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滴灌式融入高校校园文化的必要性,然后分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滴灌式融入高校校园文化的价值,最后论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滴灌式融入高校校园文化的路径。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校园文化;高校;滴灌式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融入社会发展各个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1]。高校校园文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和践行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此,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影响力,帮助高校完成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谁来培养人的历史命题,让高校大学生真正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势在必行,这也是本文着重探讨的课题。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滴灌式融入高校校园文化的必要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着社会主义精神追求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了当代中国人民精神文化的共同选择。高校肩负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兼具文化传承创新的职能。青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而校园文化在高校履职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指出:“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覆盖了社会公德的各个领域,同时也是达成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现实着力点。
当前,我国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范围内各种价值观念、社会思潮交汇交融交锋,使得高校校园文化面临着诸多挑战,如考试作弊时有发生、逃课兼职现象较多、社团活动缺乏品位等,致使校园文化建设的“主旋律”地位受到影响。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文化、民族精神、价值取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灵魂,可以匡正学生在思想意识上的认知偏差,帮助学生走出迷茫,提升辨别能力,为思想上处于拔节孕穗期的学生成长注入正能量,因此在高校校园文化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是迫在眉睫。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滴灌式融入高校校园文化的价值
(一)理想信念的根基价值
理想信念是一个人的精神支柱,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强调:“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3]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巩固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在当今社会的指导地位,将其与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是中国人民长期革命奋斗过程中的思想结晶。它在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对社会主义所倡导的价值准则进行了概括和凝练,从而为高校学生树立科学而坚定的理性信念提供了思想基础和指南针,为高校学生的人生航行指明了方向[4]。
纵观历史,无数仁人志士带领广大人民浴血奋战,不断开拓进取,实现了民族的崛起和飞跃,他们无一不是在青少年时期就扎下了坚定的信念之根。因此,高校需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作为培养学生的信念基石,让他们深刻理解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环境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应该坚守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明确的理想信念,否则就会迷失目标和方向,并在日后成长道路上走弯路、犯错误。概言之,高校必须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想信念教育价值,夯实学生的理想信念基础,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保驾护航。

(二)实际行动的导向价值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高校学生要全程参与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过程,在此过程中,各种经济格局剧变、政治思潮暗流涌动、不同的价值观涌现,学生难免会感到彷徨迷茫,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具有社会生活的现实性,其科学内涵与价值法则规范了民众行为,故依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引,学生可对自我行为做出价值判断、剖析和选择,同时还能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下,提高行为素养、升华精神境界。
当今,高校学生正处于国际国内双循环的发展环境之下,在信息接收的时间长度和空间广度上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但随着网络信息的普及,一些异质文化也在悄悄地侵蚀着他们的思想,对其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养成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导致部分高校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不能清晰地明辨事情本质,进而容易受负面舆论影响,出现一些不恰当的言论和行为,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在价值目标、价值取向、价值准则上为高校学生的行为和实践活动提供正确的引导和方向。
(三)思想品德的教化价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华崛起、发展、壮大的历史文化之精髓,承载着强大的民族基因,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伦理内容,即使当前处于和平年代,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极大提高,但是以民族精神为核心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仍然是当今及未来社会的主旋律。因为它可以改正高校学生的错误思想,提升高校学生道德水平,促使其形成勤劳朴素、自强不息、敬老尊贤、乐于助人的高尚道德情操,“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进而成为德才并重、情理兼修的人才。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曾经说过:“没有伟大的品格,就没有伟大的人,甚至也没有伟大的艺术家、伟大的行动者。”[5]可见,思想品德对于一个人成长成才的重要性,其决定了一个人思想有多深,修养有多高,未来走多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其深邃的内涵、丰富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高校学生的意识形态,有助于培育其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标准,使其明确了讲德、守德、尊德的底线,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对高校学生的思想品德养成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
(四)文化命脉的传承价值
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已传承5000多年,这些文化博大精深、影响深远,基于此,教师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文化、展现中国力量将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的必要路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提炼而成,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集聚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意识形态之精华,内涵深邃,时代气息浓厚,并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进,不断增加充实新的内容。因此,这样将传统与创新融合并举,可打造高校学生成长壮大的精神沃土和文化之根,而高校学生只有汲取这些优秀文化的营养,才会在未来的锤炼中展现中国精神和中华风采。高校承担着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历史使命,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也必将遵循弃旧扬新的规律,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与高校校园文化互助互推,形成合力,促使中华文化实现与时俱进、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虽然我国综合国力有了较大的提升,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中华民族统一复兴的道路上仍有障碍。在这种时刻,我们更要认清文化之根、精神之本,用强大的中国文化丰富自己的头脑,坚定自己的内心,坚决抵制消极思想渗透,积极传播正能量,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泛传播、世代相承,熠熠发光。概言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在中华文化的传承过程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滴灌式融入高校校园文化的路径
(一)滴灌式融入高校第二课堂,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播种提供富饶土壤
高校第二课堂是学生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了解社会思想发展规律最重要的渠道,因此高校应该最大限度地发挥高校第二课堂的教育力量,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一是可以针对大学生的思想特点,结合历史故事、传统文化、时代楷模、感动中国人物事迹等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进行深入宣传、广泛传播,同时发挥学生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带头引领作用,通过“以学生党员带积极分子、以积极分子带普通学生”的传帮带形式,引导学生相互探讨学习感悟,促进理解;二是可以每半年选调一批思政课骨干教师,组成宣讲团队,集体备课,研究宣讲方案,并定期向学生党员、班干部进行理论宣讲,同时将宣讲内容以微课的形式展示给全校师生,扩大受众面;三是创新第二课堂的组织形式,尝试打破学生专业、班级、学校限制,使其自由组合形成学习小组,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自主阅读、资料查找、集体讨论、小组汇报,从而打破学科知识界限,如学生可以结合自然科学、民族风俗、红色资源等进行思考,还可以在此过程中结合社会时事热点、身边事例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宽视野、全方位的解读,从而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理解;四是改革第二课堂评价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是不是真正掌握,只凭借一纸试卷难以进行衡量,因此需要持续改进第二课堂评价体系,最终使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五是优化第二课堂师资队伍,授课教师应该努力提高政治素养,探索不同学科发展历史、学科知识对社会、对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积极宣传行业内的大国工匠及行业开拓者的奋斗史,并从中寻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契合点,积极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第二课堂的各个环节,形成多维立体的教育环境,在思想上加深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程度,促使其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正确的价值观念、远大的抱负追求。
(二)滴灌式融入高校实践活动,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长补给充足养分
依托高校校园实践活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培育高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高校必须提高校园实践活动的参与性、趣味性、教育性、可持续性,这样才能让学生做到知行合一[6]。
一是高校可以提升校园文化品位,让高雅艺术走进校园。高校可以组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系列教育活动,如征文、摄影、舞蹈、书画、音乐会、微视频等,让学生开拓思维,放宽眼界,自由发挥。学生提交作品后,可由当地艺术大家进行点评和指导,并将优秀作品置于校园宣传橱窗向全校师生展出,由此在提高学生的艺术文化修养的同时,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感悟。另外,高校还可以定期邀请知名艺术团,如乌兰牧骑等来学校巡演其优秀作品,打造沉浸式艺术氛围,让高校学生享受到高雅艺术带给他们心灵的滋润、思想的启迪,同时,类似的高品质线下宣传教育活动可以纪录片、短视频等方式通过主流媒体广泛传播,从而在营造良好教育氛围的同时,发挥网络传播速度快、到达范围广、教育效果强的优势,扩大教育范围,增加施教的实效性。二是高校可以与当地的博物馆、文化馆、名人故居等红色资源场所联合建立实践基地。一方面,这些场所可为高校提供实体教育资源,能方便学生通过参观历史文物、聆听历史故事、体验远古风俗等方式身临其境地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感受不同时代的中国精神,以及多姿多彩的民族魅力;另一方面,读史使人明智,高校学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以史为镜,对照反思自我思想与行为,从而纠正自己的不良价值观念。另外,学生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在上述场所做义务讲解员,将优秀文化广泛传播并分享自身受教育的感受,以此深化理解,加强思想认识,获得深层次的感悟和启迪。三是高校可以邀约全国或地方劳动模范、道德楷模、大国工匠现身说法,与学生面对面,对话梦想、对话奋斗、对话坚守,让学生在与先锋模范的交流中获取激励前行的力量。四是高校可以依托青春历史剧表演,让学生穿越历史,亲自体验当时的社会环境、人物心理,实际感知并思考,从而强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认同。五是高校可以通过组织“三下乡”志愿服务活动,深化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使其自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外化为实际行动,即要使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实现从“知”到“行”。
(三)滴灌式融入高校网络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养成输送能量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以其便捷性、丰富性、自由性的特征赢得了高校学生的青睐,促使高校网络文化成为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广阔空间。对此,高校应该利用好网络文化,第一时间抢占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线上制高点。
一是积极拓展网络教育资源,具体而言,高校可以建立专题网站,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的线下优秀课程、优秀作品、优秀活动等进行线上宣传,同时可将历史遗迹、红色阵地等通过数字化流动影院进行展播,或者开启“云游”模式,打破时间与空间限制,让广大师生尽享无障碍的时空交流。此外,高校还可以通过此种方式实时共享外校教育资源,互相学习,开拓创新,拓宽教育渠道。二是高校要建设网络新媒体平台,通过QQ、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平台,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扩大受教育学生的覆盖面,并使学生有效利用碎片化时间,提高教育的实效性。三是高校应该做好舆论管控,倡导文明用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导,坚持开放与融合并举、监督与引导并行的校园网络文化管控原则,全力打造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校园网络平台,发挥主流价值观的引导作用,从而弘扬社会主义新风尚[7-10]。
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文化是一项利在当下、功在千秋的宏伟大业,通过点滴融入,精准灌溉的路径探索,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校校园文化无缝衔接的互通融合,这对高校学生的信念树立、品德养成、行为习惯、文化认同可起到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教育作用,进而可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编写组.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EB/OL].(2016-12-09)[2022-06-09].http://dangjian.people.com.cn/n120161209/c117092-28936962.html.
[3]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4]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J].党建,2014(1):9-12.
[5]罗曼·罗兰.贝多芬传[M].汝峥,译.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
[6]王翠翠,闫晓玲,孙金旭,等.构建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的实践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8):65-67.
[7]隋芳莉.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19.
[8]祝江波.文化自信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J].才智,2022(16):122-125.
[9]李浩源.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次的构建研究[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21(5):74-89.
[10]申世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21,19(3):30-3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478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