲折子戏等。湖南师范大学的梨轩戏曲社以“兴传统文化,扬民族戏曲”为宗旨,以“以戏会友,用心聆听”为理念,为广大湖南地方戏曲爱好者提供了一方天地,在全省高校社团中具备一定的影响力[8]。国内高校中成立戏曲社团的不在少数,而在粤北高校迄今没有能担当传承粤北采茶戏重任的戏曲社团。由此,粤北高校应重视并利用社团进行有效的文化传播,汇集采茶戏爱好者,聘请专业的戏曲教师指导,兴办采茶戏文化节等,增强学生体验感,进而促成学生对采茶戏融入思政课堂的认同。
(四)进网络——善用新兴媒体资源
教育部等八部门发布的《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指出:要加强网络育人,发挥新媒体平台对高校思政工作的促进作用。引导和扶持师生积极创作导向正确、内容生动、形式多样的网络文化产品[9]。古老传统的戏曲文化走到今日,要想传承并融入时代,必然要考虑时代发展的现状。新媒体时代,各类网络平台层出不穷,类似地方戏曲这样的非遗文化有了更为多样化的传播路径。比如,部关市粤北采茶戏传承中心基地运营的“部关市粤北采茶戏保护传承中心”公众号通过宣传报道展演活动等,承担着推广采茶戏文化的重要角色,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群众认知度和文化认同感。
快节奏生活下的众多新兴媒体资源以方便快捷、受众面广的优势成为当代大学生接触戏曲的主要途径。在互联网时代,需要更好地抓住大学生的特征、新媒体平台的特点,将采茶戏的精髓通过如数字杂志、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展示出来,“打造最快、最直白、最符合当代青年学生碎片化浏览习惯的‘以戏育人’体系,从而在解读、普及地方戏曲的同时,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地域化和生活化,激活大学生的兴奋点”[10]。
善用新兴媒体资源,同样可以体现在思政课堂及校园文化建设当中。对此,地方高校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传播快、传播广的特点,推进教学方式改革,创设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建设形式,从而提升学生多维素质与能力,增强其对采茶戏融入思政教育的认同感。
(五)进基地——观摩戏曲研学基地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和地方政策的支持下,各类研学基地层出不穷,研学旅行也进入了蓬勃发展期,基于此,各大基地要发挥其引导、激励的积极作用。粤北采茶戏保护传承中心的建立昭示着粤北地区戏曲研学基地的建立,它不仅有介绍粤北采茶戏文化的展厅,还有可容纳百人的小剧场,能让学生在充分的学思践悟中体会粤北采茶戏的魅力。因此,组织大学生走进采茶戏研学基地进行观摩、体验和学习,是促进大学生将采茶戏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良好途径。学生通过近距离地参观采茶戏表演中的服饰道具、亲身体验采茶戏的基本功表演、与采茶戏演员进行互动等,可将理论知识充分融入实践学习过程;参观基地中对采茶戏的有关介绍,可了解采茶戏的精神文化价值。通过理论结合实践,可进一步提升学生对粤北采茶戏的认同感。
四、结语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问题。高校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在抓好专业教育育才任务的同时,思政教育的育人任务也尤为重要。粤北采茶戏可通过“五进”措施,作为第二课堂融入地方高校思政教育,打破思政教育课堂的固化模式,开拓多元创新的思政教学模式,从而提升学生认同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及道德品质。换言之,传统戏剧的综合性特点决定了粤北采茶戏有着思想教育、审美教育、认知教育等多维度育人功效。将其因地制宜地融入地方高校思政教育,不仅是地方高校思政教育创新形式的需要,还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同时,提升大学生对此项举措的认同感是实现两项需要的重要前提。笔者希望通过“五进”措施的实践落地,实现粤北采茶戏与地方高校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从而提升高校思政课堂质量,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达到立德树人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EB/OL].(2017-02-27)[2021-08-11].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7-02/27/c_1120538762.htm.
[2]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20-06-01)[2021-08-12].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 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3]中国戏曲研究院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三[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240.
[4]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3卷[M].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285.
[5]孟国芳.思政课第二课堂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学理论,2014(32):235-236.
[6]张晓晨.戏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研究[J].北京教育(德育),2018(6):94-96.
[7]毋伟.优秀戏曲作品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及实现路径研究[D].太原:太原理工大学,2021.
[8]伍益中.湖南地方戏曲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可行性对策研究[J].文史博览(理论),2015(9):76-78.
[9]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EB/OL].(2020-04-28)[2021-08-12].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moe_ 1407/s253/202005/t20200511_452697.html.
[10]周宇航.地方戏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相结合的价值与路径探究:以闽剧《红裙记》为例[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34(1):79-80,8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498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