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 作为基础学科,语文是中职教育的重要内容,承担着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和人文精神的重要职责。人文属性与工具属性的 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征。注重中职语文学科的实践性,是中职语文教学改革的迫切需要和中职学生就业创业的现实需要。 就当前中职语文教学现状,本文分析了实践性缺失导致的后果、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补救的措施,希望实现语文学科人文性与 工具性的有机结合。
关键词 中职 语文教学 实践性
语言文字是人类文化的重要传承载体和组成部分,也是最基本、最重 要的交际工具。人文属性与工具属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本质特征。中 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具有 一定人文素养、社会实践能力和职业 技能的专业人才。随着社会经济的转 型、教育改革的深入和就业形势的不 断变化,注重职业教育实践性的呼声 日益高涨。中职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 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在教育布局中 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语文又是中职 学校的基础学科,在提高学生思想素 质和文化素养、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 实践能力、巩固基础知识、提升基本技能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因此,重视和加强中职语文教学实践 性的要求更为迫切。
注重实践性导向,是中职培养目 标的需要, 也是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 在教学实践中秉持突出重点、学以致 用、注重基础、强化能力的宗旨,注 重听、说及读、写、逻辑思维等实践 能力的培养,不仅是中职语文教学大 纲明确提出的要求,也是中职教育教学必须坚守的基本原则。当前中职语文 教学中,常常出现教学与实践脱节、教 材与生活割裂、教法与学法错位等情况, 导致中职语文教学实践性缺失,不仅降 低了教学效率,还弱化了教学效果。
一、实践性缺失导致的后果
实践性缺失会严重影响语文学科 的教学效果,导致中职语文教学目标 不明确、思路不清晰、基础不扎实、 成效不明显。
1. 导致学生充耳不会听。实践性 缺失会导致学生方向不明、不会听课, 在听课时不得要领、不懂章法,或者 找不准难点、抓不住重点,更有甚者 会一知半解、似懂非懂。虽然教师讲 得口干舌燥,学生却听得云遮雾罩。 例如:引导学生欣赏“意蕴深长的诗 歌”板块中《妈妈》这首诗歌时,大 多数学生都缺乏对偏远闭塞山村生活 情况的感性认识,在学习时会找不到 感触领悟的方向,无法理解广大偏僻 农村地区妇女辛劳、困顿的生命状态, 更无法理解诗歌蕴含的淡淡的乡愁和 深厚的思念之情。2. 导致学生张口不会说。实践性 缺失会导致学生思路不清, 不会表达, 在表达时语无伦次、颠三倒四,或者 词不达意、言不由衷, 甚至钝口拙腮、 张口结舌,宛如茶壶里煮饺子——倒 不出来。例如:教学“余味回甘的叙 述”板块中“表达与交流”“自我介绍” 相关内容时,许多学生即使模仿、演 练多次, 仍不得要领, 无法条理清楚、 层次分明、语言流畅地完成自我介绍, 更无法达到个性化水平。
3. 导致学生开卷不会读。实践性 缺失会导致学生学法失当,不会读书, 在阅读时心不在焉、漫不经心,或者一 叶障目、浅尝辄止,甚至囫囵吞枣、不 求甚解,茫然四顾、不知所云。例如: 教学“缜密深刻的议论”板块中《独处 的充实》一文时,许多学生在阅读“独 处是灵魂生长的必要空间”“独处是与 自己的灵魂以及与宇宙中神秘力量的对 话”“独处是灵魂成长的必要空间”等 饱含哲理的语句时,会无法理解作者表 达的意思,更无法获知作者鞭辟入里、 缜密阐释的论证。
4. 导致学生提笔不会写。实践性缺失会导致学生能力不高, 不会写作, 在写作时抓耳挠腮、无从下笔,或者 记流水账、索然无味, 甚至生搬硬套、 空洞无物,文不对题、离题万里。例 如:教学“清新隽永的抒情”板块中“表 达与交流”应用文写作“书信”章节 时,许多学生会面临不知道写给谁、 写什么、怎么写等问题,甚至在经过 范文研读、教师点拨、分组讨论后, 写出的书信仍旧片言只语、味同嚼蜡, 部分基础薄弱的学生写作的书信还存 在较多错别字,需要教师从字词矫正 入手开始教学,严重减缓教学节奏, 降低教学效率。
总而言之,实践性缺失会导致中 职语文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听、说、 读、写”四项基本功培养目标难以达 成,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更 是天方夜谭。
二、实践性缺失产生的原因
造成上述后果的原因主要有以下 三点。
1. 教学与实践脱节。未从中职 语文教学实践需要和学生成长需要出 发,未做深度思考,缺乏问题意识和 实践导向,只是为教学而教学,课堂 教学内容实践中用不上,而实践需要 的内容也无法在课堂上学到。特别是 近年来,受疫情、安全等诸多因素影 响,学生外出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机 会大大减少,因此许多实践内容只能 在教室里模拟演练,缺乏社会场景和 现实感,实践效果不言而喻。
2. 教材与生活割裂。未从学生的 视角审视教材,寻找教材内容中接近 学生生活的交汇点,并结合学生生活 环境进行本土化处理;未对教材内容 进行深度挖掘和延伸、补充和完善。 例如:教学“简明生动的说明”板块时, 选取了《蛛网的建筑》《大国工匠胡双钱》《港珠澳大桥背后的高科技支 撑》《长颈鹿的基因:身高的故事》 等文章,兼顾了传统与现代,从学生 角度来看, 却是在讲“别人的故事”, 离学生所处环境相隔太远。如果教师 无法做好教材内容与乡土教材、校本 教材的衔接过渡,则很难将教材内容 与学生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
3. 教法与学法错位。未协调好教 师“教”的主导地位和学生“学”的主 体地位的关系,教师的教法未能指导学 生的学法,学生的学法也未能配合教师 的教法。师生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 导致各自为战的错位互动,课堂缺乏生 机、没有活力。教师只管教,学生只顾 学,导致备课就是“抄教案”、上课就 是“满堂灌”、作业就是“题海战”、 复习就是“热剩饭”,师生之间缺乏良 性互动,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三、实践性缺失的补救措施
强调中职语文教学的实践性,并不 是鼓吹“工具论”,片面地认为“语文 是一门工具课”,而是强调中职语文学 科属性需要、教学改革的迫切需要和中 职学生就业创业的现实需要。事实证明, 中职语文教学只有坚持就业导向,结合 学生实际,坚持人文属性和工具属性相 统一,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培 养,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体现中职语 文学科的实践性。以广播电视学校为例, 中职语文教学的实践性缺失可以从以下 六点进行补救。
1. 着力突出广电专业特色。广播 电视学校培养的是广播影视新闻宣传 与节目制播需要的中初级人才,广播 影视行业对从业人员的语文素养,特 别是语文应用能力有特殊要求。注重实 践性是广播电视学校语文教学改革的必 然趋势。我校的做法是:对播音专业的 学生,通过组织即兴演讲、辩论、课本剧表演、小新闻发布会、主持节目、 普通话培训等,侧重训练学生的口语 表达能力;对新闻采编专业的学生, 通过模拟现场采访、作文竞赛、互相 修改习作等, 着重训练学生认真观察、 组织材料、快速写作等书面文字表达 能力;对节目制作专业的学生,通过 赏析影视、模拟制作、改写课文、编 排课本剧等, 着重训练学生感悟生活、 编导节目创新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 上述措施和专业教育相得益彰,贴近 学生生活实际,既优化了语文教学, 又突出了专业特色,深受学生欢迎。
2. 紧密结合学生就业需要。中职 教育是为社会培养具备一定技能的专 业人才的教育,这决定了中职教育专 业设置必须坚持以就业为目的,以市 场为导向,以培养实用型技能人才为 己任。中职语文的培养目标,并不是 语言学家或文字大师,而是适应就业 市场需要的、具备基本语文素养与能 力的专业技术人员和复合型职业劳动 者。在具体教学中,要从学生实际出 发,为学生就业准确定位,针对预期 岗位对学生的素质要求,加强语文教 学内容的实践性,变知识语文为素质 语文,踏踏实实指导并组织学生开展 富有实效的教育教学活动和语文综合 实践活动。我校的做法是:创设情境, 开展口语交际练习,认真进行应用文 (条据、启事、书信、计划、总结、 个人简历、新闻稿件等) 指导与写作, 引导学生编写内容健康的、富有校园 气息的短信,指导学生在假期进行市 场调查, 模拟现场播音, 模拟求职会, 网上投递简历, 模拟包装推销自己等, 引导学生活学活用,积极将所学的语 文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
3. 力求贴近学生实际水平。让全 体学生都能学有所成,是每位教师的 良好愿望。但如果不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环境,不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不仅事先设想的教学方案无法实现, 而且教学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无法有效 调动,教学目标也无法实现。中职学 生语文学科基础普遍较为薄弱,学习 兴趣不高、动力不足,厌学情绪、畏 难心理较重。实践证明,面对中职学 生的实际状况,如果选择循规蹈矩、 平均用力,期望每个学生都能完成课 程标准所列的全部知识目标,那么永 远无法达到。究其原因,并不是课程 标准制定的教学目标、要求过高,而 是中职学生个体差异太大。因此,在 具体教学中,教学目标的分解、教学 内容的选择都要结合实际、因人而异。 就中职语文教学而言, 与其贪大求全、 全面开花,结果一个教学目标都实现 不了,还不如精准施策,结合不同专 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精心遴选教 学内容,制定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目 标和措施,引导学生学有所得。
4. 注重灵活创新,因材施教。在 教学实践中, 要坚持从学生实际出发, 大胆创新,务求实效。创新评价,注 重激励引导。中职学生语文基础较差, 学生的语文水平参差不齐,为了使不 同水平的学生都能体验到努力后的成 功,感受到学习的欢乐,需要在教学 中采用差异教学法, 不搞“齐步走”, 不搞“清一色”,借助多个标准检测、 多种方式评价,以正面鼓励为主,批 评指正为辅,对亮点进行肯定,对创 新进行赞赏,通过正向激励激发学生 的上进心,调动学习积极性。因人而 异,灵活运用教材。对教材内容以及 设置的教学目标进行研判分解,以学 生能掌握为前提, 适当降低内容难度、 扩展内容广度、把握内容深度,有针对 性地精讲精练或引导学生自学,让教学 因人而异,因专业而异,因材施教、灵 活掌握。正如陶行知所说: “让人人都有面包吃,人人都有水仙花看。”搭建 平台,鼓励个性发展。正值花样年华的 广电中职学生,一般都有较强的表现欲 望,其中,许多学生不乏表演潜质和才 能。在语文课前合理安排并坚持开展诗 文朗诵、新闻演播、演讲及其他特长展 示活动,在课余时间组织形式多样、内 容丰富的文艺、才能展示活动,引导学 生充分施展自己的长项、发挥自己的特 长,主动为学生个性健康发展创造条件, 增强学生自信心,使其获得成就感,让 学生在实践中感受自身价值,产生积极 进取的愿望,体验语文学习和成长的快 乐,真正实现从苦教苦学到乐教乐学的 转变。
5. 始终把握课程改革方向。中职 语文课程改革的方向就是适应社会经 济发展的需要,即不断提高中职学生 的人文素养和灵活运用语言工具参与 社会交往的能力。观念先行是教学改 革的基础和前提。教学观念对教师的 教学手段、教学模式和教学行为都具 有决定性、导向性作用。中职语文教 学要进行改革,教学理念更新必须先 行。中职语文教师要有回馈社会的理念、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贴近社 会生活的理念和开拓创新的理念。教 学要适应新时代对人才的要求,适应 中职课程改革的要求,适应职业教育 发展的要求,在紧盯中职教育培养目 标的同时,结合实际、大胆创新。要结合专业特色和学生的就业需要,去 思考、去尝试,重视实践教学环节, 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注重学生实践 能力、专业技能及创新精神的培养,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灵活运用 语言工具参与社会交往的能力。
6. 坚持全面发展文实兼备。注重 实践性,绝不是把语文学科的工具属 性和人文属性割裂开,把中职语文教 学变成机械呆板的“八股文”教学。以广电学校为例,随着信息化浪潮的兴起, 时代对广播电视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 更新的要求,广电专业语文教学就要积 极适应这些要求,准确定位培养目标。 语文教学既要充分考虑中职学生未来就 业及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要重视学生 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提高,还要紧密 结合学生特点、兼顾社会实际需要。在 实际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 学手段,结合社会实践活动,从各方面 引导学生,让他们对语文教学的实践性 感同身受,从而调动学生主体作用,培 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强化 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主动 走向社会、参与市场竞争,将中职语文 学科所学所获转化为实际行动,实现自 己的人生价值。
总之,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 中职教育的要求也日益提高。中职语 文教学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创新教 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拓展教学内 容,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注重 学科实践性,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引导学生顺利达 成教学目标,真正体现中职语文学科 启智润心、培根铸魂的基础作用。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中 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2020 年版) [S].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20:2- 12.
[2] 倪文锦 , 于黔勋 . 中等职业教 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教材《语文》基 础模块 ( 上册 )[M]. 北京 : 高等教育出 版社 ,2019:2-224.
[3] 陶行知 . 中国大众教育问题 [J]. 重庆陶研文史 ,2015(3):21-36.
[4] 李祚山,胡朝兵 . 心理学 [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96-12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405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