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为落实“双减”政策,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文章首先分析了小学课后服务现状,然后提出了小学课后服务创新对策,包括提高服务质量,提升学习能力;培养兴趣,促进全面发展;结合实际,加强家校沟通。
关键词:课后服务;家校沟通;小学
2017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科学合理确定课后服务内容形式”[1]。目前,课后服务在各地中小学开展得如火如荼,但是在实际开展课后服务工作过程中仍存在很多问题。大部分学校课后服务工作的主要内容就是保证安全及保证学生完成作业,如此易忽略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2]。另外,课后服务存在着内容与形式单一化的问题,且学校和家长也缺乏一定的沟通,进而导致课后服务工作的开展存在诸多困境。现阶段,创新课后服务的内容与形式迫在眉睫,因此教师要合理分配课后服务时间,在保证学生能够高质量完成作业的同时,也能够使其得到相关能力的培养[3]。具体来说,对于班级中提前完成作业的学生,教师应给予平台,使学生有更多时间参与相关教育活动;对于完成作业稍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应及时给予关爱、帮助和指导。下面笔者结合自身工作经验,拟对小学课后服务创新对策加以探究。
一、小学课后服务现状
(一)课后服务内容单一
目前,小学课后服务工作的开展存在的首要问题就是服务内容比较单一,如部分学校将主要精力放在课后作业的完成及学生在校的安全上,这样就无法体现出课后服务的意义。笔者认为,在开展课后服务工作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有针对性地设计一定的课后服务内容,通过丰富的课后服务内容设置,充分提升学生对于课后服务的重视,也让家长认识到课后服务工作的重要性,进而为接下来更好地开展课后服务工作奠定一定的基础。另外,在课后服务中,学生除了要完成一定的学习内容,还要增加一定的体育锻炼活动,即通过室外活动、体育锻炼项目的设置,增强学生的体魄,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而这些都是目前很多小学在开展课后服务工作过程中所欠缺的。此外,还缺乏个性化服务内容的设置,即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学习差异,为学生创建个性化的服务内容,进而开展个性化服务工作[4]。比如,部分学生未完全掌握代数知识,那么在课后服务这一阶段,教师就可以引导其针对代数知识着重进行练习,然而在课后服务实际开展过程中,十分缺乏这些个性化服务内容的创建。
(二)兴趣培养缺失
对于小学来说,目前很多学生都不愿意参加学校课后服务,其主要原因在于课后服务的内容无法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学校在开展课后服务工作的过程中,也缺乏学生兴趣培养的落实,如大部分教师都只是坐在讲台前监督学生完成当日的作业,而不涉及其他服务工作。另外,学生在校从早晨开始学习,到下午放学,已经经历长达数个小时的学习,而在放学后还不能够休息,要继续完成作业,这会让大部分学生感觉非常疲惫。同时,在部分学生提前完成作业后,教师还会布置其他学习任务。这就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让学生感觉学习压力很大,甚至感觉到学习很痛苦,久而久之,就可能会产生厌学现象[5]。

(三)家校沟通缺乏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是三大领域教育,无论是哪一个领域的教育,对于学生来说都非常重要。针对课后服务工作的开展,小学各科教师不仅要开展课后作业辅导工作,还要积极地与家长进行沟通,通过家校合作的方式,让家长了解学生在校的学习状态,同时也让家长了解学校开展课后服务工作的意义。举例来说,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学校所留的书面作业或书写作业数量比较少,那么在课后服务阶段,教师便可以创设生活课堂,以丰富学生的生活知识,提升学生的生活能力。同时,教师在教授完这些内容之后,要积极地与家长进行联系,如此家长就可以根据教师所教授的内容,引导学生在家中练习。另外,在实际开展课后服务工作的过程中,笔者还发现,很多小学都缺乏家校沟通,进而导致课后服务工作的开展存在很多问题[6]。
二、小学课后服务创新对策
(一)提高服务质量,提升学习能力
1.优先完成薄弱学科作业,教师即时答疑解惑。在课后服务的过程中,有些学生完成作业的速度和质量一直都不高,遇到自己不擅长的科目时,写作业就容易拖延,且面对不会的问题往往会留到第二天解决,甚至会选择性忽视。针对这样的问题,在课后服务的第一阶段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优先完成薄弱学科作业,然后再依次完成其他学科作业,这样的时间分配可以让学生在有效的课后服务时间内更多地关注自己的薄弱学科[7]。另外,当学生遇到疑难问题时,可以直接寻求教师的帮助,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可以请擅长此学科的学生给提出问题的学生进行讲解,让提出问题的学生真正学会、学懂。同时,还可以让学生组建问题答疑小组进行讨论,并设置一个答疑比赛的游戏,比一比哪个答疑小组帮助的同学更多,从而激发学生在课后服务时的学习兴趣,并培养学生的团体荣誉感。笔者认为,学生当天的问题必须当天解决,基本实现“作业不出校门、问题不出校门”,以杜绝学生不会的知识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以及不敢提问寻求解决办法的情况。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学习态度和行为习惯的一个重要阶段,对此,教师让学生优先完成薄弱学科作业,并即时答疑解惑,长此以往,便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作业完成习惯,从而为以后高年级的学习打下基础。
2.合理创新预习形式,提高服务效率。学生在课后服务期间完成作业后,教师可以利用剩余的时间引导学生预习新课。在预习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发现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知识盲点及在自主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并通过及时与教师进行交流,最终消除疑惑,这样第二天上课时听教师讲解便会更轻松,在面对同一个问题时也能够主动从不同角度思考、探索。遇到需要查资料的预习内容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一起编排一个情景剧,让学生自由分角色饰演情景剧中的人物,并在第二天上课时进行汇报演出。比如,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神话故事章节中有一篇关于普罗米修斯的课文。在此课文教学前,教师于课后服务环节可以让班级中性格外向的学生带着性格内向的学生分饰不同角色,并让没有角色的学生用白纸写出课文中生字生词并标注拼音,等旁白或演出的学生说到这个生字生词时举起手中的白纸,从而让所有学生都沉浸到预习课文之中,这样有助于让所有参加课后服务的学生有更高的参与感。概言之,多样化的课前预习形式能够使性格外向的学生发挥自身性格优势,使性格内向的学生在预习时敢于开口说话,提高自信心,同时对学习不感兴趣的学生也可以通过课后服务时的预习提升课堂学习热情[8]。
(二)培养兴趣,促进全面发展
1.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团活动。课后服务的第二阶段可以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团活动。开展社团活动的重点在于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故学生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订社团活动计划,且其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或结合自身特长有选择地参加各式社团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家长可以辅助学生选择,但不能干涉学生的自由意志。在社团设置方面,学校可采用必选社团和选修社团相结合的模式,音体美类、学科类社团为必选社团,其他兴趣爱好类社团为选修社团。其中,其他兴趣爱好类社团可以细分为小制作发明社团、心理剧社团、演说家社团等。社团的设置既可以满足日常教学时的课后拓展需求,也能培养学生的才艺,更能让学生在各类活动中获得参与感与满足感[9]。同时,在开展社团活动的过程中,学校应注意合理运用教学资源,如活动教室、实验室、体育场等都可成为课后服务的地点,且各社团活动负责教师也要注重社团的场地布置和物资提供,以便为学生开展课后服务奠定物质保障基础。另外,在社团活动实施过程中,学校要打破传统行政班级制度,实行与大学选修课类似的无固定班级制,即选择了同一时段、同一门课程的学生在同一个班级进行社团活动。这样既能合理优化校内资源配置,又能在社团活动的过程中让各个班级具有同样兴趣爱好的学生合作交流、共同发展。此外,学校应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社团活动,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同时社团活动的开展在原则上要尊重学生的个人意愿,力争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课后服务期间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发挥自己的特长优势,并能够在课后服务期间充实自己、获得快乐,促进自身的个性成长和全面发展。

2.充分拓宽师资渠道,适当外聘各类教师。教师是学生课后服务的重要组织者。在小学阶段,尤其是低年级,课后服务的实施更依赖教师,此时教师的专业性在课后服务的推进过程中就显得尤为重要。比如,学校内的体育、音乐、美术教师能够在对应的体育或艺术类兴趣社团中发挥自身专业特长,并进行创新,从而起到了提升课后服务质量的作用。“双减”政策的实施,对课后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参与课后服务的教师必须兼备专业知识和高超技能。另外,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是三位一体、相辅相成的关系[10],因此小学开展课后服务时也可以借助家庭和社会的力量,适当聘请校外人员到学校指导学生开展社团活动。外聘的人员可以是大学生志愿者、学生家长,或者是当地企业的员工。大学生志愿者可以丰富音体美社团活动内容,这样能让学生在享受课后服务时有一定的新鲜感。学生家长作为学校开展课后服务的教师或助教,能够协助学校更好地开展社团活动,并使学生学到一技之长。当地企业的员工作为社会力量应参与课后服务环节,可以带领学生组建科技类社团,从不同角度讲解知识。此外,一些教育基地和博物馆还可以让讲解员走进社团,为学生带来不一样的内容,以开阔学生视野。
(三)结合实际,加强家校沟通
1.尊重学生成长规律,引导学生走进生活。针对小学低年级不留书面作业或书写作业数量较少这一特性,学校可以适当在课后服务期间创设生活课堂。生活课堂的内容应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理解能力及动手能力,围绕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展开,如学习梳头、系鞋带、叠被子及学着洗自己的袜子等简单的生活技能。生活课堂要利用好多媒体渠道,可以从图片介绍、视频讲解、教师演示、学生实践等方面展开,使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同时,学校每个月还可以组织一些系红领巾比赛、叠衣服比赛活动,检验学生生活技能习得的成果,以便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11]。另外,教师在生活课堂上可以适时布置一些家庭实践任务,延续课堂内容,让学生在家坚持练习,真正做到学有所用,如根据不同班级的实际情况,要求学生自主分享做家务的瞬间,分享至班级群内,互相交流心得体会。这样既能成为其他学生的榜样,又能提高学生参与家务劳动的积极性[12]。此外,由于高年级学生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及动手能力,学校可以适当增加生活技能的难度,引导学生学习更多的生活类技巧。“小行为,大学问”,针对同一件家务事,学生也可以有自己的思考,因此让学生自由探究如何做到在保证质量的情况下省时省力,并进行实践,能够培养学生勤动脑、勤思考的好习惯。
2.课后服务有条不紊,有效对接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小学课后服务工作的开展,家长不必再因为无法辅导孩子写作业而焦虑。通过课后服务,学生在学校由专业的教师进行教育指导,能够更高效、更系统地吸收新知识,完成每天的学习任务。由此,家长可以有充足的时间关心孩子的心灵成长,了解孩子最近的想法及学习中的问题,帮助孩子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并陪伴孩子做更多他们喜欢的事情,最终使孩子能够全方位发展[13]。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和家庭作为并肩工作的两个雕塑家,有着相同的理想信念,并朝一个方向行动。”当学生在课后服务中学会一系列生活技能时,家长应信任孩子,并给予孩子充分的展示空间,且允许孩子独立完成自己应该完成的任务。当孩子表现优秀时,家长应给予充分的肯定与表扬,使孩子有更多坚持的动力;当孩子表现不够完美时,家长也应多用鼓励性语句,鼓励孩子再接再厉、坚持到底。此外,教师可以推荐给家长一些关于适合与孩子一起观看的视频,使孩子可以通过这些视频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家长与孩子共同观看视频,能够增进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亲密关系,让孩子体会到家长的辛苦,也能让家长更加了解孩子的内心想法[14]。
三、结语
创新小学课后服务内容与形式,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严格落实“双减”政策,建立健全管理体制,丰富与完善质量监督体系,并通过统筹资源,进一步发挥教师自身的专业优势,以便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同时,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可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素质,进一步优化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EB/OL].(2017-02-24)[2022-05-15].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5/201703/t20170304_298203.html.
[2]张之福.提升小学课后服务质量的策略研究[J].教学研究,2021(24):75-76.
[3]刘丽君.教育治理现代化视角下小学课后服务改进对策研究[J].课程与教学,2021(13):104-107.
[4]李彦龙,常凤.“双减”政策下我国中小学课后延时体育服务时效与保障[J].体育学研究,2022,36(2):33-40.
[5]张伟平,付卫东,李伟,等.中小学课后服务能促进教育公平吗:基于东中西部6省(自治区)32个县(区)调查数据的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21(11):16-23.
[6]粪俊红.小学课后延时服务存在的问题分析及优化策略[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1(2):3-5.
[7]蒋亚辉,彭虹斌,毕进杰.城市小学生“课后托管”现状调查研究:以广州市为例[J].教育导刊,2017(7):22-26.
[8]刘宇佳.小学生课后服务优化反思:基于W市中心城区小学的现实考察[J].基础教育,2021,18(2):71-82.
[9]孙其源,王军有,孔亚丽.小学课后延时服务的实施及改进策略:以兰州实验小学为例[J].甘肃教育,2021(18):27-30.
[10]王勇.小学生校内课后服务现状及提升策略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21.
[11]邱连英.小学课后服务的实施困境与突破策略[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12):9-11.
[12]赵吉祥.乡镇小学课后服务实施现状及对策研究[D].烟台:鲁东大学,2020.
[13]敖旖嫔.重庆市N区中小学课后服务政策执行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20.
[14]王璐.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实践研究[D].青岛:青岛大学,201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462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