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活动园”栏目的应用论文

发布时间:2023-12-16 11:52:03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 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新设一系列栏目,助力教师实施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园”是该教材的 重要组成部分,重在助力教师摆脱说教形式,组织实践活动。但是,到目前为止, “活动园”栏目的应用情况不 尽如人意,存在诸多问题,如教师尚未正确认知“活动园”栏目,没有制订相应的教学目标,教学活动形式缺乏 创新性, 教学评价以教师评价为主。在实施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时, 教师要解决当前教学问题, 善用“活动园”栏 目。基于此,文章先论述了“活动园”栏目的应用问题,接着具体阐述了“活动园”栏目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 小学道德与法治,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活动园栏目,应用策略

  自 2016 年 9 月起,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投入使用。与《品德与生活(社会) 》相比, 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新增设一系列栏目,如“活动园”“知识窗”“阅读角”“小贴士”等。其中,“活动园”栏目的出现频率远远高于其他栏目, 已然成为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活动园”栏目彰显了基础教育改革的趋势,具有生活性、实践性、情境性、探究性,助力教师摆脱说教形式,优化教学模式[1]。事与愿违,“活动园”栏目的应用情况不理想, 存在诸多问题。解决现有问题是教师有效应用“活动园”栏目的切入点。因此,教师应认真梳理“活动园”栏目的应用问题,并以此为基础探索应用策略。

  一、“活动园”栏目的应用问题

  (一)“活动园”栏目认知片面化


  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具有实践性。“活动园”栏目是该学科实践性的具体表现,能助力教师组织实践活动。但是,一些道德与法治教师将“活动园”栏目与《品德与生活(社会)》中的框题画等号,简单地将它作为教材的一部分内容。在片面认知的作用下,教师很少开展实践活动。如此,“活动园”栏目的价值无法实现。

  (二)“活动园”栏目教学目标缺失

  教学目标指引课堂教学。“活动园”栏目本应是教师设计教学目标的依据。但是,部分教师将关注点放在知识点上,忽视“活动园”栏目。在“活动园”栏 目教学目标缺失的情况下, 教师机械地应用此栏目, 很 少精心创设活动,最终导致“活动园”栏目价值无法 实现,甚至直接影响道德与法治教学效果。

  (三)“活动园”栏目教学形式单一

  一般情况下,一节课的教学形式应是多样的,如 讲授、实践、合作等。但是, 不少教师受“活动园”栏 目实践性的影响,采用单一的教学形式——实践。尽 管学生通过体验实践活动,可以获取学习乐趣,建立 相关认知,发展多样能力。但是,长此以往,学生会 感到枯燥,失去学习兴趣。

  (四)“活动园”栏目以教师评价为主

  在教学评价改革背景下,课堂教学评价主体、方 式具有多元化特征。“活动园”栏目的落实为教师、学 生提供了多元评价机会。然而,不少教师掌控教学评 价权利,审视学生活动体验情况,单向地评价学生。 如此单一的教学评价难以使教师、学生全面了解教与 学情况,最终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

 
  二、“活动园”栏目的应用策略

  (一)深化对“活动园”栏目的认识

  1. 遵循课程标准要求,坚持正确导向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 下简称《课程标准》)明晰阐述了道德与法治课程性 质,指明了道德与法治课程基本理念和教学思路,同时针对不同课程内容提出了相应的教学建议。由此可 见,《课程标准》是教师实施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导向 [2]。 教师要研读《课程标准》,理清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 理念、教学思路、教学原则等, 继而迁移认知, 剖析“活 动园”栏目的教学理念、思路、原则等, 精心设计“活 动园”栏目教学活动,提高“活动园”栏目教学的有效性。

  2. 研读教材,二次加工“活动园”栏目

  长期以来, 多数道德与法治教师将《道德与法治》 教材作为教学依据。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他们出现了 “照本宣科”的问题。《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开发教材 资源,用教材教。简单地说,教师在利用《道德与法 治》的同时, 还要依据教学情况, 二次加工教材内容。 通过二次加工教材,教师不仅可以组织多样的教学活 动,还可以提高对教材内容的认知水平, 提升专业能力。 对此, 教师要研读《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活动园”栏 目,对“活动园”栏目进行二次加工。

  例如,“互相理解”这节课重点内容是“和父母产 生不愉快的原因”。孩子独立意识增强是原因之一。围 绕此原因,教材“活动园”展现了李晓欣的周记,引 导学生讨论“是‘我’变了,还是爸爸妈妈变化了”。 一些教师直接以李晓欣的周记内容为基础,引导学生 讨论问题。在照本宣科中, 学生无法感同身受。所以, 教师要对“活动园”内容进行二次加工。

  在成长的过程中,小学生的独立意识逐渐增强。 他们在与家长相处的过程中,出现诸多矛盾。教师可 以依据学生的家庭生活经历,仿照李晓欣的周记内 容,鼓励学生迁移生活认知,诉说自己与父母之间产 生的矛盾。在诉说的过程中, 学生之间会产生共鸣, 迫 切地想知道产生矛盾的原因。教师则可以引导学生联 想、表述自己当时的想法。学生通过畅谈真实想法, 可 以意识到“自己想要独立”,如此了解矛盾成因。

  如此加工“活动园”栏目,可以使学生积极体验 教学活动,建立良好认知。同时,教师可以因此增强 对“活动园”栏目的认知,践行良好的教学行为,提 升专业水平。

  (二)确定“活动园”栏目教学目标

  细化的教学目标有利于教师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 同时,教师通过践行良好的教学行为,可以达成预期 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活动园”栏目是道德与 法治教学的依托, 是实现预期教学目标的助力。因此, 教师要依据“活动园”栏目和具体教学内容,设定细 致的教学目标,借此组织教学活动。

  例如,“我们的公共生活”这节课重在引导学生了解身边的公共生活,懂得维护每个人的利益,享受公 共生活。基于此, 教材安排了不同的“活动园”内容,提 出了相关问题:每个人都有两个生活空间,一个是私 人生活空间, 一个是公共生活空间, 在这两个空间, 人 们的言谈举止有什么不同呢?

  该栏目描述了一些不文明现象。如此现象损害了 他人的利益,不利于公共活动的开展。学生借助“活 动园”栏目,可以了解“维护每个人的利益,可以更 好地享受公共生活”。于是,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和“活 动园”内容, 细化教学目标:论述身边的不文明现象, 讲述不文明现象造成的影响,了解文明参与公共生活 的必要性。在此目标的指引下, 教师将以“活动园”内 容为依据,引导学生畅谈不文明现象及不良影响。在 谈论的过程中,学生会批判不文明现象,感受文明参 与公共生活的重要性。在此过程中,部分学生会意识 到“在维护每个人的利益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享受 公共生活”。之后,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情况,继续呈 现其他内容或活动,助力学生强化认知。

  在明确的教学目标的指引下,教师可以有针对性 地实施课堂教学。学生踊跃体验课堂教学活动,建构 良好认知, 形成良好的思想意识, 如此实现教学目标, 增 强课堂教学效果。

  (三)丰富“活动园”栏目教学形式

  1. 开展课前调查


  丰富的感性资料是学生建立理性认知的支撑。现 实生活中的感性材料无处不在。在生活中进行调查, 是 学生获取丰富的感性材料的途径 [3]。教师可以研读“活 动园”栏目,布置调查任务,前置课堂,驱动学生走 进生活中, 获取丰富的感性材料, 夯实课堂学习基础。

  例如,“应对自然灾害”这节课的“预防自然灾害”框 题呈现了“活动园”主题:你有避险意识吗?

  该“活动园”栏目重在引导学生了解不同的自然 灾害及避险方法。为了使学生建立理性认知,教师结 合“活动园”内容,设置前置性任务:“请大家回到家中, 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调查不同的自然灾害及对其的 应对方法。请模仿‘活动园’内容,图文结合地展现 自己的调查成果”。在此任务的驱动下,学生兴致勃勃 地走进家庭生活中。在家庭生活中, 学生彰显个性, 使 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调查。如有学生向父母寻求帮助, 了 解不同的自然灾害及应对措施。有学生登录网站, 收集、 整理常见的自然灾害及应对措施。在课堂上,教师鼓 励学生展示调查成果。同时, 教师和学生以此为基础, 合 作探究防御自然灾害的措施。

  学生体验生活活动,获取了丰富的感性材料,建 立了一定的认知,做好了课堂学习准备。

  2. 创设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是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的支撑。在体验 教学情境时,学生会迁移已有认知,认真思考、解决 问题,由此强化认知 [4]。“活动园”栏目中的大部分内 容贴近学生生活。所以,教师可以借助“活动园”栏目,创 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迁移生活认知,积极体验教学 活动。

  例如,“选举产生班委会”中的“活动园”内容 为“谈论丰富的班级活动”。在现实中,班委会成员通 力合作,组织了多种多样的班级活动。一些班级活动 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于是, 教师鼓励学生阅读“活 动园”中的班级活动,并联系自身经历,畅谈本班的 班级活动。学生由此进入生活情境。在情境中,学生 受到“活动园”内容的启发,联想自身经历,描述令 自己印象深刻的班级活动。在学生的不断描述下,课 堂上呈现了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教师把握时机,结 合“活动园”栏目内容,向学生发问:“有人说:‘有 的班级活动是由班委会的某一成员组织的’,你是否认 同这种观点?”在问题的作用下,学生继续回顾班级活 动,给出否定的回答,并畅谈自己的感受。在不断畅 谈的过程中,学生慢慢地意识到“班委会成员各自有各 自的职责,他们各司其职,通力合作,携手组织多样的 班级活动”。基于此, 教师引导学生探究班委会的职责。

  在“活动园”栏目的助力下, 学生体验生活情境, 自 觉迁移生活经验, 表述多样的生活活动, 认真分析, 建 立认知。


\


 
  3. 组织讨论活动

  讨论活动是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活动不可缺少的 一部分。在体验讨论活动时,学生会彰显个性,提出 不同的观点,由此碰撞出思维火花,深入探究,逐步 地建立良好认知。“活动园”栏目结合具体情境,提出 了值得探究的问题。教师可以借助“活动园”栏目, 向 学生提出问题,驱动学生体验讨论活动。

  例如,“我们受特殊保护”这节课的“活动园”展 示了相关案例,并提出了相关问题:你在家里做家务 吗?你如何看待未成年人做家务这一问题?

  该“活动园”重在引导学生讨论未成年人是否要 做家务。在体验家庭生活的过程中,不少学生对做家 务建立了不同的认知。如有的学生认为未成年人要做 一些家务。有学生则认为未成年人不应该做家务。基 于此,教师鼓励学生举手表明自己的观点。教师趁机将他们分为两个队伍,组织讨论活动。

  学生在体验活动时, 迁移生活认知和道德认知, 提 出不同的“证据”,支持自己的观点。在不断讨论的过 程中,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证据”。在这些“证据”的 作用下, 学生进一步地强化认知, 最终达成统一认知: “未成年人享有家庭劳动的义务。在体验家庭生活的 过程中,未成年人要主动履行自己的义务,做一些力 所能及的家务活。”

  学生在体验讨论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地交流不同 的看法, 做到了越辩论越明晰, 建立了良好的认知, 便 于走进家庭生活中,自觉践行良好行为。

  (四)丰富“活动园”栏目评价方式

  教学评价贯穿道德与法治教学始终。同时,教学 评价的主体和方式具有多样性。在应用“活动园”栏 目时,教师除了对学生评价外,还要有针对性地组织 学生进行自评、互评。

  例如,“我们受特殊保护”这节课上,学生开展小 组讨论活动。在活动中,教师鼓励学生关注其他小组 的表现,进行评价。在进行互评时,学生用赏识的眼 光进行观察,发现他人的良好表现,就此进行赞赏。 被赞赏的小组获得满足感,激发讨论欲望,积极参与 课堂学习活动。

  三、结束语

  总之,在实施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时,教师要紧 抓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特点, 正确认识“活 动园”栏目的价值, 并以此为基础, 设定教学目标, 丰 富教学形式, 融入多元评价, 生成多样的教学活动, 丰 富学生体验,助力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房丽丽,龚伟.探“活动园”教学之策,悟思政课堂 之美:小学道德与法治“活动园”课堂教学策略例 谈[J].安徽教育科研,2022(31):99-102.

  [2] 盖悦.开展体验活动,学习道德与法治:小学道德与 法治活动教学策略[J].天津教育,2022(14):34-36.

  [3] 李瑞芬.小学道德与法治活动型课堂的建构策略[J]. 家长,2022(10):76-78.

  [4] 巫诗丽.小学《道德与法治》“活动园”栏目的教 学研究[D].杭州:杭州师范大学,2022.

  作者简介:林巧静(1980.9-),女, 福建龙岩人, 任教于福建省龙岩市江山中心小学,一级教师,本科 学历。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69141.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