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培养学生良好习惯是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内容。 文中试图从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与《道 德与法治》关系、教学现状入手,密切联系“双减”政策及其精神要求,通过课程特征、家校共育、树立榜样、评价 激励等四方面的策略,以期实现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促进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最终促使小学 《道德与法治》教学更好地为学生全面发展服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关键词】“双减”政策 小学《道德与法治》 良好行为习惯 养成
为切实提升学校在教育教学中的育人水平,减轻 学生学业负担, 促进学生良性发展,2021 年 7 月 24 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 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 的意见》。这标志着“双减”政策正式落地,小学生学习 也转向了能力提升为主 。《道德与法治》课程,在培养 学生全面发展综合能力上, 有着极为关键的作用,是 学生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载体与平台 。 为此,笔 者结合“双减”政策要求,从良好行为习惯重要性、《道 德与法治》的教学现状及《道德与法治》教学如何培养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等三方面,论述“双减”背景下小学 《道德与法治》教学对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策略。
一、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双减”政策的内在要求是减轻学生的负担而不是 降低学生能力培养要求, 这既要求各学科教学要提升 课堂实效,增强学科教学的实际价值,又要求小学生要 立足于课程标准要求, 通过良好的行为习惯来提升实 际的学习效果。因而,“双减”政策不仅让教育回归到了 学校与课堂,而且还让教育回归了能力与素养的培养, 是围绕着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下的核心素养培养的内在 要求。 因此,从“双减”政策的本质来看,培养小学生良 好行为习惯应当是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而《道德与法 治》教学又是落实这一关键性问题的重要平台。
(一)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是落实“双减”精 神的关键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不仅仅是其学习成绩的保 障,更是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一方面,良好的行为习 惯,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规划学习,形成劳逸结合的规律生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从而与课堂教 学相融合,全面提高课堂学习的成效,有助于学生在 课堂学习中“吃得饱”又“吃得好”。另一方面,良好的 行为习惯是小学生成人成才的保障 。 无数的经验表 明,越有良好行为习惯的学习,不仅其学习效率高,而 且其整体素养也会不断增强, 有助于学生的成人成 才,进而使学生摆脱通过刷题或课外辅导来提高学习 成绩的做法 。 而上述两方面,恰恰是“双减”政策的重 要内容 。 因此,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是落实“双 减”精神的关键。
(二)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是小学生学习主体 地位确立的需要
“双减”政策不止于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和课外培 训负担,更重要的在于让学生从“要我学”向“我要学” 的思想转变,把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归还给学生 。这 就要求,小学教师不仅仅要重视激趣教学,更要重视 通过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引导学生自觉学习,变被 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从而确立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
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远不止上述 两点,但从“双减”政策的要求来看,小学生良好行为 习惯事关小学生的成人成才。而小学《道德与法治》无论 是课程标准还是教学目标,都立足于良好行为习惯培 养,把生活学习融入到习惯培养中,因而在“双减”政策落实及良好行为习惯培养上,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现状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非常生活化的课 程,其融生活、素养、正确导向于一体,小学教师要通过《道德与法治》促进学生的发展与成长。但现实生活 中, 受传统观念及教学现实的影响,《道德与法治》教 学并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表现如下:
(一)缺乏系统的研究
虽然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政课程会议上对课 程价值有很高的评价,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 师往往是其他科目如语文、数学、英语等主课教师承 担,受到其主课教学的影响,很少有教师对小学《道德 与法治》课程及教学进行系统的研究 。这就导致了在 教学上既不能更新手段,也不一定能接轨新时代发展 要求,很难达到通过《道德与法治》教学促进学生良好 行为习惯培养的要求。
(二)缺乏创新的教学
与语文、数学、英语、音乐、美术甚至是体育学科 相比,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创新不仅不成气候, 而且难入大门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深化的前提下,其 他学科如火如荼地进行创新改革,但《道德与法治》教 学却未见其效,反而连最显著的生活化教学特征也在 弱化 。在这一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更难以承担 起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重任。
(三)社会及家庭影响使《道德与法治》教学失真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立足于小学生良好的品 质培养,注重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但在现实生活中, 无论是智能设备的普及, 还是信息化的充斥其中,都 时刻影响着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效果。课堂教学 上引导小学生要注意养成良好写字、看书习惯,结果 回家看到父母双双躺在沙发上刷手机,久而久之,知行 难合一,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也就自然而然成为 了困难。
上述这些问题是小学《道德与法治》比较突出的 不足,也是这一课程在教学中难以培养小学生良好行 为习惯的重要原因。
三、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 养成的策略
小学《道德与法治》有其教学的规律,尤其是统编 版教材,更是根据小学生的成长发展规律与生活现实 进行精心选材 。小学教师要通过以下四方面的努力, 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
(一)立足课程特征,在生活化教学中促进小学生 良好行为习惯培养
小学《道德与法治》其中一个特点就是生活性很 强,无论是案例的选用,还是问题的设计,都与小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 。教师要充分运用这一课程特点,积 极开展教学创新探索,特别是重视生活化教学在小学 《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通过生活实际,引导小 学生在教学中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促进小学生增强荣 辱感,才能使小学《道德与法治》更好地培养小学生良 好行为习惯 。如在日常教学中,通过某些生活中简单 的道德判断,就可以增强小学生的荣辱感,从而引导 小学生自觉维护好的,反对不好的。在实际教学中,则 要通过立足课程内容,充分准备相应的现实素材,积 极开展生活化教学来促进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 养 。 以二年级上册《我们小点儿声》的教学为例,在教 学过程中笔者故意迟到了几分钟,站在门后偷偷观察 学生的表现 。一开始,很多学生即使听到上课铃响了 以后,还在大声说话、聊天,但随着几个班干部的带头 和劝说,慢慢地开始小声起来,而且学生还在小声讨 论老师为什么不来上课或者为什么迟到了。当笔者进 入课堂后,全班都安静了下来。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一 开始就表扬了大家做得好的地方, 并结合观察的结 果,从三个点切入了教学:第一,当上课铃响起时,我 们应该怎么办? 第二,当教师没来到课堂的时候,我们 又应该怎么办? 第三,在公共场合,我们要怎么做?
学生看着这三个问题,进行了大胆的讨论,并一 致认为:首先,铃声就是命令,即使没有老师上课,也 应该维护良好的课堂纪律,迅速安静下来一边自我学 习一边等待老师来上课;其次,老师来或者没来课堂, 教室都是一个学习的地方,我们应当尽可能不打扰别 人的学习,不影响别的班级上课,安静地做好自己的 事情;最后,在公共场合要注重保持安静,这是一个人 最基本的礼仪 。结合学生的讨论和教学内容,笔者就 从“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做一个受欢迎的小学生”入手 开展教学,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从此以后教室里大 吵大闹或追逐打闹的现象明显减少了,学生良好行为 习惯也一点点培养起来了。
(二)着眼家校共育,在互补性教学中增强小学生 良好行为习惯培养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不止于课堂教学,还有课 外教学,即学生的实践学习,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两 个课堂—课内课外双课堂。要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 的行为习惯,单靠学校或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 。且 不说课堂学习时间的有限性, 就从学校教育来讲,人 数众多的前提下,教师兼顾起来难度非常大 。 而家长 面对的孩子只有一两个, 其教育的效果更加明显,更能贴近生活 。因此,着眼于家校共育,使课内课外两个 课堂有机联系起来,是增强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 的必然之举。
从“双减”政策的要求来看,作业负担减轻及校外 培训逐步退出,更要求家长应当在孩子的教育中充当 更为重要的角色 。就小学《道德与法治》而言,这种角 色就是通过与学校、教师共同合作,培育并增强小学 生良好行为习惯,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 。在生活习惯 的培养上,通过家校合作可以建立起小学生的良好生 活习惯清单,通过家校共育培养小学生生活习惯 。 如 从有规律的作息上,通过家校共育,帮助小学生养成 早睡早起的良好习惯, 使小学生保持旺盛的精力;在 与人相处上,通过家校共育,不断帮助小学生改变其 不良行为,帮助其转变为一个讲文明 、有礼貌 、讲道 德、受欢迎的小学生,从而使小学生将外在的良好行 为内化为自己良好的习惯 ……在这些良好行为习惯 的养成过程中, 教师与家长可以通过建立共育档案, 通过切实可行的激励措施,帮助小学生在不断激励下 增强其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最终使小学生在互补性 教育中成长,在良好行为习惯中真正实现“双减”。
(三)适当树立榜样,在榜样引领作用下强化学生 良好行为习惯培养
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但榜样要具有持续的作用 才能使之发挥效果, 促进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 养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榜样的树立既要贴 近学生实际,又要适当 。所谓贴近学生实际就是不要 盲目追求那些不现实的榜样, 尤其是科幻类人物,不 具有现实意义;而是要从学生身边的同学、师长中树 立,如通过对某一同学每天放学后先完成作业,再进 行其他游玩活动的良好习惯, 就可以树立为榜样,通 过其他同学的观察、模仿,使其他同学也养成良好的 行为习惯。又或者通过某一优秀教师或家长的良好行 为习惯,引导小学生进行讨论小结,并通过习惯培养 的心理定律, 引导小学生在坚持 22 天左右来培养良 好行为习惯等。
除此之外,还可以引导小学生向为社会做出巨大 贡献的英雄人物学习,如一直以来深受全国人民爱戴 的周恩来、袁隆平、钟南山等人,或者是我们的航天英 雄、抗疫英雄等,亦或是随着北京冬奥会的圆满结束, 深受大家喜爱的谷爱凌、苏翊鸣等 00后偶像,都可以 成为小学生学习的榜样。通过这些榜样事迹的分享,引 导小学生在榜样引领下强化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四)建立评价机制,在激励性评价中助力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更需要激励才能让小学生 长期坚持下来,最终成为习惯 。 因而建立激励性评价 机制,不仅对小学生有较大的帮助,也是小学《道德与 法治》教学的应有之义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结合《道 德与法治》的教材学年目标,设计学年阶段性良好行 为习惯养成的“美习存折”,把看不见、摸不着的行为 习惯养成教育转换成可行、可评、可操作的序列化的 体系 。指导学生“美习存折”的管理,适时由班级“会 计”汇总,由班级分行“行长”负责公布每个学生“美 习”印章,做到适时汇总和表彰。落实“美习存折”的兑 换:存满 5 个“√ ”可兑换一个“星星章”;存满 20 个 “星星章”可兑换 1 个“月亮章”;存满 5 个“月亮章”可 兑换 1 个“太阳章”,而 1 个太阳章将获得“行为习惯 模范生”的荣誉称号。这样一来,就能激励学生通过自 身的努力来不断升级奖章,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和满足 感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将“知”内化为“行”,提高学 生的综合素养,巩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通过评价机制的建立,学生通过升级奖章既满足 了激励性的评价需要, 又能在激励机制下不断强化、 巩固自己的良好行为习惯,使良好行为习惯成为学生 优良品质的一部分,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健康成 长,推动了学生更积极培养良好行为习惯 。由此可见, 激励性评价是小学生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内在的精神 需要,也是其持续发展的动力,激励了小学生走向更 全面、更优秀的发展。
总之,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通过生 活化教学的改革与创新,立足于小学生的实际,注重 家校合作共育,营造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浓郁 氛围,并适当树立榜样或偶像进行引领,辅之以激励 性评价机制,使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既有内源 性动力,又有外在性的激励,进而促进“双减”政策的 落实。
参考文献:
[1]姜淼.浅谈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培养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策略[J].吉林教育,2021(28):14-15.
[2]朱万成.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习惯养成教 育分析[J].学苑教育,2020(29):29-30.
[3]纪春霞.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学生良好 行为习惯的养成分析[J].华夏教师,2020(14):6-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87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