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浅谈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低效行为及其对策论文

发布时间:2022-06-16 11:04:06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直接影响课堂的效率,影响教学的质量。本文分别从低效的教学准备,低效的 课堂组织和调控方式,低效的课堂语言表达,低效的教学评价行为等几方面阐述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存在 的一些低效教学行为,并对如何减少和避免这类行为提出了对策 。期待每一位教师都能关注自己的课堂,及时 纠正效率低下的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效益和水平。

【关键词】高中  信息技术  教学行为  低效教学

课堂是教书育人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有效与否和 教育的质量息息相关。新一轮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有效教学、高效课堂一贯成为教师不懈追求的目标。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在当今时代的重要性不 言而喻。由于普通高中学业压力较大,通常信息技术 课时十分有限,课堂效率的提升更显得尤为重要 。但 由于缺乏合理的教学评价机制,部分高中信息技术教 师平时的课堂教学比较“随意”,和“高效课堂”相去甚 远 。事实上,那些已成为教学习惯的低效教学行为对 教学质量和学生成长的影响是很大的。平时的课堂中 教师出现的低效的教学行为也是特别值得反思的。

\

一、有效教学和低效教学的特征

有效教学,就是在符合时代和个体积极价值建构 的前提下其效率在一定时空内不低于平均水准的教学。有效教学的课堂通常有以下特征:(1)有明确的目 标和任务,这是教学有效的前提。(2)突出学生主体地 位,学生高度参与,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关 注学生的个性发展。(3)教学策略最优化,课堂教学的 效益最大化,实现学生在最短时间内获得最佳的学习 效果。(4)促进学生深层理解。学生在获得知识技能的 同时,获得能力的迁移和思维的发展,将学习所得内 化为自己的知识架构,内化成自己的知识、技能、情感、 态度和价值观。(5)彰显师生生命价值。课堂教学不只 是实现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的过程,而且更应该 是教师和学生生命共同经历的成长过程。

低效教学的显著特征,则是教学目标不明确或设 置不合理,  不能够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实现教学目标,教学的效益低、效果差,没有或只有小部分学生获 得进步和成长 。最终导致学生的学习成绩不理想,或是成绩通过花费大量时间的练习来取得,牺牲其他方 面的发展 。学生的发展和进步是不合生态的,不可持续的。

二、高中信息技术课中常见的教师低效教学行为表现

1.教学准备不足导致的低效教学

信息技术课因通常在计算机室上课,更加依赖教 学环境和教学设备才能正常进行,相比其他课程需要 更多方面的教学准备 。无论是学生的考勤、计算机的 状态及教学资源的准备,任何一方面都可能严重影响 课堂效率和效果 。比如上课时学生没有满勤进入计算 机教室;上课铃响,才发现有计算机故障;需要用到网 络而网络不通等等,  这些行为都会浪费课堂教学时 间,影响正常教学进程。课堂教学资源的提前准备和检查测试也非常重要。例如,一位教师参考传统图书馆管理模式,提出建 立班级数字图书馆的学习任务。但是操作过程中出现 无法登陆图书管理系统的尴尬场面,课堂任务自然无 法完成。

2.低效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要依据课程标准,充分考虑教学对象、 教学内容、教学资源的实际情况,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过程。部分老师照本宣科,上课例子缺少情景化,设 计重难点不突出,学生听得索然无味;也有部分老师备课极其仔细,面面俱到,然后满堂灌,一节课下来学 生或昏昏欲睡,或身心疲惫 。这些都是低效的教学设 计导致的。例如,在讲程序的循环结构时,讲到求 100 之内的偶数和。由于学生对“mod”“int”“/”等运算符和 函数掌握得不好,结果花了很长时间去补习这部分的知识,忽略了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导致本末倒置,效率 低下 。这种偏离教学重点的低效教学行为,根源是学 情分析不足导致教学设计有问题。

3.低效的课堂组织和调控方式

常见的课堂组织和调控方式导致教学低效,包括 教学时间的分配不合理、选用的教学组织形式不当等。 例如,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本来是新课程理念所倡 导的,但是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否适合每一堂 课,值得我们去认真思考和考量 。比如,一个人很快可 以解决的简单问题却要几个人协同合作来完成,就毫 无意义。有效的合作探究必须建立在教师的有效分组 与引领之上,才能突出它的优势。又如,讲授时间过长 或频繁切屏(指利用网络教室软件广播其他电脑的画 面)打断学生操作 。由于不相信学生,教师总是有话要 补充或解释,加之有的教师在切屏进行演示时缺少必 要的提示,课堂被“切”得支离破碎,学生不能专注地 进行思考和探究。笔者曾参加的一次教师教学基本功 大赛上课比赛中,六节课讲授时长和切屏次数统计如 表 1 。

表 1  教师的讲授时长和切屏次数 
教师序号 讲授时长/分钟 讲授时长占比/% 切屏次数
1 26 65 5
2 22 55 3
3 27 67.5 4
4 18 45 3
5 22 55 4
6 28 70 3
平均 23.8 59.6 3.7

从表 1 可以看出,六节课中教师讲授时间普遍较 长,最长的一节达 28 分钟,平均讲授时长占比 59.6%, 学生自主操作实践的时间大大压缩,导致无法完成基 本的学习任务,  进一步的创意和创新自然无从谈起。 平均切屏 3.7 次,  频繁的切屏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思考 和操作,从一定程度上拉低了教学效率。

4.低效的课堂语言表达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修 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 率。”教师的语言表达和肢体语言,往往直接影响学生 的学习效果 。但现实中,低效的课堂语言表达通常体 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专业术语不够规范。如用“按”“点”代替“单 击”“右击”;用“倒三角”代替“下拉键”;       如果面对 高中学生还是如此,说明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已经习 惯了使用不规范的术语,  是极不可取的低效教学行 为。第二,教师在学生自主表达或操作时,随意借助肢体语言进行辅助表达 。如,打断全体学生的操作进行 操作示范,等会儿发现新的问题又再次重复演示 。教 师这样过于随意的表达,  会导致课堂效率大大降低。 第三,语言不够精练和准确。单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 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加入一些与课题并不相关的幽默, 但这笑声里并无智慧的散发和思维的启迪。还有部分 教师说话带有口头禅和多余语气助词,影响表达的精 确性与流畅性,也不利于学生的理解,降低了课堂教 学效率 。第四,语调过于平淡,缺少激情 。有些教师整 堂课表情单一,语调平淡,导致学生无精打采、昏昏欲 睡,其教学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5.低效的教学评价行为

评价对于信息技术教学必不可少。但有的教师课 堂上习惯采用频繁、热闹的评价方式,这是不可取的。 例如,让全体学生对回答问题的学生鼓掌,一节课学 生鼓掌逾十次之多。有些在课堂上发放价格不低的物 质奖励,引得学生一片惊呼。有的则发放细则详尽、篇 幅过长的评价表,但根本不给时间让学生对照表格进 行评价 。这些评价方式背离了评价的初衷。

还有的教师在课堂习惯采用定量评价,简单地以 分数或等级来评估学生,有的甚至给学生排名次或贴 标签,这样会对部分学生的学习造成压力,也不是科 学的评价方式,不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

三、减少和避免低效教学行为的策略

1.发挥备课组的力量,集体备课,减少教学设计上的失误

当今的中学教学,集体备课越来越受到广大教育 工作者的重视和认可 。备课组集体备课,不仅能发挥 集体智慧,找到好的教学策略突破重难点,还能减少 课堂容量不适宜、课堂时间分配不合理、课堂教学组 织形式效率低等教学设计上的失误。

2.采用项目学习,创设情境,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 授知识,  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 。”《课程标准》明 确提出,高中信息技术课要以项目整合课堂教学,创 设适合学生认知特征的活动情境,引导学生利用信息 技术开展项目实践、形成作品。

教学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教学情境创设 与素材资源的选择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课堂 教学效果 。  比如在文字处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展示的电子报因为主题切合热点事件,版面设计独特,图、文 背景精美,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同学们都表现出 跃跃欲试的求知欲 。课堂教学的气氛更加活跃,课堂 教学的有效性不断提高。

3.改变观念,提高自我素质,充满激情地投入教学

提高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与教师自身 密切相关。作为教师,首先要跟上时代的发展,树立终 身学习的观念,  不断地接受新的知识和新的技术,不 断更新教学理念、专业知识和能力结构,不断地提高 自我素质,以让自己的教育观念、知识体系和教学方 法等与时俱进 。教师只有练就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才 能在当今日益严峻的教育形势下站稳讲台;只有充满 激情地投入教学,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 课堂教学效率;只有不断加强学习,不断实践和反思,才能让教学行为不断向更有效转变,获得教学效益的 不断提高。

教师还要增强教研观念,做科研型教师 。苏霍姆 林斯基曾经说过,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 这条幸福的道路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教育 教学面临的新问题、新情况层出不穷,很多是依靠过 去的经验无法解决的。因此,教师只有成为科研型教 师,才能熟练运用新的教育教学理论指导新问题的解 决。也只有科研型教师,才能不断探索,提升课堂的有 效性。

4.完善教学实施计划,提前准备,确保教学顺利实施

信息技术课堂上的软硬件能否可靠运行,直接关 系到整个教学过程能否顺利地进行。为确保教学过程 顺利实施,教师要设计完善的教学实施计划,并提前 检查和准备 。完善的教学实施计划要求主题明确、环 境合理、细节准备充分、可运作性强,缜密规划教学实 施过程,对课堂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好解决预案等。

此外,信息技术教师在课前要提前进入计算机室,仔细检查相关设备和软件,以及将用到的教学资 源,并和部分学生进行教学内容的沟通,充分了解学情。这样,一方面,学生可以更快地进入学习状态,另一方面,教师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加强对学生的了解,在教学过程中才能有的放矢、轻重有别、 因材施教,教学效率自然会更高。

5.科学合理评价,发挥教学评价的导向作用

《课程标准》指出:“评价是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机组 成部分,应基于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展开 。教师可以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手段,在教学中起到有效导向的 作用 。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学习,改善教师 的教学,完善教学方案的设计。”信息技术课程中项目 式学习任务的完成没有唯一的答案,  结果是开放的、 多元化的,我们更应该注重学生在获取信息、筛选信 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方面的过程评价。

作为技术学科,如果能开发并运用相应的评价软 件,及时、客观地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过程性 评价并及时反馈,  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 而提高教学效率 。  另外,还可以设计科学合理的评价 项目,对学生课堂实践内容进行包括自评、互评等方 式的评价,及时反馈评价结果并提供矫正性建议和补 救措施。如对学生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行为习惯、创新 能力及信息表达能力等进行评价 。  总之,信息技术教 学的评价应遵循《课程标准》提出的评价原则,采用过 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多结合教学过 程,动态把握、及时引导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

四、结语

信息技术课堂效率的提高,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也对信息技术教师提出了较高的素质要求。教学 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出现问题是难免的 。教师的教学行为方面同样也是如此,我们要正确对待问题,分析成因,从而改善教师的课堂教 学行为,避免出现低效的课堂教学行为。

信息技术教师应深入教育教学研究,在教学实践 中面向全体学生,认真思考要教给学生什么,应该教 给学生什么,再来锤炼“怎么教好”的技艺,逐步减少 课堂中的低效教学行为。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 程标准(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M].北京 :人民教育出 版社,2020.
[2]林丽珍.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7(14).
[3]冯士海.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低效教学行为 及矫正策略[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5(2).
[4]许长山.浅析教师课堂教学中低效行为[J].中外 教育研究,2009(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9223.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