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思维可视化视域下的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实践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2-10-18 11:52:24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为核心目标。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调动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进行可视化的画图,使思维有迹可循;进行可视化的操作,让思维触手可及;进行可视化的表达,将思维直观呈现。思维可视化教学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结构化,让学生内隐的数学思维直观展现,让不可见的思维变得可视化,有利于学生理解数学本质。
 
  关键词:思维可视化,核心素养,结构化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为核心目标。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在成人看来“简单”的数学知识,在低年级学生心里是非常抽象且难以理解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具体化,让学生内隐的数学思维直观展现,让不可见的思维变得可视化,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本质。
 
  一、内涵叩问:思维可视化的概念界定
 
  思维可视化是指以图示或图示组合的方式,把原本不可见的思维结构及规律、思考路径及方法呈现出来,使其清晰可见的过程。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思维可视化具体表现为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借助画图、操作、表达等可视化工具,实现思维的可见化、可听化、可触化,让看不见的思维都能被教师和学生观察到、捕捉到、触摸到。

\
 
 
  二、价值探寻:思维可视化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价值
 
  1.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思维可视化视域下的数学教学,应该是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的学习活动。学生通过丰富的直观学习资源,将大脑中的思考过程直观呈现出来,将隐性的思维显性化,学生能看得见同伴的思维路径、教师能看得见学生的思维方式。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更为融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数学探究能力和自主学习兴趣。
 
  2.有利于建构结构化知识体系
 
  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知识点如果没有经过梳理整合,依旧是碎片化的。碎片化的知识,学生很难记忆和理解,更无法进行创造性的运用。思维可视化视域下的数学教学,通过可视化工具将教学焦点从知识层面深入思维层面,注重知识的梳理和整合,关注知识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挖掘知识本质,建构新的知识联结网,将碎片化知识呈现出结构化的特点。
 
  3.有益于提升学生问题解决能力
 
  基于思维可视化的低年级数学教学以可视化工具为载体,让隐性的思维更容易被观察、被理解,这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思维方式,增加数学教学的深度。学生借助直观地学习素材表征、抽象出数学基本模型,使抽象复杂的数学问题形象化、简单化、模型化。思维可视化教学提升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优化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
 
  三、路径实践:实现思维可视化的教学策略
 
  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调动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让学生在画图中展现思维过程,实现思维的“可见化”;在操作中促进思维发散,实现思维的“可触化”;在表达中还原思维路径,实现思维的“可听化”,进而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
 
  1.“可视化”的画图,使思维有迹可循
 
  低年级学生仍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认识的文字较少,阅读理解水平较低,许多数学知识对他们来说较为抽象,他们很难厘清题目中的数量关系。用图形表示,可以直观形象地呈现题意,帮助学生理解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数学和图形的有机结合,用简单的图形表示复杂的题意,可以将难懂的数学题目用直观形象的图形表征出来。画图,可以让抽象的数学问题形象化,化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单。在讲授一年级《排队问题》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用画图的方式解决排队问题,让内隐的思维得以可视,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
 
  学生通过画图展示自己对题目的理解,运用图形直观展现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画图,将看不见的思维直观呈现,让学生思维可视化。通过画图,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题目的理解程度和解决问题的思路,使教师看得见学生的学。通过图形不断地追问相关算式的含义,学生可以知道教师讲解的内容,看得见教师的教。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无形中将数形结合的思想渗透给学生,通过画图将内隐的思维可视化,提升了学生的思维水平。


\
 
 
  2.“可视化”的操作,让思维触手可及
 
  动手操作是小学数学课堂中经常用到的一种实践活动。恰当采用动手操作方式,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直观材料,积累直接经验。同时,它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更为重要的是,它能够在动手操作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在教学《认识元、角、分》一课时,教师通过让学生在计数器上拨一拨,理解元、角、分之间的进率。教师没有直接出示元角分之间的进率让学生记忆,而是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在计数器上拨一拨,学生经历1分叠加到1角、1角叠加到1元的过程,充分感知元、角、分之间满10进1的关系。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将元、角、分和学过的百、十、个一一对应联系起来,实现了知识的结构化,也为后面的“几元几角”换算成“几角”“几角几分”换算成“几分”做铺垫。学生通过在计数器上拨一拨,既能借助计数器感受人民币的大小关系,也能将操作的经验与旧知联系起来,进行内化,有助于建立人民币的知识模型,丰富对人民币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3.“可视化”的表达,将思维直观呈现
 
  语言是思维的外化。我们不仅可以通过口头语言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也可以结合肢体语言形象直观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一年级的解决问题中常见的两种题型——“分”与“合”的数量变化,学生常常不能把握住问题的本质,如果在教学时借助“口头表达”和“肢体表达”,让学生演一演,将数学问题情境化,让学生在表达中深入思考,让思维向更深处延伸。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笔者组织学生表演了两个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表达中真正理解题意,抓住问题的本质。
 
  问题1:树上有10只鸟,飞走了3只,树上还剩多少只鸟?
 
  问题2:树上有10只鸟,第一次飞走了3只,第二次飞走了4只,一共飞走了多少只鸟?
 
  学生通过口头表达和肢体表达,与其他同学交流互动,不仅可以学习其他同学的好方法,还可以发生思维碰撞,发散自己的思维能力,提升思维水平。学生通过口、脑、肢体等协同表演,在表达、观察、体验中将自己的思维过程直观地呈现出来,将抽象的、静态的数学问题转化为直观、动态的表达,还原了思维路径。
 
  总而言之,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如果能有效地运用可视化工具进行思维可视化教学,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而且能增强学生的学习效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力。
 
  参考文献
 
  [1]刘濯源.当学习力遇到思维可视化——基于思维可视化的中小学学习力发展策略[J].基础教育参考,2014(21):7
 
  [2]张齐华.“思维可视化”视域下小学数学课堂之重建[J].江苏教育(小学教学),2017(04):48
 
  [3]顾海波.可视化思维视野下的数学教学策略[J].小学教学研究,2018(10):8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44783.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