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法律素养的思考论文

发布时间:2022-06-13 10:26:06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对初中学生的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提升初中学生的法律素养迫在眉睫。利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培养学生的法律素养,不仅有利于初中学生法律素养的科学提升,还能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增强学生的综合素养。为此,本文结合初中学生基本法律素养所包含的相关内容,详细地分析了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法律素养的有效途径,以期在提高学生法律素养的同时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为初中学生法律素养培养的相关研究提供部分理论参考。

【关键词】初中  道德与法治  法律素养  培养途径

1.初中学生法律素养的主要内容

1.1 基本法律知识

初中生所了解的基本法律知识包含了多方面的内容,例如基本法律的含义与类型、内容与形式等等。通过了解基本法律知识,能够引导初中学生熟知各项基本法律规定,了解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明确哪些行为属于违法犯罪行为,由此为自身的思想与行为提供警示和约束作用。

1.2 法律意识

初中生所具有的法律意识主要是指与法律相关的思想观念、心理与情感等等。引导初中学生接触法律知识,能够使学生对法律的本质与意义逐步形成系统的认知,具有一定的法律诉求。通过自身的法律意 识科学客观地评判各类行为,由此使自身逐步养成知法、懂法、守法以及敬法的行为规范。在生活中如果遇 到困难或自身权益遭受到侵犯,会利用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同时也能履行法律的相关判决。

1.3 法律道德

法律道德,主要是指初中生要科学理解法律与道 德之间的关系,明确认知法律本质上也属于成文的道德,而道德则是人们内心的法律体现 。这不仅要求执 法者公正客观,针对违法乱纪的人或事依法判决,由此维护正义。同时,针对初中学生而言,一方面要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另一方面要学会利用法律与道德规 范约束自身的思想和行为,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1.4 法律信仰

初中生所具有的法律信仰主要是以基本法律意 识和法律认知为基础,在保持理性思考的条件下对现 有的法律,如内容与价值、制度与理念以及要素等具有科学的认知和认可,并且自身的法律意识与法律知 识能够同自身的思想所同步,进而指导自身对法律的 敬畏与践行,由此引导青少年学会利用法律约束和保 护自己。

\

2.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法律素养 的主要意义

从年龄特点来说,初中生还属于未成年人,并且 初中生的身心情况均属于加速发育期与转变期,由此 导致初中学生的思维相对活跃,  但是缺乏成熟性,所 以对各项事物的看法均是感性高于理性的状态,且初 中生的观念形态大小处于初步形成阶段,也就无法具 有坚定的信仰。大部分初中学生的思维方式都是记忆 型的思维模式,或者是理解型的思维模式,所以针对 事物无法利用理性思维模式进行精准的分析与客观 的判断。初中阶段,正值青春的萌芽阶段,此阶段的学 生不管是心理方面还是生理方面,都具有青涩懵懂的 特点,对异性则充满了好奇心,加之家庭因素的影响 极易发生早恋情况;并且对待挫折不具有较强的承受 力,情绪敏感易怒易燥;甚至有的初中生深陷虚拟的 网络世界无法自拔。这些现象不仅会影响学生的正常 生活与学习,甚至可能出现违法犯罪行为 。利用道德 与法治课开展法律素养的培养和引导工作,则能有效 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与法律常 识,提升学生的道德行为规范,引导学生树立科学正 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逐步形成良好的道 德修养,成为新时代的合格公民 。利用道德与法治课 提升初中学生的法律素养,首先能够引导初中学生养 成科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有效增强初中生法律意 识的基础上提升其公民意识 。其次,还能引导学生学会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敢于同黑暗邪 恶势力做斗争。最后,还能增强学生的法律知识水平, 了解法律对社会、国家以及个人的主要作用,使学生明 确自身的学习目标与奋斗方向,  增强学生对未来的信 心,引导学生学会利用法律法规约束自身的行为,保护 自身的权益,由此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贡献自身的力量。

3.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法律素养 的主要途径

3.1 基本法律知识的普及方面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价 值观,既能完成道德与法治课的基本教学目标,又能 提升学生的法律意识,激发学生对法律知识的内心渴 望,  将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生硬理解转变为真实认知。 为此,老师在进行法律知识的传授过程中,要重视法 律知识的科学转变,也就是避免用生硬的方式对法律 知识进行讲解,而是应该接近实际案例与生活,将专 业的法律知识生活化,  确保老师所讲的学生都能听 懂 。严禁出现引导学生死记硬背的现象,或者要求学 生通过答题式的模式理解法律及其相关知识。利用这 样的模式进行法律知识的传授,会降低学生对法律知 识的兴趣与敬畏,使得法律知识严重脱离学生的实际 生活 。  只有通过科学的转变与还原,提升法律法规的 温度,才能增强学生的理解与记忆,丰富学生的感受, 在科学知识的帮助下保障初中学生知识体系的系统 构建,顺利实现增强学生文化素养与法律素养的根本 目标。例如,在开展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时,老师应该 充分结合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材内容、学生的特点与 需求,制定科学完善的课程教学方案,并借助多媒体 技术、文字与视频资源等等,利用生动形象的课件内 容,结合情境创设模式,自主研究或分组讨论的模式 开展教学活动,在完成预期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拓展学 生的法律知识范围,提升其综合素养。

3.2 法律意识的培养方面

3.2.1 以明确的教学目标为引导,是任何学科开展 教学工作的基础和关键 。针对道德与法治学科而言, 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法律意识,  是基本教学目标,也 是该学科教学工作的重点 。  为此,老师在开展课前准 备时,则要充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例如个性特点、 知识水平、认知水平、教学内容等等,对实际教学目标 进行科学精准的设置 。其中,需要重点考虑学生的认 知水平与综合能力、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学生的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念等因素,由此才能为学生法律意 识的培养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 。  与此同时,老师自身 也要重视专业能力与法律素养的科学提升,才能增强 课堂氛围的轻松愉悦性,顺利实现预期教学目标。

3.2.2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提升学生的法律意识,要重点注意启发性教育的科学开展,由此将虚化 的法律意识通过实际案例使学生理解。通过老师科学 有效的启发,能够引导学生对生活、法律事件等客观 看待,从而逐渐养成遇事先分析思考的习惯,增强学 生的法律意识。

3.2.3 在教学设计中科学设置法律意识与法律知 识,能够直接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与法律素养 。初中 教师在开展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时,则应当结合学生的 兴趣爱好与实际需求,选择丰富多样的形式对学生开 展法律意识培养。例如将基本理论知识的说教与生动 鲜活的案例进行科学结合,并以学生生活为基本出发 点进行素材的发现和应用,将生硬抽象的法律条文转 变为生动形象的案例故事,由此在启发学生的同时提 高学生的法律意识与法律素养。

3.3 法律道德的培育方面

初中阶段是人生成长最快的阶段,此时的学业、 思想以及道德等都会对学生将来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作用。从法律角度来说,初中生不属于执法者,所 以不能用执法道德来要求学生,但是他们是执法人员秉公执法的受益者,所以需要对执法道德具有一定的了解和认知。例如,遵纪守法、宽容大度、诚实守信等 都是初中生需要具备的基本法律道德,同时,遇到法律纠纷时还具有法律意识,认可与接受法律调解。要 保障初中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本质上主要依靠道德体验,通过道德体验,能够提高学生对思想道德与法律道德的认知水平。为此,教师在开展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时,需要将社会与思政课堂进行科学的融合, 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针对性的分析与引导,由此才能引导初中学生在学习法律知识的同时形成一定的法律意识与法律道德,为初中生的思想与行为提供引导和帮助。

3.4 法律信仰的树立方面

受初中生年龄特点与认知水平的影响,使得初中生的感性思维较强,而理性思维相对较弱,并且初中生的理性思维多体现在自然学科方面,针对思想政治学科的理性思维少之又少 。在法律方面,初中生普遍缺乏科学客观的理解与认知,所以对法律的敬畏相对较弱,甚至部分学生懵懂叛逆,触碰法律底线,发生违 法犯罪的行为也不在少数。利用道德与法治课培养学生的法律素养,则需要重点坚定学生的法律信仰。一 方面要重视学生理性思维的科学提升,有效激发学生 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以基本法律知识为前提,法律意识和法律实践活动为引导,使学生逐步学会透过现象 看本质,从而提高学生的理性认知水平。只有当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理性认知,对待法律才会具有更加敬畏 的心理。法律信仰的树立无法一蹴而就,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通过科学系统的方式提升学生的理性 认知,才能为学生法律信仰的树立提供有力的推动与保障作用。

3.5 课堂形式方面

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加速了信息时代的到来,各类新型的教学道具应运而生,例如多媒体设备、电子书写板设备等等,能够在完成基本教学目标的同时提升教学效率,降低教学过程中的成本投 入。为此,老师在开展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时,应当对各类先进教学设备与平台进行科学合理的利用,增强学 生对课程内容与课程进度的可控性,确保学生法律素养的提升具有良好的基础条件 。此外,由于初中的道 德与法治学科具有较强的理论性,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为学生独立思考预留足够的时间,由此才能有效 地调动学生的思维与能力,  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那么提升学生的法律素养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老师要不断丰富课堂教学形式,例如,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与法律相关的竞赛或辩论活动,或者组织模拟法庭活动、法治知识的有奖竞答活动、到周边社区开展普法活动等等。一方面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对法律知识的兴趣;另一方面能通过引导学生参与法律知识的宣传与交流活动, 提高学生的法律认知与法律素养。

3.6 法治教育环境方面

3.6.1 校园环境。学校方面要以依法治国的战略方 针为主要引导力量,重视并落实学生法治素养的科学 提升。例如,在校园内创办法治手抄报活动,并以班级 或年级为单位进行评比;举办法律知识的培训活动与 讲座活动,在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法 律素养 。此外,重视各个学科教师法律素养的有力提 升,尤其是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师,更要积极主动地学习法律知识,提高自身的法律素养,由此为学生法 律素养的培养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 。再次,校方要以 依法办事为基本原则,开展法律治校与执校,为学生 法律素养的培养提供榜样与引导作用。并且还要在校 园内加强法律知识的宣传与普及,一方面达到传播法 律知识,弘扬法治精神的目标;另一方面为初中学生 法律素养的培养和提升创造良好的基础环境。

3.6.2 家庭环境。家长永远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所以,针对初中生而言,良好的家庭环境能为其法律素 养的提升提供推动作用。但是如果仅仅依靠道德与法治教师的课堂引导和学校的氛围影响,也无法提升学 生的法律意识与法律素养 。为此,家长不仅仅要积极配合学校的教学活动,还要以身作则,引导孩子科学 认知和理解道德与法律的融会贯通性,由此增强学生的道德品质与法律素养。

3.6.3 社会环境。政府相关部门要积极配合学校的 法治教育工作,不仅要积极组织和支持学校开展法治宣传与普及,还要为其提供有力的保障措施。在社会方面也要加大对法治教育的宣传力度,为青少年法律素养的提升提供潜移默化的影响。

\

4.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 的法律素养,不仅是道德与法治学科的主要教学内容,更是引导初中生树立科学人生观与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为此,教师在开展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活动时,要充分结合学生的特点与需求,通过科学有效的途径培养学生的法律素养,由此增强学生的法治理念,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与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陈润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学生自主学习教学 模式的探索[J].学周刊,2019(12):69.
[2]左勇.浅谈初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法治意识培养 [J].新西部(理论版),2014(8):163+170.
[3]蒋桂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学生自主学习教学 模式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45):104.
[4]王涛.初中生法制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D]. 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5]钱彩霞. 中学生法制意识的缺位与养成策略[J]. 文理导航,2012(5).
[6]王敬波.我国青少年法治教育发展报告(2018)[R].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青少年法治教育中心,201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9071.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