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 德育即道德教育,学校需要重视学生的德育教育。对学生群体的道德素质培养和心理品质教育是学生形成一定世界观、人生 观的重要影响因素。随着社会和网络科技的急速发展,鱼龙混杂的网络信息迅速传播,催化了德育创新与时俱进的重要性。把德 育工作作为教育的基础,融入、深入、细入各个教学中,实现德育创新,推动教育良好发展,是教育工作者需要坚持的长久事业。
关键词 德育工作 创新 教育发展
立德树人是德育工作者的根本目 标和任务。要实现如上目标,德育工 作者需要积极改变传统的德育观念和 知识体系,创新德育工作基础方式方 法,让德育工作可以更密切地贴合学 生的实际日常生活。
在基础学科教学中,要让学生养 成良好的学科素养,并以此为基础在 学习中形成积极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 值观。谋一世万世,而非谋一时,实 现德育工作的长效化、集约化管理, 在减少教育工作量的同时,实现品德 教育和长效管理,是新形势下德育工 作的基础和首要任务。
在如此大背景下,改变传统的 知识德育观迫在眉睫。正确树立“以 人为本”的基础理念,将科学可持 续的发展真谛正确地融入日常德育 工作中,是现阶段需要努力实现的 目标。希望在结合实际的情况下, 探索出一条正确的整合路径,探索 出内容新颖、管理高效、要求明确 的德育工作新模式。如下是需要重 点发展的方向。
一、注重学生日常品行,逐步树 立积极健康的德育生活观
道德的本质是人类精神的自律。 学生在校学习的目的是:学习怎样做 人,学习怎样做事,学习基本的科学 知识。“先成人后成才”虽是一句历 来遵循的基础原则,在日常教学中却 难以做到。
由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等正处于易被外界塑形和影响的阶 段,学生极易受到不良社会风气的 影响,形成不健康的世界观、人生 观和价值观。因此,我们应在学校 提供最基础的、正确的学习环境, 即设置正确的德育课程,以抵抗不 良社会风气对学生价值观的腐蚀和 分化。
教师要在日常的工作和学习中加 强对学生德育的引导。同时,努力打 造以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为核心的德育 课程,使学生在实践和活动中塑造正 确的价值观,从而健康成长。
一是与学生的生活内容和习惯培养相辅相成。将学生日常行为规 范渗透于日常教学、生活、活动等 各项基础工作中。教师应充分利用 课间操、午餐一刻、班会、队会等 各个时间段,对学生进行常规的德 育教育,正确地批判错误行为,并 进行教育,在赞扬正确的德育发展 典型的同时,让学生明辨是非,逐 步形成正确且良好的道德意识,培 养积极的行为习惯。
同时,把社会看作优秀的资源 库,邀请乐于参加学校活动的家长 和社会各界的爱心人士走进课堂, 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课程,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根据实 际情况明白什么是正确的德育观。
此外,通过“设立校园卫生标兵” 等各种校园活动,培养学生积极健 康的卫生意识和卫生习惯。在这个 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感受集体的 力量,在评定各种卫生标兵时,让 学生受到集体的感召,以加强个人 行为习惯建设。
另外,还可以启动“文明新风在校园”等系列主题活动,让学生积 极参与到德育活动中,调动学生的 积极性促使其树立正确的“三观”。 同时,各班级中队进行文明行为的 了解和推广活动,如“学习雷锋精 神”“勤俭节约从我做起”“十佳 少年”“优秀德育工作者”等评选 活动,引领学生与教师共同弘扬传 统美德, 共创文明校园。与此同时, 学校也应开展消防安全的宣传知识、 节能宣传、“感恩母亲”等各种积 极向上的德育活动。
二是与学生个性发展相结合,做 到因材施教。对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爱 好做到充分的尊重和理解,时刻关注 各个阶段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塑造,努 力体现学校在各个阶段的特色办学理 念,努力实现学校的基础教育目标。 针对学生不同的爱好和特点,学校可 以成立各种不同的兴趣社团和运动协 会,如篮球、舞蹈、美术、声乐、器乐、 陶艺等各种兴趣社团,提高学生的基 础综合素质。
三是与社会公益组织积极接触和 合作,举办各种社会公益活动,如 在周末让师生当好街头文明劝导员、走进老年公寓为孤寡老人带去欢乐、慰问交警叔叔等活动。应该注意的 是,这一切都应建立在保证学生人 身安全的基础上。
在打破信息茧房的同时也应该 利用网络的先进手段,获取德育知 识,引导和建立精神文明活动,如 捐助受灾地区、“一元一分爱,共 筑中国梦”活动、“爱心图书传递” 活动、为山区留守儿童募捐爱心款 等活动。让这些综合活动成为学校 德育工作的有机辅助,体现学校独 一无二的办学特色,在影响他人、 塑造他人的独特个性上发挥出重要作用。
二、将情感态度渗透到基础的学 科培养中,提倡以学生为本的德育观
课堂作为学生学习之地、德育工 作的主阵地,是十分重要的。随着 新课程改革方案和“双减”政策的 落地实施, “以人为本”的观念显 得尤为重要。“以人为本”即正确 培养学生的积极健康学习能力,提 高学生的基础综合素质,为学生将 来的工作、学习发展和终身发展奠 定基础。
我们应注重开发各学科蕴含的德 育教育资源,在日常学科教学中渗 透德育教育,在各个学科课程各自 的优势中不断进步,实现“德”与“学” 的有机结合。在学科教学时尽量做 到“情感与态度的统一”“能力与 知识的统一”“过程与方法的统一” 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
在备课过程中,各学科教师应根 据各自教材的基础知识和特点,充分 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知识和内涵,切实 把握教材中学科知识和德育教育的有 机结合点,把握教材中知识点与现实 生活中的内在联系,在教学中真正体 现“生活是对学科知识的延续,教材 知识是对生活的有机总结”。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 不如乐之者。”只有学生真正地将 个人兴趣投射到学科学习中,才不 会认为课堂上教授的知识是枯燥无 味的,这要求教学者积极关注学生 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在制定教学任务和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做到用“心”施教,不要做 PPT 的朗诵者和学科体系的传声 筒。用“心”施教不仅体现在教师 对本职工作的热爱上,也体现在教师殷切的情意上。将培养学科兴趣 与德育结合, 可以在“心”和“心” 的交流与碰撞中,让学生的情感体 验得到共鸣与升华。
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要完成如 上任务,对教师来说,不仅要充分挖 掘和展示教学任务中的个体道德因 素,还要积极引导学生深入参与日常 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教育教学中培养 高尚的道德品质,体味人生。
三、注重教育氛围的营造,在专 注教育内涵的基础上发展动态德育观
德育离不开积极的学校教育环 境。我们在学校的文化构建中、德 育教育延伸过程中,以及师生关系 和谐中应做到不遗余力,让积极健 康良好的生态教育环境推进德育工 作的创新。
积极关注学校文化建设,在学 校文化建设中融入德育,让学生在 氛围良好的校园环境中拔节生长。 在日积月累的办学过程中,学校应 该形成自己的特色教育环境和教育 目标,并针对不同的办学宗旨、办 学理念、服务理念等形成独特的办 学特色,并注重其与德育教育工作 的结合。
在日常学校工作中,在对学生进 行规范化管理的同时,也不要忘记 让优良的校风班风影响学生,教师 也要以崇高的师德影响感召学生。 努力改善校园环境,以完善的硬件 条件和优美的环境去陶冶学生,充 分利用各种环境对学生的影响作用, 实现环境育人。
师生之间的关系,可以在一定程 度上体现学校德育工作的程度和好 坏,决定学校的人文面貌。努力构建 和谐的师生关系尤为重要,在日常教育工作中,教师应倾注全部热情,平 等地对待每个学生;尊重学生的独立 人格,让学生可以独立自主地进行学 习和进步,让学生在成长中充分认识 和体验作为独一无二的个体的尊严和 幸福,避免扼杀学生不同于他人的闪 光点。
在学习课堂中, 针对“问题学生” 的教学和理解一刻也不能懈怠,在 宽容友善的交流中尽力做到“春风 化雨”,以温柔的教育方式帮助学 生成长。
净化师生关系,加强师德建设。 教育工作者如果要帮助学生形成正 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就必须以身 作则。杜威曾经说过: “没有离开 智育的德育,也没有离开德育的智 育。”在正确处理好各门学科知识 与德育学科的关系后,要正确理解 学科知识与德育教育的相互渗透关 系, 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做到“润 物细无声”。
在开展德育工作前,一线教师应 该不断加强自身修养, 提高自身能力, 始终抵御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和侵 蚀,时刻了解自己、反思自己。只有 如此,才能在对学生的工作中、在德 育内容和德育方法的把握中、在德育 环境的创立中提高教学质量,增强自 身的人格魅力。
注重家校交流,在积极与家长 沟通的过程中,建立长效机制,在 家长的理解、配合和支持中引导学 生形成正确的发展观。通过常态化 经营家长会、家庭教育研究等相关 形式和方法,有针对性地开展家庭 教育指导,向家长宣传教育学相关 知识和心理学相关应用,使家长能 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处理学习与生活 的关系。让家庭教育配合学校工作,引 导家庭教育积极健康发展,让家长 在教育孩子时少走弯路,让家长明 白家庭教育的正确发展是与社会环 境和社会发展相衔接的。通过家庭 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共同作用,消除 家校之间的隔阂,用发展的新方向、 教学的新思路、德育的新形态共同 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家长应在学生 德育教育中言传身教,避免扮演消 极角色,与学生和谐相处,尊重学 生的个人发展,与学生共同分享成 长的快乐和阵痛,使学生可以正确 地与他人相处, 学会合作。在学校、 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协同发 展,有效提高学生基本的道德素质, 形成有效的教育合力。
在“双减”政策的落地中,现 阶段的“人才”培养越来越难依靠 校外的培育。“双减”政策实施前, 众多家长选择让学生参与校外机构 的培训和教育,在这个过程中,这 些机构并不会开展德育工作,大多 只“唯分数”论,这给正在成长的 青少年带来消极影响,极易培育有 才无德的个人。
随着“双减”政策的实施,越来 越多的学生回归学校的课堂教学。一 线德育工作者应该积极参与到学生的 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纠正学生的学习 思想,促使其健康发展。
教育工作者应在日后的工作中,逐 步减轻因资本的涌入引起的教育无序竞 争及过度“内卷”带给学生和家长的焦 虑和压力,并通过积极的方式引导学生 树立正确的“三观”,让家长逐步理解 德育的内涵和发展,让家校交流相辅相 成,切实助力学生的发展。
当然,现阶段面临的德育工作对 象是在不断变化和不断成长中的,德育现象也是“千变万化”的,德育课 题也是“日新月异”的。德育的教育 和管理要求教师“与时俱进”,考验 了一所学校的文化精髓和教育教学创 新能力。希望上文的简要叙述能够抛 砖引玉, 引发大家对新环境、新挑战、 新时代背景下德育工作策略的探究和 思考。
参考文献:
[1] 王枬 , 王彦 . 教师叙事 :在实 践中体悟生命 [J]. 教育研究 ,2005(2): 58-61.
[2] 薛海平 , 王蓉 . 我国义务教 育公平研究——教育生产函数的视角 [J]. 教育与经济,2019(3):1-9.
[3] 杨喜顺 . 如何利用传统文 化促进小学生德育教育 [J]. 教育研 究 ,2021(12):43-44.
[4] 熊浩然 , 肖涛 . 家庭教育中幼 儿德育培养现存问题及对应措施 [J]. 教育研究 ,2021(5):153-155.
[5] 李力 . 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 与大学生德育教育创新 [J]. 文化产业, 2021(03):127-128.
[6] 戈 菲 . 以 创 新 家 访 模 式 促 进 德 育 教 育 发 展 [J]. 长 江 丛 刊 ,2020(02):173+175.
[7] 王静 . 浅析“互联网 +”在德 育教育创新发展中的助推作用 [J]. 中 华辞赋 ,2019(05):18-19.
[8] 张岚 . 科学发展观指导下高职 德育教育工作创新探究 [J]. 科学咨询 ( 教育科研 ) ,2018(12):85.
[9] 钱秋荣 . 新时期中等职业教育 德育教学创新与发展 [J]. 现代职业教 育 ,2018(30):117.
[10] 段云芬 . 德育教育如何适应 形势发展不断创新 [J]. 赤子 ( 上中 旬 ),2017(01):22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403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